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实习报告.doc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水文与水资源学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        

    1001          

    田柳            

    2010119010132   

实习地点长江水文站和三游洞              

实习日期 20##114-5指导教师老师        

实习成绩         批阅时间         


目录

前言

实习目的…­­­­­­­­­­……­­­­­­­­­­……­­­­­­­­­­……­­­­­­­­­­……­­­­­­­­­­……­­­­­­­­­­……­­­­­­­­­­……­­­­­­­­­­……­­­­­­­­­­……­­­­­­­

实习过程…­­­­­­­­­­……­­­­­­­­­­……­­­­­­­­­­……­­­­­­­­­­……­­­­­­­­­­……­­­­­­­­­­……­­­­­­­­­­……­­­­­­­­­­……­­­­­­­­­­……­­­­­­­­­­

实习总结…­­­­­­­­­­……­­­­­­­­­­……­­­­­­­­­­……­­­­­­­­­­……­­­­­­­­­­……­­­­­­­­­­……­­­­­­­­­­……­­­­­­­­­­……­­­­­­­­­­……­­­­­­­­­­

前言

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之前一直在吵嚷的宜昌,大家似乎都很期待,对那里的山,对那里的水有着无限的向往,而对于我来说却很是平平淡淡,虽然带着这样平淡的心来到宜昌,我还是收获很多,所以我想在还没有写报告之前记录下来。

我们的第一站是长江水文站,他又称为“宜昌水文站”,去之前我们就知道要去那里听取相关的水文学的知识,但是不知道工作者具体要从哪些方面来讲解,带着疑惑我们来到水文站,从水文站的工作者们认真仔细的讲解他们水文站所承担的水文研究的项目,在那里流量、含沙量、流速成了他们工作的代名词,着一些小小的要素却构成了他们生活实实在在的标符。在那一刻我感觉到自然的伟大和科学的奇妙,最令我感动的是工作者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他们时而幽默,他们时而严谨,但不管那样的态度,都表象出他们对工作的热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少的而且也是应当学习的。

经过一夜的休息后,我们跟着汽车的脚步来到我们一直期慕已久的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一路上下着下雨,山间有些雾飘着,没有看见过的同学们把它比喻成仙界,迎面出来的空气很新鲜,轻轻吸上一口就像古时候吸鸦片那样过瘾,而且神采飞扬,我们最先参观的是三峡大坝的船闸,它是一个五级的过水船闸,是为了促进船只的航运的发展,每一次闸门的打开就像是开启了新世纪的大门,迎来了新的曙光,自动化的装置,高科技的使用不得不是我们为之而叹服,在此刻我想我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应该是骄傲的,因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创建了如此伟大的工程。

看完船闸,我们来到坝顶看三峡水库,站在上面仿佛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不管是向上游还是向下游看都是一片翠绿的河水,此时的它没有一泻千里的豪迈,而是有了江南女子的的温柔,安静的向下游默默的流淌着,在此时我仿佛觉得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是不值得一提的,因为那种自然美所创造出来的伟大早已将这种人工艺术品盖过、淹没。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掉三峡大坝的美,不是它的衬托,甚至是烘托,怎会有这样的美景呢?怎样会吸引如此多的眼睛来看这样的美景呢?

时间再买的食物面亲总是停留的很短暂,因为它想告诉人们“物以稀为贵”,顺着山路,我们来到了宜昌有名的“三游洞”景区,三游洞的前面是下牢溪河,清澈的河水缓缓地流淌着,就像一个老者在耐心的将这一个古老的故事一样,我们顺着栈道,看见先辈们留下的足迹和诗篇,他想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它外在的优美的风景,更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而那文化才说过i帧正吸引我们来到这里的真正目的,我想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承载着我们的过去,更接替着我们的未来。

