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县特色农业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魏县特色农业有关情况的调研

(20xx年6月)

魏县作为农业大县,如何在农业转型升级中把握机遇、跨越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近日,县政府办组织人员,就全县特色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把农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立足生态条件良好和农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大特色农业扶持力度,全县特色农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发展较快,但规模普遍较小,集群效应不够大。近几年来,我县木材、鸭梨、蔬菜、畜牧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县漳卫河两岸木材生产基地达到29万亩,木材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12亿元;建成生态无公害精品鸭梨园区8万亩,全县鸭梨产量15万吨、产值10.8亿元;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48万吨,产值

4.3亿元;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7.8万吨、1175吨、92吨,畜牧业产值完成16.7亿元;林菌模式、林养模式、林药模式等林下经济发展到1万余亩。但是,截止目前,全县还没有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发展规模与我县农县 - 1 -

大县的县情不相匹配,而且特色农业生产相对分散,规模效应不明显,没有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专业乡、专业村。以蔬菜种植为例,德政镇后西营、野胡拐乡蔡小庄作为全县两个较大的蔬菜种植集中区,20xx年种植面积分别仅有1100亩、1000亩;大棚蔬菜种植较早的棘针寨乡,由于市场开拓不足、种植技术滞后等原因,现有种植面积不足1000亩,10年间缩减一半以上。

二是主体增多,但组织结构单一,带动能力不够强。通过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止20xx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4万亩,培育发展爱美森、誉皓实业等县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510 家、家庭农场 23 家,打造了博浩、绿农、魏南等10个现代农业园区,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但是,分析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方式,60%以上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属于自主投资经营的“单打独斗”模式,“龙头+基地+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民”、股份制经营等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不够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全县5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入社人数总共4800多人,辐射带动农民仅2万多人,不足全县农民总人数的1/40。同时,5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没有开展生产经营的207家、经营管理不规范的192家、存在涉嫌非法集资风险隐患的5家、立案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三是种类较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品牌不够响。魏县 - 2 -

特色农业包括木材、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水产品、畜禽肉、蛋、奶、药材、棉花等30多个种类,拥有天仙鸭梨、申家饸饹、梨木厨具、魏南蔬菜等品牌,全县注册农产品品牌80多个,荣获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12个。但是在这些农产品中,除鸭梨和木材优化深加工以外,其他产品与周边县大同小异,总体上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以蔬菜销售为例,县内蔬菜由于品牌优势不足,80%以上在天仙果品市场和自发形成的交易点低价销售,只有10%的产品通过农超对接等形式销往外地,而我县电子商务产业刚刚起步,传统农业企业和农产品经营者对电子商务重视不足,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数量微乎其微。

四是条件改善,但科技服务滞后,经营效益不够好。近年来,通过大兴农田水利,全县农业灌溉条件明显改善,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截止目前,全县通水河道186公里,总蓄水量3000余万立方米,地上水系灌溉面积达到64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0%。20xx年通过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但是,由于缺乏规划、信息滞后等原因,许多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规模、条件与上级下拨的大型飞播、喷灌等设备不匹配,造成大型设备闲置和浪费。全县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人员13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26人,技术骨干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近20年来没有增加农业院校毕业生,人员少、 - 3 -

年龄大、知识老化等问题突出,农技推广缺乏创新,技术服务不到位。许多农业园区、种养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农技人员,跟风种养、品种老化现象严重,再加上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市场信息、搞好市场对接,造成经营效益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五是中端突出,但前、后端弱小,产业链条不够长。从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看,我县鸭梨、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多从事种植,畜禽产业大多从事养殖,均属于中间环节,这也是特色农业产业链条中产值最低、效益最低的一个环节。目前,全县除木材优化深加工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外,其他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处于产业链前端的仅有诺金爱农1家良种繁育企业,主要从事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种子培养,销往县内及周边地区;处于产业链后端的仅有十几家生产面粉、粉条、糖果等产品的初加工企业,全县没有一家蔬菜深加工、肉制品深加工企业。以鸭梨产业为例,处于链条中下游的企业多是冷库储存企业,规模较大的邯郸龙腾速冻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以经营速冻、保鲜水果蔬菜为主,仅有的1家鸭梨深加工企业——永丰果蔬汁已经外迁到晋州。

二、外地发展特色农业的经验

(一)市场拉动的寿光模式。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40公顷,年成交蔬菜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以规模大、档次高、品种全闻名全国,是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 4 -

