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报告的成因与分析

江 西 航 空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题目:虚假财务报告成因的分析

指导教师: 廖 韵 如

学生姓名: 朱 斌

学 号: 0 0 1

学 院: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会计电算化

班 级: 091411

20xx年10月28日

1

目录

摘 要: .............................................................. I 前言 ................................................................ I

第一章 概述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界定

二、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

第二章 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一、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二、海外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第三章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利益冲突

1、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分析 ............................................. I

1.1企业的投资者(上市公司股东) ..................................... IV

1.2企业的管理当局 ................................................. IV

1.3企业的债权人 ................................................... IV

1.4政府部门 ....................................................... IV

1.5企业的员工 ..................................................... IV

2、需求主体利益冲突与虚假财务报告 .................................. IV

2.1从企业投资人(上市公司股东)角度分析 .............................. V

2.2从管理者(经营者)的角度分析 .................................... 1

2.3从债权人的角度分析 .............................................. 1

2.4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分析 ............................................ 1

2.5 从企业内部员工的角度分析 ........................................ 1 二、上市公司利益驱动和环境因素 三、内外监管约束机制不完善和不到位

第四章、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预防建议 一、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识别方法 二、数据挖掘在虚假财务报告识别中的应用

3、政策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 7

.................................................................... 5

1

〃摘要

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对外输出会计信息的载体,而会计信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决策需要。但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利益。有效会计信息主体缺位是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主要原因,因此,造就有效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是遏制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及监管等问题进行的分析认为委托代理制度下所派生的利益不一致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经济诱因,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而会计信息监管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是虚假财务报告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进而提出应从完善公司治理机机制。上市公司质量控制制度引发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虚假披露的压力和动机,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制度给管理当局以从事虚假披露的机会,而会计信息的监控制度掩饰了他们作假行为被发现或处罚的概率。

[关键词] 虚假财务报告 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缺位

前言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输出会计信息的载体,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包括数据信息和非数据信息。它是会计信息需求者(尤其是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主要的依据。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从早期的“琼民源”到最近浮出的“银广夏”,造假手段不断翻新,造假程度不断恶化,严重扰乱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原因很多,如信息不对称,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利,利益驱动等。本文拟从与会计信息相关的需求主体的角度去探索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

第一章 概述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界定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会计报告。

根据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最终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将其分成三大类:1、虚假利润表类,通常就是利润虚假(虚增收入、少转成本、虚减营业与管理费用、少计利息费用、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投资收益、不恰当的变更会计政策、不恰当的合并报表实务等),并间接导致虚假资产负债表2、虚假资产负债表类,即舞弊行为仅直接导致对外公布的资产负债表存在重大错报,但不直接影响利润表3、虚假披露类,即舞弊行为仅直接导致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附注存在虚假内

I

容,但不直接影响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虚假利润表和虚假资产负债表又合称为表内舞弊、虚假披露又称为表外舞弊。

二、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据统计,美国系列财务造假丑闻使美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而中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遭受的打击更大。假账的大量存在,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在虚假中把国有资产流到个人腰包,也使得国家的一些统计信息及经济指标误差很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而且也动摇了“诚信”这块市场经济的基石,更重要的是使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大大降低。当前,上市公司这种虚假财务报告的泛滥与我国安定的社会、稳定的经济形势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是极不相称的。其危害主要表现在.

(一)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到20xx年7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235700亿元,占20xx年GDP比例约95.4%,流通市值116700亿元,市值全球排名第三位。因此上市公司虚假的财务信息大量存在,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能力,扰乱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利益受损

在虚假财务报告的掩护下,有些上市公司通过减少持有的国有股份等形式,转移、私分和侵占国有资产;有些上市公司避开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借助隐瞒收入等手段,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甚至于给腐败滋生提供温床,败坏了社会风气,导致国家利益受损。可以说,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大量的腐败现象,几乎都与做假账分不开。

(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上市公司业绩可疑,直接引发信任危机,虚假财务报告的普遍存在,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更是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目前我国机构投资比重不大,散户是重要的投资者,而且我国股市还处在刚刚起步初期。当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失去信任感,谁还会购买股票,谁还会把钱投入股市,这样就无声地把投资者恐吓于门外,直接影响了股市的融资功能,增加了上市公司使用资金的资本成本。