美似乎是它的代名词,既然是这样,我们更应该擦亮我们的双眸去仔细地研究和细细的品尝她的美。

实习目的

1、通过观看常见的河道来深入地了解河流地貌,河流地貌中的流水侵蚀以及河流的侵蚀后所形成的地貌。

2、通过观察宜昌的地貌,了解宜昌的地貌类型,以及怎样在野外对地貌进行判断。

3、通过观看三游洞地区,深入地了解岩溶地貌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形成后的演化以及岩溶地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实习过程

一、   长江水文站

在长江水文站的庭院里我们看见了宜昌水文站的实测的卵石有3750g,这对于长江中游的河水来说,有这样大的推移质是很难得的,这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有着巨大的关系,下面我就按照河流的推移质形成的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河流地貌来说明我所理解的推移质问题。

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水利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泥石移动的作用,叫做河流的搬用作用,河流的搬用作用有三种形式:

1、推移:推移是流水是泥沙或砾石沿地面滚动或滑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收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等所致。

2、跃移:跃移是地床泥沙呈跃移是向前搬运,流水中的床底沙粒上下长生产生压力差,上升力相对增强,被水流携带前进,泥沙克里离开床底后,颗粒上下部的水流速度相等,压力差相消,泥沙颗粒有沉到河底,这样如此的反复,就够成了跃移的向前移动。

3、悬移:悬移是娇小的颗粒在流水过程悬浮状态的搬动,由于你傻颗粒很小,所以它的重量以及水的阻力不能使它沉于河底。

在我看来,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对于推移质的形成,它是一个岩石与水相交融过程中的一种磨圆程度的结果,磨圆程度越好说明水对它的侵蚀作用就越强,同时流水的速度,是推动岩石向前的一种动力,岩石的重量和流水的速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推移质是流水侵蚀版用的结果。

二、   三游洞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三游洞简介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 20##年5月25日,宜昌市三游洞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体,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来三游洞的主要目的就是观察它的岩溶地貌以及形成的原因与机制,那么我将从岩溶地貌发生的原因,所需要的要素,以及他对当地的生成生活的影响来谈谈对三游洞的溶蚀作用的看法。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温和地貌现象。

岩溶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和物理作用过程,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做岩溶作用。

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

1、气候因素:宜昌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同期,降水丰富,年平均温度较高,这些条件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发生。

2、生物因素:宜昌处于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带,植被丰富,动物繁多,从而可以提供大量的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有利于养花和分解客场胜血多二氧化碳,在水域二氧化碳的溶解下,有利于分解岩石。

3、地质因素:宜昌地区的岩石大多数是有利于形成岩溶地貌的石灰岩。

总结:在我看来一场是有很多因素来促进岩溶地貌的发展的,但是我们所到的三游洞,它却很难反映出很明显的岩溶地貌的。

地貌: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宜昌处于我国的的第二级阶梯,是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所以他的地市的高差相对大,地势起伏较大,同时宜昌也是处在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比较丰富,全年的气温比较高,所以他的地貌类型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的地貌,大致分为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

1、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的过程进行侵蚀,形成各种狗古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下游搬用并对及,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推挤地貌,凡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就是河流地貌。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在下牢溪河流的两岸,有很厚一层泥沙堆积物,这表明所堆积的地方是水流速度比较缓慢。

流水作用: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一般可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还包括河水及其携带物质对地表的磨蚀作用,以及河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在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流中,水流可推动很大的砾石向前移动,在这些砾石向前移动过程中,互相撞击并磨蚀河床底部。当河水流过可溶性岩石组成的河床时,河水将岩石溶解也是一种很强的侵蚀作用。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下切侵蚀和侧方侵蚀,下切侵蚀使河床加深,在下切过程中使河床向其源头后退称为溯源侵蚀(或向源侵蚀)。侧方侵蚀的结果是使河岸后退,河谷展宽。

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称为搬运作用。河底泥沙和砾石受流水冲力作用沿河床向前滚动或滑动,叫推移作用。河流对水底砂石的推动力与它的流速有关,流速越快,动力越大,推力越强,所以在山区河流当山洪暴发时能将巨大的石块推出山口。河底的砂粒,由于水流而产生的上下压力差,能使一定重量的泥沙颗粒跃起,并被水流带走,称为跃移。较细小的颗粒能悬浮在水中,并被水带走称为悬移。推移、跃移、悬移是流水搬运作用的最主要方式。当然被水溶解的物质,往往被搬运到更远的海洋中发生化学沉积,也是一种搬运作用。

