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股权投后管理

投后管理业务是基金投资运作流程中重要的环节,联系着投资与退出,是关系到基金投资增值服务能力的核心所在,改变目前投而不管的局面,建立专业化的投后法律服务团队,是未来私募竞争的一项重点工作。 

  

  私募股权投资,也称PE?(Private?Equity),近年来发展如火如荼,甚至出现“全民PE”,及言必称“PE”的“全民PE现象”。20##年以来,发展速度之快超出市场预期,募集基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单体规模上均屡创新高。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年共有82只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募集金额276.21亿美元。基金数量与募集规模分别为20##年的2.73倍与2.13倍。与此同时,退出案例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投中集团发布的报告显示,20##年中国上市的490家企业中,具有VCPE背景的220家,占比达44.8%,超过20##-20##年3年VCPE背景中国企业IPO总量。另一方面投资项目估值也高烧不退,市场中出现服务内容趋同化,拼价格成为无奈的选择。针对这一状况,客观上需要强化投后管理业务,完善业务链中投后管理内容提升价值创造空间。?

  ?一,?

  PE及其盈利模式?

  (一)、PE的概念及其特点?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是指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并以策略投资者的角色积极参与投资标的的经营与改造,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一般采取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有风险辨别和承受能力的机构或个人募集。?

  PE有以下重要特点:一是针对特定的人群进行非公开方式募集;二是以权益资本的形式投资于非上市企业;三是对投资标的辅之以增值手段并通过恰当的退出机制实现获利。??

 

  (二)、PE运作流程?

  PE的完整运作流程可以用“募投管退”四字来概括。

  募是指基金募集,基金管理人针对特定的人群以不公开的方式进行募集路演并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在签署募集核心法律文件后设立基金成立。?

  投是指基金投资,基金管理人(设立专门的投资团队)寻找潜在项目,通过层层筛选和评估,在对项目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后设计个性化的投资方案,双方根据投资协议完成资金注入和股权交割。

  管在私募业务中特指投后管理,基金管理人在完成对企业的投资后,为帮助企业做强做大,适度参与管理,为企业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并筹划合适的退出方式,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

  退是指基金退出,退出方式主要有上市、兼并收购、股权回购和清算等方式。?由此可见,投后管理联系着投资和退出,是PE项目投资之后,退出之前的短则1-2年,多则3-5年的时间之内,对所投资项目进行管理的所有业务的总称,是整个运作周期中占比最长的流程段。

  (三)、PE盈利模式五段论?

  我们进一步去考察私募股权基金盈利模式可以发现,通过五个阶段完成完整的价值形成周期,即价值发现、价值持有、价值提高、价值放大、价值兑现。

  1、价值发现??

  在以未上市企业为主潜在项目中发现具有良好投资价值的项目,并与创业者达成投资合作共识。在此过程中,核心考察管理团队、项目的行业地位、未来是否能实现快速增长等等。?

  2、价值持有??

  在对项目充分尽职调查后,基金完成对项目公司的投资,成为项目公司的股东,持有项目公司的价值。在投资前会完成一系列的设计,包括实业设计(资本利得)、运营设计、产权设计、资本设计(资本上市等)、其它设计(例如法规设计、社会责任设计)。为最大程度保护投资人利益,基金管理人会要求项目公司签订对赌协议。基金持有股份一般不会超过20%,股份太高,则会降低原创业团队的积极性。

  3、价值提高??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催化剂。基金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源平台自身的

  优势,例如战略、市场、供应、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把投资的企业做好,使企业得到优化,企业的内在价值(资本利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价值放大??

  基金对所投资的项目,培育2—3年后,其价值(资本利得能力)获得提高,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或者溢价出售给产业集团、上市公司,实现价值的放大。

  5、价值兑现??

