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重大工程-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兴重大工程-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建议书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资金申请报告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节能评估报告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市场研究报告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商业计划书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行业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第一章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总论 

第一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概况

1.1.1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名称 

1.1.2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建设单位

1.1.3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拟建设地点 

1.1.4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1.5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性质 

1.1.6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1.7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建设期

第二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编辑依据

1.2.2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编制原则

1.3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二章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背景

2.1.1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产品背景

2.1.2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提出理由

第二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必要性 

2.2.1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是国家战略意义的需要

2.2.2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2.2.3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是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增加就业的需要

第三章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 产品市场现状

第二节 市场形势分析预测  

第三节 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第四章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第一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建设规模

第二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产品方案

第三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设计产能及产值预测 

第五章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选址

5.1.1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建设地点

5.1.2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用地性质及权属

5.1.3土地现状

5.1.4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选址意见

第二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5.2.1交通、能源供应条件 

5.2.2政策及用工条件  

5.2.3施工条件

5.2.4公用设施条件 

第三节 原材料及燃动力供应

5.3.1原材料 

5.3.2燃动力供应

第六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

第一节 项目技术方案

6.1.1项目工艺设计原则

6.1.2生产工艺

第二节 设备方案 

6.2.1主要设备选型的原则 

6.2.2主要生产设备 

6.2.3设备配置方案 

6.2.4设备采购方式 

第三节 工程方案 

6.3.1工程设计原则 

6.3.2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方案 

6.3.3建筑功能布局 

6.3.4建筑结构

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第一节 总图布置 

7.1.1总平面布置原则  

7.1.2总平面布置

7.1.3竖向布置

7.1.4规划用地规模与建设指标

第二节 给排水系统  

7.2.1给水情况

7.2.2排水情况

第三节 供电系统 

第四节 空调采暖 

第五节 通风采光系统

第六节 总图运输 

第八章 资源利用与节能措施 

第一节 资源利用分析

8.1.1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8.1.2水资源利用分析  

8.1.3电能源利用分析  

第二节 能耗指标及分析 

第三节 节能措施分析

8.3.1土地资源节约措施

8.3.2水资源节约措施  

8.3.3电能源节约措施  

第九章 生态与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项目自然环境

9.1.1基本概况

9.1.2气候特点

9.1.3矿产资源

第二节 社会环境现状

9.2.1行政划区及人口构成 

9.2.2经济建设

第三节 项目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分析

9.3.1施工期 

9.3.2使用期 

第四节 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标准 

9.4.1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9.4.2地方环保法律法规

9.4.3技术规范

第五节 环境保护措施

9.5.1施工期污染减缓措施 

9.5.2使用期污染减缓措施 

9.5.3其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六节 环境影响结论

第十章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第一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10.1.1安全防护 

10.1.2劳动保护 

10.1.3安全卫生 

第二节 消防  

10.2.1建筑防火设计依据  

10.2.2总面积布置与建筑消防设计

10.2.3消防给水及灭火设备

10.2.4消防电气 

第三节 地震安全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1.1.1组织机构设置因素分析 

11.1.2项目组织管理模式  

11.1.3组织机构图  

第二节 人员配置 

11.2.1人力资源配置因素分析 

11.2.2生产班制 

11.2.3劳动定员 

表11-1劳动定员一览表 

11.2.4职工工资及福利成本分析  

表11-2工资及福利估算表 

第三节 人员来源与培训 

第十二章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招投标方式及内容 

第十三章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实施进度方案

第一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工程总进度

第二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估算依据

第二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

表14-1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三节 建设投资估算

表14-2建设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四节 基础建设投资估算  

表14-3基建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五节 设备投资估算

表14-4设备总投资估算单位:万元

第六节 流动资金估算

表14-5计算期内流动资金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七节 资金筹措 

第八节 资产形成 

第十五章 财务分析 

第一节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第二节 营业收入、经营税金及附加估算 

表15-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三节 总成本费用估算 

表15-2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四节 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预测 

表15-3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五节 现金流量预测

表15-4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 

第六节 赢利能力分析

15.6.1动态盈利能力分析  

16.6.2静态盈利能力分析  

第七节 盈亏平衡分析

第八节 财务评价 

表15-5财务指标汇总表 

第十六章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风险分析

第一节 风险影响因素

16.1.1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16.1.2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第二节 风险影响程度及规避措施 

16.2.1风险影响程度评价  

16.2.2风险规避措施

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结论

第二节 国家油用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建议

                                       

 

第二篇:玉米种质资源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5.1播种期

种质播种的目期。表示方法为“年月目”格式" YYYYMMDD"如.“20030428”,表示20##年4月28 目播种。

5.2出苗期

   以试验小区全部幼芽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幼芽钻出土面 3.0cm以上的目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3抽雄期

   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的目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4开花散粉期

   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植株雄穗开始开花散粉的目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 1。

