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调研报告

政法就业招聘会报告

姓名: 学号: 学院与专业:

20xx年4月8日上午,山东政法学院举行了毕业生就业 “双向选择会”。 山东省20xx年春季高校毕业生政法专场招聘会在山东政法学院举行。来自省内外38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尽管提供岗位不少,但偌大的招聘现场,毕业生却没几个。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校今年毕业生只有3000余人,其中半数参加了国家司法考试;17%左右考了公务员和选调生;20%左右考了研究生;即便剩下的300多学生,也是灵活求职,不再拘泥于本专业。

据了解,今年企业进校招聘的人数远远高于往年,薪酬也普遍提高。从企业招聘的王位来分析,理工科人才需求非常大,而研究生的需求量目前总体比本科生大,不过相比之下,文科类专业的社会需求不见长,为此毕业生出路比较难,就业对口率不高。而不跟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存。大学生就业困难仅仅是一种表象,原因有三点:第一:作为一个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只是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第二:当代大学生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分歧。第三:当代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国高,对未来目标模糊,知识转化率低,独立性不够等相关因素。

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就业对20xx年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应具备的主体能力素质是什么?这种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即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

一: 面对危机,理性面对,积极准备,提高学习积极性。我们需要理性面对,积极准备,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一点,学习更努力一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就业,就业的形式是贡献社会。二: 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

部环境取得认同。 三: 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四: 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五: 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六: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七: 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也是检验一个毕业生创造能力优劣的重要手段。 八: 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毕业生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注重这两种主体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不少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品德是人才的重要标准,部分大企业在招聘时十分看重他们是否具有务实、进取精神,是否认同先做人、后做事的价值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否诚实可信、严谨认真等等。

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挑剔的用人单位,一些毕业生缺乏自我了解、缺乏市场意识、缺乏择业经验,导致部分人自我感觉良好而躇踌满志,也导致部分人不知所措而悲观失落,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那么大学生应如何抓紧在校就学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呢?然而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1、自我反省。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的择业发展方向、爱好特点、性格气质、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等。2、进行适当的社会比较。要将自己与社会上其它人做比较,特别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而不是孤立地认识自己;其次,通过自己的行为结果来认识自己;要通过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通过对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来评价和认识自己,即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来认识自己。

何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一)突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所以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它方面就相对落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心理素质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很不足,我们应该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己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在这个方面自我这个主体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消除人际交往恐惧,培养和谐心态。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具有强烈

的合群心理需求,人际交往易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然而,自我感觉良好是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点。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部分大学生还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面对就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诸多不适应。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能,逐步形成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心态,从而在与他人交往中更为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三)加强社会实践能力。调动自身对社会实际的积极性。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等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现象,并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形式,进一步激发自己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培养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

(四) 调整好就业心态。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一,树立科学的职校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降低职业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大胆竞争。第二,单位的好坏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少考虑单位名字、牌子、地理位置等易变因素。第三,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克服自卑心理、自凹心理、浮躁心理、依赖心理、恐慌心理等。

(五)客观认识自己,把准就业定位。人贵有自知自明,毕业生尤其要做到这一点,在应聘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所学专业、职业爱好、发展潜力等要素,选择相应的应聘企业以及所提供的岗位、职务和薪酬待遇,做到人事相宜,人职相宜和人薪相宜,因此,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不宜过高,尤其对职务、薪酬的要求,过高的就业预期,一是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对于一个缺乏工作经验和业绩的毕业生,是缺乏向企业开口索取较高职务和薪酬待遇的资本的;二是容易走进“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误区,这种误区会令毕业生丧失就业机会。

(六)增加诚信意识,奠定就业基石。具有浓厚诚信意识的毕业生,其就业的交易成本最低,也最能获得企业的青睐。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向企业提供虚假论文、获奖证书等资信证明,有的在进入企业工作后,单方面毁约,这种匮乏诚信的行为最为企业头疼,因此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务必增强诚信意识。一旦有丧失诚信的行为,其求职的基础就不会牢固,人为给自己的求职道路设置重重障碍。

(七)珍惜就业机会,切莫频繁跳槽。目前的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找工作难,找心仪的工作更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这种就业环境中,毕业生应珍惜就业机会,切忌频繁跳槽。频繁跳槽会严重影响实践知识、经验的积累。跳槽也许能使自己的薪酬待遇得到提高,但习惯性的跳槽,对自己今后长远发展将是有害无益的。一般而言,企业所信任、重用的人才,应该是那些能够忠诚于企业的人才。

(八)修炼敬业精神,培养良好习惯。敬业精神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之一,毕业生要想在企业立足、发展,没有敬业精神万万不可。一个尽责进取、严谨高效的毕业生是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相反,那些马虎敷衍、无序浮躁的大学生在企业将很难立足。因此,毕业生应当在修炼敬业精神上下功夫,这是毕业生能否获得发展的治本之道。

(九)认同企业文化,实现角色转换。毕业生要实现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角色转化,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要认同企业文化,自己的价值观要同企业的价值

观相吻合,行为规范要同企业的行为规范相一致,这是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重要前提条件。

