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1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节点。2月14日,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南昌隆重开幕。省长吴新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xx年及“十一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对《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作出说明,并部署了20xx年的工作任务及重大举措。

“十二五”指导思想

主题——科学发展

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强动力——改革开放

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龙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三化三提高——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xx年达到1.8万亿元,力争达到2万亿元。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xx年达到26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

六大战略任务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速推进城镇化

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20xx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突破1万亿元,

财政总收入增长18%。突破150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3%提高到1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 %,突破1万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外贸出口增长20%,

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84.3%提高到85.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6.2%提高到47.7%;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69%提高到7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7.8%提高到8.2%;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重由25%提高到30%;城镇化率由44.8%提高到46.4%;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单位生产总

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下降3%左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减少1%以上。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实现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

20xx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3.5%,五年30.9%,五年增长3倍。社会消费品40.6%,五年增长4.5倍。三次产业比例由17.9∶47.3∶34.8调整为12.8∶55∶32.2。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由20xx年的1559公里增加到20xx年的3088公里。铁路营运里程由2307公里增加到2735公里,高速铁路实现零的突破。新建扩建一批民航机场,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由136万人次增加到563.6万人次。统调电力装机由672

20xx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万千瓦增加到1349万千瓦,基本形成500千伏输变电主网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36%,新建和改建城1.25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新余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一批城市防洪、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解决了7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户户通电、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在4.6万个自然村点开展了新农村建设,800多万村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

生态环境展现新优势。森林覆盖率由20xx年的60.05%提高到

20xx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xx年的63.1%。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76.3%提高到80.3%。11个设区城市空气环境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5%。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xx年的45.6%提高到20xx年的50.1%。国民教育“两基”达标全面完成,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81.64万人。人才跨省流入与流出比由1∶1.04转变为

1.4∶1。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建设县级标准化医院78个,每千人口医院病床数由1.98张增加到2.9张。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xx年的8620元增加到20xx年的15481元,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66元增加到5789元,年均增长12.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5.58平方米增加到32.66平方米。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四个全覆盖”。

“三农”工作

严格保护耕地,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达到405亿斤。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活动。全面修复水毁水利工程,推进12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加工型企业达28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280家。抓好2个国家级和2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实施25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600亿元,当年完成投资530亿元。强化稀土、钨等高新矿产资源的集约开发和利用。力争全省千亿元以上产业达到5个,光伏、汽车、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4个,其中江铜集团突破1000亿元。

现代服务业

加快金融业发展,力争全年引进省外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1至2家,组建5至7家农村商业银行,3至5家企业实现首发上市。抓好100家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山水旅游、乡村旅游和温泉休闲度假游。培育1至2个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力争旅游人次达到1.2亿,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

调控物价 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通过发展生产、稳定供给、有效降低农产品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措施稳定市场价格。

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机场、航运、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铁路建设,抓好杭南长客专、武九客专、合福客专、向莆、衡茶吉等16个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加快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公路建设,抓好南昌至德兴、永修至武宁、南昌至奉新等28个高速公路项目。民航机场建设,全面完成昌北机场扩建,开工建设上饶三清山机场,续建宜春明月山机场,开展改扩建井冈山机场、赣州新黄金机场和新建赣东南机场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彭泽核电一期,做好万安核电前期工作。省奥林匹克中心、省民俗风情展演中心、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积极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努力在城市风貌、城市格局、城市生态等方面创造特色、提升水平,力争全省3/4的设区市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1/4的设区市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50%以上的市县达到省级园林城市(县城)标准。

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形成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房和普通商品房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打造生态新优势

生态补偿

省财政增加安排3120万元、总量达1.35亿元,对“五河”源头和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的县(市、区)进行奖励。继续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力争完成造林300万亩以上。

污水处理

开工建设30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项目,力争全省县(市)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8%。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新增3万个自然村、500个集镇和21个县(市、区)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力争今年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6%, “五河”及东江源头保护区内监测断面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以上。

生态工业园

重点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园区申报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力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39个工业园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推进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实施好100个循环经济项目,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改革攻坚破难题

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巩固和深化507家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成果,扎实推进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运输等七大非工业系统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将省与市县负担补助资金的比例由6∶4调整为8∶2。抓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在符合条件的市县开展统筹城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民营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综合改革试点。

对外开放 筹办好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主动对接海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力争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2217亿元。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努力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力争全省出口完成161亿美元。

66件实事添福祉

就业创业

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坚持以创业带就业,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亿元,重点用于扶持创业。加大就业和技能培训力度,更好地以培训促就业。

