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读书报告

传承海洋文化 呵护蓝色家园

——读书报告

黑沿子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靠海为生,海洋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性格和心理:不依不赖、富于竞争、敢于冒险、追求成功。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能源需求的急剧加大,海洋已日益成为国际间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人类的明天和希望在海洋。因此走向海洋,了解海洋科普知识,学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珍爱海洋,保护海洋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古往今来成功的学校,无不拥有个性的特色,无不以自己特色的文化给学校罩上金色的光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校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外控管理走向校本管理;学校的教育目标从一元走向多元;学生的发展从知识灌输走向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学校行政的管理由物和事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随着各类高标准验收通过,大多数学校在办学硬件条件方面和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化建设方面都有了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一、从书中汲取营养,深入理解海洋文化教育。

1、夏昭炎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2、张仁贤的《有效把握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探究学习,认知课堂》和《自主学习,活力课堂》

3、《舟山渔岛海洋文化》的海洋文学 二、阐释“海洋文化”理念。

对于“文化”,夏昭炎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界定为“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流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合或复合体”。

大海的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对于国家、民族,可以是一种精神;对于学校,可以是一种文化;对于教师,可以是一种品质;对于学生,可以是一种个性。作为学校,需要这些意象特征,形成学校博大而浑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熏陶学生,以精神感染学生;作为教师,需要这些意象特征,进一步促使自己形成工作、生活所需的品质,给学生言传与身教;作为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活动中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

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体魄像大海一样刚健,创新像大海一样奔涌……形成他们鲜明的个性品质。

据此,对海洋文化可以作如下界定——以大海作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与之相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性格取向等。

二、和谐共赢,营造宽容氛围。

“海洋文化”代表一种宽容的态度。“海纳百川,争创一流”,要求教师要有海洋一般的胸怀、善待他人,而且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奉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学校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其次,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海洋文化进入校园,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依据海洋文化,进行建筑设计、设施布置、活动组织,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也可以创建海洋教育特色,发扬海洋精神,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从绿化的布置到校园小品的塑造,从教室、走廊等的墙面和空间布置,到学校大中型活动的组织设计等都努力展示海洋文化教育的特征。

创新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团队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不仅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而且对于稳定同学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开阔眼界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形成和谐宽松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以海洋文化为重点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要面向未来,既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学校特色创建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新体系和新的教育文化,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资源,是深具民族性的。沿海地区的学校,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指出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学校课程资源。

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之上。厚重的海洋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宝贵财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与利用海洋文化,使学校教育基于地域特色、基于学生生活。我们着手开发校本课程,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创新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海洋教育的目的是要唤起学生的现代海洋意识,提高和预见解决海洋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海洋国家观,促使受教育者由传统的“陆地思维”向“海陆协调思维”转变。我们要以山东沿海地区特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背景,引领学生在海洋自然环境、海洋资源与经济、海洋文化与生活、海洋开发与科技、海洋生态与环保和海洋权益与国防等六大领域自主探究;它不仅仅是地方课程,它同时还是可以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知识包,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海洋、亲近海洋与探索海洋的意识,提高和发展综合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提高学生海洋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文化”蕴涵丰富、宽博广远,以海洋文化作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与之相贯通的自然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语言、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等,有别于其他诸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学生教育教学的大百科全书。面对多元的现实社会,学校培养的新一代必须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既能顺应变化,又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支柱,有着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具有崇高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概而言之,学校要培养的是富于主体精神的公民,唯其如此,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所需。以海洋文化为载体开展个性化教育,显然能够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新人,同时,以上述理念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导价值观,也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