  所投资项目在市场上市后,基金管理人选合适时机和合理价格,在资本市场抛售项目企业的股票,实现价值对基金公司的最终兑现。

  PE投后管理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PE经过多年的耕耘,建立了完善的资金募集及投资流程,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在募投管退四大流程中,募集、投资已经非常成熟,退出在策略上已经融合与投资交易结构设计之内,实施则更多的依赖于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相对的,在投后管理方面,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活跃于中国市场中的投资机构在项目投后管理的人员配置大致可分为两类:项目经理负责制以及专门团队负责制。前者是指项目负责人除负责项目的开发、筛选、调查和投资外,也负责投资完成后对被投企业的管理工作。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倒逼投资机构日益重视管理机制建设,不断探寻新路子——设置专业的投后管理团队专司对项目的投后管理,而投资团队专注于项目开发。

  近年来,也有不少机构倾向于将投后管理这一职责独立出来,由专门人员负责。目前中信产业基金、凯鹏华盈以及九鼎投资等多家机构已经组建了专门的投后管理团队。

  项目经理负责制优势在于项目负责人从项目初期即开始接触企业,对企业情况更为了解。绝大多数机构采取这一模式。而设置独立的投后管理团队,优势在于投资项目负责人可以逐步淡出企业的后期培育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潜力项目的挖掘开发中去,但其劣势则在于项目在投后环节更换负责人,加大被投企业与投资机构的磨合成本。

  从实际效果而言,项目经理负责制下投资经理负责随后的投后管理,在机制上没有建立针对投后管理这一段的激励制度,因此很长时间内,投后管理完全取决于投资经理的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出现投而不管的情况非常多。从总体看,不少机构并没有对投后管理着力太多,或重视程度不够,或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

  三,投后管理在基金运作中的意义

  (一)、投后管理单独设置,是规模化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专门化的投后管理团队的建立,是PE发展到一定阶段,拥有足够的投资个数,不仅专业化分工成为客观需要,也已经在规模化的基础上更为经济的举措。规模化运作的基金中,在基金出资人关系管理、被投项目增值服务、项目退出路径选择与设计及与相关中介机构协调等层面的事务越来越多,凭借个人力量已经难以周详兼顾,建立投后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化操作已经成为最为现实的需要。

  (二)、重视投后管理是基金投资理念回归本质的表现。

  PE的收益来源于2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市盈率的落差,即非上市企业在上市后估值的增量,业内也称之为“PE差”,其只是看到企业目前发展好才投资,在投资之后就考虑如何快速退出,采取方法的就是快速上市,但客观而言这不是PE长久性的盈利之道;另一个是投资项目成长性,投资项目利润的增长带来的价值增加。随着股权投资市场竞争的加剧带来项目估值也水涨船高,与资本市场市盈率水平的价差逐渐收敛,甚至在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削平甚至倒挂,以PE差作为收益的主要来源越来越不现实,必须通过提升企业成长性来实现长期合理回报。

  就本质而言,PE能够取得较高收益的原因在于不仅提供狭义的货币资本,更是提供“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并且将资本与企业家才能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期实现“1+1>2”的效果,常见的方式有设置业绩承诺与对赌条款,对高管引入股权激励计划等。通过协助企业完善商业模型、提升产品和创新、加强管理团队等,共同把企业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会越来越成为有长远视野的PE的共识。

  (三)、强化投后管理是塑造和强化PE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在现实中,PE核心竞争力重点表现在优质项目获取能力、项目提升能力等。随着PE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项目获取时越来越比拼PE的品牌、资金实力、成功案例、资源,其核心在于带给项目公司的增值服务能力。不少业内有识之士提出未来PE竞争的重点将在于投后管理业务。在项目获取端,基于价值提升理念的?投后管理及服务,更容易打造创投企业的管理特色,进而增强投资环节的项目获得能力;在项目退出端,不断提升企价值的投后管理业务,使得企业上市成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并且通过对上市中介机构的遴选和协调,选择最匹配的机构、最合适的退出方式及最恰当的退出时机,会形成为资本赢利性和安全性进行双重保驾护航的效果。

