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见死不救”社会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见死不救”社会现象的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系历史学1403班

组长:

组 员:

     日 期20##年6月30日

  

附件一:

  关于“见死不救”社会行为的心理调查研究调查问卷

调查背景: 20##年10月13日,在佛山街头,一名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7分钟内10多名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毫无疑问,小悦悦惨遭碾压,十余名路人漠视的事件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两岁女孩小悦悦惨遭车祸后,十余名路人就从躺在地上受伤的孩子身边经过,却没有一人伸出援助之手。最后是在一名捡破烂的阿婆帮助下,血肉模糊的小女孩才得到救助,引起热议。

调查方法:网络问卷调查

开始时间:20##-6-20    ,    结束时间:20##-6-29

样本总数:124 份

数据与分析:


第1题   您的性别:  [单选题]

第2题   您的年龄段:  [单选题]

第3题    回家的路上见到陌生人向您求助您会  [单选题]

第4题   在什么情况下,您会伸出援手帮助身边弱势群体?  [单选题]

第5题   遇到他人求助伸出援助之手你认为是  [单选题]

第6题   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32位代表为“见死不救罪”的立法提案。关于增设“见死不救罪”,你的态度是?  [单选题]

第7题   您认为见死不救应该列入违法行为之中的理由是  [单选题]

第8题   您认为见死不救应不该列入违法行为之中的理由是  [单选题]

第9题   您认为出现见死不救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多选题]

第10题   以下几个观点,你赞同哪个观点?(可多选)  [多选题]

第11题   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加人们见危施救的行为  [单选题]

第12题   你觉得见死不救还是救的行为行为与救助者的职业有关吗?  [单选题]


 

第二篇:见死不救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报告

2011-12-9

1.20xx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2.20xx年10月11日上午,66岁的老人龚维裘在距安徽省红十字会医院门口仅20米的地方摔倒,路人向医院求救后,医院却不予施救。20xx年8月31日凌晨4时许,苏秀云老人的儿女们接到了沈阳市阜康心理医院的通知,称老人凌晨在医院自杀身亡。病人在医院内上吊自杀。值班医生两次打卡,都在距离事发地不到2米的地方,回头看了看吊在门框上的病人,但是没有任何举动就离开了。

.....................

越来有多的见死不救的新闻上演一幕幕见死不救的鲜活案例,者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国民怎么了?

下面是我们小组的关于见死不救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课题:对见死不救这种现象的调查

二. 调查对象: 2011级大一部分新生

三. 调查小组:组长:

组员

四.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

1. 您的性别?

A:男

B:女

2.回家路上见到陌生人向您求助您会【单选】

A.上前询问,看看有没有事要不要帮忙 B.直接绕行 免得被旁人误会

C.远观其变 看看情况再说

3.在什么情况下,您会伸出援手帮助身边弱势群体?【单选】

A.个人财产不受威胁

B. 个人安全不受威胁 D. 任何情况下

见死不救调查报告

D。打110

见死不救调查报告

C. 个人财产及安全都不受威胁

4.如果有一天您遇到困难您会向人求助吗

见死不救调查报告

?【单选】

A.会的,有困难需要帮助才能解决

C.不会的,尽量自己解决

B. 会的,社会上理应人人相互帮助 D.不会的,别人不一定帮助

5.您认为见死不救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事不关己

别人 B.骗子太多,怕惹麻烦 C.以自身原因为主,顾不得E.能力不足

见死不救调查报告

D.那么多人总会有人救得,少我一个不少

见死不救调查报告

6.您认为见死不救应不应该列入违法行为之中【单选】

A.应该 B.不应该

您的理由: 7.您认为怎样才能增加人们见危救助的行为[【单选】

A.通过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者

见死不救调查报告

B.向民众提供救助知识的培训

C.奖励救助者,保护他们不被栽赃 D.其他

见死不救调查报告

您的建议:

五.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

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见死不救不是因为国民,公众的素质低,而是越来

越多的 被诬陷 让人们对帮助别人望而却步。35﹪处于观望,看看别人怎么做,然后再说,这表明人民也怕被诬陷。32﹪的人在财产和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才会救助别人。仅有17﹪的人会在任何情况下帮助别人,这也就充分说明了人们都怕帮助了别人却是自己深陷冤枉。不仅如此,不同的人对待困难的态度也是人们对待需要帮助的人的态度不同,31%的人会选择自己尽力解决困难,但仍有51%的人需要别人帮助,这也就说明让人帮助是大多数人的需要,可是为什么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自己却望而却步呢?调查表明:35%的人认为骗子太多,怕惹麻烦;31%的人属于无所谓,反正有别人。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骗子,的确,各种各样的骗子混淆是非,让人分辨不清,所以干脆不去帮助;多数人所谓的有别人让很多人跃跃欲试却又袖手旁观。对于将见死不救列入违法,大多数人持否定态度。如何能增加人们见危施救行为31%人表示奖励救助者,保证他们不被栽赃。而在其他建议的人中,多数人表示只要不被诬陷,

他们绝对会救助他人。

见到别人有难,出手帮助原本美好的事情今天却要被拿来议论,虽然有点可笑,可是却折射出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一面看,是人情冷漠还是人心叵测?一个个可笑却有鲜活的示例让人哭笑不得,所以见死不救不是法律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人们的觉悟问题,我们不能责怪见死不救人品质如何,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根据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同的是让救助者能摆脱诬陷,能让他们的这种行为得到社会和被救助者的认可。他们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奖励,而是精神上的赞许,我想这不是虚荣,而是对互相帮助,这种美德的肯定,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从这一点我们不能单纯片面的去指责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他就是不好,现在之所以会这样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原因。有时候我们会感叹民风不古,世风日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对于现在来说或许只是个泡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人有难,出手相帮。这些貌似天经地义的事,今天却要冠冕堂皇的去讨论,去争辩,甚至把‘见死不救’写入法律,这是什么社会!可是这种现状要去怨谁?埋怨政府的无能?埋怨别人的冷漠?我想都不是,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

广东省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费汉定分析说:?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熟人社会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难以适用于陌生人社会,而规范陌生人之间的市场秩序、道德还没有完全形成,导致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成为普遍现象。?冷漠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就是我国由乡村?熟人社会?向都市?陌生人社会?转化中的社会伦理困惑和价值观需重塑。?的确如此。还有一些方面的原因就是怕‘‘好心做坏事’’,你好心帮助别

人去被冤枉成肇事者,这类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就是典型。网上一个‘15岁的少年扶起56岁大妈,却被诬陷成肇事者,经过十多天交警从监控录像上证明了少年的清白’这样一个帖子,惹来网友纷纷跟帖。?以后遇到这样的事避而远之??以后可不敢帮人了??好人难当?等等回复反应出了人们想帮助别人却又怕招惹麻烦的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是该埋怨他们的冷漠吗,似乎也不能吧。

?2011中国〃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闭幕式上捐赠300万元,设立了善举义行基金。?这个消息让人欣喜同时也让人感到无奈。见义勇为这样光荣的事却总要贴上一些肮脏的污垢。

我们的国民怎么了?我们的国民素质越来越低了吗?通过调查我感到很欣喜,当然不是的。我们的国民都是乐于帮助他人的,只是太多的欺骗让人们不敢再去帮助别人。

避免这种现象,法律所起的作用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调查中很多人提出了建立相应的奖励体制,来奖励见义勇为,好人好事。这个结果虽然让人感到好笑和无奈却发人深省,这或许体现了人们的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正是人们之间冷漠的原因吧,当一种品德需要被奖励才能维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种品德已经濒临灭亡?奖励虽能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但这又如何能解决和根除这种现状?这种美德又怎样得以传承?

在问卷中有少数人提出了通过加强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教育则是古代圣贤教育,多多吸收圣贤的精华思想。这一点我很赞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民族,我们的先人将这些精髓发扬光大又传承至今,我们有必要再回去汲取营养来养育滋润这个有些枯萎的美德。加强圣贤教育,多多的吸收我们先贤的精华,弘扬中华民族光荣传统。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调查日期:2011.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