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现状的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现状的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集聚性和扩散性,是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县域经济承接近年来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xx年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83155万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县域经济实现484624万元,增长30.6%,是20xx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增速比上年加快15.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3.0亿元,增长6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亿元,增长29.5%;农民人均收入5407元,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62元,增长19.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0599元,在全省县级率先迈上万元台阶。

二、X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1、县域农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基石。20xx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24915万元,同比增长53.0%,其中农业

产值实现351666万元,同比增长55.3%;牧业产值实现61942万元,同比增长25.2%;林业产值实现3160万元,同比下降

3.2%。全年完成播种面积320580公顷,同比下降0.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8232公顷,同比下降1.0%;粮食总产量947808吨,同比增长45.9%,是历史以来我县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

2、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XX县着力加快工业建设,大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使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几户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大幅度拉动所致,全县工业总产值全年实现112299万元,同比增长2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4566万元,同比增长26.0%。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3196万元,同比增长3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540万元,同比增长37.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9.9%。

3、农村成为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9%,同比上升0.91个百分点。全县城乡居民预期消费心理稳定,市场供应充足,消费品销售趋旺。但目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全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额为5925元,而县域主体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额仅为2013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33.9%。一些大件消费品,在城市已趋饱和,在农村拥有水平还相当低。差距就是潜力,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上升

空间非常大。当前要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最具潜力的是农村市场,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是农民。

4、各项收入稳步提高。20xx年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30171万元,较同期18213万元增加11958万元,增长65.7%。全口径税收收入完成22943万元,较同期16194万元增加6749万元,增长41.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909万元,较同期9296万元增加8613万元,增长92.7%。20xx年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较同期5.9%增加0.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达到65.7%,较同期13.1%增加52.6个百分点。20xx年全县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17920元,同比增长3.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6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87元,同比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51元,同比增长24.1%。

5、招商引资成为促进县域发展的“重头戏”。县原有的国有、集体、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民营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1个,到位资金12.0亿元,增长99.4%。县口径非公有制户数发展到6560个,比

上年增长5.5%;从业人员21300人,比上年增长6.5%;注册资金3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增加值15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总产值61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3%;收入625700,比上年增长9.2%;利润2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8%;税金16875万元,比上年增长35%。

三、XX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全县三大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防灾抗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和效益较低,高技术类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和效率的提高受到制约。第三产业比重小,不利于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

2、工业化进程加快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当前,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业重型化特征较为明显。全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预计仍在80.0%以上。在重工业中,能源消耗高、污染较严重的行业比重较大、增速较快。从生产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预计仍在70.0%以上。从投入看,煤炭、水泥投资增幅预计均超过30%。由于这些高耗能行业生产和投入较快增长,导致总体耗能规模随生产规模的扩张而扩

大。因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给节能减排工作也带来较大压力。

3、国际金融危机对财政及农民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铜制品及铜原料价格下降幅度达43%,北泰铜业销售收入减少近2亿元,减少税收近1000万元;煤炭价格下降幅度达25%,减少税收近500万元。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自20xx年11月27日起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按20xx年贷款额计算我县减收营业税140万元。由于金融危机造成南方一些企业倒闭,外出务工农民纷纷返乡,劳务收入减收。另外,农业虽然丰收,国家保护价格收购,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粮食因水分超标等问题没能出售,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统筹不够协调。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步入低谷,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不景气,导致农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低速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能采取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必须要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眼光,实施整体发展的战

略。

一是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抓住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发展既符合县情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大县域经济的总量规模。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在突出和合理利用比较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一、二、三产业和产业内部的联动、互动作用和协同效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从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升级转变。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按照“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要求,重点推进项目。在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上,推进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世行贷款奶源基地项目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在矿业开发项目建设上,推进大多铜矿、锗矿、北泰铜业二期和轻体承重节能建材项目建设,开发铜、锗等矿产品的下游加工产业链,实现矿产资源过腹增值;实施二道水库及北部山区供水、多金属矿开发、煤矿项目建设。在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上,扩特色经济林果、食用菌种植;搞好特色养殖和格林纸业前期对接,形成林木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林业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业特色科技产业带。

