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

——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专题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11地理科学 学号:110904040 姓名:张作奇

一、摘要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我们在学习了喀斯特地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永安实习区鳞隐石林的观察进一步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成因,更加确切的认定地质、地貌、气候是决定喀斯特地貌的决定性因素,为已学理论知识提供实际的证据。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占有相当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风景秀丽的桃源洞和石林风景区,通过这次实习对喀斯特地貌的调查,对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征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地貌特征,成因分析,永安实习区石林风景区

三、正文

引言:20xx年10月13日这天对永安石林风景区进行观察。通过这次对地貌的调查,对于

更好地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地貌的成因。

1.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东经116°56′―117°46′,北纬25°33′―26°13′;地理坐标X:27―45,Y:67-93公里,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

永安市是福建省中西部的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是鹰厦铁路的必经要冲,全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除鹰厦铁路外,还有永安至加福、永安至福建水泥厂铁路,以及永安至泉州、永安至清流、永安至闽西诸县的公路,其他次一级公路贯穿全区,故交通十分方便。 永安地区是我国华南区比较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全区山脉连绵起伏,一般高程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区河谷水系十分发育,主干河流为沙溪,上游称九龙溪,支流称文川溪,其他大小河流沟谷遍布全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永安地区属华南地区比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以上,最高气温达41℃,最低气温为-7.6℃。全年以7月份气温最高。全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1700毫米。一般三月至六月为全年的雨季。

永安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除了有十分丰富的水力资源外,尚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以煤、重晶石和石灰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加福、丰海、李坊和坑边一带,其中李坊重晶石矿为我国华南地区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坑边石灰石矿是上市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水泥)的主要矿产地,该地区是福建省主要的矿产地之一。此外,由于全区90%以上的地表均被植被所覆盖,因此,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上市公司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永林股份)的主要原料产地。

永安也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有福建水泥厂、福建维尼伦厂和永安火电厂、永安机床厂、永安造纸厂以及加福煤矿、丰海煤矿等。此外,近年来大小乡镇企业,如竹木器加工、小五金等蓬勃兴起。农业生产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甘蔗、烟叶、竹笋等。

此外,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也占有相对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风景秀丽的桃源洞和石林风景区,尚有众多的地下喀斯特溶洞,如十八洞、石洞寒泉、黑风洞和小陶的甘露洞等。

鳞隐石林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内包括鳞隐石林、洪云石林、十八洞等风景片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地上石林、地下迷宫的奇异景观,规模仅次于著名的云南石林,堪称全国第二,外景多姿壮观,似天然盆景,内似地下迷宫,侧景则秀丽别致,有“天然石头动物园之美称”,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中的岩石表面多呈鱼鳞状,又因“鳞隐”取“天故隐其迹”之意,故而得名。石林最初的开发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间,由当地名士赖翘千、赖允升两兄弟历时六年在其中修整出道路,并建造了亭台楼阁及书院。

2.地貌特征

2.1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

2.1.1溶沟和石芽

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表面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作用,是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一些石制沟槽,称为溶沟,相邻溶沟之间的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景区内耸立着是芽、石柱、石锥、石笋400多座,最高36米,怪石拟人状物、千姿百态,其景点有三鼎石、望天石、石猿抱桃、接吻石、黑熊抱竹、石龟探洞等50多处。

2.1.2石林

石芽高度大于1米称为石林。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高的达36米,低者2-3米,形态各异。

2.1.3溶斗和落水洞

地表水沿着稠密而垂直的裂隙向下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蚀,有时伴随有冲刷、塌陷,使地面形成漏斗状洼地,称为漏斗,溶斗和落水洞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溶斗是现代喀斯特作用下的产物,起着汇集地表水的作用。溶斗按其成因可分出溶蚀溶斗及塌陷溶斗两种类型。溶蚀溶斗:它是地表径流沿裂隙密集地段溶蚀而成。它的深度不大,斗缘也不明显,外形多成碟状。石林景区内的溶斗几乎是这种类型的。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区从地表通到地下溶洞的通道叫落水洞,落水洞按其形态可分为两种:裂隙状落水洞和井状落水洞,裂隙状落水洞这种落水洞在石林景区内分布最广。

