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实习报告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09级地理科学

专业庐山实习地貌学

实 习 报 告

姓名:张双龙 学号:2009160301

姓名: 张双龙 学号:2009160301

庐山实习《地貌学》实习报告

庐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其地貌特征明显,是地貌学野外实习学习的上佳选择。庐山地区为九江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中山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交接地带,土地肥沃。地处东经115°30′—116°20′,北纬29°20′—29°50′。位于我国第一阶梯。地貌上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缓,江河密布,湖泊众多。

一、实习目的

《地貌学》是地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庐山实习旨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摆脱书本教室的原始教学方式,走向野外。实地观测,了解各种地貌构造特征,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效果。并且运用实践知识检验、补充理论知识。

二、实习任务

观测U形谷、背斜、向斜、冰斗、河流、湖泊、溶洞等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三、实习工具

罗盘、GPS、笔记本、铅笔等。

四、实习概况

地质构造类型,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主要有:

(一)褶皱构造

1.北东向(华夏式),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等;

2.北北东向(新华夏式),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

(二)断裂构造

1.北北东向(新华夏式)张性断裂,大月山正断层、五老峰阶梯状正断层等;

2.西北—东南向压性断裂,有天桥、汉口峡、剪刀峡断裂等;

3.东西向和南北向压扭性(X)断裂,锦绣谷等。

(三)单斜构造 在庐山北部表现为北东向,分布于背斜(或者向斜)两翼。地貌表现为单面山、虎背岭、单斜谷,例如,牯牛岭、西谷。

(四)构造地貌,庐山地貌形体在山体的北部和南部有明显差异

1.山体南部构造地貌特征

南部以断裂构造地貌为主,山体中谷地狭窄深邃,谷底尖锐。山体以独立山峰为主,山顶尖锐,山坡陡峭险峻。

2.山北部构造地貌特征

庐山北部以褶曲构造地貌为主,断层构造地貌亦很发育。

①褶曲构造地貌 在本区属于静态构造地貌。本部表现为背斜山,向斜谷等原生地貌(顺地貌),如大月山,东谷等;次成地貌有单斜谷,单斜山,甚至存在倒置地貌,如莲花谷向斜山。有岭谷平行相间的地貌特征。

②断层构造地貌 属于动态构造地貌。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东南侧的温泉大断层和西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强烈抬升,下盘上升形成陡峭的断层崖,最高处达1000米以上,阶梯状断层崖亦发育完好;

压性断裂谷深窄一线令人窒息,悬崖绝壁,蔚为壮观。庐山仍然处于断裂上升运动中。

(五)流水地貌(龙潭、庐山瀑布)

庐山山体为流水侵蚀中山地貌,谷地地貌在1000米上下有显著的形态差异,以上表现为宽谷或者谷中谷形态,说明曾经历过流水强烈的侧向侵蚀作用;以下是深切峡谷,沿途多见急流瀑布、壶穴深潭和岩槛裂点,说明正在经历流水的深向侵蚀作用,峡谷两侧分布有阶地。1000米高度左右,河流袭夺现象有多处存在,说明向源侵蚀作用和深向侵蚀作用的强度。庐山山体外围地区,谷地宽广,阶地,扇形地,河漫滩发育,说明流水搬移和沉积作用的盛行。在庐山强烈抬升以前,曾经历外力长期剥蚀夷平过程。山体断块抬升,同一时期夷平面在“山上”、“山麓”并存。

(六)冰川地貌(王家坡U形谷)

据一些知名学者的观点,庐山地区在第四纪曾经发育过三次冰期,冰川发育最盛时,有山麓冰川存在。山上,角峰、刃脊、冰斗、悬谷、冰川谷、冰窖等侵蚀地貌分布普遍,谷地亦出现谷中谷等堆积地貌。山麓,有侧碛垅和终碛垅泥砾混杂堆积物及其地貌表现。

(七)湖岸地貌(鄱阳湖)

庐山东麓紧邻鄱阳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湖面广阔,由平原、丘陵地貌环绕。

(八)岩溶地貌(龙宫洞)

庐山外围地区分布有震旦、石炭系石灰岩,在亚热带湿热气候条

件下,发育了地下岩溶洞穴、地上岩溶丘陵和岩溶谷地、洼地地貌。

五、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野外地貌实习,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观测和学习了很多地貌地物。通过实地观测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友善。实习过程中更是时刻注意自我形象很好的维护了集体的形象。真是获益匪浅!

