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村委会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九河村委会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一、现状调查

九河村委会地处县城以南,东接竹园镇,西接墨红村委会,南连吉克村委会,北攘玉麦村委会,距县城37公里。辖区包括九河、老书桌、新书桌等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99户,共4007人。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27平方公里,海拔2012米,年平均气温13.2℃,年降水量1043.2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烟草、蔬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432亩,林地21500亩,人均耕地0.61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收入为主。

二、面临的问题

九河村委会的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村干部对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个别村干部思路狭窄,认为发展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经商业,农村不太适宜,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工作能力较差。有的村干部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四是对发展

村经济责任感不够。村里原来有山林立地,但经营管理方式不当,怕麻烦,只能让部分群众自由耕种,谁种谁有,使村里失去了经济实体,断绝了经济来源。

三、几点建议

九河村委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做到解决这些

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几个面入手: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前沿堡垒,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重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保证党在农村各项富民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强化力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严格依法办事,形成新的人才创新机制,大胆尝试村班子成员公开海选任用方式。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一是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因地制宜,建立和健全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素质、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机构。严格要求党员按照党章和党内规范办事,用党员标准衡量自己,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同时,在发展农村党员上要严把入口关,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慎重发展党员。二是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严防以权谋私以及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式作风。

(三)财政扶持要到位,使农民真正分享“千村致富”

带来的成果

县委政府对此也作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千村致富”行动。目前,我县许多村子已经享受到千村致富”行动的成果。因此,政府应当有义务有责任分期分批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上,比如农民的基本保障问题,农村的基础建设问题等。

 

第二篇:大河屯镇车厢店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多元筹资建新村 统筹发展促和谐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常委:

近年来,大河屯镇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机遇,将新农村建设与农综开发、“空心村”整治、集镇建设、烟叶示范方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多方筹资”,整合各种资源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已初步建成车厢店、褚庄、刘楼、粪堆王、前张湾及黄楝树村移民新村6个新农村。乔庄村已完成规划和工程预算。现将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向政协全体常委作以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宣传发动,鼓足干劲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投资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我镇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工作。为炒热群众思想、鼓足干劲、拓宽筹资渠道,我镇一是组织群众代表、村组干部、党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二是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群众大会,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描绘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引导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三是鼓励各村动员本村在外工作、务工经商的成功老乡,为家 - 1 -

乡新农村建设捐资捐物、帮助争取项目资金。

(二)选准试点,科学规划

全镇26个村委,全面铺开地建设,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我们采取“试点先行、总结经验、逐步实施”的方法,将全镇新农村建设与农综开发、空心村整治、沿路路沿线整治、集镇开发、移民新村建设统筹考虑,选取的刘楼、褚庄、粪堆王、前张湾、车厢店、乔庄等村,既属于农综开发项目区,又有扶贫、烟叶示范方建设等项目,这样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资源,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

规划时,我们整合村建、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业技术力量,并聘请县专家到镇指导,对村内村外主次干道、建房排位、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在规划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方案得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三)群众主导,多元筹资

充足的资金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在镇财政资金紧张、上级项目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充分发扬群众的主导作用,采取“镇财政补一点、向上争取一点、大头靠自己”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我镇车厢店村,两期工程共投资195.7万元,其中,在外经商人员捐资、争取项目资金、群众自愿捐资、群众义务工折资达148.2万元,占总投资的76%。 - 2 -

(四)统筹兼顾,科学建设

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统筹兼顾,注重村容村貌、发展生产等外在建设,更注重提高群众素质、改进村风民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在的建设,实现了新农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村容村貌的得到较大改观

结合空心村整治、沿路沿边整治,规范村内建房用地,整修硬化村内主次干道,修建硬化排水沟,安装路灯,粉刷墙体,制作宣传版面,美化墙体,建设配套齐全的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图书馆。

通过新农村建设,昔日村内柴草乱堆乱放,牲畜粪便随处可见,道路坑洼不平,家禽、牲畜到处乱跑的现象不见了,水泥路铺到各家各户,自来水接到厨房,汽车、摩托进入寻常百姓家,以车代步成为现实。幢幢“小洋楼”整齐划一、宽敞明亮,整齐漂亮的风景树、花草赏心悦目,干净整洁、花香四溢的庭院生机盎然。

(二)生产得到发展、群众生活日益富裕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路相连、沟相通、田成方、树成行、旱能浇、涝能排”。

- 3 -

调优结构,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建成3个粮食高产示范区。根据各村实际,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褚庄、刘楼、粪堆王三个村建成了集中连片的烟叶种植区,烟叶成为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河南裕嘉农业公司入驻我镇,促进了全镇土地规模流转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车厢店村建成以“9120”为主导的优质花生制种基地3000亩,占全村耕地65%以上。以黄牛、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已成规模,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

发展务工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喊响“勤劳致富光荣,偷懒贫穷可耻”、“一个人致富光荣,带领全村共同致富更光荣”的口号,号召在外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实行“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邻居带邻居”,共同致富。和市、县的技工学校建立长期联系,引导年轻人学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

(三)移风易俗,乡风民风日渐文明

鼓励和引导群众到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图书室、村远程教育室,休闲、娱乐、学习,接收新知识和新思想。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活动,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深入开展“三创四评”活动,带动广大群众比、学、赶、超的积极性,激发了村民讲道德、求发展、争创业、争奉献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镇专职巡逻队不间断巡逻,各村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小 - 4 -

偷小摸现象大幅减少,群众安全感指数和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四)加强自治,管理不断民主

认真贯彻《村民自治法》,完善相关村规民约。健全村民代表、村民理财小组、监督小组、调解小组等自治组织。村班子主动带头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廉洁自律,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民主决策程序进行。群众的参政、监督、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一)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目前,资金来源仍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这样,乡镇只能每年建设1—2个村。同时,受资金不足制约,影响建设的质量;

(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农民的问题才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没有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只有漂亮的村庄,不能算作真正的新农村。因此,如何让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让农民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三)基层组织力量薄弱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软肋。如果基层组织的班子薄弱,缺乏有力的带头人,必定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思想僵化、缺乏创新意识、责任意 - 5 -

识和为民意识成为一些基层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明显。在农村文化事业方面的长期欠账,以及相关人才的缺乏,年轻人大量外出,留守人员多为老、妇、幼,如何能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让主流意识形态占据广大农村,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建议:(一)加大财政投入。在国外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出口乏力,外向经济受挫的情况下,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不失是扩大内需、解决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好办法。

(二)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惠农补贴力度,调动群众的种植、养殖积极性。加强民间经济组织建设,提高群众经营市场的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二次择业能力。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执行好现有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在外经商、务工中的“能人”回村任职,加强党员的培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四)通过争创活动的开展,提高群众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的村风和民风,提高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零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 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