(十)进入岗位角色,积累工作经验。毕业生如果被录用,就应尽进入岗位角色,尽快了解工作内容,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并逐渐积累经验。毕业生一旦适应了岗位工作,并创造了不俗的工作业绩,受到重视是迟早的事情,职业生涯的拓展也会由此找到契机。

(十一)了解政策“行情”。如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包分配,大学生要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自主择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自主择业”,不是想到哪儿就去哪儿,而是要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就业。国家对教育部所属院校、各部委所属院校、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不了解这些政策,不把握这方面的“行情”,势必要在就业中碰钉子。各地方政府为吸引优秀人才和调控人才流向,对高层次的外地毕业生、下基层的当地毕业生都要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外地专科毕业生大都要有一些政策限制。掌握这方面的“行情”,同学们在择业时可少走一些弯路。

 

第二篇:政法工作调研报告

政法工作调研报告

中村派出所 张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等各项指标迅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活力凸现,综合 国力与日俱增。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是因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改革和发展的路线方针,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们很好的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做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相当复杂的发展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以往不曾遇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密切关系到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而政法机关无疑是排除不稳定因素,维持社会治安秩序的中坚力量,积极为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定祥和的空间。因此,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前提,而政法工作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生产

力!

这两年,一些领导在调研时也曾多次提出过“政法工作要出生产力”的观点和要求,但是,“政法工作为什么出生产力”?“政法工作如何出生产力?”依然是摆在我们政法机关面前的两个全新课题。首先是“政法工作为什么出生产力?”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做出回答。

一、政法工作能帮助一个地区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个地区能否遵循科学的发展道路,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五个统筹”,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关键要看当地的政法工作能否协调好经济社会与人的关系,能否协调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能否协调好各种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和作用,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国家建设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是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化解,就会由局部性问题演主成全局性问题,妨碍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如果忽视这些矛盾的存在,对其臵之不理,

继续“埋头建设”,则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将社会矛盾大大激化。由于政法机关的出色工作,很好的处理和协调了矛盾双方的关系,所以说,政法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范畴,没有政法工作的有力开展,我们就无法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关系,就更加没有条件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二、政法工作能够为一个地区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从投资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评估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参数由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财务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等等内容所组成,其中政治是排在首位,也是权数最高的一个项目。一个地区,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那即便有再好的区位优势、有再好的招商政策、有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认为它有很好的投资环境——显然,“安居”才能“乐业”,没有一个投资商愿意在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从事任何的经济活动。尤其在当前各地区招商政策透明度高,文化环境相对雷同,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不大的整体状况下,政治稳定程度和社会治安状况的优劣已经成为争夺发展机遇的重要砝码,也是各地区打造招商环境亮点的金字招牌。政法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招商引资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那么政法工作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已是不言自明了。

三、政法工作能够为一个地区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不断的纵深发展,建立健全一个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的多种多样,利益分配关系的错综复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尽完善,大大增加了市场建设的难度。而政法工作则通过法律途径增强了市场规范的力度,调节了社会经济的关系,保护了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积极的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

四、政法工作能够改善一个地区的劳动资源环境。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流动性劳动力在城市聚集。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流动人口劳动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国家今天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性劳动人口也成为了社会稳定和治安防范的重大隐患,给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对劳动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管理和优化改善正是政法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政法工作,可以有效的改善一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保障。

由此可见,政法工作对于生产力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党正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使命,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快更好的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工作重心。在这种情况下,政法机关更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将政法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建设大局,如何让政法工作真正发挥出生产力的作用,更好的促进和保障经济的良好性发展。这也就是“政法工作如何出生产力”的问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在政法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观念。

一是加强政法机关服务职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在政法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各项职能,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因树立“图发展先谋稳定”的观念,把政法工作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把“创建平安地区”的工作融入经济建设大局,积及打造协调查平移送的发展环境,及时排除改革道路上的各种不和谐因素,真正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是加大政法队伍建设力度,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需要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能力全面、训练有素的政法队伍,而政法工作是否能出生产力关键也要看这支政法队伍的战斗力。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观念,用科学的人才观指导政法队伍的建设,通过对政法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来改善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为适应国家的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储备充足的政法人才。

三是坚持“一票否决”制度,牢因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政法工作一定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好稳定关,这是政法工作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任务。对于忽视社会稳定,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工作误区,我们要坚决予以端正;对于用牺牲稳定环境来换取发展速度,并导致地方治安状况出现问题的行为,我们更要坚决予以“一票否决”。政法工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扮演好一个“旗手”的角色,及时纠正“速度至上”、“GDP决定一切”等“脱离环境谈发展”的错误观念,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用科学的政绩观来引导地区生产力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是落实保障政法经费,树立“投入换平安”的观念。无论什么工作,投入和产出总是成正比的,要做好政法工作,要让政法工作出生产力,就一定要保障政法经费的落实。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贪图一时的“节省”往往会因为社会防控不力而导致比投入多出数倍的损失,为经济的发展付出更多和更为惨重的“成本”——而这种“成本”的产生是与“政法工作出生产力”的要求相违背的。而平安对于一个地区社会环境的创造来说是无价的,对于一个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来说是无价的,对于祖国改革振兴的大业来说,更是无价的。

政法工作——不容忽视的生产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