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心理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doc

《阅读心理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厦门市逸夫中学语文组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1.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要心理学化。阅读过程是接收信息、加工信息的心理过程。从阅读心理入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模式,是改革过去若干年来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要负担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职责,这也必须从探究学生学习阅读的心理过程入手。2.从阅读教学的规律看:阅读是一个细致缜密的,多向性多元化的心理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对阅读文本的流畅自然的阅读心理的把握上。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感受到,现在有很多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并不符合阅读的客观心理规律,甚至违反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打算以对初中生阅读学习心理规律的研究为突破口,探索更为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与模式。

实践意义:1.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通过对文字材料的解释和理解,逐渐提高,这也正是阅读的中心内容。

2.扩大学生知识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中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和积累知识,通过阅读校本课程的研究,做到课内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

3.陶冶情操的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4.为写作做示范的作用。听·说·读·写,读与其他三者能力的培养均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写的关系。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及难点

研究的目标是:从阅读主体入手,审视阅读文本、阅读促进者、阅读情境、阅读外延、阅读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思想道德,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训练联想与想象、信息加工(即摄取、筛选、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能力,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引导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以培养其继续学习能力,便于终身发展。

理论假设: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原则是: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脑来建构知识。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建构主义的几个观点得以较深入地推广及运用:1.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即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2.合作学习:即我们常用的小组讨论,分层讨论等教学方式。3.发现学习,即我们所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其实在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除了以上所提的几个观点外,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了这个理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提供支架。提供支架可能意味着,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结构框架,然后逐渐地将责任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

创新点:阅读客体研究,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支架”;阅读主体研究,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使阅读教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学生阅读心理渐进的发展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研究初中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及阅读兴趣指向;阅读心理学,研究阅读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1.如何调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性?2.如何运用“支架”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效率?3.如何创新教学模式,避免“程序化”,“教条化”?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资料整合法(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总结教学实践,整合出富有学校特色的阅读校本课程。2.行动研究法。通过上公开课、听课、评课及个案分析,发现阅读教学规律。3.调查研究法。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4.理论归纳法。针对研究情况及教学反馈,形成论文,做出经验总结,落实理论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成员分工、成果设想

 

第二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日期:2009-1

来源: 作者:转

1-13]

一、课题提出

1、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关注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重新生成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情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3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与学习。

2、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字体:大 中 小]

3、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

4.近年来,上海、南京等省市开展了“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生长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

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具体目标:

(1)树立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信心。事实上,每个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学习潜能,由于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向,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语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2)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迅速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从而对疑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合理地判断,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衡量、鉴别、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能突破思维的模式,形成新颖独到的见解,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3)寻找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教学方式,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主动探究,转换教师的角色,与学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教”为“学”铺路、架桥、引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4)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好手头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地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度,提高阅读效率;勤作笔记,自觉积累资料,能做

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为学习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课堂发言逻辑严密,表达顺畅,声音响亮,表意清楚。

三.理论依据

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根据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教学需要,以确保学生有相对较高的参与教学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教学需要层次,以确保学生绝对较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合理的学习需要是动态的,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动态平衡,帮助学生不断拥有较高的学习需要的自觉性。学生有了自觉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纯一些,兴趣就会更足一些,同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便是要自主探究,以求得主动发展。布鲁纳也这样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主动探索精神和主动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容量的知识,还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任何指导,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充分研究,通过和同学的探讨,完成学习任务,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在自己的身心结构中逐步接受过来,转化积沉下来,完成内化的过程,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发展。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质量大大提高,也有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角度看,在“感性和感情的因素、文化观点、道德情节、环境意识、艺术感觉”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更多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才能实现。

从学习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上看,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必然会有新旧知识的交汇,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消除差距的矛盾转化过程中,认识得到发展。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思维不断深化,不断发展。自主探究不断激活思维,促进旧的经验和新的知识

之间的融合,促进了认识的递进。在学习中总会有思考,有疑问,学习就是逐步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借鉴意义。这是一种自然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自然界有秩序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紧密联系。在语文学科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同样存在着这两个环节。教学中教师把以课文为范例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支配,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内容;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表达交流、补充各自的看法,使得个别的认识向一般意义的认识升华。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并激励、引导儿童独立思考,自行探索,发表创见,培养创新能力。

孔子学思结合的教学法的启示。孔子认为,仅仅“多学而识”,或单从经验或书本上获得知识,而不进行深刻的思维活动,结果会一无所获。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探究正是很好地把学和思结合了起来,因而能收到效果。而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则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和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引导提供了指导。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学生)个性为归依,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再创造。

3、过程性原则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过程化学习,没有过程的结论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论;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但是,也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探究结果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这种学习

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其阅读水平随年级增加而逐步加深。

4、合作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文本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不但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而且还发生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样,探究性阅读就必然会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产生渴求与同伴协作探究新知的心理欲望,在共同对话中探究,在共同探究中求知,在共同求知中发展。

5、倾听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是一样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的感悟,也不会完全相同,阅读的结论常常是多元的。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习惯,另一方面,自己更应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观点,发现其中的智慧、亮点和偏颇、冲突,因为这种阅读体验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探究资源。事实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点与疑惑处,教师才能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探究的终极目标奋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展开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重点,努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重点关注的目标。