(四)丧失诚信,影响社会的稳定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证券股票市场的基本原则,而股价是上市公司真实经营的价值体现,是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质量好坏的依据。如果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大量带有严重虚假成分的信息就会使股价哄抬、股市泡沫严重,造成虚假的繁荣,引发经济膨胀,市场诚信尽失。一旦造假事实暴露就会引起股市混乱,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心理承受不住时,就会引起股灾和经济恐慌。如果股民联合起来“讨公道”,必然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五)直接影响国外资金的流入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好转和改善,大量的外资流入国内。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和国际有些区域存在不安定因素的情况下,国际大公司和国际游资首要的是追求安全性。那么,如果上市公司不讲究诚信,虚假财务报告泛滥,还有谁会把资金投入,安然、安达信财务丑闻曝光后,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出美国就是明证。

II

第二章、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一)我国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20xx年上市公司年报已经落幕,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报表质量又究竟如何? 据证监会撰文披露,在1624家上市公司中,其中1511家公司审计报告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占全部公司总数的93.04%,77家公司的审计报告为带强调事项段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比4.74%,17家公司审计报告为保留意见,占比1.05%,19家公司审计报告为无法表示意见,占比1.17%。而20xx年的年报,在1624家上市公司中,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为1514家,比20xx年多三家,占全部公司总数的93.23%,非标准意见110家,占比为6.77%。其中,带有强调事项非标准无保留意见75份,保留意见18份,无法表示意见的17份。从近两年的数据看,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有所下降,而且财务失实日益隐形化。

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从开始就饱受虚假财务报告的困扰。自海南“琼民源”(1998)、成都“红光实业”(1998)、四川“东方锅炉”(1999)等上市公司恶性财务舞弊案件,20xx年的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余震还未完全消失,20xx年又曝出麦科特舞弊案,银广夏风暴更是将财务报告舞弊推到了高潮。20xx年作为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的“江苏琼花”,上市仅10个交易日即爆出中小企业板首例财务丑闻。ST达尔曼(2005)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达尔曼极尽造假之能事,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系统性舞弊手段,制造出具在欺骗性的发展轨迹,从股市和银行骗取资金高达30多亿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针对上市公司造假现状,尽管证券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在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中,尽管公司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不断完善,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寄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挽救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寻求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根治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是我国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以及监管界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二)海外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20xx年11月的全球能源巨头“安然公司” 破产案及随后出现的“世界通讯公司”案件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震惊了整个世界资本市场。然而上述案件只是美国证券市场财务报告舞弊案的“冰山一角”,美国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的曝光又改写了一个会计监管时代,新的包括《萨班斯法案》在内以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惩治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具有一定震慑作用。

20xx年国际米兰深陷“假账丑闻”,据报道球会涉嫌做假账而受到米兰检察院的调查。米兰检察院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19xx年到20xx年期间,国际米兰的账目有明显更改和通过一些球员交换,进而美化账面的行为。

欧洲资本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20xx年,仅次于美国沃尔玛和法国家乐福的世界第三大零售商荷兰皇家阿霍尔德公司爆出震动全球的“假账丑闻”。阿霍尔德丑闻的发生,让投资者对欧洲上市公司的诚心度和欧洲公司及财务监管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并使欧洲在目前的会计标准之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随处找到虚假财务报告的影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并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世界经

III

验发展的绊脚石,应引起全球会计界和审计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第三章 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一 、会计信息需求利益冲突

1、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分析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的本质是要满足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决策需要,主要的需求主体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的管理决策者、政府调控部门、企业员工等。由于其与企业经济关系的程度不同,利益关系不同,其对财务报告的关注点和利用目的也就不同。

1.1企业的投资者(上市公司股东)

由于投资方式、时间、内容、数额不同,权益投资人又进一步分为控股股东、一般股东,股民(特指股市投机者),由于持股比例不同,投资目的不同,他们对财务报告的关注可能会有所差异。控股性股东关注的是利润分配,投资转让收益,薪酬收入三者之和最大化,投资风险和职业风险之和最小化;不参与经营的一般股东其关注的是投资报酬、利润分配的最大化,投资风险最小化;既不参与企业经营也不准备长期投资的股民所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获利能力,股利分配政策,股票交易的收益最大化和投资风险的最小化。

1.2企业的管理当局

企业的管理当局中既包括企业的决策机构,如董事会、经营管理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也包括企业的执行机构,如管理职能部门。狭义地讲,管理者当局就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管理者既是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

1.3企业的债权人

企业的债权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债权人,一类是优先债权人。普通债权人指借给企业实体或现金形式的资金的金融机构,普通债权人尤其对公司的现金流量、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更为关注。优先债权人即与企业存在商业信用的供应商,他们对企业会计信息内容的关注侧重于与其款项直接相关的部分。

