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财务报告成因分析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姓 名: 何丽沙 学 号:1031030345 系 部: 会 计 系 专 业: 财务管理 班 级: 10财管3班 指导老师: 钟莉

开题时间: 完成时间: 2012.11.19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概述......................................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二、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三、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

第二章 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

一、利益主体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冲突..............................

二、企业上市的利益驱使............................

三、内外监管弱化,执法不严................................

第三章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一、针对利益主体提供会计信息..........................

二、完善公司自我约束机制.......................

三、重视诚信道德规范的重建.........................

四、建立健全证券管理机制,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报表舞弊的方式越来越多,虚假财务报表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本文主要就上市公司的虚假财务报告问题进行探讨。首先,论述了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危害性,其次就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范虚假财务报告的措施,最后提出治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虚假会计信息的对策。

关键字: 虚假财务报告 上市公司 成因 防范措施 对策

引言:就目前社会而言,许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因为公司内部种种问题而显得良莠不齐,其中虚假财务报表更是层出不穷,而究其主要原因则是因为相关部门监管不严以及公司管理人员因为利益驱使从而形成各种虚假财务报表。

第一章 概述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作出不实陈述的财务会计报告。

虚假财务报告常见表现形式有很多,我们债权人、潜在投资者较为关注虚增利润、资产、净资产等,或隐瞒负债、成本费用。根据这种情况,一般将虚假财务报告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这种形式手段较为低级,或虚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虚增费用,或虚减、虚增利润等,但往往报表不平衡(子项之和不等于总数)、帐表不相符、报表与报表之间勾稽关系不符、前后期报表数据不衔接等;二是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调整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形成的虚假财务报表,手段较为隐蔽,技术更为高级,更难以识别。将其分为资产负债表类(虚增、虚减资产、隐瞒负债、资本公积不恰入账)和利润表类(虚增收入、少转成本、虚减营业与管理费用、少计利息费用、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投资收益、不恰当的变更会计政策、不恰当的合并报表实务等)。

二、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20xx年上市公司年报已经落幕,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报表信息质量又究竟如何? 据证监会撰文披露,2129家上市公司中,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有2020家,占比为94.88%;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有109家,占比为5.12%。109份非标准审计意见中,84份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占比为77.06%,占全部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数的3.95%;17份为保留意见,占比为15.60%, 占全部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数的0.80%;8份为无法表示意见,占比为7.34%,占全部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数的0.37%。而20xx年的年报,在1774家上市公司中,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为1655家,比20xx年多365家,占全部公司总数的93.29%,非标准意见119家,占比为6.7%。其中,带有强调事项非标准无保留意见87份,保留意见13份,无法表示意见的19份。从近两年的数据看,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有所下降,而且财务失实日益隐形化.。

三、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

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目前呈蔓延之势的会计造假虽然能给企业带来一时的小利,却给国家、社会甚至是企业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危害主要表现在:

(一)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xx年末,沪深两市2129家上市公司资产总计和负债总计分别为861246.44亿元和738675.38亿元,同比20xx年分别增加了134362.36亿元和111063.63亿元,增幅分别为18.48%和17.70%。资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银行类上市公司发放贷款及垫款,占到20xx年资产同比增加额的38.36%;负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银行类上市公司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余额,占到20xx年负债同比增加额的58.37%。这两类资产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20xx年实现的收入存有“水分”, 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能力,扰乱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

目前我国机构投资比重不大,散户是重要的投资者,而且我国股市还处在起步阶段。如果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带有严重虚假的信息成分就会使股价哄抬,股民对其不信任,引发恐慌性抛售,导致股市一次又一次下跌、泡沫化,就会引起股市混乱。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心理承受不住时,就会引起股灾和经济恐慌,必然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无疑的是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直接引发信任危机。虚假财务报告的普遍存在,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章 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一、 利益主体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冲突

会计信息的本质是要满足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决策需要,主要的需求主体包括企业的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企业的管理决策者、政府调控部门、企业员工等。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行为和经济特征,他们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出发,对财务报告的生成提供与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需求者才会利用或操纵会计信息为自己或集团谋利,也只有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方能够产生防止其他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监督机制。

(一) 从投资者(股东)角度分析

投资者最关注的是企业资产的风险、增值和投资报酬等问题,这些决定了投资者的基本信息需求。对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投资者可以分为大股东、一般股东和小股东,他

们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需求。大股东和一般股东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但这部分股东中可能有很多是企业的管理层,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内部人的角色,他们拥有真实的会计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可以为了集团或个人利益对那些不参与经营的小股东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缺乏民事赔偿的规定,虚假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追究很难保证,致使虚假财务报告大行其道。另一部分小股东就是我们所说的股民,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者,他们不在意上市公司是否具有内在投资价值,他们追求的不是投资的长期回报,他们最关心的是股票交易的收益最大化,他们对财务报告的真实与否并不很关心,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根本看不懂财务报告,他们只关心财务报告中的某些利好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民的这种需求是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直接诱因之一,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他们只想得到利好的消息,并不关心这样的利好是真还是假,上市公司有可能会投其所好,为抬高股价,蓄意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二)从债权人角度分析

