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报告       

班级:10会计与审计(3)班

学号:20    姓名   许宏强

学号:34    姓名   卓志达

学号:11    姓名   余樟鹏

学号:05    姓名   姚爱华

学号:33    姓名   来明亮

【调查时间】20##年11月30日——20##年12月7日

【调查地点】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内容提要】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也是大学生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通过社会调查的数据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目前惠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认识状况。调查显示社会责任感现状总体较好,但是它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体现。同时,针对调查的问题,我们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得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初步材料,提出具体可行的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培养建议、相应教育方案,为我们的学生工作部门制定工作思路提供参考。最后呼唤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社会行为

【主要内容】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①。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或者说是一个社会成员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及使命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年轻一代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他们逐步成熟的开始,因此如何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是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通过查阅了近年来的研究文献,从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水平并不容乐观,问题很多,主要存在大学生责任感的淡化和缺失,但是针对个别地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却很少,这难免造成了研究结果的片面性。因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对于其他地区也必然存在着差异。那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如何,存在着什么样的特点呢?在当今具体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我们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

为此,经过将近两个的调查,我们发出了100份调查问卷,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主要是在附近的大学进行了调查,我们的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当代大学生对爱心活动的看法;社会责任感意识的来源;学习及以后工作的目的;对舍己救人的看法;分析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价;对当今时事了解程度.

【p1-1】

【p1-2】

【p1-3】

【p1-4】

从图表【p1-1】可以得出,支持爱心活动的人占58%,而反对的占11%,其余的有31%,等等。这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中支持爱心活动的占主体,但同时也反映出还有一批对爱心活动的冷漠态度。爱心是一个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是否有爱心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当代大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我们个人价值以及长远发展的必备法宝之一,而从我们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爱心活动如此低的支持率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

其次,我们通过调研社会责任意识的来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社会责任意识的来源30%归功于家庭教育,27%归功于学校教育,21%归功于自主实践,14%归功于社会影响。从这四组数据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来源方向,因此,我们认为,必须从上面四个方面紧抓教育,通过多渠道的形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从整体上提高未来接班人的综合素质。

还有,我们调研了当代大学生自己学习及以后工作的目的,选择自己的占48%,除不清楚的7%外,其余的选择包括家人,他人以及社会。该项调研可以反映大家回报社会的意识亟待提高。社会为我们的成才提高一切条件,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将要面临的任务就是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回报社会的意识也是我们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要素之一。所以通过这项调研内容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回报社会的意识。

我们调查的第四大内容为当代大学生对舍己救人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反映大家个人价值观念的倾向,而且反映他们对于社会现实事件的思维角度。90%的调研对象表示高度赞扬,比较同情的,认为不值得的和根本不关心的分别占5%,3%,2%。从90%表示赞扬的可以得出大家对当今舍己救人的事件表示非常认同,其余的也可以反映还有一部分人的“另类”角度。确实,当今社会对于许多舍己救人事件有过许多评论,有赞扬的,也有认为不值得的,特别是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相关舍己救人的光荣事迹,像陈野平,李春华,他们的感人事迹广为流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对象。我们认为,要大力提倡舍己救人精神,从其中强调的不应该是利益价值角度,而是社会价值角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我们通过调研也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对该现象的思维角度和倾向是正确的。

另外,我们还把“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价”列入调研内容,有72%的认为很伟大,其余的包括感觉还好,一般和不关心的,等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大事件,而那些当选的人物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对象。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广大大学生对于该社会事件的积极关注,而且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对这一社会事件有良好的反映,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还缺乏这种价值取向。

其次,我们还调研了当代大学生对当今时事及社会动态的关注情况。从折线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36%的非常关心,24%的比较关心,18%的一般关心,12%的不太关心,还有10%的根本不关心。有句名言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名言可以充分地反映我们不仅是要在教室学好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才干,更重要的是关心时事,身系天下事,要有“天下为公”的情怀。从积极的角度看,有78%的调研对象选择关心,因此,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对当今时事还是很关注的。

最后,我们还通过设置多个选项来向调查当代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我们调研组通过查询资料总结,得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有以下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

(一)社会原因

1、社会的多元化。社会的多元化。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多元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的背景变得越来越不清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

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社会,而是为了简单地否定这个社会,或者说,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利益难以充分实现而否定这一社会,至于否定这一社会是否有现实的可能性,他们是不予考虑的,对于与此相联的责任,他们也是不愿意承担的。