2.2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

十八洞位于鳞隐石林入口处的弥勒佛像内,主洞长217米,不计其数。洞中有洞,状若迷宫。洞中钟乳千姿百态,从岩溶裂隙和落水洞向地下深处渗透的水,在向下渗的同时也对周围岩石起到溶蚀作用,扩大其空间,形成大小不一的溶洞。地下水不断雕刻可溶性岩石,同时又在不停地塑造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形态,当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的裂隙渗出时,水中的二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易溶的碳酸氢钙转变为碳酸钙附在洞顶上,形成从洞顶向下悬垂的钟乳石;当水滴落到洞底,形成从洞底向上突起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相互接起来,形成石柱。

3.地貌成因分析

3.1地质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沉积构造、构造迹象和岩浆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加里东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等四个构造层。该地区断裂,褶皱发育良好。喀斯特作用是否能够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但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而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即与岩石的岩性和地质构造有关。对岩石透性影响最大的是裂隙度。构造是控制岩石透水性的重要因素。

石芽是水流沿平行的或斜交的构造裂隙上溶蚀冲刷而成,多分布在山坡上。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以后随着溶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蚀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于是溶隙迅速扩大与合倂,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如地下河。溶洞的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首先,溶洞是沿各种构造裂隙溶蚀、侵蚀出来的。其次,岩层的构造

形态,如褶曲、倾斜或水平等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影响。因为各种构造的岩层层面,都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它为溶蚀作用开创了空间条件,加上层面稳定,延伸又远,所以下渗水流能够深入地下,发育出规模较大的洞穴。

3.2地貌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上石炭统:船山组。该地层广泛分布于黑风口、田螺岩、狮子岩、大小力岩及大湖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层状微晶灰岩,上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和白云质灰岩。本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是永安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

3.3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直接或间接影响喀斯特水的径流量和溶解的速度。永安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动植物繁殖较快,水流动快,二氧化碳补充也快。水是喀斯特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主要是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在起作用。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和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化学反应的速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的,溶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高。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进行的。高温下化学反应速度快,碳酸钙的溶解量增大。植被丰富,是鳞隐石林的三大特征之一。使生物成因的二氧化碳增加,多雨会使喀斯特水的循环速度加快,使地下水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补充,溶蚀力得到加强。水不仅对可溶性岩石发生溶蚀作用,而且还发生机械冲蚀和搬运作用,从而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结束语:

野外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永安的石林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为我们了解古地理环境和地貌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证据,野外的实习将我们从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的地貌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已经学习到知识更加的深入。通过野外的实习熟练的掌握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与实际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把书本的知识吸收为自己的财富,野外实习在检验我们是否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自然地理的各方面知识作为专业的基础知识在运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务必要夯实基础,才能够谈规划。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初高中地理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地质学与地貌学 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区和雨城区上里古镇地区(由雨城区市区沿318国道至芦山县沿途地区及雨城区市区至上里古镇沿途)的地质地貌特征的实地观察,使我们对课本上的地学知识有了从理论到实际的认识。更加深入的巩固了我们的地学知识,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该地区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灾害治理方面的成功和不足。为将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二、 实习时间

20xx年1月4日 1月5日

三、 实习地点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飞仙关——芦山县沿途地区和雨城区——碧峰峡镇——上里古镇——白马泉地区(由雨城区市区沿318国道至芦山县沿途地区: 茶马古道、猪儿嘴、陆王沟、老君岗、龙门溶洞、龙门乡红星村,以及雨城区市区至上里古镇沿途地区:太平桥、太平电站、陇西大滑坡、白马泉、上里古镇二仙桥)

四、 实习内容

1、地区概况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有“雨城”之称。北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与南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面有成都、眉山、乐山3市,市域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狭的不规则图形。概括起来讲,雅安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1]

雅安市位于川西地槽区和川东地台之间,地壳运动剧烈。从震旦纪以来,历次构造运动为雅安地区遗留下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等多种走向的褶曲和断裂。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作用下,产生拉伸、压缩、剪切、弯曲、扭转等种类俱

1

全的岩石变形,构成歹字形、人字形、山字形等类型多样的构造体系。

雅安市就地貌看,介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就地质构造单元看,位于四川东部地台区和洗布地槽区之间。就地槽区与地台区下分的构造单元来看,雅安地区占有川东地台区的龙门山褶断带南段、康滇地轴北段、峨眉断块西部,以及四川中台拗次级构造单元芦山褶断束大部。地壳运动的活动性和不均一性表现非常突出,地貌显得特别复杂。[2]

