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实践课题 ——读书报告

欧风美雨下的近代变革

——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

摘要:本文主要是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几次大规模的变革,以及近代变革的两大动力,以及在变革期间思想启蒙。

关键字:近代史 变革 改革 革命 思想 民主 自由 科学

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麓先生数十年心血。麓先生说过“史识是治史的眼睛,不为历史现象所迷惑,不为议论家捉弄,要有一双治史的眼睛。”正如冯契为本书写的序中所说“正因为旭麓有一双治史的眼睛,所以能透过史实的种种现象,揭示出其中的本质联系,写成这部才气横溢、情文并茂的著作。”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它也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著作。

本书有二十章,各章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以时间顺序布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主线,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着笔,深刻剖析了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的原因,进而谈到东西方的差异,分析了清王朝的由盛转衰,记录了炮口下的震撼,评述了太平天国的悲喜,外国的入侵,维新运动的真实与虚伪,变革的两大动力,民变与革命……陈先生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地剖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不断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谈到近代史,首先想到的就是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开端,掀开了一个充满着异族入侵,本族内部分化的屈辱的时代。到了清末,当时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西方世界都进入了主流文明——民主、自由为核心价值的时代,近邻日本,也变法图强,步入强国之林。而清朝却依旧闭关锁国,对外界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充耳不闻,并且还有天朝上国的意淫。在某些程度上是侵略者的炮火打开了中国近代变革的大门。

一、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分为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回顾近代中国,三场不同阶级发动的大规模革命: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工人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失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它却也扰乱了封建制度,推动了变革的进程。山重水复的辛亥革命,它胜利了,也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革命果实被窃取了,民国有名无实,做了一场民国的夹生饭。历史选择了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屈辱和的分裂历史。

社会近代改革起源于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两个重要的改革。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却也不约而同地失败了。

仔细想想,农民阶级的运动往往以宗教为旗帜,同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长久以来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当农民发现他们的理想有所寄托的时候,就义无反顾的冲上去了。但由于小农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提不出先进的思想作为领导,像太平天国运动中托上帝以改朝换代,反对孔子是儒家思想体系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思想,把上帝的放在唯一神圣地位。他在反孔时,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践踏孔孟却不能摆脱孔孟。种种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导致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是当时世界的主流,但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先天畸形后天营养不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要求,但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经济政治上异常软弱,不敢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不敢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古至今,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但

资产阶级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脱离了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工人阶级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 产 党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制定符合于中国国情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为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历史性进步指明了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所以,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变革的两大动力

陈先生在书中提到“历史阶段的交推,并不是按照一定尺度的阶梯。在有三历史结案的交推中,一种新的力量败阵下来,另一种新的力量在前者的败局下成长起来,接应上去;而前者在败退中寻找机会,经过新的组合,卷土重来,并与后者抗衡。”(P279)在这个时期有两大资产阶级阵营——立宪派与革命派。就当时世界的主流,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都不外乎采取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两种基本政治模式。

“立宪运动是戊戌维新的继续和发展,而康有为是立宪的前驱,张骞则是立宪的后劲。前驱和后劲既体现了改良派自身的代谢,有表现为立宪的社会接力。”(P288)有了这些厉害的代表人物,立宪派、革命派还有清政府形成了当时的三权鼎力局面。立宪体现了一种折中,既有变革又体现了对旧王朝的一种挽救的态度。立宪和革命是同一个阶级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建立近代化的制度、国家和社会。而渐进量变,为君主立宪;跃进质变,则为民主共和。所以,陈先生说“立宪和革命在不同一性中有其同一性。”(P290)

纵观历史的进程,立宪派和革命派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巨大的跨越。在这段期间,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像政治体制的改革,实业的发展,军事体制的改革,中国——这东方睡狮在慢慢醒来。但是在历史现实中往往处于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的人们更希望绝对和纯粹,资产阶级却不够彻底,这也是其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认资产阶级的这些改革,让民主共和、自由、平等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在此期间资产阶级大力发展实业,兴办企业,让中国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三、思想革命

在整个近代的演替变化中,思想的启蒙也是不可忽视的。晚清时期是两种思潮:格物致用思想的复兴和思想包容与整合的趋势。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的情况下,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了解和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西方的自由、民主的思想在中国慢慢散播开来。由革命派具体化的三民主义:民生、民族、民权。本着三民主义建立了民国。可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

受过西方教育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要求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且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同时,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它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注重民主、科学和人权。向儒家学说开火,宣称“达到孔家店”。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工人阶级的革命奠定了思想条件。

在改革的过程中,思想是启蒙作用,也是起了推动作用。思想在改革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正是思想的觉悟,才有了那些变革的发起者,有了思想支撑,变革才能持续下去,才能得到大众的响应,变革才能走的更远。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割地赔款,列强瓜分,是晚清时期的一段让人嘲讽的主旋律。战争,战败,议和,割地,就是无能的清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清政府腐朽、妄自夸大,中国被侵略被欺压都是自己懦弱无能,也怪不得别人。弱肉强食,一直是社会的残酷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规律。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不想再被欺凌、想要图强,中国的变革也顺势而生。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国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由中国

共 产 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中国的近代史是在摸索中不断进步的。其实,所有的历史未尝不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所有终归会成为历史。几百年之后,那些人会以我们俯仰近代史的角度来俯仰我们这段时期,或唏嘘,或感慨,或悲叹,抑或欣喜……

参考文献:《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麓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xx年版 《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