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摘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著于四十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写成一本十四章的小书。乡土社会并不是完整的中国社会,乡土社会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就作者、文章内容以及读后感悟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乡土社会、现代社会、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xx年赴英留学,19xx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xx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大英百科全书》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先生治学严谨,事必躬亲。他的治学特点被概括为六个字:脚勤、脑勤、笔勤。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孝通先生选择后者。19xx年夏,青年社会学者费孝通和

同是社会学者的新婚爱人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实地考察。社会学实地考察,当年中国鲜有人为。费氏夫妇此举,并非蜜月之旅,而是一次学术之行。从19xx年,邱泽奇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邱泽奇认为,这是费总能发现其他学者未觉察之处的重要原因。

二、《乡土中国》的内容大意

《乡土中国》分为十四个篇章,是作者在讲述“乡村社会学”课程时应《世纪评论》约稿所整理。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

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第一句写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是这本书的核心论断,整本书从不同层面的事实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中国社会总体的乡土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必须依赖土地而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社会必然具有乡土性。即使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业依然存在,并且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仍然有迹可循。这种乡土性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在阐述文字下乡有没有必要。《文字下乡》这一章中,重点辨明了人们通常认为乡下人是“愚”的不正确,乡下人不识字并能说乡下人是愚的,愚是指智力上的,而识不识字是后天培养的。他们也许是文盲,可是在农村社会实践上却是能干的、明智的。而文字有没有必要下乡呢?文字与语言本身能传的情、达的意都是有限的,这并不能是乡下人“聪明”起来。在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中,作者阐述了在现代社会文字是有必要下乡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还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乡土社会在“熟人”格局下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的。所以不是单单建几座学堂就能让他们“聪明”起来,只有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改变,他们有了文字的需要,文字才能下乡。

第四章《差序格局》和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概念“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指我们中国乡土社会的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因着姻缘、血缘或者权势的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并从自我开始依关系的亲疏逐层推开的。可以用“一表三千里”来形容乡土社会的关系格局。所以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从“私”出发,为了“私”的目的。和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团体格局是没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对等的。因此,在中国乡土社会这种差序格局中,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而每一种私人联系中都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此,传统的道德里找不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第六章《家族》和第七章《男女有别》中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社群,这种社群一般人称作为家庭,而作者却认为家庭不足以概括这种社群的特性。用大小家庭来形容家的人数的多少是可以的,但是家庭的社会结构却不能明确表示,所以作者认为用家族来形容更为合适。家族里可以包括从上致下几代人,大家族一般涉及几代人,人数众多,而小家族则人数较少,有时甚至可以小到单个的家庭。中国乡土社会还有一种社群叫做氏族,以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可以成为一个部落,他们就包含了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不管是哪一种社群都是单系的,以男方亲疏关系为主的,女方一般只负责相夫教子的功能。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男女的距离是拉的很开的,不想西方人在对男女关系的那样开放。第六章提到两种西方文化模式: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我们的乡土社会就属于亚普罗式,这正好说明了家族在社会学中的感情定向是“同性”的,男女是有差别的。

第八章《礼治秩序》和第九章《无讼》都在讲述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现代社会的治理有两种“人治”和“法治”,而乡土社会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是不同的,所以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依据和方式也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不是指“文明”“慈善”的意思,礼有时候也是野蛮的。这里的礼是指传统,依据传统的礼俗或者说是经验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但这种礼治只能在基本稳定的乡土社会存在,变迁很快的时

代是不会出现的。在礼治社会里有了纠纷,他们不像现代社会那样求助于法律,乡土社会是无讼的,他们对待纠纷是通过旁人调解或者地位尊贵的人来评理解决的。现代法律和乡土社会的传统也存在很多相悖的地方,法律是不通人情和道德的,也不讲究传统,因为法律是从西方借鉴来的。

第十章《无为而治》、第十一章《长老统治》和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这三章里分别提出了社会的四种权利: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横暴权力发生在社会冲突中,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握有权力支配在下的。同意权力发生在社会合作方面,社会分工形态下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的生活,在生活中必然互相有所往来,互通互助。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与复杂,这种权利也愈扩大。乡土社会不是富于抵抗的,都是小农经济上产,所以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这里都不起作用。乡土社会是长老统治的。长老权力是在传统的教化过程中产生的。乡土社会基本的稳定的,不会有大的社会冲突,或者社会合作,乡土社会只是在进行一代代的社会继替。有的只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化,只存在这种教化的权力,作者称之为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的社会形态基本稳定,但并不是不变,只是变得较慢,有时候也会发生激烈的社会变迁。在面对新环境时,若有人提出应对新环境的方法,他就为大家所认同,这时候他就拥有了权力,就是所谓时势权力。