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寿光蔬菜“一乡一品”的集聚生产,主要是依托专业批发市场而形成的,在每个蔬菜生产基地周围,都建有该种蔬菜的专业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形成,使菜农生产的蔬菜在田间地头就能全部销售,这样不仅节约了运输、保鲜和库存的成本,而且节省了菜农收集市场信息,寻找客户的时间和费用,同时还确保了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减少了不确定性因素。在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寿光呈现出传统农业和特色农业齐头并进的局面。

(二)园区带动的许昌模式。河南许昌县根据其自身资源特点,通过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产业的循环发展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出了飞达集团质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腐竹工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园区,带动农户22万余户,年增加收入达1.5亿元。许昌园区带动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是,在农村土地联产承包的条件下,通过土地返租承包,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前提;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把企业管理机制引入高效农业示范园运行过程,采用企业化管理对园区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在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狠抓市场网络配套,把搞活流通,扩大销售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推动农业市场化。

(三)四位一体的永年模式。河北永年是省政府命名的蔬菜 - 5 -

之乡和大蒜之乡,也是全国首批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全县蔬菜常年播种面积77万亩,年产鲜菜31亿公斤,惠及菜农20余万人,菜农亩均收益1—3万元。永年县南大堡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永年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一是以零距离技术服务推进标准生产,制定实施了26个蔬菜品种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主要蔬菜品种全部实现了有标生产,全县218个蔬菜专业村每村都有1—3名技术员、每户都有1个种菜明白人。二是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组织蔬菜生产,全县共拥有各类农民合作社375家,其中蔬菜业农民合作社236家,控制蔬菜基地达到40%以上。三是以市场建设拓宽销售半径,全县形成了以南大堡市场为中心,以胡寨等市场为补充的“一大五小”蔬菜市场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合作社与北京物美超市、天津沃尔玛等单位合作,拓展京津市场。四是以叶菜规模生产打造特色产业,全县蔬菜种植多是中小拱棚加盖草苫的设施蔬菜形式,3/4的蔬菜播种面积种植叶菜,形成了“早春叶菜—夏季蔬菜—拱棚叶菜” 典型的三茬种植模式,被河北省农业厅确定为冀南蔬菜生产模式。

三、推进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政府引导,企业带动,走市场化运作之路。结合各乡镇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加快制定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乡、村。同时,制定完善特 - 6 -

色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各类工商资本投资特色农业,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培育扶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促其做大规模。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发展园区,培育龙头,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抓农业园区,进一步加快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在重点扶持好已有的十大园区的基础上,在每个乡镇都建设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壮大特色农业整体生产规模。同时,以园区为依托,一方面鼓励支持园区经营者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另一方面引进一批鸭梨、蔬菜、畜禽肉制品等深加工企业,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魏县地域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打捆使用各项涉农资金,利用“金财通”提供贷款,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对回隆糖果生产企业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发展回隆糖果产业。

三是科技支撑,质量提升,走标准化生产之路。适应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目的,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设备、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发挥出其应有作用。按照标准化要求,着力打造一批鸭梨、蔬菜等标准化生产基地、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实现有标生产,确 - 7 -

保特色农产品质量。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与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培育扶持科技进村服务站等新型服务组织,培养科技示范户,确保每个企业、园区和农民合作组织都有技术员。

四是品牌塑造,网络营销,走品牌化经营之路。要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申报认证,继续做大做强魏州鸭梨、申家饸饹、魏南蔬菜等固有品牌,选育培塑新品牌,切实让品牌影响力成为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要升级改造天仙果品市场、天民粮油市场等大型市场,规范整合自发形成的市场,让市场更好拉动产业发展。适应当今网络极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树立“互联网+”的理念,积极筹划建立特色农业产品网站、谋划建设特色农业产品交易物流区,鼓励发展特色农业产品网店,通过网络开拓地方特色农场品市场。

(课题策划: 执笔:张未末、张志锋、郭海亮)

- 8 -

 

第二篇:吕梁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吕梁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认真组织实施“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较好发展。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92亿元,比20xx年的77.49亿元增加39.43亿元,增长50.9%;20xx年粮食总产量115.85万吨,比20xx年的104.27万吨增加11.58万吨。20xx年粮食产量预计121.51万吨,创造了2005-20xx年粮食生产保持十年连续递增的新记录。