二是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竞争优势获得的关键在于对自身

优势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看,在全县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乡镇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也较大,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确立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推进农村经济实行重点开发展。围绕实现20亿斤粮食总产目标,在设施农业建设上,做好旱涝保收田项目区建设。在土地规模经营上,通过加强引导、产业推动、强化服务和培植典型等措施,力争实现大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大豆、小麦、马铃薯和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奶牛和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在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上,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提高科技化含量。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上,通过良种补贴直补措施,保证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推广10项农业增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850万亩次,标准化实施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在种植业基地建设上,建设100万亩全国小麦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0万亩全国大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万亩高淀粉马铃薯和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2.65万亩高糖甜菜生产基地、3万亩北药和2万亩燕麦生产基地。

三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突破口,加快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转化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县域经济

的关键所在。当前,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服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通过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为人口城镇化建设准备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要做好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围绕城区环境改善,完成城区道路改造;完成城镇供水厂收尾、污水处理厂生态塘建设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加快供排水管网建设,确保年末实现东污西排;提高城区防洪标准,启动殡仪馆堤防建设。围绕棚户区改造,重点抓好基本建设项目;加大政府投入,落实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商业开发中的配建比例,提高廉租补贴标准。

四是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渠道,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产业链式化、关联度大的项目。实施组团推介,搭建部门间“无障碍”投资平台,整合区域资源、产业和项目,通过产品推介会等形式推动招商;组织招商小分队广泛联络,锁定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通过重点拜访实现上门招商;委托在外我县籍人士为招商员,开展家乡宣传推介;实施引凤还巢计划,吸引更多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借助县域

内投资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商家来投资兴业。要进一步调整和充实项目库,确保招商质量和落地实效。改善招商综合环境,实行挂牌跟踪服务,严格兑现招商承诺,激励和调动客商投资创业的热情和全县人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营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不折不扣地执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保护外来客商投资权益,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周密周到的服务环境,形成“亲商、尊商、重商、护商”的良好氛围,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五是拓宽发展渠道,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从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强往往就是强在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强又往往正是强在乡镇经济。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矿产之乡”美誉,现已发现矿产62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45种,现已开发利用19种。优势矿产:自然环境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0.1℃,资源优势为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遵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加、可持续发展,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支持、服务乡镇经济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经济。加快资源整合,发挥当地特色工业的集聚效应,集中生产要素,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延伸产业

链,扩大产业规模,并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切实解决好当地乡镇工业发展和对农业基本土地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销售中介组织不发达是农村乡镇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县委、县政府应该鼓励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的发展,尤其应支持乡镇商贸企业的发展,使农业成果成为社会的财富。

 

第二篇:县域经济的思考(调研报告)

 

(22)

总第451期

中共昭通市委督查室            20##年9月28日

对加快巧家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方宗辉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十一五”以来,巧家县依托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攻坚克难,趁势而上,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巧家县的发展还是低水平的,各项经济指标还有很大差距。近期,笔者对巧家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作了系统的调研,结合全县经济发展现状,在客观总结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发挥优势,加快推进巧家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巧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巧家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中精力抓发展,强化基础抓建设,突出工业抓招商,统筹兼顾抓民生,优化环境抓稳定,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7.07亿元,年均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09亿元,年均增长2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57亿元,年均增长34.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74亿元,年均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1.53倍和2.25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7.61%;三次产业构成由20##年的48.91 :19.34 :31.75调整为38.73 :27.42 :33.85。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全县坚持以烟、糖、桑、畜四大支柱产业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到“十一五”末,建成高稳产农田30.94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3.16%;实现粮食总产量18.93万吨,年均增长6.28 %;实现农业总产值17.28亿元,年均增长9.7%。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整合资金1.42亿元,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42个。“十一五”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77万人,9488户贫困农户告别了杈杈房和茅草房。

