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服务工商业务工作开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服务工商业务工作开展的调研报告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科技的浪潮正以势不可挡的巨大力量涤荡着固有传统、陈旧观念和历史惯性,,给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而各个国家的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积极推出了国家信息基础建设,并规划用网络构建“电子化政府”或“连线政府”,以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改善政府机关形象。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实现全面信息共享的科技革新已是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管理思想、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等不断推陈出新。要适应新时期市场监管的需要,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适应网络迅速发展对市场监管工作提出的挑战。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日益广泛运用无疑已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市场内涵和外延,要如何实现对这样一个庞大而富于变化的大市场的有效管理呢?

1、通过互联网交流办案经验

通过互联网的相关论坛和其他交流平台,与全国各地的同事互通信息、讨论案件、提供新案源,无形中学到了更多办案心得,为自己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榜样和基础。而在自己办案遇到难点的时候,也可以在论坛里多听听别人意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候别人的一句点拨远远胜过自己苦苦翻阅资料。例如,我们检查大队就利用网络查处了2起在互联网上冒用公司名义进行宣传的案件。

2、应用专业软件保证登记注册工作

工商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之一,应积极而自觉地成为推进政府科技化建设的先行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就为提升登记注册工作的效能及规范化水平提供了条件。通过网络技术和专业软件的应用,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名称预登记—受理—核准—打照—发照”的规范化流程。与传统的审批方式相比,这一流程的突出特点是工商部门代理了企业的部门事务。通过工商部门以传真或网上传输等方式代替企业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使不大熟悉审批流程的企业免去不必要的往返和周折,提高了工作效率。

3、建立网上经济户口管理系统

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全面准确的经济户口管理系统,,它真实地记录着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个体工商户或企业及法人的自然情况;(2)巡查监督管理情况;(3)市场信誉情况等。依托经济户口逐步建立内、外部市场监督机制。对内建立权责明确、编配合理、立体、网络化的组织机制,按照职能到位的要求,合理调整分工。此外,通过信息传递,还可以实现区域范围内工商全系统的网络资源共享,为快递、便捷、及时的动态监管提供基础依据。

4、建立“12315”申诉举报网络

“12315”是消费者申诉举报的重要途径。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受理、快速出击、快速处理”已经成为消费者权益机制的主要特点,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帮助。首先,“12315”按工作职责把申诉举报通过电子邮件、信件、传真等方式转给相应单位处理,接办方把处理结果及时间向“12315”反馈,使处理申诉举报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快速化。其次,定期通报网络成员单位处理申诉举报情况,使各单位及时掌握消费申诉举报动态和网络处理案件情况,互通信息,形成联动,更好地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5、根据计算机数据,科学地安排工作

使用工商业务软件后,计算机将能够记录所有业务和通知等,其内容只需浏览一遍,就知道要做哪些工作。例如某个案件办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文件需要送达、有什么会议要召开等。对上级新布置的工作,也可在计算机上了解这项工作本单位的完成情况,可以根据这些情况科学地做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高了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6、通过网络加强对工商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和方法的创新,工商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运用工商系统法律法规的网络体系,可以随时快速、准确地查寻到最新颁布的工商法律、法规依据各项规章制度,从而能为我们更好地执法办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面临新时期工商工作的新挑战,工商部门科技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势在必行。我们检查大队作为专门的执法办案单位,在运用高科技手段的开展工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几个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这样的误区,即:高科技信息化建设等于“电脑+网络+信息数据库”,认为购买计算机、研制或推广软件和建数据库就是信息化的全部内容,甚至有的把信息化直接理解为电脑化。确实,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但是这些仅仅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一部分。电脑、网络、数据库都是信息化不可或缺的载体,但光有这些而忽视对工商行政管理目标的理解,离开对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深刻领会,导致了对待信息化建设的排斥性和惰性,在学习上畏难,应用上怕烦,执行上敷衍,信息化就难以发挥其作用。

2、查寻案源的通道不畅

主要是表现在对其他单位业务模块缺乏了解,对同级部门间业务信息的整合与支撑作用认识不到位,出现案件资源信息虽在计算机中通过网络连通,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被发现和有效利用的现象,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3、数据库的质量不一

数据的质量主要是指数据库中企业登记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实时性。工商行政管理数据库的质量应该以市场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为衡量标准。其误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的客观情况与企业登记管理档案(包括电子档案)之间的差异,即市场主体的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但未及时或没有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二是企业登记管理档案与数据库内容之间的差异。这就使得有时候办理案件有时会扑空,比如到现场后才发现大门紧闭、人去楼空,或是更换门庭、物是人非,给执法办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数据资源未能有效共享。

一是在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和退出方面,工商各部门的信息在局域和广域范围内还不能实现有效共享,数据资源未能有效支持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业务应用。二是对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认识,未能对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在与国家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中还不能发挥有效的源头作用。

针对此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创新教育方式,搭建迎接挑战的工商人力资源平台。

一是改善基层监管人员配比结构,在逐步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通过优化组合重新合理配置基层监管力量,逐步解决实际监管与信息化监管要求之间的能力断层问题。二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通过学习型工商创建,使之以提升监管技能

为核心的教育培训成为必修课。

2、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

信息化建设要避免“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的出现。在建立健全国家局、省市局及基层工商所系统联网的基础上,逐步开创条件,开拓实行互联审批的路子,实现统一受理、信息共享。即由工子,实现统一受理、信息共享。即由工商信息“内部共享”向“外部共享”转变;由信息的“纵向共享”向“横向共享”转变;由信息化建设的“条条共享”向“条块共享”转变,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打破信息一家独享的局面。

3、强化监管力度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拥有较广的监管领域和监管权限,但在实际监管上,有限的管理力量在广泛的管理领域和数量庞大的管理对象面前,无法进行有效深入的管理。比如,一个违法当事人可能被工商机关的五、六个部门都查处过,但由于各个部门互不通气,可能每次都会把这个当事人当作初犯,从轻处理。这其中固然有工作方法、工作程序衔接上的问题,但更多的则是源于我们监管手段的不足,信息资源的匮乏。如果每个管理干部手中都有关于每个企业全面的管理资料, 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可能会容易得多。以往可能由于建立这样一个纸制的档案库成本过高无法实现, 但现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更进一步地讲,我们可以建立高技术的平台对企业进行身份认证管理。以后对每个企业的经营身份我们都可以利用网络即时监管, 而且可以一步到位, 做到用点击鼠标来完成《营业执照》的变更、年检以及吊销。借助信息网络化的帮助, 我们的管理将逐步成为信息快捷、监管严密的网络。

总之,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想,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更快、更有效、更全面地运用高科技手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