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

20xx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

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

面向全国征集青年优秀创意作品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领域创业创意水平,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助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部、财政部于20xx年联合启动了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两年来已有近千名优秀青年创意设计人才进入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20xx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又将再度启幕,并以“创意·创业·创新,融智·融资·融合”为年度主题,委托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组委会面向全国征集青年优秀创意设计作品。

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面向全国征集青年优秀创意设计作品,是文化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的一个部分。主办方将邀请著名创意企业主要负责人、创意园区基地主要负责人、知名投资机构代表组成专家组,遴选出400件左右优秀青年创意设计作品,于20xx年4月分别在第11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和第5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期间免费展出,其作者进入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在此基础上,遴选出100件左右优秀作品在第12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展出,其作者进入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重点人才库。对进入人才库的创意人才,将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给予荣誉证书,并向社会重点宣传推介、促进市场对接和成果转化,联合基金、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等机构以及部分龙头企业开展创业帮扶,邀请参加各类培训交流活动。

1、作品征集时间:即日起——2016.2.25

2、作品初评时间:2016.3,从征集到的作品中选出共400名优秀青年创意设计人才的400件作品入选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

3、作品终评时间:2016.4.27,对400件作品进行终评,选出100名优秀青年创意人才的100件作品,进入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重点人才库。

4、20xx年4月底,在第11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期间召开由青年设计师、创意企业家、采购商、投资人、金融机构及新闻媒体等参加的现场推介及现场交易(意向)活动,对入选的作品进行推介交易。同时,组织入选的青年设计师进行相关研讨、考察、对接活动 5、20xx年4月,通过初评的作品在第5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免费展出。

20xx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

20xx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

6、

20xx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

20xx年4月27-30日,通过初评的作品在第11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免费展出。

7、20xx年5月,入选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重点人才库的作品在第11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免费展出。

1、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入库机会并颁发荣誉证书;

2、文化部、财政部专项扶持资金开展系列活动;

3、《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化产业网、国家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媒体携百家媒体联盟强势推荐;

4、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顶级师资免费教育、培训、研讨、交流、参观活动;

5、知名创投、众筹、园区深度参与,“一对一”扶持;

6、设计大咖亲临指导、解惑交流,参与前沿设计对话;

7、与文创企业、生产制造企业面对面交流,促成版权交易合作;

8、国内顶级文化行业展会——中国(义乌)文交会、中国(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苏州创博会上向社会全面展示推介;

9、国家级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打造文创人才饕餮盛宴。

1、申报主体需为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国公民;

2、申报主体需具有独立或主创设计能力;

3、申报主体需为个人,团队作品以一名主创人员名义进行申报;

4、同一件作品(系列作品视同一件作品)只能申报一次,重复申报视为无效;

5、已进入文化部重点人才库的作者谢绝再次参加申报,核实后将取消评选资格;

6、考虑到本计划主要出发点是扶持具有潜力的青年创业创意人才,已获得相关国际知名奖项、国家级或中央部委支持、奖励者谢绝参与申报。

凡属文化产品创意设计、传统手工艺品创意设计以及文化创意与信息产业、建筑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融合类创意设计作品均可参加申报。具体类别与题材如下: A类——视觉传达类创意设计

A-1 城市形象、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字体、广告、图形、海报、书籍装帧、产品宣传册及插图、产品印刷包装及推广等创意设计

A-2 中国传统节日节庆标志性形象、相关视觉元素及衍生品(贺卡、明信片、年画、节庆礼品包装)创意设计

A-3 舞美艺术创意设计

A-4 文化用品创意设计

A-5 文化保护创新创意设计(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与保护创新设计、文物保护创新设计、版权保护创意设计)

B类——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意设计

B-1 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的工

艺美术品创意设计

B-2 金属工艺和实用品设计

B-3 木、竹、藤装饰和实用品设计

B-4 玻璃、琉璃、水晶装饰品设计

B-5 瓷器、铁艺、锡艺饰品设计

B-6 陶器、紫砂工艺品设计

B-7 雕塑工艺品设计

B-8 其他工艺美术品设计

C类——文化创意与信息产业融合类 C-1 数字内容创意开发设计(手机报、数字音乐、数字娱乐等) C-2 移动娱乐应用创意开发 C-3 文化软件创意开发 C-4 数字产品设计 C-5 数字多媒体创意展示设计

D类——文化创意与建筑业融合类 E类——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类 D-1 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的建筑、园E-1 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

