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青年的婚恋观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青年的婚恋观调查报告

信息工程学院 2010级 软件102班 梁子敬 刘沧生 柯蓉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对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婚恋观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婚恋观早已不同往日,抛开了旧日的保守、羞涩和传统的束缚。同时,就目前状况,当代青年卿卿我我、成双成对,早已是司空见惯;但是如果问起他们有怎样的婚恋观,他们总是表现出了:不了解自己是怎样对待婚恋与爱情的;所以有些青年在爱情,工作或者学业以及人生间产生了误区,痴迷于爱情,葬送了自己美好的青春与未来。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对江西理工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当代青年的婚恋观的调查,从而对于当代青年怎样面对爱情、婚姻、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

一:当代青年对爱情的认识。

在大部分青年心中,爱情依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仍然期待着纯洁爱情的到来,所以就此表明出了当代青年对爱情还是十分重视得。比如对“您的爱情观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其中53.5%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而25.23%的人表示一生只爱一个人,以上反映出了当代青年对爱情十分专一;而上述的两种观点的人数将近占80%,这又充分说明了爱情在当代青年心中还是神圣而值得用一生去期待的。

二:当代青年如何选择男女朋友。

被调研的青年将温柔体贴作为选择男女朋友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72.07%的人选择了此项。不难发现,当代青年在婚恋观中还是乐于去选择一个贤惠的女朋友或一个关心自己的男朋友;而其次的是温柔善良,由此显而易见的是,社会的价值趋向在青年的选择男女朋友上还是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也是尤为可喜的。当代起青年比较年轻(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定型,而思想活跃,可塑性非常强,同时在这阶段中对自己的信心也不足够,所以对未来婚姻的把握上也不够明确,这是情理之中的。但也不排除一部分同学负责的表现。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男生和女生都比较喜欢温柔体贴的人。同时在调查中,也有68.47%的大学生选择了为人善良;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特别是女生,更是那种喜欢比较有责任心的人,在选择男朋友时也都希望遇见一个温柔善良的人。 三:当代青年婚恋观念的开放程度

当代青年婚恋观念较为开放化,表现在78.38%的人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在道德允许层面上是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的。传统的贞操观也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而这种趋势的蔓延必将大大影响到一个人的婚恋观。

四:当代青年的恋爱关系比较脆弱

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到缔结婚姻关系的寥寥无几。而且调查中,竟有63.16%的人不反对一夜情,当然,从中我们也看出西方文化带来冲击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本质呢?这将影响当代青年在恋爱及婚后的生活态度。

五:当代青年对婚龄的看法

从调查中,我们得出的大学生愿意在25之前结婚的有6.31%,愿意在28岁

之前结婚的比例很大,为51.35%,表示会在30岁之后结婚的有9.01%,可见当代青年还是愿意晚些结婚,也就是在25之前有一个安稳的工作的之后在考虑结婚,在现实层面上,越早结婚也就意味着家庭的物质基础上不够牢固,毕竟25岁之前是大多数人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还不是很稳定,因此可见大学生就目前情况还是做出了一个比较明智的抉择。30岁之后结婚的人,在这个阶段上,大多已经能使自己有个稳定的工作或者已经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了,稳定的收入与生活环境都是幸福生活的契机,但结婚太晚也会使他们错过一些可贵而且以后再也找不到的东西。所以当代青年人面对何时结婚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做过一定考虑的。

六:当代青年对未婚生子的看法

也许在十来年前,未婚生子这种情况将不会被社会及公众所认可,甚至可以说会被排斥;而今根据数据,无法接受的仅有22.03%,从中反映出:大多数还是同意和认可这种未婚生子的情况,而并不是像传统那样坚决反对。

七:当代青年对“自己婚恋观产生的影响因素”的考虑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媒体的兴起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其中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观念。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传统观念的占了大部分(将近百分之三十),从而反映了我们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对青年的婚姻观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作用。

调查报告之结论与建设

通过该调查发现,在当代青年的婚恋观中,有些方面还是需要思索的,尤其是如何对待恋爱与婚姻这一层次上的问题——当代青年虽对爱情仍旧是十分的向往,但对于恋爱与婚姻的态度不够成熟很稳重。这是由于青年缺乏专门对婚恋方面知识的学习以及缺乏社会环境的教导所致的。最后我希望当代青年能够加强对婚恋方面的了解与知识,以及社会给予当代青年以引导,树立良好的婚恋观,能够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幸福一生。