3‘惯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上大学,而不是通过上大学来确定自己所要承担的专门职责,虽然他们表面上是根据社会需要来自愿地选择其所学专业,但实际上是根据哪种专业有更丰厚的经济收入来予以选择的。更丰厚收入的想法是潜藏于上大学的目的之中的,真可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二是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已经习惯于从父母那里索取财富,从老师那里索取知识,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认为自己是出钱读书的,因而有权决定自己是否上课、是否遵守各种纪律,有权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教师(有大学生轰走非专业课教师的现象),有权要求修改教学计划,而从未考虑自己还应该履行遵守纪律、聆听教师传授知识等义务。

当然,我们调研的不单是为了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结果总结出相关问题解决思路及方案,因此,我们调研组通过长期研究,总结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感淡化的实质就是缺乏理想。所以,要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首先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社会理想中去。
其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最好的途径就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人直接的道德需要和要求,使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准则,才能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履行责任时,才能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有效地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再次,积极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如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是大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应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加深对书本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使他们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自觉走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通过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使其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民族复兴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的状况,特别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自觉意识的体现,是大学生行为导向系统的核心因素,它指导、控制和调节其社会行为。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调研组认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是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家庭、学校只有形成合力,共同努力,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感,才能让未来的发展步伐更加矫健,才能让社会的建设成果更加辉煌,才能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因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未来的希望,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价值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的精神价值走向。

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如何?据这一次调查显示,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来看,大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但是,勿庸讳言,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明显淡化的现实令人担忧,他们漠视自己的责

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本文将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综述,并为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为完整、系统化的政策建议。

调查目的: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大学生是我们为社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形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在实践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调查报告的相关资料,认真研究了这次实践活动的行动安排、计划方案,从而以确保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有广度、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由本组成员全程负责,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32份,其中有效问卷是30份,有效率为75%,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内容:Ⅰ。次实践我们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①你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

②你是否认为应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③你是否参加过爱心活动

④你是否愿意做些工作,改变你认为社会存在的弊端

⑤你是否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行为等

Ⅱ。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拟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客观。

②行为上重视个人价值,轻视集体与社会的价值。

③实践上重视权利的享受,轻视义务的履行等

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成因

①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

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③我国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单一化。

④家庭环境的影响。

㈢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①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

②要善于挖掘校园生活的育人功能,发挥体验教育的重要作用。

③要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④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字: 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 淡化 提升 民族精神 社会公德 集体主义 调查分析:

一、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与特征

1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社会责任感的比例不高。34%的人认为非常缺乏社会责任感,42%的人有一点缺乏,10%的人认为不缺乏,还有14%的人不清楚。这些数据反映出我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相当薄弱。相比过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但这种自我责任感明显强于社会责任感。同时当今大学生也普遍表示当前最缺乏的就是社会责任感。所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容忽视。

2 对于去服务大西北、省内不发达地区、基层的问题上,只有12%的在校大学生会去,而有14%的大学生是为了有利于今后就业工作,从此数据再一次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意识明显强于社会责任感。

3 对于是否认为应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别人困难时尽力帮忙的问题,有46%的大学生认为别人在困难时应尽力帮忙,只有10%的大学生认为不应该,44%的大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

4 20%大学生认为见义勇为牺牲自己不值得。普遍学生反应:“社会需要见义勇为,我们赞成见义勇为,但我们要在思想考虑完全和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实施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见义勇为的结果都是想帮助成功,盲目的行为再勇敢也只能带来更大的伤害和损失,让我们运用智慧去勇为,期待一个好的结果。见义勇为虽好,但是帮助别人之前,要先想好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果你还没有能力保护好他人和自己,那么就不要冲动。遇到事情,我们应做到见义智为。情形假设者有之、认为应理智趋避者有之,媒体的社论一贯地取中庸之态,无甚定论。

我敬佩英雄的行为,而我也必须承认自己类似情形下的弱势。我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无法判断什么情形下才是既能保护自己又能见义勇为。”

5 对于在公交车上你看到扒手在行窃,你会怎么做的问题,有40%的学生采取悄悄提醒受害者,有26%的学生会采取与其他人一道制止,只有4%的大学生对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6 “你是否会闯红灯,或横跨栏杆”,38%的大学生偶尔,因为有要紧事。26%的大学生表示在车比较少的时候会闯红灯,跨栏杆。还有16%的学生表示经常闯红灯、横跨栏杆,只有20%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

7 有20%的大学生十分愿意做些工作,改变你认为社会存在的弊端,有24%的大学生不知道,还有28%的大学生不愿意。

结论: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社会责任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自己、他人、家庭及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从狭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社会的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高校及其教师有针对性地通过理论灌输、理性分析引导、情境激发、行为养成、实践体验等途径,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形成、巩固、提升和发展。