1.4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需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就是这一信息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我们需要将政府部门分开来分析,中央政府需要根据会计信息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作为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而地方政府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财务会计信息对地方经济,政府政绩,甚至是对政府官员个人业绩的影响。

1.5企业的员工

企业员工对企业投入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和人力资本,其对会计信息的关注在于与薪酬相关的会计信息。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考核指标的定成情况,以及企业福利资金的开支情况等。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员工中应当包括会计人员。

2、需求主体利益冲突与虚假财务报告

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行为和经济特征,他们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 IV

小化的角度出发,对财务报告的生成提供与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2.1从企业投资人(上市公司股东)角度分析

企业(公司)的权益投资人是企业净资产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与企业利益关联程度最大,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内容关注最多,对财务报告的质量也要求最高。但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我们要分别来看:控股股东和一般股东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拥有真实的会计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可以为了集团或个人利益对那些不参与经营的股东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缺乏民事赔偿的规定,虚假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追究很难保证,致使虚假财务报告大行其道。另一部分股东就是我们所说的股民,他们最关心的是股票交易的收益最大化,只关心财务报告中的某些利好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民的这种需求是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直接诱因之一,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V

虚假财务报告成因的分析

2.2从管理者(经营者)的角度分析

经营者与其他需求主体不同,做为内部经营者,对会计信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得到最客观的财务报告和真实的会计信息。就目前而言,这应该是企惟一的

一本真账,这一本账通常是不对外提供的,对外提供往往的经过粉饰的财务报告。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其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客观环境。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

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

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利自身

的最大利益。

其次,利益驱动使虚假财务报告盛行成为现实。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其对利益的

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是对企业(公司)利益的追求;第二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基于公司利益的考虑,经营者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商业信用,为了取得上市资

格,配股资格,为了税收目的等利用自己信息资源优势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基

于经营者个人利益的考虑,管理者会为了自己的政绩、职务、薪酬、股票 升值,甚至是推卸责任而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

2.3从债权人的角度分析

债权人关心的是债权能否按时收回,利息能否得到保证,从理论上讲他们需要真

实的财务报告,但事实并非如。优先债权人之所以赊账,是因为他们与企业存在

着足够好的商业信用,他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债权能否收回基本确定,否

则不会赊账。一般来说,收不回款项的原因可能是不可抗力的因素,或信用问题,

与财务报告的真实与否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他们并十分在意财务报告的真实

性。对于普通债权人,主要是各个金融机构的贷款人,就目前我国的情况,银行

大部分是国有大银行,得到贷款的绝大部分是国有大型企业,(大部分上市公司都

是以前的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均受到银行的歧视,大都无法得

到银行的支持。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依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企业是国

家的企业, 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因此他们在发放贷款前并不十分慎重,如果说

在放贷前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的话,那么放贷之后就可能显得有那么重要了,出于

银行业绩考核的需要,虚假财务报告可能甚至会成为其业绩考核的支持。

2.4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分析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政企必须分开,但这在我国政企并没有完全分开。一此地方官员

的政绩往往与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由于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各级政府在虚假财务报告生成中充当着非常复杂的角色,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地

方政府是虚假财务报告的制造者之一,但地方政府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形成始终持“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的态度,也助长了虚假财务报告的盛行.。

2.5 从企业内部员工的角度分析

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企业员工在没在组织起来的情况下是一个弱势群体。

在人数众多,权利高度分散化的状态下,他们在决定企业命运和财富分配过程中,

往往被边缘化,企业经营管理层在提供财务报告时,根本对其视而不见,而员工

由于没有组织,也没有力量与管理者抗衡,也无法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二、上市公司利益驱动和环境因素

最后,会计核算环境不稳定客观上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在会计核算一般原则首先,

利益驱动形成造假的动力市场经济条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在资本市场内完

成,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利用造假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欺骗

1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广大投资者。

其次,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使上市公司经营者选择造假。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收集处理成本、审计费用和因披露会计信息导致竞争不利等因素,还包括发布虚假会计信息被揭露的概率乘以处罚金。事实上,造假的成本与收益相比,要高出很多。造假的成本与收益严重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敢于造假。

再次,会计制度落后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矛盾被造假者充分利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主要用于反映企业运营状况,而在新形势下,大量的企业重组涉及无形资产、融资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现行的会计报表很难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的实质和全貌,使企业可能在不严重抵触现行会计制度的情况下,对外隐瞒一些重大事项。 中,历史成本与企业资产真实价值之间存在矛盾,会影响资产的真实性;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中,会计确认存在许多主观因素,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三、内外监管约束机制不完善和不到位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企业经营者易于造假

