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下乡调研

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要“五防”

调查研究,既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方法。搞好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从事领导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干部到农村进行调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要真正搞好调查研究,必须防止和克服“五重五轻”,切实提高调研的效果。

一是防止“重书轻访”。所谓重书轻访,就是指在调研途径上,重材料轻走访。这是在搞调研时出现的一种通病。由于现成的材料,对采集的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进行了整理,并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看材料可以省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效率”,与当地领导也更加“默契”。但其危害却是明显的。它容易助长上级领导的官僚主义和下级领导的形式主义不良风气,调研报告所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的差距会扩大,从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是防止“重官轻民”。所谓重官轻民,就是指在调研对象上,重领导轻群众。有人认为领导了解情况比较全面,调研时只要与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座谈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再向一般群众了解;还有人认为直接向群众了解情况或者与领导座谈后再与群众接触,怕领导产生误解;因此,就将调研对象主要放在领导干部身上。这样做的负面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领导干部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主观加工了的,难免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还与不同的政绩观紧密联系,往往报喜不报忧,使信息失真。领导干部的层次越高,如果他所得到的信息也

是采用这种方法得来的,再加上个人的意志进行过滤加工,那失真就越严重,在这样的基础上作出的调研结论,科学价值就越低,在群众中造成的不良后果就越严重,群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就越低。

三是防止“重点轻面”。所谓重点轻面,就是指在调研方法上,重典型轻一般。我们搞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就是为了取得经验,然后普遍推广。试点是手段,推广是目的。但是,我们的部分调研人员,思想作风不踏实,做表面文章、轰动效应的思想作怪,认为只要把典型树立起来,就可以表明全部工作的成绩,而不顾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能否在本地区具有推广价值。实际上,如果我们在调研中总是过多地关注少数地区、少数人群,那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覆盖面就小,可信度就低,无论是总结成功的经验,还是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有失偏颇的地方,从而使调研结论的价值大打折扣,偏离调研的宗旨。

四是防止“重富轻贫”。所谓重富轻贫,就是指在调研情感上,重富裕轻贫苦。主要表现在计划的焦点、调研的对象、访问的内容、研究的精力等较多集中在富裕地区、富裕人群上,感情的天平向富裕的一方倾斜,有一种嫌贫爱富的心理。而对于贫困群体,情感的投入不够,真情的倾注不够,虽也给困难人群送温暖,但那是定时的、季节性的,有时甚至是下达政治任务的,而不是自觉的,更不是真爱的驱使。爱富并不错,但不能嫌贫。在重富轻贫的指导下所作出的调研结果,以此为依据作出的决策,必然是为富人所想,为富人所急,富裕的地区和人群可能会更加富裕,但贫穷的地区和人群却不能更快地

摆脱贫困。这是不符合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五是防止“重形轻效”。所谓重形轻效,就是指在调研目的上,重形式轻效果。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摸清实情,敢说实话,多出实招。但是,当前却有许多不实的现象,为应付上级而调研,或为单位小团体利益而调研,或为个人私欲而调研。那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就会应运而生,表面上搞得有声有色、大张旗鼓,但这是做给上级看的,而全然不顾群众的感受。只要上级满意,不怕失去民意,只要领导高兴,不怕百姓伤心。这样的调研,名为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实为应付上级,欺骗群众,不仅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反而助长了不良习气,败坏了党风,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的紧恶化。

为了防止和克服“五重五轻”倾向,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要遵循科学。调查研究是一门学问。要针对所要调研的问题,认真设计调研提纲和方案,按照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原因,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二要深入群众。真实可信的材料从何而来,只有从群众中来。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因此,在调研中,要最大程度地让群众说话,让最广大的百姓说话,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代表群众的心声,这样作出的决策才能表达人民的意志。三要练好真功。调研前要认真学习,充分准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调研中说出内行话,策划内行的点子,不会闹出农业局长十万火急给乡镇打电话,要采取措

施不要让大雪冻死麦子的笑话。四要拿出真情。要让群众说实话,必须让群众在感情上、心理上接受你、认同你。不然,不论到了哪里,跟谁说话,都不会得到实情。如何得到群众的信赖和认可,那就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忘掉位子,用真心换真心,以真情换实情。只要我们对群众做到真情相待,群众就会加倍地回报,五要讲究实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决摒弃那种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揣摩和迎合长官意志的不良作风,一切工作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来展开,着力解决实际问题,讲究实际效果。