社会保障

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参保人数分别增加到610万和30万。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月人均增加150元。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到24个县(市、区);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参保人数达到355万。

社会救助

城市、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月标准分别提高到300元、130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集中供养年标准分别提高到1560元、2400元,城镇“三无”特困群众月人均供养标准提高50元。

医疗保障

财政安排20亿元资助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财政增加安排6.8亿元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并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2%以上。财政安排11亿元,将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整合资金1.97亿元,对血吸虫病疫区实施综合防治。对所有符合救治条件的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免费救治。

教育文化

为1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将城乡公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年均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750元、初中1000元。完成5498个农家书屋和5000个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财政安排1.5亿元,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和纪念馆。

住房建设

新增廉租住房5.9万套、公共租赁住房2.4万套、经济适用住房4288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4万户,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686万平方米、惠及8.4万户。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省财政新增安排7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县(市、区)建设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乡村教师周转房。

扶贫开发

财政安排3.4亿元扶持34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扶贫规划,完成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群众5万人移民扶贫搬迁。

生活条件

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20万座,筹集9亿元解决18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加大农产品、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检测力度,使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

吴新雄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三个突破、八个提高”,既是今年经济发展的目标,更是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大经济规模、扩大总量的同时,引导全省上下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坚定不移调结构、促创新、保生态,努力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 “三个突破、八个提高”是经济调整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是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做大经济规模,做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对于推进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八个提高”的年度目标,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

 

第二篇:解读20xx政府工作报告

一、GDP

8%:上行压力大于下行,发展理念更趋冷静

又是一个8%!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熟悉的数字引来更多关注。

从20xx年到现在,中国已连续7年把GDP的预期增长目标定为8%。而事实上,这些年中国每年实际增速都超出预期目标,其中最高的20xx年达到11.4%,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20xx年也达到了9%。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8%传递的重要讯息是,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是中国发展所必须的。对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没有一定的速度绝对不行,而过快的速度又会导致发展不可持续。”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

“应该说,今年经济上行压力大于下行压力。不出意外的话,实际增速仍会达到9%至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整个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从各地的情况看,很多新上马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保障房等民生投资力度加大,内需市场进一步启动,从这些情况判断,8%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估计,其中透出的是一种更趋冷静的发展理念。”全国人大代表刘卫星说。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8%的目标主要还是要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预留更多空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教授郭松海认为,“十一五”期间,我们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预期目标,但在结构调整方面,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进展还需进一步加快。只有速度更稳一些,我们才有条件以更多精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才可以切实得到增强。”

“其实,今年的8%也包含了对一系列风险因素的估计。”全国人大代表、新飞集团董事长李根说。他认为,我们在对20xx年经济形势保持总体乐观的同时,也要防范来自国际市场的各种风险冲击,比如,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脆弱的金融系统、难以平息的主权债务压力等,都会对我们的发展产生压力,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4%:总体温和可控,不会恶性通胀

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一预期目标,比去年3%的目标提高了1个百分点,比去年实际涨幅高了0.7个百分点。

“这凸显出当前物价形势的复杂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认为,今年物价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我国夏粮产区遭遇严重旱情,劳动力短缺导致用工成本提高,美国等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

“4%的目标比去年有所提高,这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作出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在这一阶段物价指数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扬,但属于温和可控。”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

“由于去年10月以后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会大于下半年;夏粮收割之后,粮价上涨压力会有所缓和,通胀压力会有所下降。整体上判断,今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巴曙松说。

采访中,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在国家高度重视物价调控的一系列措施下,今年全年物价水平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总体温和可控,不会出现恶性通胀局面。

900万人:“两难”局面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这显示今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今年大学毕业生有660万,加上往年没找到工作的,累加起来,压力不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李小三说。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东部很多地方却出现了“用工荒”。“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引起代表委员的普遍关注。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反映了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艾洪德说,出现这种矛盾,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依然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难以与高校毕业生发生有效对接;另一方面,现在的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也不利于人才流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给出了今年的“大学生就业路线图”:一是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三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

16%:贷款释放稳健信号,满足发展不必担忧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xx年的货币政策时指出,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代表委员认为,从这一指标可以看出,今年货币政策继续向常态回归,向市场释放稳健信号。

“与过去两年相比,今年货币增速和信贷投放相对较低,有利于引导市场回归到稳健的货币环境中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李稻葵认为。

过去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量。基于调控考虑,去年底中央宣布,20xx年中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确定这样一个规模,是更好处理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间关系的体现。减少信贷增量、降低货币投放速度,将有利于调控物价、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郭松海说。

“如果能保持规模,也是不低的,依然高于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年均三四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规模。”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对于这样规模的信贷投放,仍然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市场没必要太过担忧。