 

第二篇:关于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调查报告

【摘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场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变革,即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恋爱择偶观是文化核心——人的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恋爱择偶现象可以折射出整个文化传统发展的轨迹。进入新世纪,青年恋爱择偶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择偶标准趋于务实,择偶方式体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性开放从表层走向深层,婚前性交往呈现出全方位的快速上升态势,恋爱择偶观的出现,既注重婚姻的稳定性、更注重婚姻的质量,恋爱择偶的态度既表现出极鲜明的传统性、又体现出宽容趋势等等,正确认识这种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以便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择偶观加以引导。

【关键词】

青年、恋爱、择偶、婚姻、性、引导

【导言】

恋爱可以是莫文蔚的一首歌,也可以是意大利的一部电影;可以是泰坦尼克里凄美哀婉的三个小时,也可以是刘国江与徐朝清如天梯一般绵延的年华。我们总爱赋予恋爱种种的定义,或许早在书声琅琅试卷横飞的年代,恋爱就已经拨动你的某根神经。敏感如你,抱着矜持与原则将自己隔离在恋爱之外;迟钝如你,时光渐渐掩埋了曾经那一丝一点的悸动与喧嚣。渐渐长大,踏入世俗中的象牙塔,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于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的看法又该何去何从呢?就让这份调查报告掀起恋爱择偶缱绻的一角。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以身边的人为视角,探讨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 【调查设计】

1. 调查假设

当代青年恋爱择偶受多种因素掌控,包括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甚至是所选工作等。

2.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们身边的人们一共50份,男生12份,女生38份,按国家1比3的男女比例分配,抽取的样本中,男女比例尽量符合实际总体情况。其中,由于不同的人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也会产生恋爱择偶观的差异,因此我们也将部分数据进行了纵向的比较。

3.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我们采取无记名方式,利用定额抽样法,对我们身边的人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地点不固定(有学校、超市、街道边等),50名群众为样本对象。接下来将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代青年恋爱择偶观及心理特点,为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择偶观创造必要的条件。

【分析】

1. 基本信息统计

在本次调查中,年龄在12岁-18岁10人,占总样本数的33%;年龄在19岁-25岁28人,占总样本数的47%;年龄在25岁-30岁7人,占总样本数的13%;年龄在31岁以上5人,占总样本数的7%。总体来看,各年龄段的都有涉及,结论更具代表性。

2. 当代青年恋爱择偶观调查数据分析

2.1青年恋爱情况

2.1.1恋爱经历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接受调查的50位群众中,80%的群众已婚或者正在恋爱中。具体情况为,已婚的为5人,各年龄段分布比例大致相同。恋爱中的人为38人,其中以12岁-25岁段的人为最多。单身的有7人,12岁-18岁之间居多。

2.1.2恋爱态度

对于当代青年恋爱所抱有的态度,在被调查者中,认为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彼此喜欢和彼此宽容与理解有33人;认为恋爱是选择异性之间的友谊有13人;认为就是爱情至上或者只注重过程而不顾后果的爱情有4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群众的恋爱择偶观中,恋爱择偶的确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结合各年龄段的恋爱择偶情况,18岁-32岁以上年龄段的恋爱择偶中案例多于12岁-17岁年龄段的人,我们不难发现,恋爱择偶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2.1.3恋爱目的

对于当代青年恋爱的目的,我们给出的五种假设及一个其它选项。在被调查者中,真正想要组建家庭的有18人;追求心灵愉悦打消时间的有21人;因为了阻止长辈唠叨的有8人;寻求物质满足的有2人;满足生理需求的有0人。而剩余1人选择了其它选项,后在访问过程中,这位群众告知我们,恋爱的目的是复杂而多样的,无法简单而草率地给出框死的一个答案。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一半的群众选择了打消时间追求一时之快,是恋爱择偶观特点“普遍化”的证明。

2.1.4恋爱与婚姻的关系

在被问到,“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时,有47%的群众认为不清楚,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33%的群众认为恋爱与婚姻是爱与被爱延续的事,是责任,作为一名年龄大的群众应该能够权衡二者,而只有10%的群众认为恋爱就是结婚。由于我们选择调查的地点在户外,大多数受访者皆是不熟悉的人,因此答案会有稍许偏差。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受采访的人作为社会人,更作为成年人,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权衡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当然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必须通过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