 

第二篇: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调研报告

祥井村位于潞城东部,全村185户,人口726人,拥有耕地1310亩,林地380亩。村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务农,村里4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外出务工,约有550人,占总人口的75%,而从事的也基本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据村支书吴天良统计,全村人均纯收入约为3000元/年(主要是打工收入)。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以玉米、大葱为主要农作物。有约200亩核桃树、苹果树、梨树等经济林木,但缺乏管理,不成规模;养殖业主要是村民散养的猪羊鸡等,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 20xx年一户村民引进了60多只波尔山羊,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死亡率高,目前存栏80余只,效益不好。村委干部希望因地制宜搞一个项目以拉动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

总体来说,祥井村的主要困难有三方面:

1)空心村的尴尬: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使得农村经济振兴无人,发展严重缺乏劳动力。支书吴天良说,种地不合算。以最普通的旱地西红柿为例,按最好的年景,最好的价格,每亩地也不过2万元的毛收入,付出则是没日没夜,操心费力,还得担心价格和市场。一不小心一年白费,还得搭上种子钱。一人打工一年也挣2万元,所以农村没有产业

留不住人,发展经济也就没有人,造成恶性循环。

2)没有支柱产业。村里搞工业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搞农业形不成规模,也没有技术;总体上还处于小农经济的落后阶段。村委干部对此感到头疼.

3)基础设施薄弱:全村虽然都已通电,但线路老化,导致电压低、电压不稳等情况,很多离变压器稍远的村民家中电压只有100多伏,甚至是连电风扇都无法启动。村内路灯少,只在村中主道上有几盏路灯,村民对此抱怨很多,因为都是老弱病残,晚上活动很不便;没有健身器材,许多村民说,城市里到处都有健身器材,许多村也有,为什么我们村没有。但村委干部说,我们村没钱。

4)教育医疗负担重。我们走访的许多户贫困人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劳动力缺失和负债,这样对于完全依靠务农的农民来说,往往就直接导致了贫困。在我走访的12户村民里,大部分都是有病人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成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与亲人聚少离多,有一种凄凉的孤独感。除了医药费支出外,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子女教育投入占了收入的大多数。他们不吝血汗钱,把子女送进城里上学,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摆脱这个困境。打工者在身体高强度负荷劳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兼顾身体健康,而又在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因此重返贫困,村民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都很无奈。

二、具体帮扶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立足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帮扶:

1)力所能及地解决路灯问题。我们认为,越是政策光辉暂时照不到的地方,越能体现政策的温暖,越能体现党对群众的关心。经过调研,我局计划为村中道路解决路灯20盏。并联系解决该村的全民健身路径问题。

2)开展标志性帮扶共建项目。拟选择一些市场前途好的绿化苗木,在该村种植“工商林”。既是帮扶的见证,也是与村民联系的纽带。年年岁岁,共同呵护,希望其最终成为一座村民的绿色银行,成为友谊之林。

3)实施造血工程。经过研究,我局拟帮助该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其注册商标,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其农业比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带动周边,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同时在该村积极培育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三、几点建议

我市东部乡镇办事处各村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基本相近,从祥井村着眼,从振兴我市东部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定期约请农业专家来为村民做技术推广及保障,选择适宜当地的农业新品种,大力发展种植

业,力求上规模。

2)建议突出规模养殖。通过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成功的典型,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使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积极引导养殖户加大对养殖业投入的同时,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方式,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外力促进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畜牧养殖业,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形成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公共事业的支持。一是通过统一制定城乡发展规划,由公共财政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统一投入发展资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公共事业得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按“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农民有迫切需求的,有能力且愿意出钱办的公共事业,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由农民集资兴建;在乡村集体经济不强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开辟财源,增加积累,以提高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能力;三是推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项目,引入社会和企业资本。对现有公共事业基地、设施、资源大胆拍卖、租赁、转让等,以提高其效率、效益。如对已建成的农村小水库、闲置校舍等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变卖所得资金,由乡、村两级

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和受益。这既可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也解决了公共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