9000亿元:赤字力度回调,“积极”基调不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相比20xx年10500亿元赤字,“赤字的减少透露出这样的信号,说明今年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会有所收敛。”贾康委员认为,与金融危机刚开始的两年相比,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日趋向好,经济内生动力日趋增强,在这一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程度将减弱。“当然‘积极’仍是政策的基调,一定规模的赤字,说明政策仍然是积极的姿态。”

“之所以还保持一定规模的赤字,是因为在以下工作中还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4万亿元投资安排下去后的后续配套项目、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等民生投入,都需要财政继续给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认为。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明确指出,20xx年将继续加大教育、三农、医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这些领域,也必将是财政投入的着力点。”钱国玉说。

二、民生

1.粮价稳定可期,但需未雨绸缪

在全球粮食主产区发生极端天气、粮食需求高涨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的交织影响下,2010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主要产品价格走出了耀眼的牛市行情。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粮食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小麦、玉米、水稻等轮番涨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到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到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着墨颇多。 “这些措施非常有针对性,表明了国家促进粮食生产、保粮价、稳物价的决心。” 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代表表示,由于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总体供需稳定,

再加上国家的政策支持,今年国内粮价不会有大的波动,将为稳定物价提供基础支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将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对确保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非常重要。”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表示,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措施的推出,有益于提高农民抗灾和种粮的积极性。“尽管粮食主产区遭遇旱情,但充裕的粮食库存和抗灾成效的显现,今年粮食价格将呈温和可控态势。

但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传导效应可能会加剧国内粮价的上涨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由于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必须加强监管,防止炒家拿旱灾当题材大肆炒作,放大减产预期,加剧粮价波动。

2.房价:“双轨”供给力促理性回归

在高房价渐成中国城市生活“不可承受之重”之际,政府自去年以来连续出台了多项稳定房价的措施。在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下,主要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有所遏制,但是距离公众期待的“降房价”依然遥远。

对于今年的房价走势判断,不少代表委员都出言谨慎。他们指出,调控房价的困难之源,主要在于有效供给不足、投资需求过旺以及调控的长效机制不完善,“这些都是多年积累的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这些措施释放出政府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的强烈信号。大量保障性住房的投放,尤其是限价房,将对整体房价产生较大杀伤力,关键在于落实、监督。”山东经济学院房地产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郭松海委员表示。

“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的同时,增加保障房建设,在需求端做减法,在供给端做加法,有利于市场供需平衡。”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表示,今后我国的住房供应结构将呈多元化、多层次特点,“双轨制”的住房格局是可以确定的。“如果这些政策能够持续实施落实的话,‘十二五’期间房地产市场回归健康理性的轨道是有希望的。”

3.油价上调压力犹存 ,期待市场化改革

2月19日,发展改革委宣布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350元,调价后国内成品油价格创下历史新高。

石油号称现代经济社会的“血液”,油价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自我国于2008年底启动完善后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来,成品油价格已历经14次调整,其中上调9次,下调5次,国内油价也因此备受“涨多跌少”的质疑。 “今年我国成品油价格仍面临较大的上调压力。”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受北非中东局势紧张影响,全球石油供应的不确定性很大,再加上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国际油价将呈总体上行趋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价格是牵动经济全局乃至老百姓福祉的重大问题,目前的能源定价机制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要根据宏观经济选择适当时机进行理顺和逐步完善,制定合理的政策。

韩晓平表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并不意味着一味涨价,在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同时,我国的成品油市场应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使竞争更加充分,通过市场的力量,维持油价的合理水平。

4.汇价双向浮动基本稳定,舞好升值“双刃剑”

当前,在外有国际舆论和全球美元泛滥压力,内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压力的复杂局面下,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格外引人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xx年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目前人民币没有大幅升值的市场基础,应当以稳定为主,双向浮动。“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我国出口和产业链带来较大冲击,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考虑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

山西省商务厅厅长王淑珍代表表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小,国际原材料涨价又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应该维持相对稳定,使企业有效规避风险,保

持有序发展。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短期来看必然在出口、就业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但政府和企业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在升值的问题上,必须把握以我为主的原则,防控风险。”谭雅玲说。

我国自20xx年7月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20%。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已经进入6.5时代。

三、外媒看法

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称,中国政府表示将应对通货膨胀,使经济增长成果能惠及更多的民众。报道援引温家宝总理的话称,中国政府努力让工人和农民阶层能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全力应对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通货膨胀,寻求更加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述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称,中国将严控通货膨胀,打击腐败以确保社会稳定。