雅安地层状况大都是下第三系名山群泥岩、砂岩,且为钙质,风化土壤容易形成中性及弱酸性土壤,滴盐酸均能看到剧烈的反应。

2、实习工具

地质罗盘仪 速测箱 铁锤

3、主要内容

3.1 由水流因素产生的地貌

3.1.1茶马古道遗址区:河流阶地

茶马古道遗址区域,沿青衣江形成3个台面,为青衣江河流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阶地。一级阶地以下洪流能够淹没的区域为河漫滩,其组成主要大量卵石及泥沙等物质。一级阶地为早期河流下切,地壳抬升所形成,一般情况下是河流汛期不能淹没的最低区域,物质组成为近代河流冲积物,体现出“近河岸粗,远河岸细”的分布特点。一级阶地土壤质地好,土层厚,耕性好,供水肥性强,适宜农作物生长,但此区域在较大的洪水到来时易被洪水淹没,若种植农作物会造成对水域的污染,影响生态平衡。在土地资源较为匮乏的城市地区,可以将此区域建造临时建筑物,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态势。河流的二级阶地,结构稳定,高低适宜,且形成、堆积时间长,土壤有轻微黄化现象,相比一级阶地的土壤更细腻,此区域适合作为居民点用地,具有地基稳定、

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等优点。河流的三级阶地(原

飞机坝),形成时间更早,受到风化剥蚀的作用更

为严重,土壤形成大量黄壤及少量的白鳝泥,土壤

适宜种植农作物,作为主要农作物区域。四五级阶

地为乔木生长的林地。(如图一所示)

3.1.2 芦山县龙门乡:河流改道、水系、溶洞

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2

龙门乡可以明显看出河流改道的迹象,原河道内只有很小的水流经过,而在原河道不远处另有一个较大河道,为某一时期突发的较大

洪水经过,因为河流来不及弯转,直接由原来河流形成的

阶地上流过,冲积过后,形成新的河道,并且切割形成一

个较大江煮,其土壤松散肥沃,供水性强,适合作为农业

用地。(图2)

该地区山脉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一个典型的漏斗形地貌。河流沿岸冲积物多为沉积岩类,岩层产状较为平缓,其水系的形式为树枝状水系,此水系常见于岩石强度比较均一的地区。整个漏斗地区四周高出流水会集与中间低处为向心状水系,所以排水成为这个地区的主要问题,地表水会岩石的冲刷,地下水也渗透到岩石的内部,溶解大量的矿物质,使水体盐分含量重,地壳内部的温度低,水体温度相应的很低,这些都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了不不良影响。所以需营建与之相适应的排水工程,并留神农田的高灌低排,避免因积水和碱土状态造成深胶难泥潭,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由于受到地下河水的侵蚀河漫滩土质绝对蓬松,地基不稳,不合适在河流两岸营建屋宇,只合适发展农田。

龙门溶洞地处东部平原与西部丘陵低矮山区向青藏高原巨大山系的过渡带上,洞区正处于邛崃山脉南段与罗绳山脊间的河谷宽地的谷坡上。该地区的溶洞不是石灰岩所形成,是由砾岩形成的。且此区域是世界最大的砾岩溶洞。龙门乡四面环山,山体岩层以可溶性砾岩层为主,具四周高中间低的漏斗地形,尽管岩层坚硬,但可溶性和透水性好,加上构造断层发育,地表水的树枝状水系发达,易受水溶解,形成通道,岩石在水流的作用下,磨圆度较高。

3.1.3 双石乡双河村:河流袭夺 河流改道

在双十村,我们可以看到河流形成的幼年期,河流水流量不大,其两岸有较多较细的河流冲积物,并且可以明显观察到

河流向旁侵蚀的痕迹。此区域的地形及河流

可以推断出曾经发生过河流袭夺及改道。因

为地壳运动,原山体岩层断裂,形成一个相

比于原来的河床更低的水流出口,使原来河

流的上游改道,从此处的断流地带流出,原来河流的下游则逆流,

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与新形成的河

3

流汇集,形成今天所看到的河流。(图3)

3.1.4 地下水资源 白马泉

白马泉是典型的虹吸泉,其形成是由于山体外部的破碎带形成的孔洞和裂隙中侵透水流出,其中含有大量气体,液体与气体产生的震荡发出“嗒嗒”之声,犹如骏马奔驰的声音,故人们将此泉水称之为“白马泉”。由于水在岩层中渗透时,矿物质对水有过滤作用,溶解有益物质,大量的溪沟对地下水有补给作用,同时由于岩层中的多层裂隙作用,控制着水量,地温相对于大气温度来说,相对稳定,冬天时低温高于气温,夏天时,低温低于气温。所以这里的水喝起来滋味很好,而且温度合适,冬温夏凉。因为岩层对水体的作用,使水温保持在十几度,冬天比人体温度高,夏天比人体温度低,所以喝起来很爽口,并且也不会因为干旱而枯竭。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相比于地表水有很多优越之处,地下水的分布范围广,其流量一般不受季节的变化的影响,在干旱地区、干旱年份的供水作用尤为突出。在地下水入渗及渗流过程中,由于岩层过滤,水质都比较纯净不易受污染,但当地下水被污染后,比地表水更难于净化。

