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调查报告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贫困生调查报告

国家和社会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特别为大学生设立了国家助学金,对家庭条件拮据的大学生提供助学金。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学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和学习条件,使贫困的学生能够得到帮助,我系特开展了贫困生调查,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家庭生活状况。

在这学期开学之初,我系安排各个班级组织各个班的班干部和学生代表对上学期的贫困生进行了调研。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大家都更近一步地了解,又加之贫困生自己的叙述,10级同学推选出了新的贫困生名单,以下是我们系此次调查的主要情况:

一、我系贫困生基本情况

我们系共有贫困生65人,贫困生数量为全系学生的20.06%,系里被走访、调查的对象多数认为目前我校贫困生重新认定得到重视。很多贫困生额生活费仅二三百元,经济的贫困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节约伙食费有的同学甚至会出现晚上不吃饭的情况。也有一些贫困生同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兼职,从而牺牲了一些宝贵的学习时间。本来应该在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的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生计奔波。

另外,有的贫困生过年也不回家,主要是因为经济窘迫,为了外出打工挣钱贴补下学期的生活费,同时也省了回家的路费。

贫困还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调查了解到,有少部分同学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的拒绝师生的同情,贫困也对近半数贫困生的人际产生影响,使其不愿意积极主动的与人交往,生活相当的自闭。

二、调查情况

大多数的贫困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成员众多,可谓“上有老,下有小”。额几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确实是压在父母身上的沉重负担,长年累月的体力劳动也使父母的身体积劳成疾,加上很多家庭也要照顾年迈的老人,老人既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甚至还有身体疾病需要常年吃药,沉重的负担使父母喘不过气来。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计,因此需要大学生自己养活自己,尽快学会自立,也需要

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援助。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是造成贫困生人数众多的根本原因。

贫困生的另一大来源地是下岗职工家庭,由于他们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导致儿女的学业难以继续。没有固定经济来源使家庭开销入不敷出,迫使家庭条件每日愈下。这是下岗问题所造成的另一隐患。

有的贫困生是由于家中有意外,例如车祸、重大疾病等,都是造成学生家庭突然贫困的重要原因。车祸的发生往往与身体的损坏相联系,看病需要的住院费、手术费和吃药费都是一个普通家庭不小的开销。

三、贫困生的受助情况

与学校同步,我系解决贫困生学费和生活费的主要途径有三种方法:

(1)奖学金。学校设立了不同数额的奖学金,其中最高1600元,这些奖学金的设立解决了部分同学生活窘迫及学费不足的问题。但是因为不是针对贫困生而设,所以救助效果有限。

(2)勤工助学。我系努力的为贫困生争取占用学生时间少、任务轻的岗位给贫困生勤工助学。但是勤工助学的岗位数量远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要,很多同学自主到社会兼职。

(3)助学贷款。这是资助贫困生最多的方式,我系大部分贫困生都申请了助学贷款,并且获得贷款的比例很高。这为很多贫困生解决了燃眉之急。

(4)助学金。助学金是为贫困生设立的,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些经济上的补贴。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好心人士向学校提供捐助,解决了一些特困生的生活问题。

四、解决大学生贫困状况的建议

(1)尽可能多的为贫困生提供岗位

目前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是远不能满足贫困生需求的。为了帮助贫困生解决日常生活费,学校应尽可能的将轻松的不耽误学习得岗位留给学生,让他们补贴生活费的同时也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2)借助社会力量,建立各种贫困生基金

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也要充分的利用社会的力量获得援助。除了已有的助学贷款,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建立各类规范的贫困生基金会用于解决贫

困生的问题。

总之,我系会通过不断的努力,把解决贫困生生活和学习问题落到实处,更近一步的促进校园生活的和谐发展。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20xx年3月7日

 

第二篇: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的改善。然而,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均衡的,依然存在这贫富差距。我国实行的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先富起来的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来维持家庭的各项开支,那么那些还没有被带动起来达到富裕的人们呢?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的贫富差距。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公寓费也日益见长。1996年以来,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元~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

    在我们经过几个星期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高考前后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调查显示:有85.3%的学生来自农村,11.2%的来自城镇,只有极少数学生来自城市。由此看来大多数学生的家庭都是靠父母种地来维持。在统计中,他们的生活费80%以上有家庭承担,少数由贷款资助和奖学金助学金来分担。其中也有90%的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一方面为了增加自己点阅历,但大多数还是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他们也颇为无奈的表示,经常奔波打工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不少影响。
    在统计中,30.3%的的学生的生活费在300-500之间,31.4%在500-800之间,然而还是有12.3%的学生的生活费却不足300元。我们可以试想在如今物价迅速增长的年代,每月不足300元的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他们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乃至连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在面对如此大的压力的同时,贫困生的学习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拿奖学金,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他们就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多了障碍。

    根据调查显示,男女的消费方式基本相类似,主要消费在伙食和服饰方面,这也基本符合了现代的社会的生活方式,在保障基本的生活的基础上,开始追求一些外在的美感,出了伙食和服饰,其他剩余的生活费则用在了医疗,学习用品和其他的方面。

在高额的学费面前,很多家庭都在为之苦恼,他们的学费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如下表示:

    在高额的学费面前,很多的学生选择了贷款,可是贷款的钱又由谁来还呢,无疑是学生本人。那么,在上学的同时,贫困生又在无形中多了一份压力和负担。 

    在面对这经济压力的同时,有75.2%的同学都认为经济上的困难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贫困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有的却不愿意说出事什么原因使他认为经济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穿着赶不上时代的进步,吃的比别人差,用的没有别人高档,也有同学认为经济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影响,更是给他们心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有时候穿的土一点,用的差一点就会遭到别人的冷眼,甚至疏远。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倍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
    从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社会风气等方面客观地看待贫困生的心态,由于贫困生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因而他们有的有心理障碍,有的没有。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心理优势,培养自尊、自强的意识;调整认识,重构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校和社会应扩大和完善贫困生的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地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友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今昔个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由此看来,贫困生的生活,远比那些条件富裕的同学艰难的多,他们面对生活的心态也不尽相同,有36%的人都处于一种自卑的心态中生活,61%的同学都认为他们应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经济的压力不会压垮他们。

    尽管大多数贫困生在相当大的经济压力下都能保持着乐观心态,但贫困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乐观,我们不希望那些在经济上问题导致他们在心里上造成更大的阴影。面对着贫困问题,那么他们的就业问题呢?
    在他们看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辛的求学历程,但正是这种执着,结果却不遂人意,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高额学费的贷款,生活费的来源,都成为了他们的致命障碍。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观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但是由于迫于生计又不能只顾自己闯荡,而无虑的家庭,因此他们更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活。

在地处西南的贵州,各种科技欠发达的条件下,那么身为机械学院的学生又怎能找到一个符合自己的职位呢?这不得不使他们对未来的就业有很大的忧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