2.2当代青年恋爱择偶的看法

2.2.1择偶因素

在择偶因素中,首要的是人品,其次则是自身能力,再者是性格与家世背景,而身材长相所占的比例仅为10%。这反映当代青年在择偶标准的设定上,较为理性,他们更在乎的是对方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大部分青年将“人品”作为第一选项反映出,现实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明白无误地给了青年们这样的信息:只有人品好的人才看重感情。青年择偶观深深地打上了社会转型的印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崇尚个性解放、下海经商成为时尚,很多青年择偶观以“气质风度”为首选,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给青年们的情感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新世纪青年情感世界遭遇的挫折,使他们感到真实感情弥足珍贵。另外,地域的特征也影响了青年的择偶标准,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受孔孟思想影响较深,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作为齐鲁文化中心的济南市,青年的观念较为纯朴,因此大部分青年将“重感情、人品好”作为择偶标准的首选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从全国来看,青年对于道德品质的要求一直在择偶条件中名列前茅:近日,在北京多家报纸的100条征婚消息中,其中男女各一半,结果表明:不管

是男是女,择偶标准人品列第一位,50条女人所登的征婚消息中,要求男方人品好的占了45条。人品因素成为择偶的首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巨大的冲击,但人们的品德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调查显示,从这两个方面提供的5个选项中,自然属性标准为外貌、性格、年龄等3个选项,社会属性标准为家庭背景、人品、传统观念、所受教育、文化程度、健康、职业等6个选项,要求被调查者选出三项,并按先后顺序排列,调查结果,位于选项前五位的为人品(60%)、才能(37、1%)、性格(36.4%)、外貌(22.7%)、身体状况(16.8%)。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现象,选择未来发展的两位学生皆是来自大四的学生,可见大四面临毕业就业,因此类似未来发展这类更为实际的因素为他们所考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恋爱择偶观由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

2.2.2择偶时,对性格的要求

在被问及对性格的要求时,50%的群众选择与自己性格互补的,只有45%的选择无所谓。因此可以看出,当代青年思想的成熟。

2.2.3青年的性认识 。

吴鲁平在《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一文中指出:“青年对性的开放度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性知识的开放度;二是对性行为态度的开放度;三是人际性行为发生率的高低。第一层次为性开放度的表层结构;第二层次为性开放度的中层结构,第三层次为性开放度的深层结构。”

在被问及对于性行为的看法是,17%的群众认为这是感情经历到某个阶段时的必然现象,能够接受;57%的人认同其作为感情及生理需求的存在,但自己并不接受;17%的群众认为这违反了法律及传统的一般规定,但并不会因此看不起身边人;而只有9%的人认为完全无法接受。

与20xx年在济南市的调查中,作比较,对“当您周围的朋友发生婚前性行为时您怎样看待”一题的答案依次顺序是“表示反感,认为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28.6%)、“非婚同居是现代人的现代观念,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突破”(24.5%)、“说不清”(19.8%)、“不必恪守传统道德”(16.9%)、“与人非婚同居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试婚青年吗”(9.8%)。其中持坚决反对态度的只有28.6%,比19xx年(41.5%)降低12.9%,这一结果比19xx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在全国的调查结果(35.12%)也降低了6.5%,比19xx年的全国调查结果则降低了27.7%,19xx年的调查结果为:对恋人之间的婚前行为持明确反对态度的占55.7%,即有近一半的青年对婚前性与婚姻的分离现象持赞成(11.5%)或说不清(32.8%)的态度。而坚决支持的达到34.4%,比19xx年(20.3%)上升14.1%,还有37%的青年虽然没有坚决支持或不支持,但也表现出偏向赞同的倾向。在坚决反对的人群中,女性占了近2/3,女性的传统意识高于男性,她们更注重道德观念和社会的看法,更注重爱情婚姻的成功率,对婚前性行为持更为谨慎的态度。男青年对婚前性行为总体上持宽容态度,有56.2%的人支持。

由婚前性行为赞同率的提高可以看出,青年性意识的开放程度远远高于其它。目前14-28岁的青年出生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丰厚的物质条件、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生理年龄的提前,性早熟成为普遍现象;加上传媒中性信息的泛滥对青年性意识造成多重刺激,这一代青年的青春期躁动较之以前更为强烈,而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性教育几乎是空白,青年们在性健康问题上是“跟着感觉走”,认为只要有感情发生性关系不为过,这是自己的事,别