一、我市特色农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全市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实施“8+2”农业产业化三年振兴计划为抓手,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红枣、核桃、马铃薯、食用菌、畜牧、林下中药材、小杂粮、蔬菜八大特色主导产业格局。红枣经济林达到2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核桃经济林300万亩,占全省的50%、全国的7%;马铃薯面积90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69万亩;我市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广、 1

种类多的优势,人工开发种植中药材品种达32个,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1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杂粮面积的23.5%,享有“杂粮王国”之称;蔬菜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37万亩;食用菌作为新型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仅2013-20xx年两年,我市共发展食用菌1976万棒,品种包括平菇、金针菇、香菇、杏鲍菇、双孢菇、白灵菇等十余种;畜牧养殖方面,狠抓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和品种优化,呈现出猪、牛、羊和禽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已建成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48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养殖总规模的30%左右。20xx年猪牛羊存栏达到132万头(只),特别是今年实施的黄牛改良和湖羊、藏香猪引进,使我市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农产品加工总量达到135万吨,销售收入完成100亿元左右。基本形成文水、孝义禽类加工,文水牛肉加工,汾阳、孝义核桃加工,柳林、临县、兴县、交城红枣加工,兴县杂粮加工和汾阳、文水白酒生产等农产品加工格局。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多个(国家级4户、省级45户、市级99户),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49户(省级梯次企业7户、市级13户、县级29户),“513”工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0亿元,占到农产品加工销售总收入的80%。龙头企业从业人数4.5万人、带动农户42万户,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龙头企业对 2

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截止20xx年10月底,发展种粮大户473户,使种植户生产和经营方式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503家(种植业1617家、林业436个、畜牧业 3257、渔业9个、服务业358个、其他826个),入社农户数13.1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3.1%,带动非成员农户数18.98万户,带动率19%,其中示范社1162个(国家级64个,省级184个,市级258个,县级656个);发展各类家庭农场309个,经营土地54243亩,其中:耕地27668亩,四荒及其他面积30595亩。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健康发展。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步伐加快。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获批“汾州核桃”、“柳林红枣”、“汾州香小米”、“冀村长山药”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临县 “全国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枣业十强县”,汾阳市 “全国核桃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山西省核桃基地”,柳林三交镇“中国红枣第一镇”等称 3

号。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共认证“三品一标”标准化面积6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20个,面积40万亩;绿色食品10个,面积6万亩;有机农产品15个,面积2.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0万亩,地理标志产品12个。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我市大部分地区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比较效益低下,传统农业转型比较难。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民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6503户,但合作社成员平均23.4户,远低于全国80户的水平;加入合作社农户10.075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13%,低于全国17%和全省

4

10.5%的农户入社率;我市合作社带动率为16.45%,低于全省25%的水平。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加快,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目前,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基地面积约60万亩左右,不足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服务收益较低、科技人才缺乏、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薄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农机装备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2个、农贸市场32个、集贸市场68个,这些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环节多、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 5

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企业融资难。农业企业要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目前,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扶持力度不够大,资金困难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农业企业融资难体现在:一是招商引资难。农业项目属于微利项目,投资回收期长,回报低,对外商的吸引力小,招商效果不明显。二是争取贷款难。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且有效担保缺乏,金融信贷风险高,争取贷款难。如:部分企业土地通过租赁、流转获得,无法做为抵押;即使有抵押能力的企业,由于抵押能力弱,单笔贷款数额很小。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按照“集中扶持、重点突 6

破”的思路,要在品牌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农产品流通和市场销售等薄弱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上寻突破;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突破;要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地方配套措施,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在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上寻突破。

根据我市实际,围绕“农民收入翻番这一目标,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快速增收三大突破”,今后特别是“十三五”期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同时,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旅游等产业。

二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力度,并在土地、水电、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用好专 7

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市场建设、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启动实施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产品研发、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流通体系、企业品牌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市场信息、动植物疫病防控、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特色宣传、检疫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不断调整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 8

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并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积极支持大型龙头企业改制上市,增强龙头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管理、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要把国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支持引导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鼓励合作社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建立完善市场体系,打通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要把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作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尽快制订全市公益性批发市场发展规划,统筹公益性市场建设,加快形成不同层级、布局合理、便民惠民的公益性市场体系,培育一批全市和区域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流通升级战略,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档次,形成具有鲜明 9

特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效把农业和农民引入市场流通领域,给特色农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在交通便利、产业生产和加工的中心区域建设一批集展销、批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同时建设产地小型农产品集贸市场、集配中心。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配送模式,为全市农产品提供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销售平台。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