关于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电气自动化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

关于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开设电气自动化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电气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理论和电力系统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为适应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企业节能减排的紧迫需要,榆林正在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需要一大批电气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从专业技术层面看,电气类专业的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使电气控制系统功能更强,技术含量更高,体积更小,使用更便捷。传统技术正在逐步被更新,电气控制装置向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日趋增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需求更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

榆林是我国煤、油、气、盐矿产资源富集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近年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势头强劲,现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西气东输的腹地,是21世纪国家新型能源接续地,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榆林正主动置身于全国和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国际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机遇,谋划未来发展。在未来10年,投资1.5万亿元,建设10个领域80大类1000个重大项目,构筑大能化、大农业、大城镇、大生态、大水利、大交通、 大流通、大科教、大资本、大平安“十大体系”,形成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框架,支撑榆林在更高水平上全面跨越发展。

热电生产已成为榆林的支柱产业之一。20##年,我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已达380万KW,总发电量近240亿度,热电生产及供应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到20##年,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00亿度,是“十五”末68亿度的7.35倍,年均增长48%,实现产值12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61亿元。“西电东输”电源项目4项:神木锦界电厂装机容量6×60万千瓦,配套锦界600万吨/年煤矿;府谷庙沟门电厂装机容量6×60万千瓦,配套三道沟900万吨/年煤矿;府谷段寨电厂总装机容量10×60万千瓦;榆横矿区横山火电厂装机容量2×30万千瓦、2×60万千瓦,配套煤矿300万吨/年。地方大中型火电厂项目5项:府谷郭家湾电厂总装机容量4×30万千瓦;府谷清水川电厂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榆林中铝自备电厂总装机容量4×30万千瓦;榆横电厂总装机容量4×30万千瓦;神木西沙电厂装机容量1×30万千瓦。地方小型火电厂项目11项:府谷恒源电厂二期总装机容量4×1.5万千瓦;榆林经济开发区热电厂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神木热电厂扩建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榆林基泰电厂总装机容量2×2.5万千瓦;府谷阳光天龙电厂总装机容量2×2.5万千瓦;榆林北郊热电厂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神木恒源电厂三期总装机容量2×2.5万千瓦;兖州煤业自备电厂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府谷热电厂、绥德热电厂、横山热电厂分别为2×5万千瓦 。

本地企业对安全用电、经济用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大批中省大企业已落户我市,煤炭采选、石油采炼、重型化工等行业耗电巨大,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地方企业如兰炭、炼焦、电石、建材、硅铁、氯碱等载能工业,对电的依赖程度更高,电气设备的正常控制和运行成为企业生产的关键环节。

所以,当地对机电类人才、特别是供用电工程、电气施工、电气控制、电气运行与维护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展望

电力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力的应用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电气自动化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目前国际国内水平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的需求量呈上升态势。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传统上大多来自高校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实践动手能力较为薄弱,同时也不愿到生产一线从事应用与维护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中专层次的学生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操作,没有能力从事系统的管理、开发与维护,这样就造成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结构的断层,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大量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完善我国的自动化人才结构。

电气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方向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名称好听,专业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 社会宣传和舆论导向对其有利。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

从近期职场行情看,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人才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呈现旺势;高级技能型工人需求量大,生产岗位需求数量排在第二位,仅此于科技活动岗位,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调查显示,电气自动化与电气维修业两个领域都呈现出需求人才趋于年轻化,对复合型、应用型、经验型、高技能操作型和维修型人才需求旺盛具体特征。

在榆林,随着能源化工基地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三个转化”带来的产业升级和各大企业的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榆林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1.79万人,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只有51人,远远低于全国142人的平均水平,这种人口文化程度已不适应榆林经济的发展。据预测,到20##年,全市共需要各类初、中、高级专业技能人才约80万人,其中煤炭、化工产业人才需求量为20万人;机电类产业人才需求量为15万人;盐、石油、天然气类产业人才需求量为8万人;信息技术、软件、网络服务和数据库管理类产业人才需求量为3万人。这表明,榆林地区目前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是:白领不缺,灰领不少,高级技能型人才紧缺。

榆林及周边地区对电气及自动化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据企业调查情况分析,目前缺口较大的主要岗位包括:供用电工程、电气施工、电气运行与维护、现场总线、电气控制、各类仪表控制操作、安全管理等。而榆林当地这类高级人才相对缺乏。一是榆林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一般人不愿来相对偏僻落后的榆林工作。二是当地工业基础薄弱,成熟的电气类工程师或技工数量少。三是本地学校培养人才的能力不足。目前,榆林尚没有工科高职院校,而中专毕业生的质量又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20##年—20##年,我机电系教师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不间断的对部分合作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才需求调查,得出了这些单位在20##年及今后若干年对本3毕业生的需求预测,结论是喜人的,根据部分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技术先进,紧密结合社会要求和科学技术创新,适应性强,实用性好,做到与现代企业发展同步。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工作环境好,多年来一直被人才市场列为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毕业生供求比长期保持在1:5左右。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毕业生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

1、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于服务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即:集计算机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设备操作、工厂供用电、维修电工、发电厂运行工、变电站运行、数控机床维修于一体的电气控制及其自动化技术)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由行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学考核与评价,组织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等,努力实现教育模式和手段的科学化。