(二)重点发展工业经济,提升经济实力。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全力培育矿冶、水电、建筑建材和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2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07亿元、工业增加值5.46亿元,分别是20##年的1.7倍和3.63倍。白鹤滩巨型水电站筹建工作有序推进,牛栏江流域水电开发快速推进,5万吨锌粉技改项目、风能资源开发、花岗石开发和煤矿开发等重点工业项目扎实推进,白鹤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工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新增公路里程250公里,实施通达工程1340公里,通乡油路72.77公里,巧蒙公路、沿江公路全线贯通,昭巧公路、通乡油路、通达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三纵三横”的交通主干道网络正在形成,交通落后状况明显改观。长海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设计要求,小海子水库项目可研报告通过省级评审,全面完成炉房水库配套渠系工程,新增农村“五小”水利工程1.2万件;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从“十五”末的21.71%提高到了“十一五”末的31.23%,解决了17.4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堂琅文化广场、过境路改造、魁阁塔和新客运站等市政设施,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比20##年提高2个百分点。相继实施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教育、文体、卫生、广电和通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严格实行乡财县管乡用和矿产品税费统征制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草原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整合国有闲置资产组建白鹤投资公司,进一步拓展了政府融资平台。着力改善投资服务环境,“十一五”期间累计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38个,协议引资57.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5倍,实际到位资金15.58亿元。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社会事业发展资金10.93亿元。“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县职业中学跻身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行列,累计改扩建中小学校舍8万余平方米,“两免一补”政策覆盖城乡,教育支出是“十五”期间的3.17倍。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健全,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5所,新建村级卫生室124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5%。组建了巧家县艺术团,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6.7%和95.09%。以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口优抚措施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中心敬老院并投入使用。在全市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年参保率达83.65%。

二、巧家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基础极为薄弱。全县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仍较突出;水利化程度仅为31.23%,干旱缺水严重,靠天吃饭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交通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等级低、运力弱;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大,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还比较多;城镇产业支撑没有形成,功能不完善,辐射面小,特色不明显。

(二)城乡居民收入偏低。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7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3元;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达22万余人。

(三)财政收入水平低。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税源结构比较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严重不足,使得县级财政只能保障人头经费和机构运转,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极为有限。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力较弱,相对具有一定优势的蚕桑、畜牧、花椒等产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

