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起源于19xx年植物学专业的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专门化,当年,仲崇信教授招收了该方向的研究生。19xx年,仲崇信教授在植物学专业内重新招收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xx年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生态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xx年生态学专业发展成为包含动物、植物生态学在内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招聘博士后。目前,植物生态学部分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 – 植物学的重要支撑领域。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湿地生态、森林生态、生态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海洋局以及江苏省政府的各种科技奖励20余个。19xx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973项目课题、863水专项课题、海洋863项目,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重点项目、自由申请项目,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Luce Foundation、科技部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江苏重点农业攻关计划、国际合作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80余个,合同经费2000多万元;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20多个,经费75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著作(教材)20余部;其中,《生态工程学》在20xx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12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11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7位教师有国内外博士后工作经历。

教 授:安树青博士(后)、陈建群博士、李建龙博士(后)、钦佩;

副教授:刘茂松博士、孙书存博士(后)、赵福庚博士(后)、何祯祥博士(后)、王中生博士(后); 安树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生物多样性科学。 陈建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植物-昆虫关系。

李建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信息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

钦 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盐土农业生态学、海滨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

二、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树立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2. 具备生态学专业扎实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和坚实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

3. 具备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和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4.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与先进的生态学实验技能。

5.掌握1-2门外国语言,能用第一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三、招生方向

1. 博士生

(1)湿地生态工程 (2)海滨农业生态 (3)森林恢复生态 (4)森林生物多样性

(5)城市植物生态与环境 (6)信息生态 (7)全球变化与土地利用(8)湿地外来种与生态安全

2. 硕士生

(1) 湿地生态学 (2)生态工程学 (3)微生物生态学 (4)进化生态学

(5)森林生态学 (6)城市生态学 (7)化学生态学 (8)景观生态学

(9)生理生态学 (10)资源生态学 (11)信息生态学 (12)分子生态学

四、招生方案

(一)、博士生

1. 招生对象

1

(1). 直接报考博士研究生时,要求应(往)届硕士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2). 报考直博生时,要求应(往)届本科毕业生。数量暂定2名/年。

(3). 硕博连读时,应为中期考核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申请者。数量为申请者的85%。

2. 招生考试

(1). 基础课:政治理论课(具有硕士学位者可免考)、英语;

(2). 专业课:从生命科学学院所列课程选择,A、B类各1门。

(二)、硕士生

1. 招生对象:应(往)届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2.招生考试:政治理论课、英语、生态学、生物学共4门课程。

五、学习年限

1. 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者,博士生学制通常为三-四年;在职生可适当延长,期限一年。

2.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学制通常为五-六年;在职研究生可适当延长,期限一年。

3. 硕士生学制,通常为三年, 其中课程学习为一年或一年半,学位论文一年或一年半。在职研究生可适当延长,期限一年。

六、课程设置

(一)、博士生

硕博连读和具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除全校必修课程外;学生应按其报考方向选择下列2 - 4门专业学位课程。直博生必须完成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另外,鼓励研究生选修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课程,进行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

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

(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4学分)

(2)英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 (4学分)

(3)第二外语 (4学分)

(4)生态学热点问题 (3学分)

(5)海滨系统生态学 (3学分)

(6)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 (3学分)

(7)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3学分)

(8)生物多样性科学 (3学分)

(9)进化生态与分子生态进展 (3学分)

(二)、硕士生

除全校和全院必修课程外,设置2门专业必修课,其中1门理论课和1门实验课。另外,开设多门方向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同时鼓励研究生选修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课程,进行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本学科本科生修满32学分,或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历入学者修满36学分,并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自然辩证法 (2学分)

英语 (4学分)

B类:

现代生物学进展

分子生物学进展

C类:

生态学研究进展 (4学分)

2 (3学分) (3学分)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 (4学分)

景观生态学 (2学分)

进化生态学 (2学分)

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2学分)

分子生态学 (2学分)

微生物生态学 (2学分)

D类:

动物生态学 (2学分)

环境工程学 (2学分)

湿地生态学 (2学分)

化学生态学 (2学分)

海滨系统生态学 (2学分)

植被生态学 (2学分)

数理生态学 (2学分)

环境经济学 (2学分)

地统计学 (2学分)

