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实习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地貌学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   宜昌水文站,三峡坝区,三游洞                       

实习日期 20##114号—6        

指导教师  尹发能         

实习成绩         批阅时间          

第一章  绪言

一、实习地简介

宜昌:

三国古名夷陵(彝陵),是三国时期夷陵之战主战场,清朝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的宜昌,拥有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等百余处水电枢纽工程;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也都在宜昌。

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湖北唯一)、国家园林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辖五区三市五县,区域面积2.16 万平方公里,截止20##年末宜昌城区人口,共159.8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4.80万人,流动人口约35万人;居住人口以汉族、土家族等民族为主。近年来,宜昌市GDP增加速度居全省第一,经济得到空前的大发展,迅速崛起。

宜昌水文站:

1946年3月,位于长江干流上中游交汇点宜昌滨江公园的宜昌水文站正式设立,主要开展收集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水质监测等水文测验项目。几十年来,宜昌水文站这座跨世纪的百年老站为长江中下游防汛和葛洲坝,三峡工程以及地方建设收集,提供了数以吨计的优质水文资料,被称为维护健康长江的“侦查兵”。

直属于长江委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管理20多个水位站。150平米的新站房配置了现代化测报设备,全面实行ISO9001-2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报汛自动化和动船GPS定位、ADCP和微机测流和水位雨量自动远传和固态存储以及水文信息的网上检索、查询和网络传输、计算机整理,具备全天候施测所有水文测验项目的能力,是长江水文第一批实现信息化的现代测站。

三峡大坝:

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程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会形成长达600公里的水库,成为世界罕见的新景观。

三游洞:

三游洞摩崖,简称三游洞,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7公里的长江边的山崖上,位于西陵峡峡口处。20##年5月25日,宜昌市三游洞摩崖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

二、实习目的及任务

1.巩固、扩大和加深大家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识别几种典型的地貌特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野外实际作业能力。

2.通过对野外系列、典型的地貌现象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不仅获得感性认识,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同时加深对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专业性的思维与分析能力;

3.通过野外实践锻炼,使学生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开阔眼界,激发专业兴趣。

4.增强体质,加强学生的野外锻炼,磨砺学生意志。

三、实习要求

1.尊重指导教师,服从教师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

2.实习过程中,仔细听相关人员讲解,认真做好笔记,同时保护好自己随身所携带的实验器材。

3.安全第一,在实习过程中不要有危险行为,严禁在路边、崖边、水边等危险地段嬉戏打闹,严禁攀岩等危险行为,如不遵守,后果自负。

4.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禁止乱扔垃圾,展示本校本系的大学生风采。

5.不得无故缺勤,树立准确的时间观,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实习活动,

6.实习结束后,认真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时间

20##年11月4号—6号

第二章  河流地貌篇

一、河流的流水作用

1.河流的侵蚀作用

(1.) 河流侵蚀作用的定义

河流以自身动能和所搬运的固体物质破坏河床的作用。

(2.) 河流的侵蚀作用的方式

流动着的河水机械冲刷、挟带沙石撞击和摩擦以及溶解作用是河流发生侵蚀的原因。简言之,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冲蚀、磨蚀和溶蚀三种方式,前二者为机械的,后者为化学的。

河流侵蚀作用强度与河流的动能成正比。

(3.) 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按照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河流侵蚀作用分为侧向侵蚀、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三种类型

            

在三峡大坝以上即长江的上游河段,主要以河流的侵蚀作用为主,形成了许多河谷,峡谷,如以前的“三峡地区”,和如今的“小三峡”地区。

2.河流的搬运作用

1.流水质点的运动方式
流水具有两种流动形式。一种是质点呈平行层状,不互相混合,流动的层与层之间界限不交错,称为层流;另一种是质点以复杂的流线形式交错,质点相互混合,称为紊流。河水的流动形式基本都是紊流,只有在流速非常缓慢,或水很浅,河床底平滑时可发生层流。流水由于具有紊流性质,才能对碎屑物进行有效的搬运

