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以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口团村为例

教育学部2012级李趁

一、口团村实践调研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要求确保到20xx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并首次提出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的目标,以及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其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提出就表明了这一作为农村建设的“软力量”的重要性。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入基层一线,有效的了解社情民情,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自调查,探究发现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活动状况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从而探讨如何促进我国乡村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为乡村文化活动建设向更好方向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建设性建议。我选取了我的家乡——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口团村为调研对象。以具体范例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来探究思考我国的乡村文化活动现状。我主要采取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的调研方式,通过对采访内容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这对我们窥探当前农村文化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具体范例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来探究思考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的调研方式,通过对采访内容和调查结果的分析,辅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我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这对我们窥探当前农村文化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时间是20xx年1月27——20xx年2月5,地点为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口团村,调研对象是口团村当地村民,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有效回收率达87%。调查结束后将

口团村是坐落于贵州省东南部的一个山村,地处黎平县中潮镇,距镇所在地

2.5公里,全村总户数652户,人口3176人,居住着汉、侗、苗等民族,是多民族的杂居之地,土地面积31740亩。我以本次的实地采访内容、实地观察和调查数据为基础,辅以文献研究,对当地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这个调查报告。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为了避免文化因素对调查产生的影响,对于村中绝大多数属文盲的女性都是通过口述问卷中的问题进而让对象进行回答的。调查样本的一些基本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次调研结果的代表性,对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活动现状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

本次调查对象中,男有5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0.9%;女有34人,占调查人数的。39.06%。其实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口团村总体男多女少的本质。

(二)、调查对象年龄情况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调查对象中以18岁以下和45岁以上居多,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1.03%和34.48%;18-25岁的也比较多,占调查人数的22.99%;25-45岁的最少,仅占调查人数的11.49%。这主要原因是口团村绝大多数家庭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即使过年过节都很少回家一次,剩下老人和小孩在家较多。村中还是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寒暑假都基本回家,因此18-25岁的人也稍多。

(三)、调查对象的职业

调查对象中有46名农民,占调查对象的52.87%,其实这也反映了口团村绝大多数人以务农谋生;学生有30名占调查对象的34.48%;而工人,教师与其他职业的相对来说非常少,分别仅占4.6%、5.75%和2.30%。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四)、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

本次调查的对象中文化程度大都不太高,36.7%的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文盲的占到19.54%;初中文化的占22.99%,高中占11.49%,大学的最少,仅占9.2%。其实这也反映了贵州省黎平县口团村整体来看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三、口团村文化活动现状概述。

(一)村民对国家政策了解不足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要求确保到20xx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并提出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其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提出就表明了这一作为农村建设的“软力量”的重要性。然而关于新农村建设以及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这一举措村民们了解并不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口团村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开

展。

调查显示,关于党中央提出

新农村建设的举措了解情况及态

度中,知道并非常关心的仅占调

查人数的16.09%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而关于新农村

文化建设了解的就更少,仅占

12.64%。而绝大多数人都仅在听说

过并不关心的态度中停留,如关于

新农村建设举措童说过却不太清楚

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7.13%,关于新

农村文化建设听说过不太清楚的占

到42.53%。而剩下的不少人对这些

政策一点都不了解。可见,关于新

农村文化建设党中央提出的一些举

措还需要大力在农村基层予以宣传和普及,让老百姓更多的了这方面的一些举措。

(二)村民的业余活动较少,赌博风盛行

通过在村中走访调查以及亲自的观察,口团村的村民的业余活动还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有看电视,打牌、打麻将,下棋,读书看报以及上网等。大部分村民都是通过电视来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调查中尽管大部分村民认为打牌打麻将是一项赌博行为,但是村中打牌打麻将现象也随处可见。

调查数据显示,业余活动看电视的占35.63%,打牌、打麻将的占33.33%,下棋的有12.64,%,读书看报的占9.20%,上网的占5.75%,还有3.45%的参加其他活动。其实调查数据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口团村电视机在村中基本普及,而计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算机这一新型技术在村中并不普及,家中配有电脑的家庭为数还很少。对于打牌、打麻将这一活动有55.17%的人认为这是一项赌博互动,也有32.18%的人认为打牌、打麻将只是一项娱乐活动,还有12.64%的村名对这一项活动并不关心。总的来说,打牌、打麻将在大部分人内心里被视为一项赌博活动,村中应该举行更多其他类型的活动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三)公共文化设施薄弱。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基本的指标,而由于地域、经济以及文化背景的原因,口团村这样一个居住侗、汉、苗的杂居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纵观全村,有一个文娱活动中心,不但设施陈旧、面积狭小,而且没有任何文娱类的器械。村中还有有一个篮球场,属于口团小学的,也算是全村的公共设施。除了这两个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公共文化设施。这就导致了村民们很少能通过书籍、报刊或是讲座之类的活动了解到国家的政策措施和农业科学技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是口团村的基本状况。