5.5吐丝期

   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50%以上植株雌穗花丝从苞叶吐出的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1。

5.6成熟期

   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为调查对象,记录90%以上植株籽粒从蜡熟后期进入完熟期、果穗中部籽粒乳线消失、籽粒脱水变硬、基部出现黑层、苞叶变黄的目期。表示方法和格式同5. 1。

5.7播种至出苗目数

   从播种次目算起至出苗期所历目数。单位为d。

5.8出苗至抽雄目数

   从出苗期算起至抽雄期所历目数。单位为d。

5.9抽雄至开花散粉目数

   从抽雄期算起至开花散粉期所历目数。单位为d。

5.10开花散粉至吐丝目数

    从开花散粉期算起至吐丝期所历目数。单位为d。

5.11吐丝至成熟目数

    从吐丝期算起至成熟期所历目数。单位为d。

5.12生育目数

    从播种次目算起至成熟期所历目数。单位为d。

5.13有效积温(≥10℃)

   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计算从播种次目算起至成熟期的10℃以上积温

5.14种植密度

    每公顷种植留苗的株数单位为株/hm2。不同地域、不同播期、不同种质类型采取的适宜密度不同。一般范围在37 500株 一55 000株/hm2

5. 15幼苗叶色

    以试验小区的幼苗为观测对象,在玉米幼苗期(3叶期),采用目测法观察展开的第一片真叶的颜色.确定种质幼苗叶色。

          1   浅绿色

          2   绿色

          3   深绿色

          4   紫色

5. 16幼苗芽鞘色

    以试验小区的幼苗为观测对象,在玉米幼苗期(3叶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第一片真叶展开后芽鞘的颜色,确定种质幼苗芽鞘色。

          1     绿色

          2     绿带紫纹

          3     紫色

          4     深紫色

5.17幼苗强弱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玉米苗期(5—7叶期),采用目测法观察记载玉米种质幼苗的生长状况,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幼苗强弱。

           1    弱(叶片窄小,植株瘦弱)

           2    中(介于强、弱二者中间 )

           3    强(叶片宽大,颜色深绿,植株健壮)

5.18分蘖性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玉米苗期的后期(抽雄前)目测观察记载分蘖数,结合下列说明,确定种质分蘖性。

           0     无(没有分蘖)

           1     弱(有1个分蘖)

           2     中(有2一3个分蘖)

           3     强(有4个以上分蘖)

5. 19株型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采用目测辅助量角器测量的方法,测量穗上部叶片与主茎间的夹角大小,由叶片着生角度确定株型类型。

          1      紧凑型(叶片上举.着生角度<300

          2      中间型(叶片着生角度介于300—600

          3      披散型(叶片下披,着生角度≥600)

5.20雄穗一级分枝数

    在开花后灌浆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调查计数雄花序主轴的一级分枝的有无和多少,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雄穗一级分枝类型。

          0    无(无一级分枝)

          1    少(分枝数(<6个)

          2    中(分枝数6一15个)

          3    多(分枝数≥15个)

5.21雄穗长

    在开花后灌浆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雄花序的主轴长度。单位

为cm,精确到0.1cm

5.22雄穗护颖颜色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玉米开花散粉期采用目测法观察记载,确定种质雄穗护颖的颜色。

          1    绿色

          2    绿带紫纹

          3    紫色

5.23花药颜色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玉米开花散粉期采用目测法观察记载新鲜花药的颜色,确定种质花药颜色。

          1    绿色

          2    浅紫色

          3    紫色

          1    深紫色

5.24花丝颜色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玉米吐丝期采用目测法观察记载新鲜花粉的颜色,确定种质花丝颜色。

          1    黄绿色

          2    浅红色

          3    深红色

          4    杂色

  5.25株高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主茎白地而至雄穗顶部的 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26穗位高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主茎白地面上位有效雌穗(正常成熟结实10粒以上的果穗,下同)首生的高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 cm

5.27主茎叶片数

    从每小区随机抽样l0株,在苗期5—7片真叶时开始,用红漆分别在种质主茎的第五(或七)片叶和第九(或十一)片叶的背阴而点涂作标记,至少标记两次。抽雄期后统计记载种质的主茎叶片总数。单位为片,精确到整数位。

5.28上位穗位叶数

    统计记载种质主茎最上部有效雌穗的叶位。标记、记载方法同5.27

5.29上位穗上叶角度

    在开花吐丝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采用目测辅助觉角器测量的方法。观察测量种质主茎最上部有效雌穗位叶之土的第一片叶的生长角度。根据测量结果和下列说明,确定种质上位穗上叶角度类型。

          1    直立 (叶片上举,着生角度<300)

          2    中间(叶片着生角度介于 300-600。)

          3    平展 (叶片下披,着生角度≥600

5.30上位穗上叶叶色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开花吐丝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种质主茎最上部有效雌穗位叶之上的第一片叶的颜色,确定种质上位穗上叶叶色。