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这种作用称为堆积作用。对一种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但是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如果海平面下降,下游地段也可能转化为以侵蚀为主,如果河流水量减少,泥沙增多,在河流上游段也可能出现堆积作用为主。在同一河流段也可能会出现侵蚀、搬运和堆积同时进行的情况,流水将凹岸侵蚀下来的物质同时搬运到凸岸堆积,这就是三种作用在同一段河流中同时进行的情形。

三游洞的山脚下就是下牢溪河流,我们在栈道上行走的时候就看见许多河流拐弯处有很多黄色的泥沙堆积,有的并露出水面,10月的宜昌是一个少雨的季节,即使降雨,降雨的强度也不是很大,所以河流的流量减少,流速减缓,相对来说有利于河流中的泥沙堆积,但是由于上游的植物保护良好,所以在这个季节不利于河流的沉积。泥沙的沉积在于水流速度、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下牢溪河流之所以有黄色的堆积物堆积在于当地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下雨多,河流的河流量很大,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大,所以当河流的流速变缓的时候就有利于泥沙的堆积。

2、岩溶地貌:上面已有提到。

实习总结:

1、这次实习,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获得了一些野外的实习经验,特别是同学们之间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同学们在间隙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交流,同时还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们学到很多书本不能学到的知识,包括做人的道理 。

2、在这次的见习的过程中,我们有关地貌方面的见习内容是非常明确了,但是我们所到之处的三游洞却不很明显的具备的岩溶地貌的特性,这是一个遗憾,没有亲眼看见岩溶地貌。但是我们更多的体会到了三峡地区的流水地貌。

3、由于时间的仓促,我们所了解到的东西仅仅只是表面的,而且由于对象光知识的掌握不到位也很难对所见所闻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这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程中所要加强的。

4、虽然时间仓促,天气不是很好,但是我们还是在新鲜视觉的冲击下找到了那份快乐,那份亲近自然的洒脱,那份返璞归真的自然,我想只是我们生活所追求的另一种境界,这也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所应该具有的生活姿态。

5、这次的见习过程中,我发现我自己的知识还很薄弱,所以在未来的学习中,我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其他的课外知识,包括做人的道理。同时在掌握知识的时候,我还缺乏实在性,所以还要在落实这方面下功夫。

 

第二篇:地貌学原理实习报告

一.   航片判读:. 2

二.   居庸关. 4

三.   官厅水库. 6

四.   房山石花洞. 8

实习时间1018日——1022

                                       班级   :水保09-2

                    姓名   :孙丽文

                    学号   :090214228

                    指导老师:王云琦

一.         航片判读:

1. 实习时间:10月18日

2. 实习地点:学校一教312

3. 实习目的与任务:了解航片有关知识;掌握如何进行航片判读;了解立体反光镜原理并学会使用立体反光镜;了解地貌类型和特点

4. 实习内容:航片判读

今天地貌学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在学校进行航片判读。航片就是航空像片,航空像片又称航摄像片。航片都是成对出现,这叫像对。就用途而言,主要用于读出高程,地形测图。

卫片,是卫星遥感图像的通称。卫片是通过人造卫星上装载的对地观测遥感仪器对地球陆地表面进行观测所获得的遥感图像。与航空像片相比,卫片的地面分辨率较低,因此只能用来进行比例尺较小的土地资源调查。

卫片的突出优点是:宏观性强、覆盖面积大;多时相重复,资料更新快,现势性强;以多波段方式观测,可反映地物光谱特征。大多数卫片可公开发售,无保密性,易于购买使用,同时价格相对低廉,一般相同面积区域的卫片成本不到航片的十分之一。当然,卫星遥感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地面分辩力低,成图比例尺偏小。,航空像片一般分辨率较高,影像清晰而且细致,反映的地物也较丰富,比较容易判读。但是航片获取成本也较高,而且它属于中心投影,校正处理比较复杂。一般在局部范围和制作大比例尺时使用。