调查显示,82.24%的村民认为村里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仅有10.33%认为现有设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还有7.43%的村民认为无所谓,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这一数据足以显示了村中公共文化设施有待扩增。

为了了解村民的需求,我对村中应该增设的公共设施做了调查,可以知道村民对基层网络服务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器材,农家书屋,村级体育器材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文化设施都有一定的需求,具体的调查数据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希望增设村级文化活动器材的最多占33.33%,希望增添体育器材的占到

22.99%,可见村民们对于各项文

化活动所需器材的需求还是比

较高的。关于建立农家书屋占到

20.69%,可见村民希望通过书籍

了解更多知识满足自身文化需

求。建立基层网络服务中心的占

16.09%,还有6.90%的村民有其

他需求。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四)村内集体活动过少,种类较为单一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农村的社区生活整合、农民文化认同、为此乡村共同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通过了解与长期观察发现,口团村集体活动非常少,数量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村民平时的文化生活的单调枯燥,许多村民在访谈时都透露出自己的心声,希望村里多举办些集体文娱活动,向往那样的热闹时光。唯有过年村中才可能举办一些集体文娱活动,也就相当于一年只有一次。春节时举办过青年篮球赛,侗歌对唱,文娱晚会,舞龙以及其他一些活动,但有时由于组织不力,资金短缺,最终活动举办失败,导致一年都没能举办一次集体文娱活动。访谈中村民们还是很希望其他的一些传统节日也能举办,增加举办的次数。

(五)村民对村中文化活动的看法以及期待

调查显示,68%的村民认为村干部并没有很重视农村的特色文化的推广,也没有重视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这与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着力进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不统一,就会延缓国家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在这,我们了解到其实农村的文化建设并没有跟上国家所定下的发展政策,我们要发展好农村的文化,还需要一段更长的时间去跟进、付诸行动,将方针政策牢牢地落实!另外,我还访问了村民们除了希望能够多举办些集体文娱活动外,还希望政府提供一些“文化下乡”活动及农业科技培训等增强文化知识类的活动能够让他们自我增值,同时,他们也希望村里能够放放电影,多点文化娱乐活动供他们愉悦一番!

总体关于村中文化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我也做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人都对村中的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其中58.62%认为一般般,31.03%的村民认为不满意,仅有10.34%的村民表示满意,可见乡村文化活动的提升是任重而道远的。

关于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最后,村民对于如何改善当前农村的文化活动现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例如:政府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开展多点农村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完善开展文化活动机制等等。

四、对乡村文化活动建设的相关建议

经过这次的调查实践,我认为我国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状况还是有待改善和提高,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也亟须加强!面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面对与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方式,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机制加以保证,是目前面临的和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也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宣传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正在被全社会所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文化建设,无论是从农业生产、农业管理还是农村群众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均需要得到文化的支撑。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和建立农村文化建设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村群众在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有关部门要把转变农民精神面貌和提升思想素质作为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让农民对国家的相关政策有所知晓。

(二)进一步加强赌博活动的打击力度

一方面公安机关要设立农村治安信息员,以准确、及时获取各类信息;要对赌博活动的组织者予以重罚,并向社会公开,以增强法制震慑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村委会组织提高村民业余文化集体活动来减少赌博的现象发生。

(三)进一步加对农村文化、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

目前政府对农村文娱投入的经费有限,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多投入一些体育设施,能让更多更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增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四)进一步加强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制定健全的活动开展方案,让文化工作在农村顺利开展。

(五)进一步满足农村群众日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是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构成不同于以往的情况,结合区域实际,强化针对性研究,开发并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二是积极探索文化“三下乡”活动长效机制,促进“三下乡”为“常下乡”的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书法、美术、摄影、文学、舞蹈等培训,提高农村群众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三是注重农村文化与科技建设相结合,动员和组织相关部门和志愿者,开展骨干培训、技术推广、品种更新、文明礼仪等宣传服务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农村群众学科学、讲科技、用科技、促文明,提高整体素质。