七、培养方式

(一)、博士生

1. 按研究方向,学位授权点成立由3名或3名以上教师组成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协助报考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

2. 硕博连读和具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在第一学期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并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准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3.直博研究生,前2年以课程学习为主。入学2年后,由教研室组织3位或3位以上的教师对其进行中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可建议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转为攻读硕士学位或劝其退学。

(二)、硕士生

1. 师生互选:研究生入学后,教研室创造条件增加导师和学生的接触机会,增进相互了解。入学3 – 4周内,安排1次介绍会,老师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和所需学生名额、条件,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兴趣和相关情况等。然后,按学校规定的时间进行师生互选,教研室对师生互选结果进行协调。

2. 导师根据本方案要求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互选后1个月内订出培养计划,征得硕士生同意后付诸实施。

3. 一年后,教研室组织3位或3位以上的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可建议免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劝其退学。

八、学位论文

(一)、博士生

学位论文是全面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博士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鼓励研究生选择风险性课题。研究工作体现研究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即独立完成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答辩工作。具体过程如下:

1. 研究生经阅读大量文献后,提出选题、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与导师协商后,在完成课程学习的下一学期的第8 – 10周在全院范围内做开题报告,接受指导小组或其他教师的提问。

2. 依据开题报告的反馈信息,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对论文设计进行修改,并对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取得共识,论文设计经导师审核、签字后实施,签字后的论文设计由教研室保存1份。

3.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工作。

4.论文完成后,由教研室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结果为(1)根据反馈信息,修改论文, 3

按时进行论文答辩,(2)延迟答辩,根据反馈信息,补充实验并重新撰写论文,(3)延迟答辩,重新设计实验并重新撰写论文。

5.通过预答辩的研究生,按时进行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

6. 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严格审核后,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博士学位。

(二)、硕士生

鼓励硕士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研究工作体现导师指导,研究生独立完成为宗旨。具体过程如下:

1.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范围,学生经阅读大量文献后,提出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

2. 经导师审核、修改后,师生对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取得共识。

3.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工作。

4. 论文完成后,由教研室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

5. 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严格审核后,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硕士学位。

九、教学实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生应从事1个学期的本科生教学实践,其内容可以是指导实验、野外实习、课程辅导等。

十、图书资料

(一)、主要书籍

1. Mitsch, WJ & Gosselink, JG. 2000. Wetlands. 2nd.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 WCMC, et al. 1992. Global Biodiversity. London, Glasgow, New York, Tokyo: Chapman & Hall

3. Mitsch, WJ & Jorgensen, SE. 1992.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nd. New York, Toronto: John Wiley & Sons

4. Forman, RTT. 1995. Land Mosaic: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UNEP. 199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Borror,D.J.el at,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sects,5th ed.,1981

7. Daly,H.V.el at,Introduction to Insect Biology and Diversity.1978

8. Danial,L. e1 at,Soil Biology Guide, 1990

9. Jin,X—G et a1,Eutrophication of Lakes in China,1990

10. Abele,L. G.,Biology of Crustacea,1982

(二)、主要期刊杂志

1. Ad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2.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3. Bioscience

4.Current Advances i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5.Ecological Monographs

6.Ecology

7.Ecological Engineering

8.Journal of Ecology

9. Molecular Ecology

10.web of science

4

 

第二篇: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xx)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

一、培养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追求真理,学风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系统掌握生态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全面了解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外语水平教高,具备并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外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具备能从事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独立研究,高水平教学、高级管理与决策的能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包括6个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植被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可持续性科学。

1.研究方向之一:草地生态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草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草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生态适应及其生理生态过程,草地景观格局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可持续发展等。

草地生态学是内蒙古大学最早的生态学研究方向之一,是在李继侗院士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创办,60年代后李博院士等积极推进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大学最具特色的学科和优势的学科方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最早开展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草原群落蒸发蒸腾,植物个体与群落的水分生理生态,高等植物与菌根的相互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阐明了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演替过程与机理,水分生态因子对于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作用路径、过程调控等方面的核心机制以及作用方式,提出了水分生态效能理论及分析方法。21

世纪以来,紧跟国际生态学发展潮流,先后开展了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用水等涉及草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较,草地生态系统由于其结构较简单,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因此本学科方向在生态学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本方向以内蒙古地区广泛分布的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的生态学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研究方向之二:植被生态学