2.物质搬运的方式
流水具有两种流动形式。一种是质点呈平行层状,不互相混合,流动的层与层之间界限不交错,称为层流;另一种是质点以复杂的流线形式交错,质点相互混合,称为紊流。河水的流动形式基本都是紊流,才能对碎屑物进行有效的搬运只有在流速非常缓慢,或水很浅,河床底平滑时可发生层流。流水由于具有紊流性质。

3.河流的搬运能力和搬运量

河流能够搬运多大粒径碎屑的能力称为搬运能力。它决定于流速。平坦河床上流速小于0.18 m/s 时,细小的颗粒也难以移动。当流速达0.70 m/s 时,能搬运直径数厘米的颗粒。

河流能够搬运碎屑物质的最大量称为搬运量。它决定于流速和流量。其中更重要的是流量。长江在一般的流速下携带的仅是粘土、粉砂和砂,但数量巨大;相反,一条快速的山间河流可以携带巨砾但搬运量很小。

3.河流的沉积作用

1.沉积的原因:

流速的变化,流量的变化,搬运物质的增加(加积作用)。

2.冲积物的特征:

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好,成层性较清楚 — 粗细和颜色的变化,具韵律性 河床沉积,河漫滩沉积,牛轭湖沉积,具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

三峡库区的河流的流水作用以沉积为主,在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库区以下的宜昌河段河流含沙量减少20##年测得仅为0.09,而河水所携带的泥沙是一定量的,所以宜昌河段以河流侵蚀作用为主。

二、河床

1. 河床定义:

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三峡大坝以上河段河床较狭窄,纵坡面较陡,两岸有许多山嘴突出,河床岸线犬牙交错。以下河段河床逐渐变宽且趋于平直。

2. 河床的变化:

建三峡大坝以前河床每年会发生变化,洪水期河流作用以侵蚀为主,河床也随之侵蚀不断下降。枯水期河流作用以沉积为主,河床抬高。建坝后河床基本稳定,没有了上游泥沙的沉积,河床已经侵蚀到侵蚀基准面不再下降

现今在三峡大坝以下河段在河流的侵蚀作用下河床发生变化,右岸三分之一为礁板河床,中间三分之一为卵石加沙河床,左岸三分之一为沙质河床。

三、河流阶地

1. 河流阶地定义: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阶地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阶地物质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粉砂、粘土,具二元结构。河流阶地是在相对稳定堆积和迅速下切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下切侵蚀的条件不同,阶地的成因也不相同。

2. 主要成因有:

气候的变化,形成气候阶地;构造运动,形成构造阶地;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基准面。   

河流阶地按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分为以下4类:

①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阶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冲积物。

②堆积阶地。由冲积物组成。根据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阶地的切割叠置关系不同又可分为:上叠阶地,是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上;内叠阶地,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内。

③基座阶地。阶地形成时,河流下切超过了老河谷谷底而达到并出露基岩。

④埋藏阶地。即早期的阶地被新阶地所埋藏。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年代学的方法研究阶地的级数、结构、年代、成因、分布的规律在科学上与经济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三峡阶地的成因具有以下特点:构成阶地上部的河漫滩相堆积、中部的冲积砾石层与作为阶地基座的基岩平台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上部河漫滩相堆积是在中全新世气候温暖、长江三峡高水位条件下形成的.因此,长江三峡阶地是在构造上升的基础上由于气候及长江三峡流量及水位变化而形成的,并非一定是间歇性构造上升的标志

四、河流地貌的发育

长江三峡水库是特大型水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由于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水库上、

下河段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对环境产生如下冲击和影响:

①基准面抬高;流入水库各条支流在入库河口区及以下区域迅速产生水下淤积,形成河口

拦沙门和水下三角洲.