报道称,温家宝总理5日向来自全国的近3000名代表阐述政府工作。根据报告内容,中国未来一年的发展目标是将通货膨胀控制在4%以内,经济增长率保持8%左右。

BBC驻北京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是中国领导人最重要的政策讲话之一,为期十天的人大会议将为中国制定下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国领导人希望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前,该媒体还于4日发表文章称,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主要议程之一是制定未来5年发展规划,尽管这只是一个规划,但它对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英国路透社也将关注的重点对准了“稳定”、“均衡”等字眼上。

报道指出,中国政府将严控通货膨胀,引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着更加均衡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文章称,对食品、住房等物品价格上涨的应对与否对中国的执政党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可能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因此,追求更加均衡的经济增长也就成了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字眼。

加通社报道称,“幸福”是中国政府今年施政的一个核心词汇。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减轻环境污染、使财富分配更加公平也就成了中国人大会议所要反复强调的内容。

报道还援引温家宝总理的话称,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立足点,确保人民群众对生活和工作满意,使国家享有长久的繁荣和稳定。

美国广播公司(ABC)也刊文指出,经济发展将是中国政府的首要议题。

报道称,中国人大会议强调的重点是政府要使保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同步进行。同时,中国政府也将环保视作十分重要的发展目标,表示将优先在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和绿色节能等领域取得进展。

此外,英国《金融时报》、法新社、日本《朝日新闻》等等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和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数据解读

解读20xx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目标 20xx年目标及完成情况 目标:增长8%左右完成:增长10.3% 目标:涨幅3%左右 完成:控制在3.3%

“十二五”目标 年均增长7%,20xx年GDP超过55万亿

“十一五”完成情况

GDP 增长8%左右 GDP达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

CPI 控制在4%左右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 7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

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提高个人所得

目标: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

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

收入分配 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 建设保障性住房共1000万套;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

目标: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全国城镇保障性增加81亿元

20%左右

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使1100万户困难家庭住上了新房

住房投入 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住房覆盖面达到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

失 业 率 控制在4.6%以内

目标:失业率4.6% 完成:失业率4.1%

促进就业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将在900目标:新增就业900万人五年城镇新增就万人以上

以上

目标: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

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提至200元

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在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20xx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

业4500万人 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研究与试验发展

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

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亿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8.35亿农村居民

医疗保障 提高到7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4.32

教育投入 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

三农投入

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

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

目标:“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 元

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

2011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1-03-05 20:58:56 来源: 中国网 跟贴 231 条 手机看新闻

【关键词:经济】

下一个五年,发展重点在调整经济结构上

主持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很多热点问题有了明晰的解答,两位看后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常修泽:印象深刻的有三条:

第一,对于中国当前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分析比较冷静。国际上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们影响比较深远,现在还面临若干不确定性,国内来说,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多。包括收入分配的问题,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老百姓最关心的物价问题、房价问题、腐败问题。总之,思想还比较冷静;

第二,未来的发展思路有一些新的思维。表现为适度放慢了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速度,由前一段(时间)热衷于追求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换,特别是着眼于“民生为本”,思路上有一些新的东西;

第三,在操作上,今年提出要办十个方面的事情,尤其针对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和房价问题提出了一些做法,比较扎实。 主持人: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谢鲁江: 今天全程听了总理的报告之后我的体会是:“十二五”最大的特点就是围绕民生来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几乎所有提出的措施、目标、任务,都是围绕改善民生(展开的)。

主持人:今年提出了两个数字,GDP目标8%,“十二五”平均目标上又定成了7%,对这个数据,两位有什么看法?

常修泽:前些年我国经济运行速度比较快,前十年平均大约是在10%以上,去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超过了10%,达到了10.3%,这种高速带来了诸多问题,给环境、资源带来的压力比较大,各方面都比较紧张。

我曾经做过一个曲线分析,划了纵坐标和横坐标,做了两条线,一条线是经济增长线,十几年来,经济增长线比较陡,向东北方向发展,但居民收入这条线(包括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这条线的增长幅度缓缓往东走,稍微偏北,于是我们看到这两条线出现了缺口,而且缺口呈现扩大趋势,增长的这条线往上走,收入这表线往平了走,收入呈现扩大趋势,这令人担忧。

经济增长是速度比较快,但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相应跟上,所以我觉得现在应当矫正思路,适当调低(增长)速度,更多把居民收入提高起来,走民生为本的思路,我是赞成这种做法的。

变“出口导向型”为“为扩大内需型”

主持人:这样就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今年开始,“调整经济方式”一词出现的频率比“GDP”更高了,可以认为是首位发展目标发生了变化吗?