  四,加强投后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随着大牌私募对于投后管理业务的强化,国内PE竞争将出现差异化,国内私募竞争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竞争的重点也将从价格、品牌向增值服务的竞争倾斜,PE回归价值创造和放大这个本质,也将驱动着PE朝着更加健康方向发展,有望迎来实业与资本之间更为有序的良性互动。

  针对投后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事项,本人抛砖引玉,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第一,独立于投资团队,建立专业化的投后管理团队。投后管理团队介入被投企业调研的全过程,从而了解和掌握项目全面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投后管理团队与基金募集团队、投资团队的协调机制,确保信息顺畅传递。

  第二,投后管理团队的工作重点在于建立企业资源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关于税收筹划、人力资源评估及推荐、财务规范辅导、业务流程改善等具备共性特征的服务,为企业上市工作进程提供咨询及建议,分析研究基础资料准备情况,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和法律障碍,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调整上市工作思路。

  第三,投后管理团队参与基金出资人关系管理,及时通报被投资企业的最新动态,提高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及透明度。此外,从协助创投企业分析最佳退出时机的角度进行管理,从是否追加投资的角度进行管理,研究二级市场动态,针对已经上市企业的退出时机提出建议。?

  此外,投后管理业务应建立于处理好与企业管理层的关系,避免越庖代俎总体原则之上,重视投管能力的培育,着力于解决企业不擅长的非决策性业务,如资本运作、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等,而在团队建设、市场销售等层面应以企业为主,投后管理团队提供支持。

 

 

 

第二篇:投后管理报告

现金流量分析具有以下作用:

1、对获取现金的能力作出评价;

2、对偿债能力作出评价;

3、对收益的质量作出评价;

4、对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作出评价。

现金流量的分析经营活动

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投资行为控制管理方法

要想协调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投资方的整体利益最大化,需要求被投资企业要先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投资资金管理和投资指标的合理设定三方面着手,实现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投资行为的管理控制。

投资方;被投资企业;投资行为;控制管理;投资指标

投资方作为被投资企业的出资者,必然关注被投资企业行为,而被投资企业由于“内部人利益”的存在,其投资可能偏离投资方的整体目标,甚至严重侵害投资方利益。为解决投资方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矛盾,实现投资方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必须理清投资方投资控制的原因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要求被投资企业要从法人治理结构、投资资金管理和投资指标的设定三方面优化投资控制管理对策。

一、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投资行为控制管理的原因和目标

(一)原因

投资方为被投资企业的出资者,为确保自己的资产用于有效而正确的项目上,投资方必须对被投资企业投资行为进行控制,以保障投资方的利益。

1.作为出资人,投资方需要对其投资行为进行控制

从法律意义上讲,被投资企业均是独立的法人,它们不仅拥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而且还拥有独立的理财自主权,而从产权关系上讲,投资方是出资人,被投资企业是被投资方。正是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被投资企业不能脱离投资方的核心领导去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投资活动,而是需要遵循投资方统一的财务战略安排。投资方为了充分发挥资本杠杆效应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势必会以最大股东的身份对被投资方的财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投资活动的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投资方必须监控被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因为被投资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存在。

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投资方难以对被投资企业的众多子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而且这些子公司经营情况的反馈和财务信息传递渠道长、传递速度慢,使投资方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内外的环境变化,导致信息失真,由此造成决策不当。另一方面,多级法人治理结构还会导致被投资企业“内部人利益”强化效应。由于被投资企业法人地位,其局部利益往往与被投资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因而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当与投资方的利益取向相悖时,不惜以损害投资方的利益为代价。为追求被投资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被投资企业管理层甚至通过高负债的财务杠杆进行高速扩张,高负债意味着高风险,若被投资企业无力偿还负债,投资方