          1    淡绿色

          2    绿色

          3    深绿色

5.31上位穗上叶叶长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主茎最上部有效雌穗位叶之上的第一片叶从叶舌至叶尖的长度,个别无叶舌种质则测量白叶片与叶鞘连接处至叶尖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32上位穗上叶叶宽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主茎最上部有效雌穗位叶之上的第一片叶叶中部的宽度。单位为cm,精确到0. 1cm。

5.33支持根发达程度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开花灌浆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种质主茎地

上部支持根有无和多少,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支持根发达程度。

          0     无(地土部节无支持根)

          1     弱(地上部节仅有1层支持根)

          2     中(地上部节有2—3层支持根)

          3     强(地上部节有4层以上支持根)

5.34植株整齐度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开花灌浆期,采用目测法观察种质植株间生长发育的整齐程度,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整齐度。

          1     整齐(95%以上的植株整齐一致)

          2     较齐(80%的植株整齐一致)

          3     不齐(参差不齐,整齐一致的植株不足80%)

5.35单株有效分集数

    在成熟收获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采用目测法调查分蘖种质单株具有有效雌穗的茎数(不包括主茎)。单位为个,精确到0. 1个

5.36单茎有效穗数

    在成熟收获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采用目测法调查平均单茎的有效雌穗个数。单位为个,精确到0. 1个。

5.37双穗率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成熟收获期,采用目测法调查单茎上有两个以土有效雌穗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数。以%表示,精确到0.1%。

5.38空秆率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成熟收获期,采用目测法调查单茎上无有效雌穗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数。以%表示,精确到0.1%。

5.39茎粗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主茎茎秆地上部第三节间中部短径(不包括叶鞘)的粗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

5.40倒伏率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成熟收获期前,采用目测法调查从根部倒伏(植株倾斜角度>450)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数。以%表不,精确到0. 1%。

5.41倒折率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成熟收获期前,采用目测法调查从茎部倒

折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数。以%表示,精确到0.1%。

5.42雌穗包被完整性

    以试验小区的植株为观测对象,在成熟收获期,采用目测法调查果穗被苞叶

包被的程度,据此评价雌穗包被状况。

          1    包被完全

          2    包被不完全

5.43穗柄长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测量种质雌穗基部至主茎着生点之间

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 lcm。

5.44穗柄角度

    在乳熟期,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用量角器测量种质雌穗穗柄与主茎之

间的夹角。单位为(0),精确到0.10

5.45单株穗鲜重

    在成熟收获时,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称取单株有效雌穗(不含苞叶)

的鲜重。单位为g,精确到0.1g。

5.46成熟籽粒含水量

    在成熟收获时,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株,按GB/T 5497— 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或GB/T3543.6— 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水分测定法测定、计算成熟籽粒的含水量。

5.47穗形

    成熟收获风干后从每小区随机抽样10个雌穗,考种调查雌穗的形状,参照穗形模式图,结合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穗形。

        1      柱形(穗基部与穗顶部基本等粗)

        2      锥形(穗基部比穗顶部明显粗)

        3      扁形(雌穗呈扁平状,甚至有的穗顶部会有分叉)

5.48穗长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测量雌穗从基部到顶部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49秃尖长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测量雌穗穗顶部无籽粒部分的长度,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50穗粗

    以5. 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测量雌穗穗中部的直径,扁形穗测短径。单位为cm,精确到0.1cm。

5.51穗行数

    以5. 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每穗籽粒行数,记载行数范围。为双数。

5.52行粒数

    以5. 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单穗平均每行的籽粒数。单位为粒,精确到整数位。

5.53粒型

    以5. 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籽粒的性状类型。参照代表粒型模式图,结合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粒型。

        1      硬粒型(也称隧石种,籽粒四周和顶部为角质胚乳,中间为粉质

                       胚乳,籽粒光滑、坚硬)

        2      马齿型(籽粒四周为角质胚乳,中间和顶部为粉质籽粒,成熟脱

                  水后顶部凹陷,呈马齿状)

        3      中间型(是硬粒型和马齿型的中间类刑,角质胚乳比硬粒型少,

                    比马齿型多,顶部凹陷程度小)

        4      糯质型(也称蜡质型玉米或黏玉米,籽粒表而无光泽,角质和粉

                  质淀粉层次不分,胚乳淀粉全部由支链淀粉组成,鲜食具有

                  黏性,口感较好)

        5      甜质型(籽粒几乎全部为角质透明胚乳,含糖量高,脱水后皱缩。

                  又可分为普通甜玉米和超甜玉米。普通甜玉米:颖果皮较薄,

                  胚乳由角质淀粉组成,成熟后半透明,乳熟期可溶性糖含量

                  8%左右;超甜玉米:完熟的干籽粒皱瘪四陷,不透明。乳熟

                期采收,含可溶性糖18%-20%)

