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近代史读书报告

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

————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是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19xx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是一段由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一段中国逐步沦为资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历史;是一段中国逐步摆脱封建走向新的社会制度的历史;是一段中国人民悲惨的任人欺辱的屈辱历史;是一段各种思想流派如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封建农民思想等大交锋大冲撞的时代;更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牢记得一段历史。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此后我国历经了晚清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还有那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战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我国的近代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深感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身上已背负的巨大压力。学习近现代史就是让我们了解过去国情。明白中国现在的社会来之不易!并对其中讲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感兴趣。尤其是书中陈独秀所写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深有感触,还有他和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起点:19xx年夏,陈独秀第四次东渡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同时从事推翻袁世凯政权的革命活动。他于19xx年6月回国,把主要精力转向文化活动,同年9月即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历史学家一般即以此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出现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当时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给中国知识分子当头一击,他们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涌现出大批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和官僚,从而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甲午战争是这种论调悄然落幕,广大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学为体”的正确性及实用性,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及道德规范作深刻的反思。又由于政治上袁世凯等人宣布"尊孔复古"这与当时先进的知识份子所要求的不符。加上当时北洋军阀对外出卖主权,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于是,一场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为内容的运动开始了。

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而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又对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来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文化上使得白话文能够被广大人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写于19xx年4月,并在《新青年》上发表。这是经过陈独秀对前期新文化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省和重新审视后才写的。对新文化运动做了更具体的解释。其中写道:“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文化的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很清楚,按他的逻辑:文化,包含科学;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旧文化加进“新科学”。

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对科学的论述写的最多。首先是将科学分为两类,用意在于充分肯定社会科学的“科学”地位,说狭义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是指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

陈独秀在文章中还有对道德和新文学作了评价。他不满意旧道德,因为孝弟的范围太狭了。认为新文化运动中应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而不是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他认为当时人们生活在“亲其亲、长其长”的世界中。而现代道德理想应是需要把家庭的美德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中。而那时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们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 “抛弃了慈爱的、可怜的老母”和“不主张把爱情缩小”这一想法,我非常同情和认同。因为我们的当代也时常存在这样的事: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但是却忘记了我们最根本的东西。

而对新文学的解释在当时更是先进且值得后人学习的。“通俗易解是新文学的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情的表现,今后的白话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当今文学正在不断“快餐化”,需要我们重新学学和理解陈独秀的想法了。文中所提到的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误解及缺点,我想在我们的当代仍旧具有着借鉴的价值。

陈独秀还提到了应注意的三件事。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团体的活动,中国人没有组织力,其实是缺乏公共心才对。忌妒,私欲心,人类都差不多,西洋人不比中国人特别好些;但是因为他们有维持团体的公共心牵制,不像中国人这样涣散;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创造就是进化,在世界上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新文化运动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 比如影响到军事上,停止战争。 比如影响到产业上, 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比如影响到政治上, 创造新的政治理想,不要受现实政治的羁绊。

陈独秀讨论了这时他心目中的新旧文化的关系。他不能不肯定自然科学,但自然科学不能为他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才是他真正关注的。急切寻找“最近代思潮”的努力在继续,陈独秀从追求空泛的“科学的理想万能”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转折,正是在19xx年4月出现的。他本人此后也从思想领袖转为政治领袖。当《新青年》成为中国共 产 党在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时,特别声明它“当为社会科学的杂志”,这是承继了陈独秀推崇社会科学的意思。

面对前人的努力的历史,让我们感到我们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历史责任。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过去国家衰落是我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最后被历史淘汰出局。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开拓创新,使中华崛起,民族幸福,富有活力和生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