地下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一种数量有限的资源。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及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地下水的需求增加,首先是在一些缺乏地表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量而集中的开采地下水,很快引起区域性水位下降,出现地下水资源枯竭的现实威胁时,人们才会意识到地下水是一种数量有限的珍贵资源,必须查明数量,有计划的开发利用。

白马泉被科学的利用于旅游开发,是对地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不仅保护了白马泉的水资源,还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

3.2 地质构造与地貌

3.2.1单面山 :猪儿嘴

猪儿嘴是最为典型的单面山构造,是下第三系名山群地层,泥岩夹薄层粉砂岩,易分化形成土壤。其顺向坡长而缓,地质条件稳定,水系发达,土壤较为肥沃,适合农业开发利用。其逆坡土壤不稳定,易发生垮塌,其附件既不适合农业生产,亦不利于城建规划。在岩层中可以看见地下水出露,水流从逆坡流向顺坡,

4

故在顺坡的底部容易找到地下水。

3.2.2 飞来石:龙门乡红星村

在龙门乡红星村,可以看到大量的砾岩,当地的耕地均在砾岩表面风化形成的很薄 的土层上。很容易看到,在红星村的周围山体均为泥岩,而此处的出现的很多砾岩沉积,此处应为典型的“飞来石”奇观,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如此大范围的飞来石都是极其罕见的。据老师讲解,此区域内大量出现“飞来石”可能是因为数亿年前的造山运动时,地壳板块活动,使同一山体的两边向旁边挤压,在巨大的外力作用下山体断裂产生的碎裂物质,在岩体断裂时弹射到当今红星村所处区域,散落到各地,形成现在所看到的“飞来石”奇观。这些砾岩大小不一,对于研究古代造陆、地质运动、地壳活动等有珍贵的科考价值。

飞来石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零星分布的砾岩,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使得原先较为平坦的地区变得混乱,无法形成成片的土地,而且,此处“飞来石”中的岩石均为钙质岩类,石灰岩含量高,碱性偏强,在雨水的作用下,钙质物逐渐与土壤混合,致使土壤碱性增强,影响作物生长,使得该地区极不利于农业耕作。而因其地形限制,使得土地的合理规划也存在巨大困难。

3.2.3 地堑:陇西河太平桥地区

两条大致平行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中间部分岩块下降,

形成地堑。(图4)

陇西河太平桥地区,岩层趋于水平,此处为龙泉院大石

板断层和吴家山庙子岗断层的作用下形成的地堑地形。在桥

下观察可以看出,该处岩层倾角较小,地质条件稳定,此处可以建造高速公路桥。稳定的地堑构造,也使得当地居民可以得到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当地农田布设紧凑,具有稳定的农业耕作环境。

太平桥地区四周高,中间低,使得农田、居民点的排水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农田的周围有很多的排水沟,水利设施比较健全,农业发展和土地规划的现状都很好。

3.2.4 笔架山 :上里古镇二仙桥

站在上里古镇二仙桥上,可以看到不远处有很多个并不太高的小山,其形成是由于软硬岩层相间产生的差别风化,软岩层更容易被风化,

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而应岩层残留下来

5

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整个连绵的群山和高下不一的山谷与山峰,看起来像笔架,因此被称作“笔架山”。

该地区是白垩纪贯口组地层,多砖红泥岩及钙质粉砂岩。这个区域的地质环境较好,位于一二级阶地之上,有丰盛的土地资源。四处高两头低的地形,适于高灌低排,农业生产很是便利。此地为与单面山的裂倾坡,本不适宜耕作及居住,但仍能看到许多居民点为于山脚。总体来说,是由于山体有大量的植物覆盖,对水土的流失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岩石不至于裸露在外,而且裂倾坡的坡度并不很大,相对比较缓。故居民点修建在山下能较好的调节室内环境,笔架山可以阻挡强烈的太阳光,减缓风的对流运动。于是,形成了非常有利于人们居住的“风水宝地”。