债权人关心的是债权能否按时收回,利息能否得到保证,从理论上讲他们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但事实并非如此。优先债权人之所以赊账,是因为他们与企业存在着足够好的商业信用,他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债权能否收回基本确定,否则不会赊账。一般来说,收不回款项的原因可能是不可抗力的因素,或信用问题,与财务报告的真实与否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他们并十分在意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对于普通债权人,主要是各个金融机构的贷款人,由于我国的银行信用管理水平不高,对企业信息的反应不敏感,监控贷款的方法非常贫乏等原因,金融机构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因此他们在发放贷款前并不十分慎重,如果说在放贷前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的话,那么放贷之后就可能显得有那么重要了,出于银行业绩考核的需要,虚假财务报告可能甚至会成为其业绩考核的支持。

(三)从经营者角度分析

信息提供者的利己动机是普遍而又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其对利益的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对企业(公司)利益的追求;第二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基于公司利益的考虑,经营者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商业信用,为了取得上市资格,配股资格,为了税收目的等利用自己信息资源优势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基于经营者个人利益的考虑,管理者会为了自己的政绩、职务、薪酬、股票升值,甚至是推卸责任而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

(四)从国家政府角度分析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政企必须分开,但这在我国政企并没有完全分开。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往往与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各级政府在虚假财务报告生成中充当着非常复杂的角色,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地方政府是虚假财务报告的制造者之一,但地方政府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形成始终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也助长了虚假财务报告的盛行。

(五)从企业员工角度分析

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企业员工在没在组织起来的情况下是一个弱势群体。在人数众多,权利高度分散化的状态下,他们在决定企业命运和财富分配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企业经营管理层在提供财务报告时,根本对其视而不见,而员工由于没有组织,也没有力量与管理者抗衡,也无法影响财务报告 二 企业上市的利益驱使

由于上市公司具有可向社会融资、提高知名度等优点, 所以各公司争相上市。而我国公司上市的要求较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企业申请上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才能上市: 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股票已向社会公开发行;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公司成立时间须在3年以上,最近3年连续盈刊。原国有企业依法改组而设立的,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

施后新组建成立的公司改组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立时间可连续计算。;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不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25%;如果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不少于15%。;公司在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条件。因此 ,一些公司本不具备上市条件, 但为了融资需要和获取溢价收益, 纷纷粉饰报表“包装” 上市。而事后为了继续融资或免遭特别处理和被摘牌而造假。由于有的上市公司需要继续向股市融资而又达不到再融资要求, 或者为了免遭ST、处理和被摘牌、保住宝贵的“壳” 资源, 财务造假就成为了公司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首要选择。

三 内外监管弱化,执法不严

内外部监管弱化, 执法不严成为虚假报告滋生的外部土壤。首先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监事会形同虚设,导致虚假财务报告畅通无阻;其次是由于证券监管职责不明确,注册会计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诚信、道德缺失,致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中监管力度不够, 从而使上市公司有机可乘,虚假财务报告泛滥;最后,上市公司会计约束的法律、准则和制度不完善和不科学, 存在着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等问题, 使得财务报告的造假者有恃无恐, 虚假财务报告泛滥却少有人而受到法律严惩, 形成“法不责众”的局面。

第三章 虚假财务报告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一 针对利益主体提供会计信息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信息需要,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要针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由独立于政府机构以外的专业权威机构来制定交易规则,规定统一的财务信息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规则制定的基本思想路线就是维护经营者、工作者、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和国家各方面利益,要尽量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合理需求,力争达到会计有效信息的供求关系。

二 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推进股权多元化,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加大对经营者监督力度, 防止“内部人控制”, 改变目前主要由经营者委托注册会计师组织进行审计的不正常局面, 而由财产所有者、董事会或监事会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 防止委托人与中介组织因利益关系共同造假舞弊。

三 重视诚信道德规范的重建

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反对欺诈的上市行为。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 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 也是会计工作基本准则。培养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的惩罚机制,为社会信用水平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公司上市和上市后的发展, 应当依靠自身的实力, 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从而保证上市后有较强的生命力。而不应该采取粉饰财务会计信息, 骗取上市和欺诈上市的行为。

四 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机制,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的力度, 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发布, 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发布虚假财务报告的, 一定要严肃处理。尽快完善现有的法律和法规,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会计法制建设包括国家立法, 管理监督部门执法和会计人员守法在内的法律体系。第一, 要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 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 完善会计工作的各项制度、标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违规处理办法。第二, 加强执法力度, 对违反《会计法》者不仅要追究单位的经济责任、还要追究会计人员和领导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开展《会计法》执法大检查, 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 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做到诚信为本、有法必依, 遵纪守法、秉公办事、不谋私利

结语:由于造成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不同,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从内部到外部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为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服务。防范和治理虚假财务报告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同时也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决心和恒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鹿小楠, 傅浩著.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M] .上海: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2009 (8): 29

[2]周青.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现状及原因分析[J].财会月刊,20xx年第11期第30-31页

[3] 万静雅.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财务报告目标之关系检验.财会月刊.20xx年2月下旬

[4] 彭兰香,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分析及启示,财会研究,20xx年第17期

[5] 王伟欣.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xx年第7期第35-36页

[6] 贾芸霞.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鉴别[J].时代经贸,2010期第11期第21页

[7] 谢朝斌.公司会计舞弊及其制度防范[J].会计研究,20xx年第10期第26-28页

[8] 周洁.决策有用观和会计信息重构.财会通讯.综合20xx年第2期(上)

[9] 李远慧.财务报告解读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95-100页

[10] 宋欣,王风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财务通讯.20xx年第1期(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