(二)构建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破除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必要的探究的教学陋习,“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可必要提出若干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解疑;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读课文侧重与阅读规律的传授,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课外阅读互相推荐,交流读书体会,撰写阅读心得,及时总结评比。实施的程序为: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三)培养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底的阅读品质:

学会思读,能聚精会神地快速默读文章,揣摩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重点及其基本表达方法,提出问题,认真记录,以备讨论解疑。

学会议读,对阅读中思考的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商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排序,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议读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起到挑灯拨火、因势利导的作用。

学会赏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字句能与同学和老师共同鉴赏,做到“奇文共欣赏”,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最有价值最有意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学会练读,练读是阅读的巩固阶段,让学生整理已经思考商讨的内容,作归纳性的训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精练的练习给学生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四)拓展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安排开放课,每周安排一节课为“课外作品阅读课”,阅读材料以《美文选编》、《语文报》为主,自然组成学生阅读小组,学生轮流当阅读组长,集体讨论选定优秀文章,读后交流体会,由阅读组长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当堂评比;作好课外阅读笔记,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阅读心得,优美文句,摘抄必要的作文材料,每一学期期中检查,期末评比一次。六、课题研究对象

七到九年级学生

七、课题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方法,确定实验班级,在教学实验中不断地总结分析,确保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本课题分以下四步进行: (一)20xx年11月----20xx年1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开展学情调查,完成课题申报,拟定实验方案。(二)20xx年2

月—20xx年1月,确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学习研究”的基本框架,并进行相关的课堂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得出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三)20xx年2月—20xx年9月,修正完善已有的研究模式,做第二次调查分析,开设研究课,进一步研究实验对策,进行实验比较。 (四)20xx年10---12月,总结研究成果,汇报公开课,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师资条件

姓名 学历 职称

王丽军 本科 中教一级

于世源 本科 中教一级

刘振莲 本科 中教一级

张世霞 本科 中教一级

刘士夫 本科 中教一级

2.实验分工

(1)课题负责人: 王丽军

(2)理论指导: 于世源

(3)实验教师: 刘振莲 张世霞刘士夫

九、资料准备

(1)图书馆查阅,个人购买

(2)上网查找参考

十、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①构建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模式。

②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十一、经费预算(略)

参考文献: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

李翠萍:《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阅读模式》 《教师报》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课 题 方 案

内容提要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基本方式的课程。它联系学校、家庭、社会而开展活动,关注科学生活和文化生活,可以有效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目的,体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的理念。

关键词

语文 综合性活动 意识 能力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致使不少学生在校学习3年,上了700多学时的语文课,到毕业时竟连一篇浅显的文章也读不懂,连一篇简单的实用文,甚至连一封信也写不好。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课学不学作用不大。调查表明,这种状况不但存在,而且比较普遍。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原因是:1、 多数农村中学生喜欢语文,努力学习,但是无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计划,跟随老师“正步走”,学习方法不多,不系统,只有少部分学

生有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2、农村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数以接受式为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为鲜见。老师喜欢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爱好默默无语的聆听。 3、多数学生把语文课文读得很熟,以为将练习册完成了,课文也就学完了。没有意识也没有条件扩展链接相关材料。 4、农村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无课外阅读计划,喜欢看什么就看看,对学习不一定要有什么帮助,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 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听、说、读、写单项活动的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一些教师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部异化为写作课,变成给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训练。如将《这就是我》演变成纯粹的口语训练,将《我爱我家》演化成命题作文训练。

一些教师囿于过去课程观念,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抱怨新教材脱离农村学生实际,感到无所适从。还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根据调查,超过50%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从没有认真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其实就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解释。

《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空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欲望。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正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果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教学模式,为在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推广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的范例。将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 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

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 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课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 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把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性能力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 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 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理念的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 育理念。美国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设综合学习课,旨在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各个国家的课程结构来看,综合课程或实践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 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 人的本性。

构建新课标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培养出适应世界的现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人类的科技创新和发明的速度越来越快,16世纪有26项重大发明,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因此,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实验研究。具体的还有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外出活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学作品选读,主要用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主要用在平时的课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方面。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已有研究的思考,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这样定位: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9、1—2009、2)。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

2、课题研究阶段(2009、3---2009、11)制定并落实课题研究的具体计划,总结有关课题实验的意见。通报课题研究情况,提出课题研究要求。

举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并进行分析,同时对参与上课的学生进行诊断性检测。举行部分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验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

拿出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为研究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学生语文综合性时代青年》郜艳编辑:cngaoyan@263.net

《风流一代》郑儒凤编辑:zhengzheng911@163.net

《深圳青年.国际》慧慧编辑:hhwwjb@163.net

《女友》莎梨编辑:wsl_23@163.com

《爱人》贾琼编辑:xajiaqiong@263.net

《爱人》艾葭编辑:ijia7757@21cn.com

《爱人》如风编辑:rufeng923@163.com

《楚风.新故事》罗尔编辑:luoer@963.net

《辽宁青年》宋凌燕编辑:slymao@sina.com

《青年心理》李明宇编辑:limingyu5858@sina.com

《中国大学生》李东辉编辑:sunboy2277@sina.com lidonghui123@ 《女报.记实》肖海生编辑:xiaohscn@

《女报.时尚》王相明编辑:danceswithwolf@163.net

《莫愁》陆艾涢编辑:luaiyun920@sohu.com xiongwinnie@21cn.com 025—3722296 135xxxxxxxx学习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