        6爆裂型(籽粒小,坚硬、光滑,顶部尖或圆形,胚乳几乎全部由

                  角质淀粉组成,加热后易爆裂)

        7粉质型(也称软质型玉米,籽粒无角质淀粉,全部由粉质淀粉组

                  成,形状像硬粒型玉米)

        8有稃型(果穗上每个籽粒都分别包在儿片长稃壳中,整个果穗

                  仍像其他玉米一样包在大苞叶中)

        9甜粉型(籽粒上部为富含糖分的皱缩状角质,下部为粉质)

5.54籽粒形状

    以5. 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籽粒的形状。参照籽粒形状模式图,确定种质籽粒的形状。

          1       圆形

          2       楔形

          3       中间形

5.55籽粒大小

    以5. 47中抽取的样木为考种对象,调查籽粒的千粒重。根据调查结果,按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籽粒大小。

         1         小粒型(白交系千粒重<150g,其余种质千粒重<200g)

         2         中粒型(白交系千粒重150—350 g,其余种质千粒重( 200-400g)

         3         大粒型(白交系千粒重≥350 g,其余种质千粒重≥400 g)

5.56粒色

以5. 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目测观察籽粒的外观颜色,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粒色。

          1    白

          2    浅黄

          3    黄

          4    橙黄

          5    橘黄

          6    红

          7    蓝

          8    紫

          9    黑

          10   白血丝(指同一籽粒上主色为白色,含血丝状红色)

          11   黄血丝(指同一籽粒上主色为黄色,含血丝状红色)

          12   黄粒带白丝(指同一籽粒主色为黄色,含丝状白色)

          13   黄粒红斑(指同一籽粒上主色为黄色.含红色斑点)

          14   顶白(指同一籽粒上表现黄白粒色,粒顶为白色,粒侧面为黄色)

          15   花色(同一穗上的籽粒含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

          16   白一黄(不在同一穗上,有白、黄_二种颜色,H-白粒多于黄粒)

          17   黄/白(不在同一穗上,有黄、白二种颜色,且黄粒多于白粒)

          18   黄/红(不在同一穗上,有黄、红二种颜色,且黄粒多于红粒)

          19   红/黄(不在同一穗上,有红、黄二种颜色,且红粒多于黄粒)

          20   黄/紫(不在同一穗上,有黄、紫二种颜色,且黄粒多于紫粒)

          21   紫/黄(不在同一穗上,有紫、黄二种颜色,且紫粒多于黄粒)

         22   杂色(不在同一穗上,有三种或三种以上颜色,应在括号内标出具体颜色)

    凡有两种以上颜色的籽粒,列在前面的颜色的籽粒所占比例一般多于列在其后面的颜色的籽粒。

5.57轴色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调查脱粒后穗轴的颜色,根据下列说明,确定种质轴色。

          1     白

          2     浅红

          3     红

          4     紫

          5     白/红(有白、红二种颜色,且白色穗轴多于红色穗轴)

          6     红/白(有红、白二种颜色,且红色穗轴多于白色穗轴)

5.58轴粗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测量脱粒后穗轴中部的直径,扁形穗轴测短径。单位为cm,精确到0.1 cm。

5.59单株穗干重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风干后为测定对象,称取单株有效雌穗(不含苞叶)的干重,并测定风干籽粒含水率,然后统一按籽粒含水率13%进行折算.计算得出平均单株有效雌穗的干重。单位为g,精确到o. 1g。

5.60单株粒干重

    以5.59中的样本为一考种对象,称取单株有效雌穗上籽粒干重,并几测定风干籽粒含水率,然后统一按籽粒含水率13%进行折算,计算得出平均单株籽粒的干重。单位为g.精确到0. 19g。

5.61出籽率

    用5.59、5.60中的样本为考种对象,计算籽粒干重占穗干重的比率。以%表示,精确到0. 1%。

5.62千粒重

    以5.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随机测量1 000个完整风干籽粒的重量。并测定风干籽粒含水率,然后统一按籽粒含水率13%进行折算,重复2次,二者误差在1%以内时,求其平均数。单位为g,精确到0.1g。

5.63籽粒容重

    以5. 47中抽取的样本为考种对象,测量一升容积的籽粒重量,单位是g/L。测定方法采用GB 1353 —1999玉米附录A玉米容重的测定方法或GB/T5498 —85粮食、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进行。

5.64籽粒产量

    以试验小区为单位收获,测定小区的风干籽粒干重,并测定风干籽粒含水

率,然后统一按籽粒含水率13%进行折算,最后计算出公顷产量。单位kg/

Hm2,精确到0.1kg/hm2。计算公式为:

         

式中:Yg   --------公顷产量(kg)

          Wb-一小区籽粒产量(kg)