的财务危机一触即发。因此,投资方必须对子公司的投资行为加以控制监管。

3.被投资企业过多设立孙公司累积投资风险,需要投资方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

为达到少出资而控股的目的,被投资企业一般由子公司出资设立孙公司。这样,母子公司链条就会延伸更深,更长,有可能达到十几甚至二十级次。如此一来,一个规模稍大、实力稍强的子公司就又成了其属下众多子孙公司的股东了。由于正反馈效应——投资方可控制的子公司数量与投资方可控制的金融资源成正比,投资方的财务杠杆系数就会随着被投资企业子公司数目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增大,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会随之迅速攀升,经营风险急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投资企业此类子公司经营不善发生亏损,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被投资企业内部的资金链断裂,陷入财务困境。由此可知,由于被投资企业子公司过多设立子孙公司,而使得子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向母公司转移,且增加投资方的财务风险。因此,投资方有必要对被投资企业设立的子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控制。

(二)目标

投资方通过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控制,能够规范被投资企业内部各个成员单位的投资行为,处理好与各个成员单位利益之间的矛盾,使各个成员单位的投资行为符合投资方的整体目标,为投资方赢取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使被投资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通过控制,降低投资风险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投资方应如何有效地控制、管理被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 投资方要加强对被投资企业投资行为的控制管理,可以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投资资金管理和投资指标的合理设定这三方面着手。

(一)立足于根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投资方要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要求被投资企业从根本上改善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有效的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1.要求被投资企业建立母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

要求被投资企业在集团公司母子公司体系中,母公司是最高级次的法人,只有从母公司级次建立与完善法人治理,才能真正做到权力制衡,实现集团的正确决策,为提高集团集中配置资源效率和投资管理奠定制度基础。

2.要求被投资企业弱化子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

被投资企业在母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完善的同时,还需逐步弱化子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因为,子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作用越大,就越不利于集中配置母子公司体系中的资源。产权多元化的子公司是一级独立法人,存在自己的独立利益或是内部人利益,它们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与企业集团利益相一致。因此,在建立母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就需要通过尽可能减少子公司级次或关闭重组一些子公司来进行子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实现被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绝对控制。

(二)立足于财务,全方位控制子公司投资资金管理

1.要求被投资企业建立健全预算控制体制

全面预算是现代公司的基本制度,通过预算可以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加以量化,是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实行全面预算,有助于明确目标,使下属各成员企业清楚地了解各自的任务,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控制业务的执行。预算的编制、执行、报告,能够解决被投资企业总部与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预算的考核与奖惩,能够解决被投资企业总部和子公司之间效用不一致的问题。

2.要求被投资企业建立统一的财务结算中心

财务结算中心是实现集中配置资源、控制财务风险、强化成本管理的载体,它能集中集团总部和各成员的资金,统一调拨和结算,实现内部资金的调剂,有助于企业集团总部对集团内部各成员公司的投资活动从资金运用上进行监控,对防范投资风险、规范投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集团总部建立统一的财务结算中心,由中心进行全面的资金筹措和分配,有利于降低集团总体的投资风险和运作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要求被投资企业立足于投资项目,建立一套投资管理指标 在投资方和被投资企业体系下,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投资活动需要进行评价,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相关的投资财务标准。投资财务标准是管理总部基于谋求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保值目标而对投资回报所确立的必要基准指标,是从价值角度决定投资

项目可行与否的基本标准。投资方根据财务标准就能做出是否投资的选择,这样,保证了投资项目的质量,也保障了投资方的整体利益。同时,投资方也可以利用这些财务指标,评价各被投资企业已发生的投资项目质量,质量越高,该投资企业以后可获得的投资额度就越高,以此来控制和促进各被投资企业投资活动的水平。

投资方在制定投资财务标准时,必须同时关注收益的数量和质量,具体可订立如下的投资收益数量标准和投资收益质量标准。

1.投资收益数量标准

(1)经营性资产销售率

经营性资产销售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经营性资产。此比率代表着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反映出其营运能力,包括营运规模与营运效率的总体水平,以及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状态,是投资收益目标实现的基础。

(2)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息税前营业利润/平均经营性资产。此比率从息税前利润角度揭示了与公司核心能力相关的各项投资活动对价值增值的贡献能力,通过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比较,可以看出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3)主导业务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主导业务经营性资产收益率=主导业务息税前经营利润/主导业务平均经营性资产。此比率从公司主导业务的角度,对其获利能力进行判断。