(五)县域工业化水平低。目前,巧家县工业主要靠铅锌产业支撑,工业结构不优、产品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尤其是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六)行政效能有待提高。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少数领导和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对加快巧家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全面振兴工业经济。一是坚持扩大招商引资。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转移资本、产业和企业。继续抓好投资环境建设,做到“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努力营造促进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形成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二是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大投入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能源、矿冶、建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三是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把白鹤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四是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结合全县资源状况、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坚持在政策、资金、人才上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循环经济型、节能减排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带动力的骨干企业,提高县内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二)坚持交通水利立县战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要按照“三纵三横”交通主干道建设规划,积极配合抓好昭—攀—丽铁路建设,协调争取龙潭—东川—巧家区域干线通道公路立项建设,扎实抓好昭巧二级公路、沿江公路、通达工程、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和8条通乡油路建设,建成串联“两江”流域大中型水电站和重点集镇之间的环形路网,构建“2小时经济圈”,形成以二级公路和铁路为干道、通乡油路为骨架,内外相连、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巧家县大发展夯实基础。抓住国家加快西南五省区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机遇,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建成小海子中型水库和洗羊塘小一型水库,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干支渠防渗工程,解决2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全县耕地有效灌溉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有效解决城乡安全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三)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打造“四大基地”。未来5—10年,是巧家县资源大开发、产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巧家县要充分发挥水能、光热、矿产、生物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四大基地”。一是全力支持水电开发,打造绿色能源基地。抓住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机遇,按照“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理念,积极支持、服务好溪洛渡、白鹤滩2座巨型电站建设,抓好牛栏江流域天花板、陡滩口、黄桷树等梯级电站和县内中小水电站建设,搞好风能资源开发规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到20##年,将建成装机总容量为790万千瓦(含白鹤滩电站700万千瓦)的大、中、小型水电站57座,年发电量达628.5亿千瓦时,可实现工业产值136亿元以上。二是利用热区优势,打造蔬菜水果基地。充分利用巧家县丰富的光热资源、立体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季节品牌”和“绿色品牌”,重点建设面向省内外及东南亚市场的无公害优质蔬菜外销基地,加强无公害优质蔬菜商品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芒果、花椒、核桃、膏桐等经济林果,打造30万亩膏桐基地,50万亩以花椒、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2万亩亚热带水果基地,10万亩加工型马铃薯基地,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三是抢抓水电发展机遇,打造畜牧产品基地。紧紧围绕打造白鹤滩电站建设后勤基地的思路,大力发展以生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着力打造70万头肥猪基地,5万只商品山羊基地,到20##年,全县生猪存栏达50万头,出栏80万头,肉蛋总产量达73万吨,畜牧业产值达16.8亿元。四是努力培植优势产业,打造蚕茧丝绸基地。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和巧家县被列为全省30个蚕桑基地县之一的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蚕桑种植。到20##年,力争全县丰产桑园达10万亩,实现生产总值2.5亿元,农民收入1.7亿元。

(四)立足区位优势,抓好两个通道建设。一是借助交通优势,建设川滇毗邻地区商贸物流通道。随着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巧家县连接滇中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围绕“金沙江畔明珠,亚热带湖滨旅游生态园林城市”的县城发展定位和“一个中心九个支点”的城镇发展布局,结合“两江”水电开发和旅游业发展,集中力量打造蒙姑、金塘、药山、大寨、新店、小河、老店、马树、包谷垴等9个特色集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力争到20##年城镇化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依托各种要素流动,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农特产品加工、房地产开发以及矿冶建材加工业,努力把巧家县城打造成连接滇中经济圈与攀西经济圈的商贸物流节点。二是挖掘文化特色,建设川滇文化旅游通道。充分依托县境内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用好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白鹤滩电站、大药山三张名片,高起点、高层次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争取把金沙江漂流和大药山生态旅游打造成为“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旅游品牌中的重要旅游项目;充分挖掘、整理和包装好以堂琅文化为代表的经典人文项目,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力争到20##年旅游业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巧家县打造成川滇旅游环线上的一颗明珠。

(五)树立持续发展理念,努力建好生态屏障。巧家县地处金沙江上游,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推进生态建设,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责任重大。未来5年,全县各级将扎实推进“七彩云南”巧家保护行动,将生态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编制巧家县生态建设规划,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两江(金沙江、牛栏江)、一山(大药山)、四支流(荞麦地河、马树河、炉房沟、文家河)为重点,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赢,通过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规避自然灾害,将巧家县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坚持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加大创业帮扶工作力度,鼓励发展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多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扩大社会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努力实现老有所养。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组织好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四下乡”和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以移民安置为重点,建立健全移民长效补偿机制,千方百计维护移民利益,确保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积极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七)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金融体系,增加信贷额度,引导民间资本向创业和发展领域流动,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风险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不拘形式地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和高技术人才。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严格落实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政风行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责关系,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三是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切实抓好政府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始终坚持实干、苦干、带头干,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发展成果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全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完善考核工作机制。根据县域经济特色和发展水平,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年度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正确运用县域经济考核结果,使考核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作者系中共巧家县委书记)       

报:省委督查室,市级四套班子领导。

发:各县区委、政府,市直各部门。

                           (共印25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