3.2.5 岩层产状、风化:老君岗

老君岗可以看见裸露的下第三系名山群泥岩、粉砂岩。此地可以看到球状风化、碎屑风化以及泥岩风化。粉砂岩较泥岩硬度大,用锤头本别敲打粉砂岩和泥岩,可以看到泥岩非常容易形成碎屑而脱落,而粉砂岩更坚固,不容易形成碎屑。泥岩的组成更细腻,粉砂岩组成颗粒更粗糙,故泥岩更容易被风化形成粘重的适宜耕作的优质土壤。此地粉砂岩的厚层或块状构造,交叉裂隙的发育,难与溶解以及其等粒结构构成了球状风化的条件,形成了典型的球状风化。

在老君岗,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岩层产状,并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来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使书本上的知识再次结合实际,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3 地质灾害遗址

3.3.1 陆王沟 泥石流

据吴老师介绍,陆王沟在19xx年曾发生过重大泥石流灾祸,造成300多户村民除一人外出幸免于难外,其余全体遇难。

陆王沟三面环山,处在单面山的逆倾坡,有大量的松散物质,很不稳固,同时,雅安降水丰富,有水作为泥石流的发生的润滑剂,造成了这次损失惨重的泥石流。现在,陆王沟已经修建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如可以拦阻地表水的环山沟,引流入河的顺沟,道路旁边的堡坎较其余地方也有所加固,另外这里还有泥石流监测器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生物措施,树林可以固定山体泥土。

3.3.2 滑坡 :陇西大滑坡

6

陇西大滑坡地形同陆王沟一样,三面环山,有大量的松散物质,在雅安大量降雨雨的作用下发生大面的滑坡和泥石流现象,曾经一度对人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也为碧峰峡的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如今的陇西大滑坡,已经是曲径通幽的大片竹林,所到之处均可看见竖沟,便于积水的排放,山腰上还有大量的环山沟,防止积水对松散物质的直接冲击,降低了滑坡发生的可能性。而相比之前看到的陆王山对滑坡的治理来看,陆王山的治理并不完善,今后仍然可能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而陇西大滑坡作为滑坡治理的示范工程,这些松散物质还是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缓慢的向下移动,但滑坡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陇西大滑坡治理的成功之处在于,这里建筑了适合当地雨量、排水量等具体情况的竖沟,工程措施实行得当。不仅工程措施得当,其生物措施是其极大亮点,大量种植品种优良的新一代竹子,其特点是根系发达,对固土有很好的作用,其生长速度快,且是多年生植物,所需栽种成本低。竹子在一年的生长周期内,能在春季取得竹笋,为当地农民取得收人来源。而且竹子是造纸的优良原料,存在很高的经济价值。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当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极易于普及栽种。

这些措施改善了陇西大滑坡的情形,挽回了宏大的经济丧失。 而此地是去碧峰峡的必经之地,只有有效的治理了此地的滑坡现象,才能充分利用碧峰峡的旅游资源。又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五、 实习心得

近两天的实习,使我更加深刻的巩固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知道了理论知识如何结合实际,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为人类造福。本次野外实习,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地质学与地貌学》与本专业的联系。

这次地学野外实习丰富了我的眼界,看到了书本所讲内容,巩固了书本知识,还学到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必须考虑到人文、社会、经济的各方面情况。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在进行治理类似的地址灾害时,不仅仅是在治理,不顾其他诸如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是不能取得由效的成果的,要多方面的考察,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确保在保护水土流失的大前提下,更多的应该考虑到百姓的生活,争取到百姓的支持,才能取得较好成绩,其措施才是长远的。在观察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大自然的运动,大自然在上百万年的运动中,或者悄无声息或者剧烈的运动之中,改变着地球上的生物活动,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创造

7

了非常多的奇观为世人惊叹。从山体的褶皱、山体的断层,以及遗留下来的风化沉积物,我似乎看到了过去此地的地理形态,我似乎能想象到当时的情景。我想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只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前进,否则只能自取灭亡。

在看起来并不是很大的区域内,我们看到了多种地质构造,地质奇观及一些灾害治理的工程。学到了很多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知识,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以及灵活的处理问题,还学到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也在途中加深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本次野外实习是我学习生涯中的一次重要体验,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裨益。

参考文献:

[1] 王数,东野光亮.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验实习指导[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0

[2] 王数,东野光亮.地质学与地貌学教程[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3] 百度百科.雅安.百度名片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