(4)主导业务净资产收益率

主导业务净资产收益率=主导业务的税后利润/平均净资产总额。此比率反映公司的核心主导业务对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贡献能力,它与主导业务经营性资产收益指标一起构成了投资收益目标实现的核心基础。

(5)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平均净资产总额。此比率反映了公司投资活动的终极结果,是投资方和被投资企业最为关注的一项指标。 上述指标分别从营运能力与总体地位、优势保障与贡献基础等方面反映了被投资企业的投资业绩水平。投资方必须结合竞争强制与股东期望的考虑,遵循平均先进原则,分别厘定出不同投资收益率指标的必要值,作为规范与指导被投资企业各层成员(子公司)进行投资活动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凡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投资项目,均不予考虑。

2.投资收益质量标准

分析投资收益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收益来源的稳定可靠性;收益时间的分布;收益的现金支持能力。

(1)收益来源的稳定可靠性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此比率反映了被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利润在整体利润来源结构中的地位。该比率越高,证明公司利润来源的基础越是稳固,收益的质量也就越高。

核心主导利润占商品经营利润的比重=核心主导业务利润/利润总额。此比率反映的是被投资公司收益基础的稳定性与可靠程度,因为核心主导业务获利能力的强弱对于整个企业集团市场竞争能力和未来发展前途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此比率越高,证明核心主导利润占利润总额越多,企业的收益基础有更好的保证。

(2)收益时间的分布

收益期限结构=不同时间段的收益额/相关分析期内收益总额。此比率揭示了公司实现收益的时间分布,通过与预计损益表比较,可以发现实际收益的时间分布偏离预算的程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收益期限系数比率=∑(不同时段收益额×折现系数或期限系数)/分析期收益总额。此比率即为不同时间段收益对期初的折现系数。

(3)收益的现金支持能力

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营业现金流入量/销售收入净额。此比率主要用于衡量被投资企业销售收入与营业现金流入量的对称关系,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表明被投资企业有效现金流入量的转化能力越强,从而收入的质量越高;反之,则说明公司收入存在着质量问题。

应收账款收现率=应收账款平均收现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此比率反映了被投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高低。

赊销收现折现系数比率=∑(各时间段应收账款收现额×折现系数或期间系数)/期间应收账款累计发生净额。此比率是从时间价值角度去评价赊销收入或应收账款的收现质量,该比率对于提高公司相关责任人在赊销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意识,增强时间价值观念,加快应收账款的收现速度,提高应收账款投资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净营业利润现金比率=营业现金净流量/税后营业利润。此比率是从经营活动的结果/目标上对公司收益的现金保障水平进行评价。该比率越高,证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的有效性越大,公司经营管理状态良好;反之,则说明需要对当前的经营管理作出调整改进。 投资收益数量标准和投资收益质量标准的厘定,要求被投资企业各成员的各项投资活动的实际收益水平决不能低于市场或行业的平均值,否则意味着投资活动的结果是入不敷出。根据财务标准,投资方应该要求被投资企业将那些没有盈利价值的项目剔除在有效的投资范畴之外。

三、结语

作为出资人,出于利益和被投资企业“内部人利益”因素的考虑,投资方需要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管。作为监控主体的投资方,需要要求被投资企业母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为有效的投资控制奠定可靠的制度基础;需要强化对被投资企业投资资金的管理,更有效地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需要立足于项目,

建立一套投资管理指标,以考核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被投资企业投资赢利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管,以确保投资行为没有偏离整体目标,保障投资方的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 王俊敏.加强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措施[J].财会通讯,2006(8):18.

[2] 程宝玉,张东伟.企业集团控制子公司投资行为的理性思考[J].当代财经,2003(9):72-74.

[3] 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261.

[4] 阎同柱,李鹏,詹正茂.全方位透视母子公司管理[J].企业管理,2001(9):5-26.

[5] 陈志军.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53-168.

[6] 文宗瑜.现代公司的统一财务控制与统一收支结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81-18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