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讲述乡土社会关系特性。乡土社会的人们依着血缘的关系生活在一起。血缘也决定人的身份地位,血缘关系式相对稳定的。地缘是血缘的投影,是分不开的。当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土地不够了,就必须去外面开垦,为了方便也要迁居外地。但是即使迁居异地,在那生活许多年,但还是不能为那里的当地人所接受,因为他们是没有血缘联系的。只有从血缘的结合转变到地缘的结合社会才会有个大转变。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阐释乡土社会人们可以靠着欲望去行事,而现代社会却不能这样,现代社会要按着需要去行事,因此需要计划。而

乡土社会根本不需要计划,他们的生活只需要按着传统来就行了,就足以应对生活的种种了,所以乡土社会还是靠着欲望行事的。

总的来说,乡土社会是相对稳定的一个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里他们多是依着历来的经验行事,也就是传统,在他们生活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也基本是安定的,是那种“小国寡民”式的生活。而只有当乡土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才会生出种种需要来,当这些需要到来时,就是现代文明下乡的时候,这时候,乡土社会才能渐渐步入现代社会的轨道上来。

三、我的感想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这本书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鲜明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在阅读《乡土中国》前几章时,觉得讲的都是中国乡土社会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都了解,没有必要把他们拿出来写书。也认为费先生用孔孟的话来论证他的观点着实生硬难懂。可是看到后面却慢慢理解他的道理和价值来。也许还没有完全读懂,但是费先生的这本书却给了我许多启示。

对生活中的很多看起来很正常、很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只把所有的传统看作了既定的事实,恒定的道德规律,而作者却对社会上的许多既定的事实、传统,对他的来龙去脉,未来发展有一个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许不尽正

确,但却把我们敲醒了,给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空间,让我们知道所以然,甚至让我们也开始自己思考一些既定事实的所以然,思考这些事实的对与错,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在一些事情上有所变革或创新。

我国的乡土社会有其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生命力。不能站在现代的眼光否认乡土社会,认为乡土社会必是落后的。就像乡土社会的礼治有道德约束的作用,而现在的法治下道德约束的作用却在减弱。乡土社会的秩序也是轻易不能改变的,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用用现代的“先进”强制性的去“改造”稳定的乡土社会,它就想是《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他们的生活的安定的,是有序的,用现代的“机械”野蛮的进行“改造”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当乡土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个需要现代的东西适应新环境的时候,现代化就能得以顺利地进行了。

注释

【1】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第1页。

【2】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第11页。

【3】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第28页。

【4】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第40页。

【5】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第49页。

【6】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第56页。

【7】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第117页。

 

第二篇:关于《乡土中国》的读书报告

对于临安昌化农村电器消费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乡土中国》践行记

费孝通先生说:《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费老通过多年的考察及学术思考,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将隐含于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体系抽象出来,而并非只是对乡土社会生活的简单素描。这或许就是他提到的并非只是对于一些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一些概念的提炼。虽然书中提到的许多东西以前并没有听说也没有接触过,比如像“差序格局”、“长老统治”、“讼师”这类名词,所以可能对这本书的了解仅限于表面一点,但却也让我了解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很多了解。

书中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几个特别严重的问题,皇权与绅权问题,乡土重建问题,生育制度问题。沿着作者的思路,我初步窥视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虽时过境迁,现在中国社会里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已经逐渐消失,但作者的透视社会的眼光,其观察社会的方法仍是充满活力的。本文旨在以个人看书所得的体会,将作者对乡土社会的剖析稍作梳理。

特别是元旦去临安市昌化镇的一次兼职,让我对中国这个有着浓重传统色彩的乡土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来自农村,但是从来没有以一个学者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这个生育我和养育我的真实社会。也就是这一次的经历,让我对《乡土中国》的这本书中的许多的概念有了一些理解,属于自己的理解。

这个美丽的乡镇,山核桃、鸡血石等等。样样都是临安的特色,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心情去欣赏它,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的不断地完成一个有一个的任务。知识,是课堂的附加品。实践才是一个很重的成长。

这里虽说繁荣,但是谈不上繁华,因为他是山里人购买物品和兜售山货的好地方,不过有一点不能排除这里的人儿,有以下几种(让我对农村社会有了一点思考):

我是看看的。其实这种人很好的,在给家里添置家电和做一件事情之前必须

斟酌再三,没有自己的家人和好领居陪同,是绝对不会轻易下手的,但是他会给你提前说好了,我只是看看的,我有购买的潜力,只是暂时不行动。

我没带钱的。这不是一个好笑的事情,是他给自己一个很好的解脱,或许是不喜欢、或许是真的囊中羞涩、或许是暂时不需要等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个不同于上面的好面子,而是很坦然的,很微笑。

还有什么赠品。我不满足的,你们给这么一点赠品,还不是什么名牌,实在不行就不要了,是一种实惠型的代表,价钱也是一种赠品的,降价也是不错的产品!