2)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围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能力,校企共同开发建设核心课程;企业参与学校培养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改革;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或半工半读条件;学校在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或进行师资培训等。

3)在合作企业内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建实践教研室,以此为校企合作的常设组织结构,结合定单培养协议和企业顶岗协议,以及毕业生在企业内部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考评和管理。

4)试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院就业中心配合,积极寻求“订单式”培养合作伙伴,按照企业要求,适时、适当、灵活调整教学计划,采取 “模块式”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就业、职业需求。

5)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要求毕业生至少取得一种中级以上职业技术资格证。

2、人才培养目标

1)总体培养目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培养学生具有胜任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服务、管理和销售等工作所需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继续学习的能力,使之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奠定终身学习及生涯发展的基础;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感,使之具备民族精神与国际意识,并做好创新与创业的准备。

2)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设备及控制系统的使用、保养、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的知识,使之成为具备工业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安装、设计、调试、维护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3)所适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

本专业毕业生能适应自动化设备操作、工厂供用电、维修电工、发电厂运行工、变电站运行及其它电气控制方面的工作。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体系

电气自动化专业专业的课程可分为三大类 ,即公共文化课程、专业技术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设立公共文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操作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设立专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设立素质拓展课程。通过对电气类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分解,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设计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课程及内容,使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培养。

本专业拟开设的全部课程见《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

2.核心课程

以工业企业供用电电工、维修电工、电气施工员、电气运行工、自动生产线操作员等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与管理为核心能力,通过与神东电力公司、榆林供电局等企业的合作来设计、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设置新的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本专业初期拟建3门核心课程,即工厂供电、气动与电气动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3.教学方法改革

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改变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把课堂搬到实训室(车间),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于一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知”考试与“应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办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4.教材建设

以电气相关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调研现有教材资源,以国家规划教材为主,结合核心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材体系。

具体教材目录见附表。着手校本教材建设,与企业合作编写5门实训教材。重视多媒体课件建设,近年将完成制作2门课程的多媒体教程。(详见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材建设一览表)。

四、电气自动化专业办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特别注重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建设比例,在总体28万平方米的校园建筑面积中,实习实训场所占11万平方米,建设各类实验实训场所49个(处)。建设以学生实训、双证教育为主,兼顾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培训、教师实践,以及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企业工艺改进和前沿技术研究,实现校企之间、院校之间资源共享;达到校企经济利益互惠、技术互惠、“教学做”一体化,具有示范性、辐射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将其分为化工类、矿业类、综合类(服务于化工、矿业、机电),实训基地整合了全院各专业涉及化工、采矿、机电、电力专业内容的实训项目,达到资源共享,集中管理,有效节约的目的。

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基础实验、专业实训、模拟训练、真实场景实训实习、创新实践、顶岗实习,能够满足煤矿特种工、电工、车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化学分析与检测工等与各专业方向相对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培训要求。

涵盖专业包括:我院的首开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应用化工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测量等8个专业。两年内新增专业,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电子仪表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电厂设备运行于维护等专业。

到20##年,建成可满足29个专业、8000名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的实验实训室、实训车间76个。使之成为榆林市及周边地区职业教育的综合实验、实训基地。具体项目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表。

表5-5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表

2、电气自动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现有电气自动化专业师资力量

20##—20##年,按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机电系实际需要,经榆林市人事局同意,在全国各人才交流洽谈会上,我系招聘、选调硕士研究生(包括紧缺专业的本科生)共计16名,根据培训计划,对这批新聘用的教师实施了岗前培训,分别派往榆天化、神东公司维修中心、神木锦界煤矿等企业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生产实践;之后,又分别送到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大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示范性院校进行了一学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目前,这些青年教师正积极参与到机电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作中,并不间断的进行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现已成为机电系的骨干力量。

2)专业带头人培养

引进(聘请)1名在同行业有一定影响,熟悉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且具有相应技能证书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

逐步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采取下厂实习、参与大型企业决策,技术开发攻关,到国内专业领先的院校、国外著名研究机构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其成为行业能手和教学骨干,形成专业带头人梯队。

3)骨干教师的培养

逐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安排他们到企业或高校培训学习、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及鉴定,成为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

4)“双师” 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依据“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积极采取“外聘内培”等多种措施加快“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20##年底前,完成16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加大专业教师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委派专职教师深入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并根据企业生产环节对实习学生开展镶嵌式教学,强化行业技能。

5)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操作能手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兼职教师,初期招聘10名,签订教师聘请协议,为其提供相关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到20##年,兼职教师人数占到专业课和实践指导教师总数的50﹪,建立好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能够及时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3、专业群相关专业建设

现阶段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专业是机电一体化、电厂热能与动力装置,三者同步建设。它们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很多相同,专业间内在联系紧密,课程相互交叉渗透,技能训练项目和内容相近,可以在实训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做到资源共享,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建设好两个专业的同时,注意辐射后续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等机电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后续专业打好基础。

基于此,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的促进十分明显,电气自动化专业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极大的发展潜力,行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必须不断提高我系的学科教学与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与生产需要,从而不断提高学科的教学实力,与时俱进,培养出与时代及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我市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装备维修业作出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