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的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且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对于世界各国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货币政策是当代各国政府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之一,也是我国政府近几年关注的焦点。

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为时下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政策。 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正确的判断以及分析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才能够制定和执行好的货币政策。 本文参考了如下资料进行了调查:[1]姜洪、谢洪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2011(1);[2]冯科《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2011(1);

[3]宋鸿兵《货币战争3》2011(1);[4]周其仁《货币的教训》2012(1);[5](英)基思?贝恩 彼得?豪厄尔斯《货币政策理论与实务(第2版)》2013(1)。

一、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一般情况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类型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可以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 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种,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的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社会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缩小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当经济面临衰退时,一般采用这种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2. 紧缩性财政政策 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当经济面临增长过快,预计会出现过热或者是通货膨胀较严重时,一般采用这种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3. 中性财政政策 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当经济稳定增 1

长时,一般采用这种政策。

(二)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现状

1. 20xx年我国货币流通现状 经济学认为,货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企业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此外,还有流通现金的概念即M0,是个人、企业、机关团体等持有的流通中现金。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20xx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受此影响我国面临内外需求增长乏力的困境,全年经济增速明显回调。20xx年我国全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93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第四季度单季GDP增长率为7.9%,较三季度上升0.5个百分点,结束20xx年以来的GDP增速逐季下滑的态势。截至20xx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97.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0.87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6.5%,增速较上月回升1个百分点;人民币存款余额91.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与9月末持平,比上年末略低0.2个百分点。

三、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工具存在的问题

1.政策工具自身局限性 首先,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其次,再贴现率不一定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切随时调整回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加大利率风险;再者,公开市场业务必须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以及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最后还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所以,我国政策的实施还存在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2.变动存款准备金率效果不明显 法定准备率的调整能通过改变货币乘数,从而控制货币供给总量。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使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缩小,同时也导致商业银行对信贷的控制能力下降。此外,准备金率的变动相对滞后,政策传导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当前实行流动性管理越来越复杂,大规模输入性流动性的增加,大大提高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二)汇率及货币市场的缺陷

1.货币政策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 中国货币政策的市场化程度受制于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像完全市场化的国家,不可能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实体经济,抚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只能选择一些替代性的中介目标,例如货币数量、再贷款规模等。由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央行货币政策的选择比较单一。

2.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和资本市场传导机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错配等原因,货币政策手段不能有效发挥,也可以叫传 2

导机制不畅。上述传导机制中,信贷传导相对良好,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频繁使用存款准备。实施设置了诸多障碍在汇率政策方面,美元的低利率环境给各国货币都带来了较大的升值压力。在过去一段时间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预期越来越大,也引发了大量外部资金的涌入。汇率的大幅升值,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冲击;而若要继续保持汇率稳定,外汇占款持续增加所带来的超额货币投放,又会加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

3.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 汇率政策也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操作之间存在矛盾。中国长期实行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安排。在20xx年汇率改革之后,汇率灵活性稍有加强,但波动幅度仍被限定在一定区间内。而20xx年,受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人民币升值步伐又开始停滞,转为事实上的盯住美元。在固定汇率制和外汇管制下,固定的人民币汇率无法调节外汇收支,大量流入外资只能积累在外汇储备中,通过调节国内货币供应量来释放压力,给货币政策戴上了枷锁。

四、针对当前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一)货币自身的改进措施

1.增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能力 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力,一是要注意对各种政策工具使用方式的改进,二是应结合预期与微调,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效用。由于货币政策各传导环节存在时滞,若等到各项经济指标显现出经济“过热”或“过冷”时再制定、执行政策就为时已晚,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政策工具的运用应注意时滞问题,政策执行应具有前导性,结合预期与微调。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央票发行的操作上,都应采取多次、小幅调整的方式,摸索最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水平,同时有助于引导人们的预期。

2.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取决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特征和机制。因此,应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革现有传导机制和建立新的有效可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加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建设 首先,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培养市场主体,发展票据、国债、汇率为一体的货币市场。其次,调整资本市场结构,发展和建设以股票、债券、融资为主体的资本市场结构,从而提高资本市场运营效率。市场之间一体化程度越高,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就越敏感,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就越好。

(二)各项外部改进措施

1.在法律和现实中确保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央行的独立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统一性、有效性和时效性,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应该集中于中央银行总部;二是要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首先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此外,央行管理层的任命、独立于政府工作之外都是确保中 3

央银行独立性的关键因素。

2.加快加深银行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 对银行金融等机构的改革,主要是要加大市场化步伐以及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和鼓励市场竞争,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各个分支机构的改革和服务。同时,还要加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确保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金融机构体系的完善来提升其整体的竞争和效率。

3.增强货币政策灵活性及与其他政策的联动 增强货币政策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几方面首先,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其次,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金融机构,以及不同经济主体的实际情况,注意区别对待。再次,面对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货币政策须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体制环境的变化。货币政策效果的加强需要与其他政策手段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此外,货币政策在加强对内政策协调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外政策的协调。

五、体会

写这次的调查报告,从最开始去国家图书馆找有关书籍、再到查询作者以及出版时间,再到后期的整理资料写成报告,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前前后后差不多两周左右才完成,从选题开始到制作整个报告都要求我们要有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就知识方面而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自身来看,是一次很不一样的尝试,我也在这其中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