元旦在城市里是大家购物的黄金时期,这几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于城市里节日气氛有了很深的了解,不再是农村生活时候的只有过年时候的热闹,特别是一些公历的节日,城市里很繁荣。但是我们现在处在的是典型的山村乡镇,山里的人们对于元旦的认识并不是如此的,对于一些宣传,往往处于警惕的心理,怕上当受骗。

当然,现在这个时候对于一些大家电还是很受欢迎的,比如大彩电、电冰箱等等一些比较充门面的物品。而我们的全是一些小的生活小家电,像电磁炉和电饭煲等,所以在这个年前的黄金时间,结婚数量比较多的时候,我们的销售就很微不足道了。农村并不是一个物质缺乏的时代了,很多的是物品更新换代的时候,而且新一轮的更新换代正在上演着,最起码在昌化这个山里人每年靠山核桃等土特产每年有5万元以上收入的地方是这样的。

很多人读完的《乡土中国》,就会对于一些概念去实际中寻找答案,但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往往很牵强的去套用一些费老的概念,那是中国长老社会的考察与思考,现在的中国,需要我们去更多的去思考一些新农村的体制改革和新的农村社会的考察与思考。费老是我们的榜样,给我们观察农村社会了解农村社会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与工具,沿着费老的路,我们可以更多的去思考一些新的东西。

一、谨慎购买到敢于购买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即使是现在,农业仍是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农业与商业、工业的一点很重要的区别是农业发展所直接依赖的土地是不能流动的,农业收成也需要时间的等待,需要的是安稳。试想,如果迁移,势必得重新寻找

适于耕作的地皮、开垦荒地,结果是劳力伤财;而农作物收成需要时间等待这一特性也决定了人不适合经常迁移。限于农业的这种需要安稳的特性,在乡土社会里,祖祖辈辈只能也像植物一样,也把自己的根扎在自己耕作的土地里,“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千百年来就在一块狭小的地盘上繁衍生息,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流动。

现在的物质基础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去每年的收成或许只能购买到一台彩电,手里就没有了余钱,而现在的发展不但拥有充足的资金而且出现了很多的山村别墅,“谨慎购买”的时代是一个不敢消费和贫乏社会的时期,现在“敢于购买”即便是上万元的LED大彩电。农民的有信心消费也是对于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撑。

二、依旧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交往类型

家电城老板一天从早到晚很难有休息的时候,为什么?因为所有的购买者都期待着找到他,然后拿到一个优惠的价格购买产品。农民的消费观念是讨厌一丝不动的明码标价的,他们期待着一个可以有回旋余地的价格标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同样产品,越标价便宜越得不到好的销售额,因为贵的才是好的。购买一件东西有可能本家族十几个人陪同,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了。所以讲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聚集的社会,绝大部分情况是,他们之间具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几个世代以前迁居到某个地方,繁衍生息。到了信息产业时代,这种依旧的感情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饭间,附近的家具店的司机常常过来闲聊,是一个很活泼的小伙子,从他的言语中,让我淡淡感受到了一些小小的不满,因为家电城有7辆配送车,而家具店只有2辆,他每天都要忙个不停,而且家具很多都是很大的,运输起来也比较麻烦,他一边做司机一边做搬运工,而工资和伙食都没有家电城的好,所以很有意见,但是家具店是自己的表叔开的,父亲有钱了表叔的钱,所以不好意思不干。

农村的乡土之前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社会关系上,可以说一个世代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们,都会有这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特别是辈分的判断都是一个很难得事情,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很多时候有了一些概念,我们可以在新的社会体系中寻找到它新的表现形式。

三、关于权力的热情和政治的冷漠

很多时候人们总喜欢说农民不懂国家大事,但是很多时候却不知道农民知识冷静的思考着。比如最近国家出台了调整利息率的相关政策,农民朋友在购买家电的时候就会考虑到,现在处在一个通货膨胀的时期,以后会降价的,虽然,他们没有专业的名词去描述这样发生在身边的大事,但是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一套美好的理论,而且对于很多知识的理解,更加是通俗易懂,对于我们在学校做文章的朋友而言,这才是最需要的。

其实,对于政治的冷漠,也恰恰表现出了农村“礼治”的特点。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所谓的“礼”,指的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社会习惯。法律的执行依赖于强制的国家权力,而礼治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农村是一个变迁非常缓慢的社会,虽然经济的发展催促这样的一种体制的变迁,但是,很多原始的概念和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对于山里的人们,他们现在坚持的还是那样一个依赖于农业产量生存,温饱第一位的思想,谁执政可以带来实惠,他们就支持谁。于是,法治和礼治有可能产生冲突。有些行为在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却是于法律所不容的。所以法律在乡土社会是实行不起来的。“无讼”是其特点,乡土社会性的政治是一种无为政治。

《乡土中国》向我们揭示了许多乡土社会认识的现象的概念,他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普遍事物中的普遍性质。这次的昌化之行,告诉我的不只是一次简简单单的促销活动,而是对于山村乡土购买倾向和农村乡土的一些认识,也让我从书本上的学到的许多东西,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本人对于社会学的了解是很浅薄的,但愿本文没有曲解费老的高深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