林类设计 E-2 文化旅游纪念品收藏品创意设计 D-2 居家室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 E-3 文化旅游宣传品创意设计

D-3 宾馆和商业空间设计 E-4 文化旅游节活动创新设计

D-4 公共环境(交流、娱乐、游玩、E-5 智慧旅游创意设计

休闲)空间设计 E-6 旅游演艺创意设计

D-5 展示空间设计 E-7 文化旅游上下游衍生品设计

D-6 装置艺术创意设计

F类——文化创意与体育产业融合

F-1 文化体育用品创意设计

F-2 文化体育衍生品设计 G类——文化创意与特色农业融合类 G-1 创意农业开发 G-2 农产品展示展览园(馆)创意设计 G-3 农耕文化创意展示

G-4 农事景观创意设计

G-5 农产品创意设计

H类——文化创意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类

H-1 居家用品设计

H-2 家具设计

H-3 服饰设计(主题服装设计、配饰设计、鞋帽设计)

H-4 电器设计 H-5

20xx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

博物馆衍生品设计

20xx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格调健康向上,创意独特,A类、B类作品需鲜明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C类、D类、E类、F类、G类、H类作品需突出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

此外,作品评选还参考以下几方面标准:

1、作品创造性地使用中国文化艺术元素,较好地提升了产品文化内涵,舒适、美观、协调,符合审美要求,具备艺术性、观赏性;

2、作品具有独创性,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3、作品设计独特新颖;

4、作品具备实用性,适应人性化需求,可应用于现实生产生活,能满足市场需要,有较强实现交易潜力。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凡主动提交作品的“申报者”或“作者”,主办方认为其已经对所提交的作品版权归属作如下不可撤销声明。

1.原创性声明

申报主体应拥有作品独立、完整的著作权,未侵犯第三人的著作权、专利、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利,如有任何法律纠纷,由申报主体承担。

申报作品未在报刊、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公开发表,未参加过其他比赛。

2.申报作品知识产权归属

申报主体享有申报作品的全部知识产权,主办方对申报作品享有展览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等权利。

3.展示免责条款

申报主体提交的作品在公开展览过程中可能发生设计元素、图案、版式等自主知识产权被侵犯并对申报主体造成损失的,其后果由申报主体承担完全责任。

20xx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

网络申报阶段作品形式应为有形产品的图片或设计图扫描件、多媒体文件截图。按要求在线填报至主办方专用模板内。

参展作品应为成型产品(实物)、设计效果模型或可播放的多媒体文件。

1、 静态形式作品

所有参评作品以电子稿形式提交,无需邮寄纸质材料,报名需手机验证以及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上传验证,报名前应仔细阅读报名相关细则,若作品提交成功则视为同意相关细则。 ①上传图片为JPG格式300dpi的清晰图片;

②参评者请保留高精度的设计原稿(如AI、CDR、PSD等),以便获奖后提交给大赛组委会保存;

③使用主办方模板:所提供版面不得随意修改,按规范填写作品名称、整体效果图、局部效果图、文字说明等内容(版面内不得出现作者所在单位名称、姓名和与作者身份有关的任何标记,否则将被视作无效)。鼓励作品以图片加实物的形式参赛。

2、 视频形式作品

所有参评作品以电子稿形式提交,无需邮寄纸质材料,报名需手机验证以及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上传验证,报名前应仔细阅读报名相关细则,若作品提交成功则视为同意相关细则。 ①上传视频截图(视频文件不需上传)为JPG格式300dpi的清晰图片;

②视频作品(推荐提交格式为mpeg2,视频格式要便于常用播放软件播放)刻录成光盘邮寄到主办方(浙江省义乌市宗泽东路35号图书馆东侧一楼中义国际会展(义乌)有限公司 黄阳刚收,邮编:322000,电话:0579-85415700-1009);

③作品时间长度控制在15分钟;

④视频内容的文字应统一用中文标注。

 

第二篇:大设计的组织创新 20xx-20xx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论文

大设计的组织创新

----------罗轶

十五年九月下旬参加文干院培训,听到许多高质量的讲座,收获良多。也如吉林院长所说,由此完成了从社会到学校,又从学员到校友的两次转变。在这里便从校友的角度谈谈感受,说说建议。

在讲座中多位教授都不约而同谈到大设计:包括许平老师从四创的路径思考延伸到尤努斯和格莱珉的社会创新设计;宋慰祖委员主张的设计为他的主动设计;蒋红斌教授从设计的作为和设计的逻辑谈到的进入主体经济的设计;陈廖宇教授从多年积累的教学案例引申和总结的设计解决问题;曾辉主任阐述的让设计与消费融合、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好设计,好生活;李德庚教授提出的向现实提案;以及郭羿承博士的美是发现、美是选择、美是感动...