(六)进一步营造健康、规范、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

一是突出农村文化积极向上、健康、规范的主体作用,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方法,加大农村文化的引导和渗透力度。二是结合农村实际,不断改进农村文化引导和渗透的内容和方法,强化针对性,增加娱乐性,提高有效性。三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整顿,减轻不良文化现象侵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总结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富裕程度明显提高,是有史以来变化最大的时期,人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但是现在农村中,真正进入小康和富裕的是少数,大多数为温饱或略有余。随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弱势的农村经济更加暗淡。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我们希望我国的农村越来越好,乡亲们都能过上真正的小康、富裕的生活。

附:

口团村文化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乡:

您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为了深入了解现阶段我国乡村文化活动现状,特开展此次调查。感谢您的配合!

填表说明

①请在每一个问题后填上适合你自己的答案序号,或在____内填上适当的内容。 ②如无特殊说明,每一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③填答问卷时请不要和他人讨论。

调查内容: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段:( )

A.18岁以下 B.18—25岁 C.25—45岁 D.45岁以上

3、您的职业:( )

A.学生 B.工人 C.教师 D.农民 E.其他

4、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这一举措,您是( )

A.知道,非常关心 B.听说过,不太清楚 C.不知道

5、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 )

A.比较了解 B.听说过,不太了解 C.不了解

6、平时,您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是( )

A.看电视 B.打牌、打麻将 C.下棋 D.读书看报 E.上网

F.听广播 G.其他

7、您是怎样看待打纸牌、打麻将等活动?

A.娱乐活动 B.赌博 C.不关心

8、您在村里经常看到下乡电影或文艺晚会吗( )

A.平均每年5次以上 B.平均每年3—5次 C.平均每年1—2次 D.没有

9、您认为看文艺晚会、看电影会给你带来愉悦吗?( )

A.会 B.不会 C.不确定,要看具体情况

10、您认为村子里公共文化设施满足您的需求吗?( )

A.满足 B.不满足 C.无所谓,没有这方面需求

11、您认为村中还应建设哪些公共文化设施?( )

A.建立基层网络服务中心 B.增添村级文化活动器材

C.建立农家书屋 D.增添村级体育器材

G.其他

12、您认为在组织管理文化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 )

A.参与者不配合 B.资金不足 C.方案少 D.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E.说不清楚

13、您认为村里开展文化活动机制是否完善

A.完善 B.不完善 C.不清楚

14、您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

A.加大文化设施建设 B.指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C.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

D.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F.增加政府经费投入

15、您认为乡镇党政领导对乡村文化活动工作是否重视( )

A.重视 B.较重视 C.一般 D.不重视

16、总体来看,您对村里的文化生活状况是否满意( )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17、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哪些意见或建议?请留下您的意见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占用您的宝贵时间,再次感谢您的配合!祝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二篇:关于繁荣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调研报告

关于瑞金市农村文化活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壬田镇党委宣传委员 赖科书,20xx年5月)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三送”活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瑞金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市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瑞金市农村文化活动情况

近年来,临城县不断加强宣传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百里宣传文化示范带”的辐射带动,先进文化典型的强力拉动,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县业余文化团体多,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大有燎原之势。全县有近140支文艺表演队,在农闲时开展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活动形式主要以传统的大秧歌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以业余戏曲队、鼓乐队、歌舞队、书画社,以及根雕、石雕、书法、绘画等文化形式的文化队伍发展迅猛,全县有光盘图书租赁户、歌舞队、戏曲专业户等专业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团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部分村已经出现多种形式、多个经营并存。目前,全县已经建立起县宣传文化中心1所,乡(镇)级宣传文化中心3所,宣传文化示范村3个,具有名人故里、旅游优势、传统艺术等特点的文化特色村10余个,宣传文化示范村和文化特色村交相辉映,互为交融,进一步建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多视角、高标准的宣传教育平台。全县220个行政村当中,有近60个村群众文化活动经常进行,并各具特色,占全县总村数的27%。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1%的村建有图书室,并坚持常年借阅,从事文化专业活动的有862户。县城文化活动发展迅猛,现有文化活动场点23个,其中县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场所影响较大。

