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墩镇文化站专干调研报告

梁家墩镇文化站专干调研报告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对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市、区《关于开展全省乡镇文化站专干情况调研的通知》的要求,现就我镇文化站专干情况报告如下:

一、队伍现状

我镇文化站现有站长一名,文化专干一名。站长为高中学历,专业特长为广播电影电视传输维护;文化专干为大学本科学历,专业特长为旅游管理专业。

二、文化站基本情况

我镇综合文化站位于刘家沟村委会院内,占地面积304平方米,站内设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培训厅、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厅配备电视、电脑、音响、DVD、各类光盘、桌凳等设施,用以开展科技培训、知识讲座等多项服务;图书阅览室配备书架、文件柜、阅览桌、椅子等设施及各类书籍、报刊杂志。文体活动室配备乒乓球台、跑步机、象棋、绘画写字书案等器材,用以开展群众文体活动。

我镇综合文化站自免费开放以来,开展了多次文娱活动,如:今年元旦期间组织的以“新起点、新跨越”为主题的迎新春元旦文艺联欢晚会;七一期间组织的庆祝建党92周年暨农家书屋管理员知识竞赛活动等。除了以上有组织的

开展活动以外,我站相对齐全的文化设施还为群众自发的文体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每天早晨或下午,就有秧歌队、自乐班活跃在文化广场,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在开展文体活动、增加购置图书、报刊杂志、文体器材等方面都缺少经费,现有的设施设备还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乡镇文化建设。

(二)几点建议:

1、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视。

2、建设一支真正有志于文化建设的队伍,从招录、保障等方面切实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3、加强对乡镇文化站专干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4、加大文化工作经费保障。

二○一三年七月二十日

 

第二篇:张洪镇文化站调研报告

张洪镇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张洪镇位于旬邑县中部塬区,全镇辖12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4116户,16858口人,耕地面积26792亩,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90元。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着眼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自觉性,推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文化站基本现状

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3名,事业编制,其中站长1名,工作人员2名。高中文化程度2人,大学文化程度1人;45岁以上1人,40岁以下2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由县财政负担,年平均工资2.6万元。无专门办公场所和活动设施。

文化站运行状况

近年来,镇上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先后投资2万多元,为文化站购臵乐器、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桌、象棋等文化体育器材共110套,订阅报刊杂志9份。同时,镇上每年拿出1万元,组织群众积极举办各种文化娱乐和培训教育活动,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为主要任务,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培训。我们侧重于果业、畜牧、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先后聘请县果业局、司法局、畜牧站、职教中心技术人员,坚持至少每月举办一次科技知识培训班,将村级“农家书屋”向群众开放,鼓励群众借阅

- 1 -

图书,教育群众学文化、懂科技,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了解农业生产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充分发挥电教器材的作用,坚持经常性组织群众观看教学录像,放映科教电影,努力拓宽群众知识层面。镇文化站每年组织集体活动8-10次,发放学习资料6万多份,培训群众10000多人(次),全镇80%左右的群众都掌握了1-2门科技文化知识,有力地提升了致富本领;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引导。镇文化站召集各村能拉会唱的群众200多人,组织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青年唢呐队、女子锣鼓队、老年秧歌队、秦腔自乐班等群众组织,编排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和农闲时节为群众表演,并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一显身手。社火表演、秦腔演唱会、赛歌会已成为节日期间群众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与此同时,由镇文化站牵头,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农民运动会,设立象棋、拔河、篮球、乒乓球、跳绳、老年门球等文体比赛项目,引导群众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力争让农村老人都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幸福日子。镇文化站在联系群众、繁荣乡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村级文化活动室状况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各村相继建成了功能齐备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并配套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全镇现有村级文化活动室8个,平均占有面积20平方

- 2 -

米,以秦家、陆胡、高平、下皇楼村为典型,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各类文化活动器材。各村文化活动室按照镇文化站的统一协调,在完成各项重大文体活动的基础上,按照各自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使村级文化活动室成了农民群众学习致富信息、增长见识的好地方。同时,我们以村级文化活动室为依托,充分利用村级文化资源,各村每年至少举办两次以上的群众秦腔演唱会和社火、秧歌表演等文化活动,举办群众篮球赛、拔河赛、乒乓球赛等体育活动3次以上,坚持每月放映数字电影2次,为群众自娱自乐搭建了平台。按照县委宣传部倡导,充分学习原底社区“一创四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以创建“和谐家庭”,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好公公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有效改变了村风民风,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使得尊老爱幼、助人为乐、邻里团结等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知识、文化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届六中会全也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人们憧憬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目前现有的基础设施、经费保障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 3 -

一是资金欠缺。镇文化阵地、设施落后;村级文化活动室,在新农村建设中虽列为一项硬任务,但仍是多室合一,阵地设施、活动器材等仍很紧张;农家书屋发展态势较好,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文化书籍”下乡。

2、政策性扶持较少,项目投入不大。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政策上扶持较少,诸如文化单位的建设、人员的培训与提高、经费的落实等方面没有十分有力的促进措施。在项目建设上,虽然有镇文化站建设等项目,但项目较少,争取有难度。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不高。在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下,农村从事文化事业的人员较少,加之国家在文化人才的培训提高上扶持的政策不够强,使文化人员得不到及时的更深层次的培训。国家对文化人才的鼓励不够,虽设有许多大奖的评赛,但都是层次较高的,对农村从事文化人才的评奖、职位晋升重视不够。这样文化人才搞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学文艺、专文艺的人员太少,特别是在年轻人中,从事文化事业的人更少,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

4、文化产业发展的难度较大,文化产品质量较低。产业的发展是需要政府支持的,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国家在资金、项目、推介上做的较少,主要靠从事文化产业人员的个体劳作,发展起来难度较大,没有形成一个政府支持、群众闯事业的大好氛围;在人员素质上参差不齐,受文化程度、个体素质的影响,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发展不景气。

几点建议:

- 4 -

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各级财政每年应给予一定投入,支持建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二要从日常活动经费保障、设备配备、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增加投入,使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有固定的活动经费来源,保证其正常开展工作。三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和业务进修,提高广大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农家书屋基本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镇党委、政府以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农家书屋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镇建成“农家书屋”8个,现共有各类图书1.5万册,以高平村“农家书屋”最为典型。该村先后购臵书柜5个,图书2900册,文化活动器材45件,电教设备3套,健身器材25件;20xx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省文化厅、市文化局、县新华书店先后为该村农家书屋增添图书1500多册,报刊杂志1000多份,党员教育和农民培训电教片50套,图书总量达到6200多册,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文化和生产生活需求。

农家书屋运行情况

各村都先后制定了图书管理制度、借阅制度、图书管理员工作等7项制度,并确定每周一、三、五为图书免费开放日,实行村干部轮流值班,专人专管,图书统一编号,造册登记,凭证借阅,按时归还,使农家书屋管理走上制度化、

- 5 -

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了图书不遗失、不损坏。同时,还设立了果业、畜牧、法制3个文化普及小组,聘任了5名有文化、懂技术、奉献意识强的农业技术骨干担任宣传员,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10次,印发科技文化宣传资料5000余份,着力推广苹果生产新技术、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常用法律法规知识,大力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为了提高群众的学习效果,村上每年定期组织举办科技文化知识竞赛,大大激发了群众借阅图书、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读书学习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存在问题:一是缺乏资金,各村农家书屋设施落后,书本只能靠上级配套,赠送,自己无力购买,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待遇低,无法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农家书屋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相当一部分群众还没有形成自觉借阅书籍学习的良好习惯。

- 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