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来看,大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他们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并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时代风采。但是,勿庸讳言,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明显淡化的现实令人担忧,他们漠视自己的责任,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弱化,意志品质比较脆弱,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等,具体表现为:

1.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不够客观。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对其认识不够全面,不够均衡,甚至把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混为一谈。同时,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与自己毫无关系,对其持无所谓的态度。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他们总是寄托于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只是一味的抱怨环境、而行动上无所作为,这实际上也是责任心缺乏的表现。

2.行为上重视个人价值,轻视集体与社会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压力,开始标榜个人主义,轻视集体与社会的利益。他们凡

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重视个人利益,轻视集体主义,对社会缺少主人翁责任感。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过于强调自我。

3.实践上重视权利的享受,轻视义务的履行。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大学生在提到社会责任感时,总是苛求别人,苛求社会该怎样做。但在自身的义务履行方面,却又避之不谈,他们忘了自己有义务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很明显他们存在着从意识到实践的断裂,如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缺少积极实践的行为。

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成因

1.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活在各种责任之中,人的个性,自由很少得到释放,人的个性被禁锢。而随着多种文化的冲击和碰撞,西方国家的一些无限度的独立、自由、个性解放等观念,被一些大学生不加分析的借用。他们过分注重自我,而忽视个人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现代化的今天,西方的个性文化使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个性和自由的展示,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2.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随着价值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中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这三种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不正当竞争。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3.我国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单一化。一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重政治教育,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足。学校总是希望培养在思想品德方面完美的人,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毫无责任感可言。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至今仍占主动地位,学生主动参与的少,其社会主体意识在这种教育中并未得到有效的增强。

4.家庭环境的影响。亲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关爱,使得他们习惯于索取与享受而疏于付出和奉献。一些父母甚至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使得他们的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力差。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

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因此,很多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淡漠与家庭教育不无关联。

三、 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摆脱非文明、低级趣味的影响,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教育中。二是拓宽视野,重视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三是重视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教育。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内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一是要广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努力使责任意识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三是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大课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行的统一,而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重要途径。首先,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承担责任,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产生了愉快体验,才会在今后更乐于参与类似的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和巩固己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其次,社会实践可以满

足大学生对社会认同的需要、对未来期望及成就感的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第三,社会实践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广阔背景, 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练大学生的意志,真正建立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

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环境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说理论学习是显性教育的话,环境氛围的熏陶则是隐性教育。昔有“孟母三迁”的典故,今有家长花钱择校,无非都是为子女选择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生活的三大空间。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多,也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加紧密,学生一方面在聆听着家长的教诲,接受着学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也在经受着社会的洗礼。因此,责任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环境的美化,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这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意识,首先教育者自己必须要有责任意识。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明确自己在学校管理、学生发展中的责任;对社会消极现象既不回避,也不放弃正确的理论引导,充分显示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对社会效果的负责。这种人格的魅力,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不说假话,面对现实。其次,家长应更多地关心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身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另外,社会要形成一种舆论力量和道德机制,倡导明确的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指导道德选择,加大对非责任现象的监督和打击力度。大众传媒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主要中介之一,而传媒中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的宣传报道,使得那些辨别力较差的学生在责任意识规范的认同与责任行为的选择等方面出现了迷茫,而且由于一些失导的宣传片面迎合了部分学生的心态,他们往往还能抵消学生的多年来所接受的正面的道德教育。因此,大众传媒应对主流的价值观、责任观的推介更为清晰、明朗。同时政府对社会上一些不负责任的现象,如制假、贩假,偷逃漏税等,也应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环境,这也是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调查总结: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大学生是我们为社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总之,父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就学校而言,除了要完善和深化教育内容以及改进教育方式,还要完善责任感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营造从教学到教育、从管理到服务、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全方位的责任感教育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此外,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以及与社会合作,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社会而言,从根本上说,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制度缺陷,主要表为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部分公民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基本属于空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教育和制度规范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国家和政府各部门要在立法和制度规定上进一步明确企业、团体和个人的社会责任;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积极开发利用道德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提供丰富多彩、 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三是社会要倡导明确的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指导道德选择,加大对背弃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形成一种舆论力量和道德机制;三是各级政府要努力为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实践条件,使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实现社会责任感的自身的完善。作者,我们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感受比较直接,也比较客观。因此,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十分紧迫而意义重大的课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