三、临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调查显示,虽然临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1、农村群众性文化团体的扶持力度和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偏低,造成文化活动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实现大的创新。农村文化活动仍然以表演传统的大秧歌为主,缺乏反映时代精神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文化队伍从业人员以书法、绘画、业余戏剧等为主,多散居农村,形不成规模,没有知名度,而且无统一组织和管理。根据上述特点,文化部门应该首先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分类指导,组织专业的文化骨干对口到农村开展文化下乡帮扶活动,加大先进文化示范引导和文化能人的培养力度,为农村培养一支常年固定不走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伍和创作队伍,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活动的品位,体现农村崭新的风格和特色。

2、具有文化特长的专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目前,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具有大专文化以上水平的多以居住在县城,这部分人工作压力大,缺少文化活动、业余创作的环境和条件。而农村从业人员中在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算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文化队伍不专业、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鼓励有一定文化特长的专业人员进修学习,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提高业务素质。要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农村,积极组建民间文艺社团,积极采取给荣誉、给地位、给物质奖励、给优惠政策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民间文艺社团的积极性,促其更快发展。

3、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存在脱节现象。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各类演出活动受到限

制,一些大型公益活动大多在年关举行,演罢大多文化团体偃旗息鼓,无声无息,没有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当地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群众身边涌现出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得不到及时的宣传推广。为此,要积极培养“常驻农村”、“常驻企业厂矿”的基层文化骨干力量,使他们能够及时捕捉身边的鲜活事例,进行创作、宣传,把先进文化活动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了先进文化活动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才能做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才能真正达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双赢”的目的。

4、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县城文化活动红红火火、丰富多彩,农村各种文化特色已初步显现、崭露头角。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文化设施长期的投入不足,加之文化活动经费的制约,农村文化建设举步维艰,设施设备相对简单。部分乡镇没有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注重发展经济,无暇组织文化活动。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扎实推进“宣传文化工程”建设,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宣传阵地。要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文化活动经费,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使思想文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强有力支持和后盾。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具体而言,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村文化建设状况也有很大差别。经济发达县和落后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土地贫瘠,条件恶劣的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首先是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其次是农村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第三,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偏低。

(三)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在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很快发展。但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首先,由于市县乡各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

常的文化活动。

一、当前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全市各乡(镇)普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20xx年我市组织了闽剧、歌舞、评话、亻尺唱等各类下乡演出3000多场、下乡放映电影2000多场,全市民间职业剧团常年驻乡巡回演出30000多场。并组织了一些大型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如马尾区的“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长乐市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罗源县的“美丽的罗源湾”大型晚会、闽清县的十八坂暨古民居文化旅游节、闽侯县的“茉莉花节”活动等。二是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城乡群众自办文化方兴未艾。如鼓楼区鼓东街道开展家庭文化活动风风火火,成立了书法、摄影、盆景等20多个兴趣小组;组建了老年门球队、扇舞队等各类文体队伍;台江、晋安区的一些社区利用楼群宣传栏和小空地开展楼群文化活动;开设了“娃娃园地”、“青年之窗”、“老人天地”等栏目;仓山区由辖区高校师生构筑的“校园文化”以其清新、充满活力的特点成为社区文化的一朵奇葩。在乡镇农民集体出资建农村文化礼

堂,自办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祠也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福清市的崇圣博物馆和全省首家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纪念馆,闽清县的“克清图书馆”等。三是各县(市)区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成为城乡群众性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活跃着相当一批民族民间文化队伍,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普遍担当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在海交会期间我市专门举办“福州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专场晚会”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展示了2200多年文化古城的丰富内涵,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我市 闽剧、评话、亻尺唱、漆艺、十番音乐、寿山石雕技艺、软木画技艺、陈靖姑民俗信仰文化等8个项目现均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技艺等6个项目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向全国公示。

二、当前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近年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虽在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群众性文化活动还没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有些领导片面认为当前发展经济是中心,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作为干部考核指标。思想不重视,就很难将群众性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投入渠道单一,满足不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需求。目前

全市146个乡镇中,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或有名无实,或未建立文化站,区级三馆建设不齐全,村居文化室只有极少数经济较好的村居才有设施配备。文化广场设施建设也远远跟不上群众性广场文化蓬勃发展的需要。三是基层从业人员少、素质低,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目前我市基层文化专业工作人员严重缺乏。有的文化站人员编制长期得不到解决,或人员编制长期被其他单位及其他岗位占用。群众性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组织和指导,层次难以提高,显得单调、贫乏。健康的文化活动不能占领农闲季节的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阵地,有的农民群众无聊就参加封建迷信活动或聚众赌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四是群众性文化作品创新不够,精品更少。从近期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文化局等单位主办的“走进美的小区”和“福州企业文化风采”系列展示活动等开展情况看,除个别作品深受群众欢迎外,大部分作品创作水准和可欣赏性不高。八县(市)除福清、长乐市外,其它县的群众性文化作品寥若星辰。