人无权过问;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受西方思想的冲击,整个社会道德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婚前性行为的社会认可度较前有提高,人们越来越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个人的私生活而趋于自然化,青年对此问题的态度也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可以看出,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男女平等真正从口号变成现实的当代青年的性认识是十分开放的,但亦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冲击。由于这次调查的比重女生较为多,我们也不难发现女生在性认识上更为保守。虽然说当代青年的性认识是开放了,但是总体而言依然受到传统伦理道德以及自身心理的约束。

【结论】

1. 当代青年的恋爱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青年的恋爱是十分普遍的。在受访者中,80%的群众有过恋爱经历,并且年龄分布十分平均。而从恋爱态度来说,有一半的群众认为恋爱在人的生活中是必须的,说明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的确是一个十分值得讨论的课题,同时也反应出当代青年恋爱的盲目,更是印证了当代青年恋爱的感性出发。同样能证明这一论点的则是当代青年的恋爱目的,娱乐、消磨时间成为了主要目的,可见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是盲目的,甚至是迷茫的,是需要由人进行引导的。

2. 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认识

追求传统保守型的有22%,追求事业情感性格与精神和谐型的有38%,.追求经济务实型的有5%,追求外表满足欲望型的有15%,最后,.追求所谓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型的有20%。李喜先在《论精神文化》一文中对精神文化作了概括:“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并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尤如系统中的‘软件’一样,它可以‘外化’为制度和器物,‘内化’为价值规范。在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规范,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评价行为和事物所做出的判断,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追求传统保守型的有30%,追求事业情感性格与精神和谐型的有30%,.追求经济务实型的有5%,追求外表满足欲望型的有15%,最后,.追求所谓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型的有20%。

所以,自19xx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得到了持续、快速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同时改革开放也增加了国人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都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国社会最大变革是人的思想变化,即精神文化的变革导致恋爱择偶观的变革。(1)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全社会的恋爱择偶观念。人们对新生的恋爱择偶现象态度越来越宽松,大众舆论关注重点发生转移,不再仅仅关注个人隐私,更多的是公众利益,为当代青年恋爱择偶观念中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土壤。(2)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当代青年的性观念。现在全社会的心态是宽松多了,当代青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中国当代青年在恋爱择偶家庭观念上的变化其核心在于当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从自我压抑、自我贬抑中走出来的青年,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变化是肯定的:青年们从过去偏面重社会评价、重信义、重名节而转变为具有较强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一代,他们更看重社会提供的机遇和自身的情感;自我意识觉醒与人性解放带来了这一代青年性意识的觉醒,性意识产生

低龄化、对性爱质量的追求、婚姻中责任向爱情的转变、在婚姻中个性意识的追求等等无不体现了当代青年性观念的变革 。

3. 当代青年择偶方式的认识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对情感契合、社会资源匹配和“一见钟情”三种择偶标准和自由恋爱、相亲和选择媒介三种择偶方式的产生进行了解读。主流文化中“爱情至上”的理念通过文化传播、教育等社会化的过程内化为青年要求情感契合的择偶标准;几百年来,现实功利性的对于社会资源匹配和交换的择偶要求延续至今;社会流动的不断增大,情感性和工具性的择偶标准不能满足处于广泛社会流动中的人们,人们寻求突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方面,自由恋爱式的择偶方式的实现,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社会分工在思想上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社会分工、职业固定化给自由恋爱提供了场所和可能。同时,人们的择偶过程可以被看做是人们利用社会网络寻找择偶资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依靠亲友为媒介的相亲模式给人们提供了“强关系”的网络支持。而电视相亲、网络择偶等新媒介的选择,则为青年择偶提供了“弱关系”的网络支持。第四部分是对前文的概括和总结。在对前文总结的基础上,联系三种择偶标准及其对应的择偶方式的现行发展,大胆对三种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本文的一大特色是运用文化的社会化功能、社会结构、社会分工、社会流动、社会网络、社会交换等社会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当代青年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进行分析。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受文献研究资料来源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4. 对当代青年恋爱择偶的引导和建议

第一,加强当代青年的成长教育,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教育青年自觉把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趁风华正茂,努力学习,丰富和完善自己。 第二,要加强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用健康的社会文化感染和教育当代青年。