在读航片时要两眼分别看不同两张片子上的同一个点,寻找适当的角度就可以看到立体效果图。也可以借助立体反光镜看。人眼正常情况能区分1′,而立体镜可以拉大人双眼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分辨更小的点。反光立体镜是在进行像对的立体观察时,必须做到左右眼分别各看左、右像片,为了帮助人们分像观察,获得立体感而制成的装置。立体镜有桥式立体镜和反光立体镜;桥式立体镜是在镜架上装上两个凸透镜,透镜间的距离约等于眼基线长,镜架高等于透镜焦距,影像的光线经透镜,分别平行进入左、右眼中,达到分像而获得立体效应。反光立体镜。是用支架两旁的反光镜分别将左、右像片的影像反射到左、右观察目镜中,达到分像而获得立体观察效应。

早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两张像对,我们组是看岩溶地貌,这可以锻炼我们的立体思维能力。在大家经过讨论探讨后,每个人都能看出来它的立体效果。各小组还相互交换航片,看到了冰川地貌,黄土地貌。

⑴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地貌。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原南斯拉夫西北部),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溶蚀作用为主所塑造的各种地表和地下的地貌。

⑵冰川地貌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⑶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黄土塬、梁、峁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它们是当地群众对桌状黄土高地、梁状和圆丘状黄土丘陵的俗称。黄土地貌的特点有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侵蚀方式独特,速度快;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5. 实习感想:

通过今天的实习,我学会如何判读航片,知道在判读航片的过程中,由于光线的射入角度不同,读出的立体三维图会有所差别。航片上的信息可以解译出一些资料,有利于土地利用规划,做小流域的治理,这些对我们以后从事专业性工作有帮助。

二.         居庸关

1. 实习时间:10月19日

2. 实习地点:南口——居庸关

3. 实习目的与任务:参观了解河流地貌,阶地与断层,对这些地貌有直观的印象

4. 实习内容:河流地貌、阶地、断层

今天实习去了昌平,从南口到居庸关。汽车行驶的后半段时,明显可以看到公路高低起伏,老师说这是关沟,到居庸关要过六个关沟。关沟古称军都陉(陉,山脉中断的地方、山口),太行八陉之一,曾经是明代北京防卫体系的重中之重,因关城林立而得名。关沟也是太行山与燕山两大山脉的地理分界线,有断层、皱褶、单斜等地貌,是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首先看了河流地貌。凡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河流地貌。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3 个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成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形成河流阶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具有较宽阔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

南口镇下车时看到马路边有干涸的河床,两岸的植被状况很好,一些干涸的河流分支,在河床底部植被茂盛。通过一些圆滑的卵石,砾石可以判断出曾是河床。由于河流长期的冲击,使卵石变得圆滑。常年河水的流过,带来丰富的矿质营养元素,经过沉积,在河流两岸及其河床上形成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我们看到的河床是干涸的,在河床底部有运输车辆通过的道路。而当遇到洪水时,他便有排洪的功能。两边岸堤的高度是经过50年来降水情况精确计算得出的,足以防洪,过高只是加大工程量,提高成本。

北京有五大水系,分别是:永定河水系、拒马河水系、温榆河水系、朝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

从南口镇到居庸关,一路上可以看到一层层阶地。公路时修在一级阶地上,因为一级阶地的地形平坦,地势低平开阔,坡降很小。

居庸关长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中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居庸关地处居庸峡谷,居庸峡谷腰细,两头略宽。关城既有崇伟辉煌、坚厚沉实、拔谷擎天的雄胜,又有蜿蜒跌宕起伏若巨龙腾跃的动感。居庸关的纵深是40华里,居庸峡谷有多长它就有多长,在这个长度的峡谷内有4重雄关:南有南口关,北有八达岭关,中有关城和上关,出了北口八达岭关,还有岔道城。