三、进一步繁荣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建议。

调研组认为,福州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挑大梁、树形象”,就要高度重视“文化强市”。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文化强市”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群众参与我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活跃我市的文化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为“文化强市”战略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还可以提高群

众的文化质量,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塑造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现代文化城市的新形象。为此建议:

(一)健全机制,加强对群众性文化工作的领导。

1、提高认识,加大领导力度。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将群众性文化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着力解决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和突出问题。把群众性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建立群众性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群众性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街道乡镇和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社区等相关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群众性文化工作的合力,确保群众性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2、建立良性多元的群众性文化资金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或捐助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力量向群众性文化事业的捐赠应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制定配套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基层文化产业市场,要在如何少花钱,办好事上下工夫,逐步形成文化事业由政府投入为主,文化产业由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群众性文化资金投入机制。

3、加强城乡的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性

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各级有关部门要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好群艺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等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统筹考虑文化体育阵地、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建设。财政要将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维护、更新的资金开支以及开展活动所必须的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各级财政的正常预算。同时要继续抓好社区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二)深化改革,加快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1、加强管理,完善文化队伍建设。建议由文化和人事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基层文化工作从业人员资格条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规范和完善岗位责任制,配齐相关工作人员,乡镇综合性文化站可根据乡镇人口数配备2-3名专职人员;村文化活动室要指定1名责任心强、有一定文艺专长的村干部负责,并由财政部门按月给予一定的补贴。

2、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基层文化队伍。要按照相关规定,明确基层文化机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落实从业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实行工效挂钩,优劳优酬,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

3、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团体和民间文化队伍。建立健全社

区文化志愿者制度,把音乐、舞蹈、曲艺、书画、摄影等学会的业余文化队伍组织起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办文化发展,发挥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和民间艺人的作用,对在各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邀请文体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培训。共同推进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打造品牌,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位。

1、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品牌。大力发展鼓楼的三坊七巷文化、台江的双杭闽商文化、晋安的寿山石文化、马尾的船政文化、闽清的古民居文化、罗源连江的畲族文化等,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格局。

2、依托传统项目打造品牌。闽剧、十番、安南亻尺唱等传统文化项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组织专人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重新包装和推介。建议尽快出台《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开展精品活动打造品牌。立足本市,充分利用现有的相关文化协会的作用,凝聚群众文艺骨干,组织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争取举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文体比赛和文化活动,打造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扩大我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挖掘资源,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积极挖掘社区、校园、企业的文化资源,开展多元性、开放

性的城市群众文化活动。

1、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发展社区文化。继续办好两年一次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美的小区”文化活动。同时要根据社区居民职业、文化层次构成等特点,努力扶植挖掘社区文化资源,调动社区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举办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和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

2、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依托学校组织重要节庆日歌咏舞蹈比赛、诗歌朗颂会、书法绘画展览、征文、演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校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播、普及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和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纽带,让校园文化走出校园,吸引更多的群众踊跃参与。

3、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市职工文体协会的重要作用,积极举办职工书法、美术、摄影等比赛和展览,继续开展《劳动者之歌》“走进企业”慰问演出活动,及“百家企业”职工体育系列活动,举办“企业文化风采展示”、“企业精神征集活动”等,大力营造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造就适应社会进步的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

(五)贴近农民,提倡健康科学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

1、建立“三下乡”长效机制。财政每年可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聘请专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实行“政府出资、市场运作、乡镇搭台、农民看戏”,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建议由党政有关部门与乡镇结对子,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村结

对子,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成为“常下乡”活动。

2、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作用。农村基层文化机构要多管齐下,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文艺演出、才艺大赛、琴棋书画等各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加强引导,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是对政府主导组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补充,政府应加强引导,在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意愿和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及时介入管理和指导。对群众自办的文化事业如闽清县“克清图书馆”、永泰县“立雪书院”、闽侯县“通州图书馆”等,要予以鼓励,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可能影响周边人群工作休息的群众性自发文化活动如“激情广场大家唱”、腰鼓队训练等,应从时间、场所予以正确引导,既保护群众的热情又能争取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积极提倡和支持健康、有益、良性的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内涵。对不健康的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加以制止,对非法活动则要坚决打击和取缔,确保我市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下健康蓬勃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