谢鲁江:调整经济结构是在我们的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的情况下,要再更加提高内在素质,内在素质体现在经济结构上,经济结构是调整重点。就你刚才的话题,这次我们实际是把GDP增长的指标大幅度降低了,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是11.2%,“十二五”期间的平均速度定位7%,一下降了4个百分点,这个幅度是很大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到不了4,意思非常明确,我们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了。

主持人:“调整”在《报告》中得到的体现是什么?

谢鲁江:我印象里好象没有哪次政府工作报告从头到尾都在提“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都是在讲结构问题。今天政府工作报告不会照本念“十二五”规划,但“十二五”规划里强调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这些都是很新的提法。过去我们讲“企业核心竞争力”,但很少讲“产业核心竞争力”,现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让我们的产业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发展,这就涉及到结构问题,所以这次结构问题谈得都很具体,而且有些措施都是很到位的。

主持人: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有种说法是“中国过去30年发展的动力渐渐消失了,现在面临重新寻找动力、调整结构的背景了”常教授,您赞同这个说法吗?

常修泽: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的结构做了一些调整。但现在看,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收入分配的问题单独放在民生领域说),除了收入分配的问题之外有五个结构现在需要做比较大的调整和转型:一是“需求结构”,需求由投资、消费和出口构成。过去我们国家是“出口导向型”和“投资驱动型”,在结构上比较看重出口和投资,而消费所起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这次“十二五”规划要做的很大一件事是要改变结构上“出口导向型”、“投资驱动型”。改为什改为以扩大内需为主,而且扩大内需是以扩大消费内需为主,这里就明确提出来。我们要采取若干措施刺激消费,解决老百姓不敢消费、没有能力消费以及对消费品不放心的问题。

经济转变政府发挥引领作用,市场发挥主要作用

主持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有人问“市场和政府,谁来做主导”,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谢鲁江: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来讲,政府要起到引领作用,通过政府的财政、金融、投资、产业政策起到引领作用,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还应该是市场,尤其是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市场还是要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起引领和调控。从结构调整上来讲,政府不发挥引导作用完全任市场自流那是不行的,但取代市场完全由政府调结构也是不行的,需要合理结合,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只是起引导作用,调节结构最终还是需要市场发挥主要作用,企业发挥主要作用。

常修泽:这个问题讨论得比较有意义,我的看法可以简单归纳为三条:

第一条,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方向来看,我们是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过去是由政府配置资源,按照改革的大趋势,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在主导方面应该做根本性转变,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这是体制改革大趋势所决定的,但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

第二条,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看,中央95年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现在十六年了一直没转过来?是什么东西在里面作祟?是什么在里面妨碍着转变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主导经济的方式是一个原因,因为现在是投资驱动型经济,靠投资,而不是靠消费,如果靠消费,千千万万个老百姓是消费主体,由老百姓说了算。如果是投资驱动型,现在民间投资力量还比较小,政府投资力量比较大,因此投资驱动型必然会带来政府主导型,投资主导和政府主导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

第三条,从政府自身改革来看,我个人认为,政府自身转型应该减少政府对实际经济生活,特别是微观经济生活的干预,现在是政企不分,政府应该从干预微观经济的事情中抽出手来,把有形的手交换给无形的手。

地方政府工作不再以GDP论英雄

主持人:中央多次表态经济增速是可以放缓的,但我们看到20xx年地方政府的GDP目标依然定得很高,比如重庆的13.5%,内蒙的13%,为什么会出现地方和中央步调不一致的情况?

谢鲁江:中央是把握大局的,我国现在肯定应该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而不是单纯地扩张经济总量为主。中央现在评价一个地方的工作主要不是以GDP论英雄了,不是越高就越好。对于每个地方,不能简单说数字高了就不对,应具体分析他们拉动经济增长的客观依据,。度高还是低和当地政府的判断有关,不能简单说和中央一致就对,和中央不一致就不对,我们还是要具体分析当地的具体情况,是不是(同时)带来了就业的提高、民生的改善。

主持人:就目前地方政府出台的目标来说,全国算下来只有五个地方GDP目标低于10%,这样看起来,地方政府是不是还存在着(唯)GDP的惯性?

常修泽:这个问题谈得比较深刻了,31个省市自治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平衡,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我看了一二月份相关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文本,总得来说,速度比较高。对这件事怎么看?在前三十年中国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地区前段发展比较慢,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叫做“不发达地区”,现在它的后劲开始展现了,包括资源后劲和体制后劲。比如刚才说到的内蒙,内蒙现在是有羊毛、煤炭、稀土和天然气,资源很丰富,所以上的速度快一点。

【关键词:房地产调控】

房地产市场更多强调政府责任,保障中低收入者住房

主持人:今年很多网友非常关注房地产调控的政策,两位在今天上午报告中对于房地产这块有没有什么深刻印象?