注:参考资料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二篇: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一、       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地质地貌的野外实习是为了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对实际情况形成直观认识。了解实习地区的的地质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时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对地质地貌的观测学会地貌形态的描述地质构造的分析并能合理推测当地地质演变的历史。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

1.校内实习:20##年4月23日——20##年4月24日

2.龙泉山实习:20##年4月25日

3.龙门山地区实习:20##年5月4日——20##年5月7日

三.实习器材

皮尺,卷尺,放大镜,罗盘,地质锤, GPS

四各实习区域详细实习内容

(一)校内实习

1.      成都粘土

a.成因:风成 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粉砂被西北风携带到此地,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沉积而形成。

b.属性:颜色:灰黄、棕色局部地区为黑色原因在于地质历史时期植被茂密形成的泥炭 质地:粉砂粘土   粒径:<1mm?

c.地层接触关系:上层出露地表可见厚度约3m,下层为雅安砾石层

d.对比:与北方黄土不同,因为四川盆地为湿润地区,降雨量较大,在雨水淋溶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钙质结核。

e.利用:容易板结,不易耕作

2.白垩系苍溪组

     a.岩性:以紫红色泥质页岩为主,间有灰绿色砂岩,属河流相沉积岩。可见厚度:4m

     b.岩层产状:走向:NE60°倾向SW240° 倾角 25°

c.地层接触关系:下层为侏罗系地层,上层为古近系地层

     d.利用:紫红色页岩容易剥离风化形成紫色土,紫色土酸碱度pH5.7-7.9,一般为中性,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高,盐基饱和度也高,矿物质养分丰富,总特点是氮贫、磷富、钾丰,土壤微量元素丰富。紫色土土体结构好,通气、透水、保温、保肥、供肥能力强,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丰富,自动调节土壤肥力的能力高,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和很高的土壤生产率,紫色土在四川盆地的广泛分布,是使其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原因。

3.雅安砾石层:

  a.可见厚度:15m

 b.岩性:黄色、黄棕色粘土中夹有许多磨圆度较好的砾石。

C .地层接触关系:上层为成都粘土层,下层为白垩系地层,上下接触均为不整合接触。

d.砾石:大小:粒径:2cm-12cm不等,大的漂砾可达40cm-120cm 砾石成分主要为板岩、片岩、花岗岩、基性火成岩、砂岩等,砾石的磨圆度好但分选性差。

e.利用:雅安砾石层以风化后的黄壤为主,间有砾石,没有胶结并且砾石的分选性差,因此常有裂隙发育,易透水,易崩塌,不利于工程修筑,工程修筑中要多注意防护。

4.台地地貌——青台山

     1.地貌描述:青台山为一个方形台地,是位于盆地边缘向龙泉山过渡地带上的诸多台地中的一个,在青台山西侧有一片废弃农田,自农田至青台山顶部相对高差约为50m并且青台山与农田之间至少可见三级台地,依次抬升而至青台山。

  2.成因分析:成都平原是一个冲积平原,位于岷江的冲积扇上,冲积扇的东部边缘为龙泉山,而龙泉山位于两大断层之间,在地质作用下发生抬升,因此靠近龙泉山的地方就会抬升,又加上雨水的侵蚀而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台地,青台山就是其中一个。

3. 地貌示意图

5.综合分析:

(二)  龙泉山实习

1.    飞龙砖厂后出露的地层剖面

A.产状:倾角:11° 走向:NE21° 倾向:SW201°

B.岩性:泥质页岩为主夹杂着灰绿色砂岩,呈现交互乘积。

C.利用:在出露面坡底堆积有大量散落下来的岩石碎屑,说明页岩易风化,容易开采利用,主要用于砖厂烧砖的原料。

D.地层剖面图:

2. 山泉镇公路拐弯处

A. 公路西侧出露的岩石特征:岩性:上部为砂岩,可见厚度约为8m;下部为页岩,可见厚度约为5m。产状水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上下部岩石的差异风化十分明显。

示意图:

B. 地貌
观测知该处海拔为823m,公路西侧为一约20m高的陡坡,坡度较大,近于直立,少植被附着。公路东侧为一个山谷,山谷向东开口,深度约为50m,谷坡坡度测得为56°,谷底有一小溪。

C. 公路西侧节理

多组平行节理与岩层近于垂直,节理产状:走向:SW190°,倾角:86°,上层页岩与下层页岩呈现角度不整合,角度为13°,说明本地在地质历史时期最初地势较低接受沉积,后来在地质作用下发生抬升并使得原有岩层发生倾斜,抬升后收到侵蚀,之后又下降接受沉积形成覆盖于倾斜的老岩层之上的水平岩层,后来又在地质作用下整体抬升形成现在的面貌。

不整合接触关系示意图:

3.特殊植被——马刀树、醉汉树原因分析

在我们行进的公路两侧,可见有许多马刀树和醉汉树,原因在于本地多为紫红色页岩,易风化剥离而形成紫色土,新成的紫色土,土层薄又加上坡度较大,降水丰富,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大,所以容易引起土屑蠕动从而形成许多马刀树和醉汉树。

4.接近山顶一处的地貌分析

5.综合分析

(三)、龙门山地区实习

1.  5月4日上午——湔江堰

1本地出露的岩层属于白垩系和侏罗系地层,在河流对岸出露的一个剖面上,可见明显砂岩岩层,岩层走向为NE30°,视倾角为23°。

2地貌描述:该处海拔为742m,位于湔江出山口洪积扇的顶端,湔江的洪积扇向东南方向延伸。河流两侧对称分布有3个较为明显的阶地。在稍上游的地方建有一座水电站,阻拦了大量来水,使得电站以下河流的水量明显减少,河床变窄,河漫滩变得更加宽阔。

3对比龙泉山实习区域

与龙泉山实习区域以泥质页岩为主不同,本地区岩性以砂岩为主,岩石颗粒更大,并且土层中含有大量磨圆的较好的砾石,东西岩性差异明显的原因在于,在地质历史时期四川盆地位于边缘海位置,后来四周抬升形成内陆湖,继续抬升并最终形成盆地,印支运动使四川盆地向东开口,河流流向也从向西流转向向东流,河流自西面注入边缘海,由于河流沉积的差异性,越靠近东面沉积物的颗粒越小,越靠近西面沉积物颗粒越大,而龙泉山正是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边缘,所以形成的是泥质页岩,而本地正处于盆地西部,所以形成砂岩。

东西岩性差异的示意图:

2.  5月4日下午 小鱼洞实习

1断层:在地形图上我们发现湔江在小鱼洞和通济场附近出现了两个近乎垂直的大拐弯,其原因在于在这两处附近存在两条NW—SE走向的断层与原本NE—SW走向的断层相剪切而使得河流转向,湔江沿着断层发育形成格状水系。自居住地向湔江河谷行进,我们主要观测了两处明显断层,断层信息如下:

两处断层的西侧为上升盘,东侧为下降盘,两处断层应属于同一条断层,这条断层走向与使湔江发生转向的断层走向一致,也正是由于这条断层在5.12汶川地震中的剧烈活动,使得老的小鱼洞大桥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老的小鱼洞大桥照片:?

2地貌描述:自居住地至湔江河谷,可见3级明显的河流阶地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