②水库上游河道发生变形;水库蓄水后引起库岸变形,这种库岸变形可能延续几十年的时间,影响到库岸的稳定性、水库库区附近淹没浸没以及水库渗漏等.水库运营时清水下泄,引起水库下游河床冲刷以及下游河道变形。

第三章  岩溶地貌篇

一、岩溶作用

岩溶作用,即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作用和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破坏及物质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岩溶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可溶性岩石以碳酸盐为主。

2.岩石的透水性:只有当岩石具有透水性时,含CO2的水才能在岩石中流动,与岩石发生充分作用,进行溶蚀而不易饱和。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度和裂隙度,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3.水的溶解性: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纯水的溶蚀力是极其微弱的,只有含有CO2的水才具有溶解性。CO2的含量越高,其溶解性越强。

4.水的流动性:滞流的水,由于不能及时补给CO2,其溶解力是有限的,很容易被CaCO3所饱和。流动的水,由于水温、水量及气压条件的不断改变,可保持水的溶解性能。特别是不同CO2浓度的地下水混合,会大大提高水的溶解力。

5.溶蚀基准面:岩溶作用的下限面称溶蚀基准面。

二、岩溶地貌的发育

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和侵蚀成因的地貌一样,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国内外很多学者将这一演变过程划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三个阶段。

幼年期:在原始的可溶性岩石表面,地表流水开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地面发育成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等岩溶初期形态。并有部分地表水流转入地下,循裂隙进行溶蚀,此时对裂隙扩大不多,地面河流仍居优势,随着裂隙不断扩大,岩体内形成许多独立

的洞穴系统,地下水面的位置较高,无统一的地

壮年期:随着地下洞穴充分发育,独立的洞穴逐渐归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的溶洞干涸,地下水面附近的洞穴成为地下河,此时,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十分明显,地面河已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非常干旱的蜂窝状面,这是一种壮年早期的地貌。继之,由于长期的溶蚀和侵蚀,地面逐渐被蚀低,离地面较浅的溶洞,因洞顶崩塌而出露地表;地下河的某些河段,也因地下河不断扩大和顶板的崩塌出露地表,呈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最后地下河就逐渐转为地面河。地下河的顶板崩塌愈多;破坏产物及搬运.作用也愈剧烈,地面破碎,形成大型的岩溶盆地,即坡立谷,进入壮年晚期。

老年期:由于地下河道及溶洞的大量崩塌形成了地表水系,岩溶洼地不断加深扩大,这时地面降低,洼地内部堆积了厚层石灰岩残余堆积——红土,岩溶平原和大型洼地的底部残留有石灰岩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已很小,接近于准平原。

总结:三游洞位于长江与下牢溪的交汇处,山体的岩质主要为石灰岩,在江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岩溶洞不断发展过大,有的洞体处于岩溶地貌发展的幼年时期,在不断更新,大部分的洞体处于岩溶地貌的壮年时期,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大的洞体;而对于一部分形成较早的洞体,已经进入老年时期洞体出现干枯且坍塌的现象,总体上来说三游洞是长江沿岸岩溶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第四章          实习总结

从大一到现在,这是我们第一次离开黄石到外地去实习,感到十分的高兴和兴奋,到向往已久的宜昌,看到了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领略了不同地域的长江沿岸风光,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这些是从课本中所体会不到的,可能这就是所说的身临其境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专业知识上,我们学到了很多,让我们将在课本上所学到的有关地貌学的知识得以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不是只从课本课本上图片和文字上所学到的。特别是三游洞一行,我们对书上说的岩溶地貌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在老师细致的讲解下,我们对岩溶地貌的相关知识有了透彻的了解,这种感觉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会,也许这就是实习的巨大好处,它是对专业知识的一个巩固与具体化。

其次,在集体合作上,这次的实习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这就对集体合作的一个考验,一路上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涉及到一些大的专业问题上大家相互讨论,共同解决,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还有和专业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慢慢的让他们融入我们的集体,同时也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关怀与照顾,更是对我们地理科学系这个大集体的一种促进,让我对这个对这个集体无限热爱。

第三,在纪律原则上,这次实习,我们一直是强调安全第一和严格遵守纪律,我想这正是对我们进行的一次纪律性教育,要求我们有组织、有纪律、有原则。在实习过程中,按时作息,认真完成实习任务,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严格听从老师安排,充分展现了湖师大学生的风采,同时也为自己顺利的完成这次实习感到高兴。

第四,不足与缺点,在实习中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对实习的任务没有提高重视,对实习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反馈等等。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还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总体上来说,我的这次实习还是很成功的,自己得到了各方面的收获,自己经受了各方面的锻炼,自己受益匪浅。

 