          Sb--------小区面积(m2

          h%一风干籽粒含水率

5.65生物产量鲜重

青饲玉米收获时测定的小区地上部全株(不含根系)总鲜重折合的公顷产量,单位为kg/ hm2,精确到0. 1 kg/hrn2

计算公式为:


式中:Yb-一公顷生物产量鲜重

        Wsf------ 对一样本鲜重

          Ssf--------取样面积

5.66生物产量干重

    收获时测定的小区地上部全株(不含根系)总于重折合的公顷产量,单位为

kg/hm­2,精确到0.1 kg/hm。

    计算公式为:

             

    式中:Yn-一公顷生物产量干重

          WS--------样本干重

          SS---一取样面积

5.67一般配合力

    简便的适用于数量较多的种质资源一般配合力测定的方法有多屯杂交法和顶交法。多重杂交法是将所有待测种质资源和已知中等配合力水平的同类对照系的植株种在一起进行天然授粉,收获每份种质的种子即为该种质与其他种质随机杂交的产物,将这些种子种下,所得植株的平均表现则为该种质的一般配合力。顶交法是选择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普通品种(地方品种或综合种)作测验种来测定种质的配合力。由于玉米地方品种或综合种遗传基础广泛,可以把它看成包含有多个纯系的组成成分,因而测定出来的配合力相当一于被测系一与多个自交系测交的平均值,即是一般配合力。具体操作方法是以测验种A与被测系1、2、3……n分别进行测交,另外选择一个已知中等配合力水平的同类系作为被测系的对照种(ck),采用人工套袋授粉,所得测验种为IXA、2XA、3XA...... nXA和ck X A。下个季节进行测交种的产量或其他性状比较试验,根据产量或其他性状值结果计算出各被测系的一般配合力。在顶交法测定中,由于采用了一个共同的测验种,因此可以认为各测交种之间的性状值差异就是由被测系的配合力不同所引起的,通过与对照种进行比较,可确定某一被测系一般配合力的高低。

        1    弱(其GCA低于对照种)

        2    中(其GCA与对照种持平或略高)

        3    强(其GCA高于对照种10%以上)

6品质特性

6.1总淀粉含量

    按照GB5006— 85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或GB/ T 5514 —1985粮食、油料检验淀粉测定法进行玉米总淀粉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2直链淀粉含量

    按照GB7648­­—87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或GB/T15683—1995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用%表不,精确到0.01%

6.3支链淀粉含量

    按照GB 7648一87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或(TB/T 15683—1995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玉米直链淀粉含觉的测定,获释直链淀粉含量百分数,再经计算获得支链淀粉含量。用%表示,精确到0.01%

6.4可溶性糖含量

    随机采取最佳采收期的玉米籽粒样本5— 10穗,按照GB5513 —85粮食、油料检验还原糖和非还原糖测定法进行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用%表不,精确到0.01%。

6.5粗蛋白质含量

    按照GB 5511—85粮食、油料检验粗蛋白质测定法或GB 2905 —82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进行王米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6赖氨酸含量

    按照GB 7649 —87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前处理方法或GB 4801 —84谷类子粒赖氨酸测定法染料结合赖氨酸(DBL)法进行玉米赖氨酸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7粗脂肪含量

    按照GB 5512 - 85粮食、油料检验粗脂肪测定法或GB 2906 -  82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进行玉米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8脂肪酸值(KOH)

    按照GB/T 15684—1995谷物制品脂肪酸值测定法或GiB 5510 —85粮食、油料检验一脂肪酸值测定法进行玉米脂肪酸值的测定。单位为10 -2mg/g,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6.9维生素E含量

   按照GB12388 —90食物中维生素A与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进行玉米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用%表示.精确到0.01%。

6.10爆裂率

    随机数取500粒完整风干的籽粒,加人到预热的玉米爆花机中,继续加热至爆花结束,统计已爆花粒数占500粒的百分比,重复三次,计算平均数。用%表示。精确到0.01%.。

6. 11膨化倍数

    随机抽取单位体积完整风干的玉米籽粒,加人到顶热的玉米爆花机中,继续加热至爆花结束,测定爆花后的体积.膨爆后的体积与膨爆前的体积之比值即为膨化倍数,重复三次,计算平均数,精确到0.1倍

6.12食味品质

    请5—10名评尝员对每一份种质的样品进行评尝,通过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综合样本甜度、粘度、果皮厚度、风味、口感等作出种质的食味味品质评价。

          1     优(优于对照)

          2     中(与对照相当)

          3     差(较对照差)