本方向以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地域,以传统野外调查与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区域路线调查与定位监测相结合为研究方法,系统研究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组成与演化,植被空间格局与动态,植被格局与动态,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植被响应,沙地、湿地等特异性景观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特征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构建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和植被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

蒙古高原地域辽阔,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拥有广袤的草原与荒漠,是全球独特的景观之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开展面向蒙古高原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生态学研究是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特色与优势。近50年来,全面考察了我国北方地区、俄罗斯的贝加尔以南、蒙古国大部的植物区系与植被生态,系统研究了蒙古高原及相邻地区生态地理分异规律,探索了蒙古高原及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物种演化的古地理背景,揭示了草原与荒漠植被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提出了中国草原与荒漠植被分类与分区方案,完成了《内蒙古植被》、《内蒙古植物志》、《内蒙古遥感考察》等重要学术著作,内蒙古植被等7套资源系列图、内蒙古草原退化图。本学科方向自李继侗先生创建后,由李博、马毓泉、刘钟龄、雍世鹏等老一辈学者发扬光大,具有雄厚的积累、良好的学术传承和较完善的学术体系,具有全面收集和存放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植物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植物标本馆和内蒙古地区先进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本学科方向将为我国乃至世界植被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理论成

果,也将为我国北方生态建设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3.研究方向之三: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污染环境中人和生物生理特性与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规律和发展动态的科学。污染生态学主要研究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机理及与污染物的关系,污染物在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措施,以及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等。它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地学、生物学及土壤学等各个方面。本研究方向的侧重点是研究各生态环境要素的化学组成,元素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机理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与人体健康、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元素的环境行为。

污染生态学承袭了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生物化学及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体系,在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上突出和强调宏观与微观、理论研究与实验模拟、室内研究与野外现场调研相结合。

4.研究方向之四:植物种群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种群结构特征,植物种群的生态适应性与生境适宜性,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学,沙漠化过程植物种群的受损和恢复机理。

该方向是内蒙古大学生态学学科较早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突出体现了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研究的地区特色。主要对我国沙地和草原建群种、优势种种群生态学和西北地区重要生物多样性中心——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珍稀植物的保护生物学进行系统研究,涉及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史、进化潜能、生殖对策、生境适宜性、物种濒危的原因等方面。

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层次,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种群生态学不仅是揭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基础,也是指导物种保护及农、林、牧业生产科学管理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5.研究方向之五: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是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由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资源经济学为其分支学科的广义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边缘经济科学。内容包括环境资源价值与费用效益分

析、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物质平衡理论、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环境经济政策、资源和环境的补偿机制、证券发行与环境保护等。 本学科培养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具有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观,富有整体性、创造性思维的智能型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对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6.研究方向之六:可持续性科学

可持续性科学是当前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是涉及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科学的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本学科针对内蒙古及其周遍地区面临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探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经济成长与生态改善的模式,循环经济模式,高新技术应用对可持续发展支撑作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互动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等。

本学科由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邬建国教授主持,是主要针对以能源工业为主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所面临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而设立的跨学科应用研究,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生一般为三年,在职(不脱产)博士生一般为四年。 总学分≥18分

公共学位课 须修 2 门: 9 分

专业学位课 须修 2 门: 5 分

专业选修课 须修 1 门: 2 分

前沿讲座(含文献综述) 须参加6—8次: 2 分

四、课程设置(见表)

五、前沿专题讲座内容和基本要求

1.讲座或讨论班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

由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组织指导,由每位博士生各准备1次学术前沿领域的读书报告,报告后组织讨论。

2.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

在第二学期组织6—8次(每次3学时)的学术报告,要求每位博士研究生都要做1—2次学术报告,并且积极参加讨论。

以参加的次数和交上来的文献综述评定成绩。

六、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在阅读和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所研究问题的已有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关键。

在第二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从论文内容上,要求针对一个较为完整的问题,有实际数据,有充分的分析,有科学的、可信的结论。从研究价值来看,要有创新点,或从研究方法上,或从研究思路上,或从科学结论上。

学位论文要达到正式发表的水平,答辩前必须有至少1篇SCI收录论文被接受发表或已经发表。

七、本专业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依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课 程 设 置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x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