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复杂化,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角色日趋混杂,有研究报告揭示,董事长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调查样本的47.7% ,这样的治理结构给管理者提供了造假的便利条件。

(二)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致使虚假财务报告畅通无阻

目前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据深交所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上市公司52% 的监事会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94% 的监事会没有明示过董事会的违规行为。

(三)由于体制、机制和执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注册会计师不得不接受造假的事实

首先,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其次,注册会计师执业内容的多重性对执业的公正性产生重大影响;再次,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不到位为上市公司造假埋下隐患。

第四章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预防建议

在我国按报告程序可为虚假的上市公告书、虚假的招股说明书、虚假的年度报告和虚假的中期报告。如何识别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是评价企业真实盈利能力,是财务分析的关键问题更是杜绝虚假财务的一个重要前提。针对我国制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惯用手段,采用下列方法将有助于发现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一、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识别方法

(一)不良资产剔除法

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 2

虚假财务报告成因的分析

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投资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1.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可能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2.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减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长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会有水分"。

(二)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发生交易而制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三)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特别有效。

(四)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净现金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制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现象。

二、数据挖掘在虚假财务报告识别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是针对非常大的数据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多年来各国学者已开发了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用于大量的数据集中探索和抽取信息。总的说来数据挖掘技术分为两大类:探索型数据挖掘和预测型数据挖掘。大量研究证实,与正常的财务报告相比虚假财务报告常具有某种结构上的特征。

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法不外乎“虚构收入、滥用时间性差异科目、少计漏计费用、欺诈性资产评估。”这些舞弊行为通常会使得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的状态。能够显著显示财务欺诈征兆的财务指标包括:应收款项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比率、资产质量、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率。上市公司对账面利润的操纵很大部分集中于“线下部分”,即诸如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非经常性盈余”部分,如果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持续降低,或者远远低于同行业水平,说明该公司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

中国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总结出了极有可能采取会计造假的公司的特征。 它们通常包括如下几个特征:1、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2、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公司行业不景气的公司(为了争取配股的资格)3、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4、业绩和股价波动

3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厉害的上市公司5、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美国研究者通过多年的研究指出,一旦出现这些特征就需要格外关注公司管理当局是否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比较典型的情形有:1、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及或信用短缺,影响营运周转2、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资)减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3、成本增长超过收入或遭受低价进口品的竞争4、发展中或竞争产业对新资金的大量需求5、对单一或少数产品、顾客或交易的依赖6、夕阳工业或濒临倒闭的产业7、因经济或其他情况导致的产能过剩8、现有借款合约对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及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9、迫切需要维持有利的盈余记录以维持股价。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具有复杂原因,也具有很多内外部表象特征,但是单从某一个表象分析很容易导出错误的结论。例如,财务欺诈公司与非财务欺诈公司在财务指标上的确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根据某些财务指标存在差异就简单断定该公司存在财务欺诈。因为财务指标的异常可能来自于资产重组的影响或市场的突发变化或财务数据的调整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虽然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原因有很多,但财务报告有效需求主体缺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加大财经执法力度,明确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应该说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操纵利润,首先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监管问题,监管不利,缺乏民事赔偿责任是虚假财务报告盛行的最主要原因。

2.理顺多方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理顺委托与代理方的利益关系极为重要。首先要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进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

3.完善公司治理机构。首先应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其次建立内部约束机制,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资产收支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或者引入审计委员会机构,负责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健全资产收支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负责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

结束语

由于虚假财务信息具有的成因不同,我们要采用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从内部到外部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为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服务。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杜绝财务造假,需要从完善体制、健全法制、规范市场、加强监管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防范和治理虚假财务报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同时也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需要有决心和恒心才能做好。 4

虚假财务报告成因的分析

虚假财务报告不仅侵害投资者利益, 而且最终将导致资本市场的萎缩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信性, 打击虚假陈述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追究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行为的法律责任。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廖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廖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廖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另外我还要感谢江航学院的每位老师对我的培养与帮助,在这里我学到了知识,开阔了思维,感受了快乐。最后真诚的谢谢我的父母及所有给予我关心与帮助的每位家里人,感谢你们的关心、支持与帮助。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5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6

参考文献

1. 杨丽娟 浅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失真的原因 [期刊论文] -科技咨询导报2007(11)

2. 崔哲敏 论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原因 2006(12)

3. 王建荣.常原春 浅析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及监管 [期刊论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0)

4. 倪娅 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