7抗逆性

7.1芽期耐旱性

    玉米种子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用高渗溶液法(参考方法)。即用一0.5MPa的聚乙二醇(PEG) - 6000 (PEG - 6000)水溶液对种子进行水分胁迫处理,以无离子水培养作为对照。将待测样品充分混匀后随机取成熟种子300粒,30---350C烘干10h冷却至室温待测。将192g聚乙二醇一6000 (PEG - 6000)溶解在1 000m1无离子水中,即一0. 5Mpa PEG - 6000水溶液。整齐一致的待测种子用7%漂白粉溶液消毒2--3min(或0. 1%HgCl2消毒8min),再用灭菌蒸馏水冲洗5遍,用滤纸吸干附着水。种子萌发于250C黑暗条件下,放在直径为9cm的灭菌培养皿中,每皿50粒,分另加入20m1的一0. 5MPa PET - 6000水溶液,加盖,避免水分蒸发。重复3次分别标记为CK1 CK2和CK3。将发芽皿放人培养箱中,25℃±2 ℃条件下培养,第二、四、六、八天调查发芽种子数。种子萌发耐旱指数的计算见公式(1)、(2)、(3):

                                           

              式中:nd—种子萌发率,nd2,nd4,nd6和nd8分别为第2天、4天、6 天和8天时的种子萌发率

                   XGer :在特定时间的萌发种子数

                    XTS: 种子总数

                   PI   种子萌发指数,PIS和PIC分别为胁迫和对照条件下种子萌数

                  GDRI   萌发耐旱指数

              芽期耐旱性根据种子萌发耐旱指数分为5级〕

              芽期耐旱性评价标准:

                  1    极强(种子萌发耐旱指数≥90)

                  3    强(种户萌发耐旱指数0.75—0. 90)

                  5    中(种子萌发耐旱指数0. 70—0. 75)

                  7    弱(种子萌发耐旱指数0. 35—0.50)

                  9    极弱(种子萌发耐旱指数<0. 35)

          7.2苗期耐旱性

            玉米苗期耐旱性鉴定采用干旱胁迫的方法(参考方法),三次重复。每次重

          复30株(幼苗基数)在塑料箱或花盆中装人20cm厚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层上(壤土),或在旱棚条件下,灌水至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5%,逐粒精细播种,覆土2cm。每天测定补充土壤含水量,使其中3次重复始终保持在田间持水量80%左右当若〔5叶一心时,停止浇水,干旱协迫至土壤含水降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时.取下地上部植株,105℃下一小时杀死,然后95℃烘至恒重,称重,计算单株平均生物学产量。同时,设三次重复的对照,其他操作相同。只是不实施干旱胁迫。

              苗期耐旱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DDR I:   苗期耐旱指数

                  BMC :   对照条件下的单株平均生物学产量

                   BMS   胁迫条件下的单株平均生物学产量

              苗期耐旱性根据苗期耐旱指数分为5级。

              苗期耐旱性评价标准:

                  1      极强(苗期耐旱指数≥0.90)

                  3      强(苗期耐旱指数0. 75一0.90)

                  5      中(苗期耐旱指数0. 50—0. 75)

                  7      弱(苗期耐旱指数0. 35—0. 50)

                  9      极弱(苗期耐旱指数<0. 35)

7.3开花散粉期耐旱性

    玉米开花散粉期的耐旱性鉴定可以在旱棚或田间条件下进行(参考方法),田问鉴定至少需有两点的结果。试验在常年自然降水量小于500 mm的地区、或者玉米生育期内自然降水量小于150mm的地区进行田间耐旱性鉴定,三次重复。耐旱性鉴定小区而积5 —10 m2',播种密度与大田相同。种植对照品种。所有待测种质分早熟、中熟和晚熟区种植,以方便水分控制。干旱胁迫处理为播种前浇底墒水。使0—50cm上层水分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土5%,在拔节期浇水后停水.开花和吐丝后再在灌浆期浇水。〔正常水分对照处理则分别在播种前、拔节期、开花散粉期和灌浆期灌水。除开花散粉期也需正常灌水外,正常水分对照处理与干旱胁迫处理各时期的灌水量相同,在降水量较多的年份酌情适当减少灌次数和灌水量

    耐旱指数的计算公式:

    如果待测材料较少,汁算公式为:

          

式中:        DI—耐旱指数

      GYS.W 一待测材料旱地籽粒产量

       GYS.W一待测材料水地籽粒产量

     GYCK.W一对照品种水地籽粒产量

     GYCK.T一对照品种旱地籽粒产量

      如果待测材料较多,且为白交系和农家品种,计算公式为:

                           

                   

      式中:DI一耐里指数

        —待测材料旱地籽粒产量

        GYs. w-一待测材料水地籽粒产量

        GYCK.W一所有材料水地籽粒产量 

        GYCK.T     所有材料旱地籽粒产量

      开花散粉期耐旱性根据开花散粉期耐旱指数分为5级。

      开花散粉期耐旱性评价标准:

          1      极强(耐旱指数≥1. 30【公式(1)】)

                    或耐旱指数≥1.16【公式(2)】)

          3      强(耐旱指数1. 11—1. 29【公式(1)】

                  或耐旱指数1. 06—1. 15【公式(2) 】)

          5      中(耐旱指数0. 86—1.101【公式(1)】

                  或耐旱指数0. 96一1.05【公式(2)】)