第二篇: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

实习人:熊大劲

指导老师:高老师

实习时间:20xx年5月31号

实习地点:汾河沿岸

实习目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度大自神奇的风采;更主要的是

观察汾河沿岸的一些地貌,了解他们的形成过程。学会用自然理论知

识去解释大自然的发展与变化,使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汾河在山西境内。源於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流

经静乐县、古交市、太原市、清徐县、祁县、介休市、霍州市、洪洞

县、临汾市、侯马市,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四周为山脉环绕。 实习内容:20xx年5月31日,星期三,天晴且伴有较大的风。上午

八点左右我们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从新松小区出发了。我们是骑着自

行车的,几分钟我们边看到汾河了,听老师说,这是汾河的下游部分,

所以我们还能看到有较多的水,但河水似乎不在流动,据附近的一些

人说这段是非常平坦的,故看不出水的流动。由于此处并没有太明显

的地貌特征,于是老师带着我们继续向上游走。在沿途我到看到了一

些高高耸立的大石头,我知道那是人工搬运来的,但我看出那些的确

是由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于是我和几个同学便把自行车放在一旁,

走到附近看了看。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

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

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

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们在下游所看到的汾河还是很很直的一段,我们也知道这都由于沿岸被水泥固定了,据附近的村民说着这一段以前也是很直的,这就说明这段河流是由顺直河床形成的顺直河曲。顺直河床的床底形态,受双向环流支配。因顺治河床的主流线在河心,故流速最大,河心两侧各形成环流(合称双向环流):洪水期河心水面略高于两岸,呈凸形,表层水流从中央向两岸分流,到达岸边后下潜成为底流,流向河心,然后成为补充流而上升。这是环流会使岸边冲刷,河心堆积,故洪水期容易出现塌岸。枯水期,河心水面比两岸略低,呈凹形,表流从两岸流向河心集中,然后下沉成为底流,至河底后又分为两股向两岸分流,并沿岸上升,构成两个与洪水期流向相反的环流,此时河心受冲刷,岸边受堆积。由于年内的平、枯水期时间较长,所以一般是河心以冲刷为主,成为深槽,两岸以堆积为主,形成边滩。顺治河床不易保持,因为主流线受河床边界条件及地球偏转力的影响而经常偏离河心,折向岸边,一旦一侧河岸受到冲击,下游水流便反复折射,于是受冲击的河岸便迅速后退,河床也就逐渐弯曲。随后老师带着我们继续向上游走,到了上游,上游的河岸就没有被固定了,我们看到了那段河曲是由弯曲河床形成的。我们知道,弯曲河床是由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河床,弯曲率在1.2以上。如果弯曲率很大时,则称为曲流河床。弯曲河床的生成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单向环流作用。在上游,我们还看到了河心洲,虽然不太大,但还是

很明显的。在书本上我们所学的是江心洲,江心洲是在心滩的基础上,在经洪水期悬移质(泥沙)的加积,高出了平水期,形态稳定,可耕作和作为居住地。江心洲产生后汊道比较稳定。在河心洲上我们还看到了一些芦苇,芦苇的长势很不错,说明河心洲的泥土还是很肥沃的,老师还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该河心洲还会继续发展变得越来越大,在上面会生长大树的。上游的河水很少,但沿岸还是看到堆积阶地的,老师说,这阶地全部由河流堆积物组成。如果阶地有多级,又可按各级阶地堆积层的接触关系分为上叠阶地和内叠阶地两种。上叠阶地是新阶地的堆积层叠置在老阶地堆积层之上,说明后期河流的下切深度未超过早期阶地的堆积。内叠阶地是新阶地的堆积层被套在老阶地堆积层之内,说明后期河流下切的深度都到达最老河床的底部。堆积阶地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最后老师带我们看的就是边滩了,此河段的边滩还是很明显的,因为上游的水太少了。边滩是位于弯曲河床凸岸的水下堆积物,成为河床横剖面上相对高起的部分,在枯水期常露出水面,在河口区露出水面又称沙咀。在弯曲的河道里,横向环流的作用会使凹岸受冲刷形成深槽,被蚀下的物质由底流搬运至凸岸,堆积成边滩。边滩被水流切割,可以形成心滩;心滩受淤积与岸相连,也可变成边滩

实习体会:通过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让我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