谢鲁江: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政策上的调整,更多强调了调整房地产体系,而不是打压房价,这是一个重点转变。政府强调要提供廉租房、公租房、廉价房,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尤其是强调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强调了资金筹资的问题,还有一个大方针,住者有其居。在保障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生活的大政策下,如何形成一套体制和政策支撑下的住房体系,我觉得报告把重点放在了这方面,而且特别强调了政府的责任,这时政府不是随便在市场上乱指挥,要求房地产商做这做那,要求房价高起来或低起来。

过去政府经常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有些政府为了制造这里的经济繁荣,要把房价抬上去,或是为了让老百姓没有怨言,要把房价压下来,都是政府在和市场、房价较劲,这种情况恰恰不太符合我们强调的政府调控和市场调控相结合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我觉得这次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它是建立了一套政府责任体系,政府主导保障中低收入者住房的体系,而且这套体系中有很明确的责任和政策体系设计,我觉得这是很好的。

主持人:在保障房这块,地方政府承担了很大责任,除了中央划拨的1030亿元之外,报告中提到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两位觉得对地方政府来说有哪些筹资渠道?

谢鲁江:政府要把更多钱放在改善民生上,而不是更多放在自己身上或放在追求GDP增长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导向。

常修泽:政府可以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替你办这事儿,过去我是政府,提供公共品是我提供,我制造,这是传统思维,根据我到北欧以及一些社会市场经济的体系考察来看,政府是提供者,但不一定由我生产这东西,可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替我干活,然后政府采购。这些都属于把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整合起来,刚才鲁江同志讲到的,其中就有一些政府主导,但也调动了市场机制的办法。

地方政府事权和地方政府财力应匹配

主持人:地方政府在市场领域也出台了调控限购政策,这些政策都和国八条、京十五条类似,这种政策目前的优势和限制是什么呢?

谢鲁江:我觉得这些政策主要的着力点还在于抑制房价,抑制投机和投资需求。但这些政策不纯粹是经济政策,更多注入了社会管理、利益调节的因素在里头。这些可能是临时性措施,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更多是担负起政府的责任,建立一套面对中低收入者保障住房的体系和制度,如果这套制度建立起来,客观上它对于房价会有抑制作用,这属于间接调控。一旦建立了这样一套制度,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可能就会变得更加正常,回归它的基本面,不一定需要政府采取那么强烈的政策措施来调节它了。

主持人:学界解读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的原因有一个是事权的下沉和财权的上升,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常修泽:现在流行的说法是“财权与事权要匹配”,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是事权与财力的匹配。地方政府承担了责任,有事权,但相对来讲财力并不完全匹配,因此这些年来是从地上做学问,弥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我所知,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卖地收入也成了主要来源,这有它一定的原因,但里面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不少。我认为下一步应该规范,从国家来说应该切实做到地方政府事权和地方政府财力大体匹配,这样事情才会也解决的基础,与此同时也要解决地方政府在征地、卖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包括有些地方官员在卖地过程中栽在地上的问题,有不少这样的案例,发土地横财,土地成了腐败的土壤,这些问题也值得关注。我发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自然垄断性行业也可以引入竞争”。传统看法认为自然垄断性这块不能过于竞争,因此就堵住了民间资本进入的管道,殊不知即便是自然垄断性的那块也是可以打开竞争的,要给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提供一个空间、一个管道。

【关键词:财富分配】

今年通胀压力会更大

主持人:今年报告中CPI的水平4%,相较去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是否意味着今年的通胀压力会更大?

谢鲁江:今年通胀压力确实很大,政府工作报告里也讲了,现在的通胀一方面是由于输入性,美国实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已经出了一轮,现在还要出第二轮,美国不想放弃通过美元贬值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第二方面和房地产也有关,流动性充足,我国现在资金过剩,在很多人生活需求基本满足,又没有更好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就带来了很多炒作,过去我们讲的炒绿豆、炒黄豆、炒大蒜,包括炒房地产、炒黄金、炒股,这样就把价格抬上去了。还要看物价上涨的结构,现在物价上涨主要是两头,一个是原材料,要素价格的上涨,另一块就是老百姓生活和生活涉及到的价格。不管原材料价格多高,企业总是要进口,要生产产品。不管吃的多贵,老百姓还是要吃饭,这种通胀是结构性的,资源价格没有很好理顺,尤其我国对资源市场调控能力没有很大提升,老百姓生活保障这块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因此)有些措施还是要加大力度,比如控制流动性,而且不能光闲置资金,另一方面应该从提高利率上来考虑,因为通货膨胀会使存款的人直接受到损失,光限制往外贷款不行,还得提高存款人的回报率,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提高回报率,也抵御通货膨胀的损失,另外在生活产品的供给体系上采取一些措施,但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财富合理分配体系建设

主持人:关于财富的合理分配,这次报告中两位觉得有什么值得关注的?