所谓的大设计超越了传统由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建筑设计、动画设计、UI设计、工业设计等等定义的设计范畴,直接向生活提案、主动设计,去设计城市、设计生活、设计社会,这也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方向,近10年来,我接触了很多城市设计的案例,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我们主动针对未来高人口密度城市的趋势提出了'再城市三部曲',其中都市农业解决方案”摩天轮农场”获得GE绿色挑战奖、成都设计周金奖、北京发明大赛银奖、被美国COMMON pitch和南非DesignIndaba评为十个改变世界的想法??

另一个项目智行包是对城市智慧交通的实践,通过为交通系统中最小的节点--个人赋能,给予人们6-8公里便携的机动通行能力,试图至下而上的促进一个更灵活的城市交通系统。智行包获得奥迪创新实验室冠军、英国大使馆文教处绿色生活Outstanding Idea。

经过这些案例实践,再回到课堂听几位教授的讲座,无疑会有更多感触。设计从大处着眼,在细处作手,主动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为生活而设计将是我们的长期方向。

同时,传统的设计更依赖设计师个人的能力,而大设计却需要更多的社会分工和合作。我们也在思考什么才是互联网时代的设计组织模式。也就是宋慰祖委员、蒋红斌教授和陈廖宇教授都提到的设计管理。 我们认为,在可见的未来,机械性的、可重复的脑力劳动,甚至较为复杂的分析任务,都会被机器智能取代。但人的直觉,对知识的综合升华能力,是机器暂时难以超越的。相对应的,未来社会最有价值的人,是以创造力、洞察力、对客户的感知力为核心特征的“创意精英”。未来企业的成功之道,则是聚集一群聪明的创意精英,营造合适的氛围和支持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快速感知客户的需求,愉快地创造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意味着组织的逻辑将发生变化,尤其是致力于大设计的设计机构,传统的公司管理理念不再适用,甚至适得其反。

聚集精英的方式最可能是在线的,因为这样的效率最高。但这次文干院的培训揭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通过一种筛选机制,让一群聪明的

创意精英建立一定的线下联系,然后再回到线上沟通。这种逆向的o2o有可能成为一种设计管理的组织创新。这类跨界、跨地域的短期聚会有可能构建一种弱关系社群,既达到“见面三分亲”的效果,也能保持独立思考。

心理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弱关系比强关系更重要。就如找对象时,往往是你朋友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帮你介绍的朋友成功概率更高。弱关系能让更丰富的信息进入,这种社交关系连接结构的变化,会比地理现实上的关系带来更深刻的影响。

罗辑思维的员工无非五十个多人,交钱的会员六万多,辐射的订阅三百万。

小米MIUI的工程师只有五百,内测一千人,开发板使用是十万人,而MIUI的用户达到一亿人。

文干院双创班一年培训300人,就是300个弱关系节点,通过适当的组织设计,帮你做口碑,帮你做渠道,这不就是最近几年明星公司背后的逻辑吗?

但是连接不是平均数思维,连接本身就是稀缺品,纵然你有心跟更多人建立联系,但是你做不到,凯文凯利叫它连接率守恒定律,你假如想增加更多的连接数,你的连接强度就会下降。平均每个美国人只有4个密友,即使在脸谱网上,大学生之间密友也不过6.6个。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在互联网上,80%的链接指向15%的网页,很少的节点占据大量的连接,这也是大多数“同学会”这样的社群组织并不能产生超越其连接结构之外的影响力的原因。

这种大多数节点只拥有少数连接,少数枢纽节点拥有大量连接的现象叫“幂律分布”。科学家研究,几乎所有网络都是幂律分布。怎样才能在网络中找到哪些拥有大量连接的少数枢纽节点呢?那就是发现

第一节点。而大设计就是这样一种底层代码的第一节点。

虽然未来的设计组织会演变成什么样,现在还很难看清楚,但未来设计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已经越来越清楚,那就是利他。利他的大设计带来的成就感和社会价值,将成为设计组织创新的驱动力。也只有大设计才能驾驭得了互联网时代更高效的创造环境和网络工具,使这类赋有使命的弱关系自组织激起创意人的兴趣与动力,给予挑战,激励人和人之间的互动,让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成为拥有大量连接的枢纽节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