          7      弱(耐旱指数0.60—0.85 【公式(1)】

                  或耐旱指数0. 80^-0. 95【公式(2)】)

          9      极弱(耐旱指数<0. 60【公式(1)】

                  或耐旱指数<l0. 80【公式(2) 】)

7.4灌浆期耐旱性

    玉米灌浆期耐旱性鉴定方法基本同于开花散粉期鉴定,只是干旱胁迫的控水时期是在灌浆期而不是开花散粉期,计算、评价同7. 3。

7.5芽期耐寒性

    玉米芽期耐寒性的鉴定方法(参考方法)是:在幼芽生长到3--- 4cm时,置于0-2 0C处理10d,再在250C以下条件恢复生长7d后调查寒害情况根据寒害调查结果,按下列标准确定种质芽期耐寒性。

          1       极强(鞘青绿,无冷害症状或芽鞘轻微发黄,存活≥90%以上者)

          3       强(存活75%—90%,芽鞘发黄)

          5       中(存活40%一75%,芽尖开始变褐)

          7       弱(存活25%一40%,芽鞘浅褐,干枯)

          9       极弱(存活<25%,芽鞘变褐、萎缩甚至全部死亡)

7.6苗期耐寒性

    玉米苗期耐寒性鉴定具体做法(参考方法)是:将三叶一心的玉米幼苗置于2— 3 0C生长箱中处理6—8d,再在250C以下条件恢复生长7d后调查寒害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按下列标准评价种质苗期耐寒性。

          1       极强(叶片不萎蔫或叶片略有萎蔫,全部成活恢复生长或植株存

                  活恢复生长≥90%以上)

          3       强(叶片萎蔫、发灰,植株存活恢复生长在75%--90%)

          5       中(叶片中度萎蔫,40%—75%植株存活恢复生长)

          7       弱(叶片萎蔫较重,25%—40%植株存活恢复生长)

          9       极弱(叶片萎蔫严重,存活植株<25%,甚至全部死亡)

7.7灌浆期耐寒性

    玉米灌浆后期耐寒性主要测定其在较低温度下(17 0C以下)的日灌浆速度(参考方法),以此为依据评价种质灌浆期耐寒性。

          1       极强(日灌浆速度≥1. 8g/d)

          3       强(日灌浆速度1. 4—. 8g/d)

          5       中(日灌浆速度0.8—1.4g/ d)

          7       弱(日灌浆速度0. 4—0. 8g/d)

          9       极弱(日灌浆速度<0. 4g/d以下)

7.8耐盐性

    玉米种质耐盐性用NaCl水溶液胁迫培养的方法(参考方法)在芽期进行鉴定。以无离子水培养作为对照,随机取待测样品成熟种子300 粒, 30—350C烘干10h.,冷却至室温.用7%漂白粉溶液消毒2—3min(或0.1% HgCL2消毒8min ),再用灭菌蒸馏水冲洗3遍,用滤纸吸干附着水。种子萌发于250C黑暗条件下,放在直径为9cm的灭菌培养皿中,每皿50粒,分别加人20m1的350m1Mol化·’户纯NaCl溶液.加盖.避免水分蒸发。重复3次分别标记为.l.,、‘r:和丁、。对照处理方法步骤同J几胁迫处理,只是加人20m]的无离子水代替20m1的350mMol化学纯NaCl溶液。重复3次.分别标记为CK1、C'K2、和C K3。将发芽皿中放人培养箱中,250C±2'0C '条件下培养。按GB/T 3543. 4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分别于第二、四、六、八天调查发芽种子数。根据观察数据计算相对盐害率,以%表示。精确到0.01%。计算公式为:

                                 

    式中:a    相对盐害率

          XCK  对照发芽平均数

          XT   盐处理发芽数

    玉米种质耐盐性根据芽期相对盐害率分为5级。

    芽期耐盐性评价标准:

         1       极强(相对盐害率<0. 20)

         3       强(相对盐害率0.20—0. -10)

         5       中(相对盐害率0.40—0. 60)

         7       弱(相对盐害率0. 60—0. 80)

         9       极弱(相对盐害率≥0.80)

7.9苗期耐涝性

    玉米苗期耐涝性鉴定采用水分胁迫的方法(参考方法),三次重复,每次重复30株(幼苗基数)。在长X宽X高=60cm X 40cm X 15cm的塑料箱中装入10cm厚的中等肥力水平的耕层土(壤上)。足墒播种。当幼苗三叶一心时,加大灌水量使上面保持水层1 —2cm,持续7d,然后进行正常管理,7d后调查所有供试种质植株的受害和恢复情况,按下列标准做出耐涝性评价:

        1       极强叶片不发黄或仅叶片尖端稍枯黄,全部成活恢复生长或植

                株存活恢复生长≥90%以上)