常修泽:几处提到了财富分配的问题,第一是讲中国存在什么问题,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中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列进去了。怎么解决呢?要分不同的方面,第一,我认为基础性的东西还是初次分配,中国出的问题首先是在初次分配上,初次分配就是劳动者报酬和企业利润,如果是民营企业,就是资方利润,是一个劳资关系的问题。这些年来,劳方收入比重是下滑的,七年前是51%,七年后是39%点多,反映了劳动者的劳权有弱化趋势,要想真正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我认为劳权需要强化。第二就是要调节社会再分

配领域,我看今天温总理的报告,很大一部分放在调节上,调节无非是在四方面:一是补低,对中低收入阶层怎么补;二是调高,对高收入阶层怎么调节;三是对高低阶层的中等收入阶层,怎么扩大这个阶层。补低、调高、扩中。还有就是惩治腐败,今天温总理也讲到了,一定要打击腐败,因为这里面有非法收入,通过补低、提高、扩中、反腐败来综合治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谢鲁江:我觉得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强调了要建立一套体系,如果说过去改革主要强调的是破旧立新,现在就是强调体系建设,在调节收入分配上我认为也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在初次分配中向劳动者倾斜的问题,其中一再强调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有长期稳定的增长机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有一个制度性的东西,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很成熟了,工资谈判机制、劳资机制、伙伴关系等,法律上已经很成熟了,现在我们也要做这方面。二是在保障民生方面,这方面政府承担比较多,主要涉及到国民收入再分配,包括我们刚才讲的中低收入分配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农民工进城之后就业培训指导的问题,也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的问题。三是调节收入分配,包括这次个税的调整都属于收入分配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最主要的还是强调了对低收入人群的倾斜,“十二五”规划和今年工作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弥补弱点,过去经济建设中比较薄弱的地方,现在正在强调加紧弥补。随着收入的提高,高收入人群越多,中高收入人群越多,我国的整体福利也会提高,从政府责任点来讲,报告中体现都是非常突出的,有这样一些体会。

常修泽:收入分配开始往下开掘,有三个制度需要建立,发现我们的制度有缺陷,因此需要在制度上下工夫,第一个制度就是劳资谈判协商制度,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是金三角结构,政府一个角,劳方一个角,资方一个角,政府在里面应该是中立主义者,应该秉持公正来办事,但现在代表劳方的力量比较弱,就是工会,最近一个地方出现了毒苹果事件,一百三十几个工人中毒,中毒后补偿到底补多少钱,我看没有工会出现,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工会的力量很薄弱,没有到位。第二就是中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问题,现在我们在矿产资源、环境资源上有缺失,应该做的事情没有让矿主做,比如煤炭,挖煤以后应该回填,应该修复,但不少矿产企业老板挖煤之后没有修复,所以他们减少了相当大的成本,现在我们叫“成本缺失”。第三个大制度就是垄断性行业的经营制度,由于现在垄断性行业的门槛比较高,垄断状态有垄断利润,上缴给国家、全民的红利不够,利润那么多,上缴又比较少,企业留的钱就很多,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行业收入差距也比较大,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打破垄断,允许垄断性行业以外的资本也进来公平竞争,这就可能分享垄断行业的利润,这也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我说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今天看到的是政策性的、措施上的,往深里挖,它触及制度性的问题,刚才我说了,一是劳方和资方的协商定价制度,叫“协商谈判制度”;二是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三是垄断性行业的经营制度,如果这三个制度打不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可能还会延续。

个税起征标准设计应在满足群众基本生活之上

网易新闻:个税起征点的问题也是网友非常关心的,有人觉得个税起征点可能会提到3000,还有专家认为应该根据GDP的涨幅来算,应该提到10000,两位认为哪个相对比较合适也比较现实呢?