在南口和居庸关口的左边都可以看到一些断层三角面,虽然被人工打磨损坏过,但仍可以看出是断层。

断层是指岩石受力发生断裂并有相对位移。断层能直接形成地貌,如断层崖,也能使原先的地面发生翘起和断陷,或者错断各种地貌。断层活动还能使断层两侧块体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产生挤压或拉张,形成隆起高低或陷落洼地。断层崖形成后,由于外力的剥削作用,也可使断崖层演变为断层三角面等。

5. 实习感想

今天第一天外业,我们在南口下车看河流地貌,老师的声音太小,也没有带扩音器,老师为了让大家听到就反复的讲,一批一批的讲,这样其实很耽误时间,老师又辛苦,希望老师可以用扩音器,就比较方便。去居庸关老师讲了不久,就让大家自由活动,现在课程比较忙,大家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有机会在一起娱乐一下挺好的。似乎在游玩中就学到了许多知识。学习比在室内效果好,因为有直观印象,更加具体,记忆很快。

三.         官厅水库

1. 实习时间:10月20日

2. 实习地点:延庆官厅水库

3. 实习目的与任务:通过参观官厅水库,了解水库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了解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其特点。

4. 实习内容:黄土地貌;水库

官厅水库在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北京市延庆县界内,于1951年10月动工,1954年5月竣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70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4.6秒立米,设计洪水流量11450秒立米,总库容21.9亿立米,设计灌溉面积150万亩,装机容量3.0万千瓦。主要水流为河北怀来永定河,永定河为海河水系主要干流之一,大部流经黄土地区,含沙量大(最大达32.2%),有小黄河之称。下游受到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常犯滥成灾。水库建於官厅山峡入口处。水库运行40多年来,为防洪、灌溉、发电发挥了巨大作用。官厅水库曾经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库区水受到严重污染,90年代水质继续恶化,1997年水库被迫退出城市生活饮用水体系。造成水质恶化的原因主要是1.上游地区建设的拦蓄工程截流入库水量;2.大量污水排入库区。 3.水库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康熙年间这一带洪涝灾害严重,康熙给它命名为永定河,希望能给老百姓带来好运。可是民间都称之为无定河。北京有四大水库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一般水源区的植被很好。水库一般应修建在高山峡谷地形,水源充足的水流下游,容易聚水。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一旦遇到降水,上层细小颗粒堵塞粗大颗粒的空隙,使水不能下渗,在表面流失,这叫做结皮。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黄土区的侵蚀有古代和现代之分。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历史近期发生的地貌侵蚀过程,它和古代侵蚀的主要区别是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表现为侵蚀速度的加快。古代侵蚀纯为自然侵蚀,其速率通常是缓慢的。现代侵蚀和古代侵蚀在多数地区以大规模农耕兴起时期为界。现代侵蚀都以沟道流域为基本单元。沟道流域内,谷缘线以上的谷间地和以下的沟谷地侵蚀特点是不相同的。黄土地貌的特点有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侵蚀方式独特,速度快;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边缘倾斜3°~5°,周围为沟谷深切,它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黄土梁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梁顶倾斜3°~5°至8°~10°者为斜梁。梁顶平坦者为平梁。丘与鞍状交替分布的梁称为峁梁。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峁顶的面积不大,以3°~10°向四周倾斜,并逐渐过渡为坡度15°~35°的峁坡。若干个峁大体排列在一条线上的为连续峁,单个的叫孤立峁。连续峁大多是河沟流域的分水岭,由黄土梁侵蚀演变而成;孤立峁或者是堆积过程中侵蚀形成,或者是受黄土下伏基岩面形态控制生成。

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一旦遇到降水,上层细小颗粒堵塞粗大颗粒的空隙,使水不能下渗,在表面流失,这叫做结皮。