第三,加强当代青年恋爱择偶观的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择偶观。 第四,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当代青年在热恋中科学合理宣泄感情,学会感情的转移和升华,学会理性的控制自己。

第五,首先,必须统一思想,高度关注、重视当代青年的性教育。其次,必须强调恋爱择偶观反映的是道德问题。加强恋爱择偶及性爱教育主要教育青年提高自控能力,强化道德意识。再次,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和从西方捡来的所谓“安全性行为”教育,家庭美德方面的教育也重视不够。必须致力于对当代青年在恋爱择偶观方面“尊重”、“责任”、“节制”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理解恋爱择偶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择偶价值观、道德观,在恋爱择偶观的教育中应以品格塑造为重要目标,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恋爱择偶观的关系,引导青年加强内在自我道德修养,使当代青年的恋爱择偶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从他律走向自律,自觉地控制不正确的恋爱择偶行为。

第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择友观,摒弃腐朽的、功利的择友意识,在集体活动中教育青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促使青少年增进纯洁的友谊,提高明辨是非、社会交往的能力。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婚姻是人生中头等大事, 切不可盲目,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择偶观的同时,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恋爱观和择偶观进行科学的了解和评价,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固然重要,但爱情往往令人冲昏了头脑,所以必要时

还是要听听长辈、朋友的意见,万万不可以玩着的心态去体验它,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获得健康、高尚的爱情,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当代青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而恋爱观和择偶观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年的心理健康、职业成功等问题,从而会影响到青年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发展水平,进而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社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择偶观,对于正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线,获得纯真、高尚的爱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鲁平:《1949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变动轨迹》。

[2]李喜先:《论精神文化》。

[3]许小玲:《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05期 。

[4]种道平:《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xx年02期 。

【附录】

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支持我们的问卷调查工作。本次调查针对的是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看法而开展的,调查采取不记名形式,因此不会影响您的个人隐私。本着广泛征集、普遍调查的原则,以求真务实为目的,期望对今后的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良好发展和规范形成有所帮助。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的年龄在以下( )范围:

A.12岁以下。 B.12岁-18岁。C.19岁-25岁。D.25岁-30岁。E.30岁以上。

3.您的现状( )

A.单身。B.恋爱。 C.已婚。

4.您对恋爱的理解( )

A.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彼此喜欢、彼此的宽容与理解。B.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友谊。C.恋爱就是爱情至上主义。D.恋爱就是只注重过程不顾后果的爱情。E.其它的。

5.您认为恋爱应走出的误区是( )(多选题)

A.不要为了消除孤独感而恋爱。B.不要把恋爱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 C.不要过高估计恋人的优点。D.不要偏爱身体的魅力。 E.不要将爱情视为“赌气”或“占有”。

6.您认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是( )

A.恋爱就是结婚 ,为了结婚才恋爱。B.婚姻就是爱的表现,恋爱可有可无。C.恋爱就是爱的表现,婚姻是一种责任。D.两者关系说不清楚。 E.其它的。

7.您恋爱的目的是( )

A.为了排除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以寻求精神寄托。B.为了选择终身伴侣,而组建家庭。C.为了满足物资需要。D.为了应付长辈的唠叨。E.为了满足生理需要。 F.其它的。

8.您在择偶时,您对对方的性格要求是( )

A.与自己相似。B.与自己互补。C.无所谓。

9.您认为对择偶观影响最大的是( )

A.传统观念。B.家庭背景。C.所受教育。D.所在学历。. F.其它的。

10.您选择配偶所考虑的因素有( )(多选题)

A.外貌。B.性格。C.人品。D.健康。E.职业。F.年龄。G.未来发展。H.其它的。

11.您是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的( )

A.情到浓时的必然表现,自己表示可以接受。B.没什么反感,但是自己不能接受。

C.觉得违反了传统观念,但是如果别人做了,不会明显排斥。D.完全无法接受。

12.您比较倾向的恋爱择偶方式是( )

A.亲戚、朋友介绍 B.自己寻觅 C.依托媒介 D.以上都可以 E.无所谓

13.您自己的恋爱择偶观是什么?( )

A.追求传统保守型。B.追求事业情感性格与精神和谐型。C.追求经济务实型。D.追求外表满足欲望型。E.追求所谓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型。 最后,谢谢您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支持与肯定,愿您永远快乐,年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