谢鲁江:首先我们得看个税的功能是什么,在有些发达国家,个税是它主要的税源,从这个角度来讲,个税就不能随随便便地提高或降低。我们的税收体系个税不是主要税源,它起到的作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调节收入分配,二是使人们形成纳税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要大于它的经济意义。

从调节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至少应该把个税起征标准设计到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之上,现在大家拿它和GDP相比,和当地支出结构相比,和物价上涨率相比,这里应该有个测算,不能简单说一万好、八千好还是三千好,在行有余利的情况下再纳税。

第二点,既然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国家主要财政收入主要不是靠个税,那税率是不是可以降低一点?虽然起征点可以高或低一点,但税率还是可以调的。另外我认为税收是很严肃的事情,我们这种调节应该有点超前性,尤其是个税,最好不要一年一调,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税率应该降低。

主持人:目前个税政策改革是否到了迫切的程度,如果要改,改革方向应该着重于哪方面?

常修泽:从战略上来说,我认为应该由藏富于国到还利于民。向老百姓让利,这就是让利的具体措施。深层的问题是什么?这是利益的再分配,

谢鲁江:还有一个制度建设的问题,税收是不是可以交给地方人大常委会来测算,通过法律来确定他们当地的税收标准,总得来说应该在生活负担之上再考虑起征点。

国企分红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主持人:在财富重新分配这块,最近大家把目光也放在国企身上了,报告中的确提到了规范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管理,但国企的分红改革没有出现,很多人会关心国企分红,国资经营收益应该如何更合理地分配,两位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看法?

常修泽:我们谈得的这块是国有企业,或者说国有控股企业,从理论上说,国有企业使用国有资本进行经营,这叫做国有资本经营,应该有一种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今天上午吴邦国同志宣布了国家财政预算报告,那是国家的财政预算,我说的是另外一种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你使用了这么多国有资本,要注意,这些国有资本是全民财产,用这些资产你一年给我交多少红利,得给一个预算,到了年终我要考核你。好,这里就需要预算,现在我们正在着手建立这方面(的制度),此前很多年我们没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这是一个制度缺陷。由于缺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每年所创造的利润上交给国家和全民的比重很低,大约10%左右。

主持人:有什么制度性的方法吗?

常修泽:第一要建立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第二要逐步提高国有企业红利上缴的比重。因为你是用全新资本进行经营的,理所当然地要给老百姓交红利,当然,要给企业留足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和职工福利,该留的要留够,但该交的也要交足,现在是感到交的不足,对这个问题,建议下一步把它纳入到改革范畴中。

【关键词:居民幸福感】

幸福感以人为中心

主持人:刚刚常教授提到,广东提出今年要提高居民幸福度,这两天我们总是听到这个词,“幸福度”具体概括了社会发展中哪几个领域,为什么各地政府在今年规划中都提到了“幸福度”这个词?

常修泽:广东叫“幸福度”,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幸福指数”,从宏观层面来说是六大方面,老百姓对幸福的感觉程度有很多具体指标,在广东调研期间我看了几大类,每大类里还有若干指标,我自己还试答了这张卷子,广东省居民个人对自己生活各个方面的评估,这是一个省的试验。

我认为从理论、宏观层面来说有六大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顺着经济发展这条线就会落到老百姓每个人的感觉上,我的就业情况、收入情况,跟经济相关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财产收入、住房等,这是经济。

第二,民主健全。作为老百姓,参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程度)如何,包括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

第三,科教发展。国家叫科教发展,从个人来讲,包括我上学、去图书馆阅览等。

第四,文化繁荣。作为个人来讲,就是各种各样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等大文化的概念。

第五,社会和谐。作为个人来讲,就是我的家庭和谐程度、邻里和谐程度、单位同事和谐程度,以及我出门后在社会上的安全程度等,这些都是幸福度。

第六,生活殷实。

主持人:具体到地方政府,怎么考核他们在(让百姓)幸福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投入呢?

常修泽:这里可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或者是以幸福指数作为中心来设计,刚才我说了,这里面是由一系列指标组成的,广东省的打分单子有几十项,因为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感受。

我看广东“幸福度调查”里其中有一栏就是“寿命”,每个人都希望健康、快乐、长寿,今天温家宝总理讲到了,寿命提高一岁。这也是幸福度啊,它由几大类、几十个指标构成,从地方来讲是综合性的,有的比重不高,加权之后要得分,从广东省惠州全市老百姓在填完表之后的汇总来看,这个城市幸福度最高。从中央部门来说,我倒建议将来把老百姓所填的个人真实情况反馈的信息一条条地归纳起来,药品价格怎么样,中央部门把它梳理起来,就可以以此考核卫生部门??依此类推,有一个对地方政府的综合考核,特别是对中央的部门考核,把它落实下去,从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出发监督和制约我们的政府部门,这是个好办法。

主持人:谢谢。

(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