黄土是适于植物生长的土质。黄土富于直立性,其中的天然洞穴曾是原始人类的住处,也为现代人建筑住宅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强烈的现代侵蚀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给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造成障碍;大量泥沙入河,淤塞河道,妨碍水力资源顺利开发,并使下游河道经常泛滥成灾。所以,必须对黄土地貌进行改造。改造黄土地貌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首要目标是控制水土流失,方法是增加地面植被,削减地面坡度,抬高局部侵蚀基准面,如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谷底修筑土坝和非耕地造林种草等。

5.  实习感想

今天看到黄土地貌,了解黄土地貌的有关知识后才知道水保专业的重要性。治理水土流失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四.         房山石花洞

1. 实习时间:10月21日

2. 实习地点:房山石花洞

3. 实习目的与任务:参观石花洞,了解岩溶地貌的成因,特点等。

4. 实习内容: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就是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岩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呕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美不胜收。

石花洞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距北京市区约50公里。核心区石花洞是中国罕见的多层溶洞,是中国北方地区岩溶洞穴的典型代表景观。明正统十一年(1446)由比丘圆广法师发现,先后得名“潜真洞”、“十佛洞”、“石佛洞”。因洞内石花锦簇,取名“北京石花洞”。1982年投资开发,1987年对社会开放。洞体为层楼式结构,共7层。从上往下数,1至6层为旱洞,第7层为地下暗河。垂直高度300多米,已开放4层,洞道总长2.5千米。洞内的化学沉积物十分丰富,有5种类型,33种形态。

石花洞内的自然景观玲珑剔透、花彩多姿、类型繁多、有滴水、流水和 停滞水沉积而成的高大洁白的石笋、石竹、石钟乳、石幔、石瀑布、边槽、石坝、石梯田等和渗透水、飞溅水、毛细水沉积形成的众多石花,石枝、卷曲石、晶花、石毛、石菊、石珍珠、石葡萄等。还有许多自然形成的造型,如海龟护宝等。并有晶莹的鹅管、珍珠宝塔、采光壁等,众多的五彩石旗和美丽的石盾为中国洞穴沉积物的典型,大量月奶石莲花在我国洞穴中首次发现。 石花洞现已形成20大景区、150多个主要景观,各个景区遥相呼应,互为映衬。“瑶池石莲”已有32000余年的历史;“龙宫竖琴”堪称国内洞穴第一幔;“银旗幔卷”、“洞天三柱”等十二大洞穴奇观无不令人赞叹叫绝。石花洞的洞口开设了“世界洞穴奇观展”,共展出世界著名洞穴景观照片上百幅;在洞外还有“野生动物展”、“奇石展”等。

石花洞岩溶洞穴资源以独特的典型性、多样性、自然性、完整性和稀有性享誉国内外。丰富的地质资源,显示了石花洞在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科普教学和旅游观赏中的价值。石花洞中洞穴沉积物记录了地球的演化历程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是一处研究古地质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库。石花洞石笋见证北京2650年夏季气候变迁。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后欣然题词为“地下地质奇观,溶洞博物馆”。

大约在四亿年前,北京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碳酸盐类物质。由于地壳运动,几经沧桑变迁,海底抬升为陆地。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华北发生了造山运动,北京西山就此形成。而后碳酸盐逐渐被溶蚀成许多岩溶洞穴,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石花洞发育的地质年代是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中,随着地壳运动的多次抬升与相对稳定之过程,使之发育为多层多支溶洞。

公元1446年,明朝正统十一年四月,圆广和尚云游时发现,命名“潜真洞”,并在洞口对面的石崖上镌刻“地藏十王”像。明景泰七年(1456年),圆广和尚又命石匠雕刻十王教主“地藏王菩萨”佛像,安座第一洞室,则又称为“十佛洞”(石佛洞)。因洞内石花集锦,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在石花洞开发期间被北京市政府定名为“北京石花洞”。

5. 实习感想:

今天参观了房山的石花洞,虽然门票很贵,但是花的值得。看到了洞内玲珑剔透、华彩多姿、类型繁多的自然景观。这些景点让我惊叹,大自然有如此的鬼斧神工,大自然如此神奇。第一次参观溶洞,就被它的神奇独特吸引住了,这也激发了我探索它的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