        3       强(叶片基本恢复生长,无枯死叶,发黄叶不超过2片,植株存

                    活恢复生长在75 %—90%)

        5       中(叶片发黄,心叶绿色恢复生长,枯死叶不超过2片,40%一 75%植株存活恢复生长)

        7        弱(叶片枯死3—4片,25% —40%植株存活恢复生长)

        9        极弱(叶片全部枯死,存活植株<25%)

7. 10耐密性

    玉米耐受高密度(7 5 000 - 90 000株/hm2)种植的能力。通过以生物鲜产量或生物干产量或籽粒产量与对照品种的比较(参考方法),按下列标准评价种质耐密性。

        1        极强(产量比对照高20%以上)

        3        强(产量比对照高10%—20%)

        5        中(产量比对照高0—10%)

        7        弱(产量比对照低20%以下)

        9        极弱(产量比对照低20%以上)

8抗病虫性

8.1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20株,可设重复;50份材料设1组抗、感对照材料:齐319(抗)、Mo17(中抗)、获白(高感);鉴定小区周围种植当地感病品种,玉米生长至10叶期后进行人工接种。将从上一年感病品种上采集的病叶粉碎后撒入玉米喇叭口中,或从上一年病叶上分离病原菌,在高粱粒培养基上扩繁后接种。接种选择在傍晚或阴天,田间应有较高的湿度,以确保接种成功。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人乳熟后期进行调查。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按以下标准记载并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5%)

        3       抗病(R)(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5%一10%, 穗位上叶片有零星病斑)

        5       中抗(MR)(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0%—30%, 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7       感病(S)(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0 %—70%)

        9       高感(HS)(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病斑占叶面积≥70%,叶片枯死)

8.2小斑病(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20株,可设重复;50份材料设1组抗、感对照材料:Mo 17(抗)、罗31(高感);鉴定小区周围种植当地感病品种。玉米生长至10叶期后进行人工接种将从上一年感病品种采集的病叶粉碎后撒人玉米喇叭口中,或从下一年病叶上分离病原菌,在高粱粒培养基上扩繁后接种。接种选择在傍晚或阴天。田间应有较高的湿度,以确保接种成功。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人乳熟后期进行调查。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按以下标准记载并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

                             病斑占叶面积<5%)

        3        抗病(R)(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气叶而积5%一10%,

                          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

        5        中抗(MR)(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0%—30%,

                             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7        感病(S)(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

                               占叶面积30%­­—70%)

          9      高感(HS)(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病斑占叶面积≥70%,

叶片枯死)

8.3弯孢菌叶斑病(Curvuluriu leaf  spot)抗性

   天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20株,可设重复;50份材料设1组抗、感对照材料:沈飞37(抗)、黄早四(高感);鉴定小区周围种植当地感病品种。玉米生长至10叶期进行人工接种。从上一年病叶上分离病原菌,在高粱粒培养基上扩繁后接种。接种选择在傍晚或阴天,田间应有较高的湿度,以确保接种成功。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人乳熟期进行调查。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

料群体的发病状况,按以下标准记载并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

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5%)

        3       抗病(R)(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5%一10%, 穗位上叶片有零星病斑)

        5       中抗(MR)(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0%—30%, 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7       感病(S)(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0 %—70%)

        9       高感(HS)(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病斑占叶面积≥70%,叶片枯死)

8.4灰斑病(G ray leaf spot)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20株,可设重复;50份材料设1组感病对照材料:丹340(感)和获白(高感);鉴定小区周围种植当地感病品种。玉米生长至9一11叶期进行人工接种。从上一年病叶上分离病原菌,在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扩繁后接种。接种时将病菌孢子悬浮液以10m1/株的注射量注人植株喇叭口中接种选择在傍晚或阴天,田间应有较高的湿度,以确保接种成功。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人乳熟期进行调查。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按以下标准记载并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而积

                    <5%)

        3        抗病(R)(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5%—10%)

        5        中抗(MR)(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0%一30%)

        7        感病(S)(叶片土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0%一70%

        9        高感(HS)(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病斑占叶面积  1       高抗(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5%)

        3       抗病(R)(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5%一10%, 穗位上叶片有零星病斑)

        5       中抗(MR)(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0%—30%, 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7       感病(S)(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0 %—70%)

        9       高感(HS)(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病斑占叶面积≥70%,叶片枯死)

    8.5圆斑病(Helininihosoriurn leaf .spot)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20株,可设重复;鉴定小区周围种植当地感病品种。玉米生长至10叶期进行人工接种。将从上一年感病品种上采集的病叶粉碎后撒人玉米喇叭口中,或从上一年病叶上分离病原菌,在高粱粒培养基上扩繁后接种。接种选择在傍晚或阴天,田间应有较高的湿度,以确保接种成功。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人乳熟后期进行调查。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按以下标准记载并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

                        病斑占叶面积<5%)

       3         抗病(R)(穗位下部叶片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5%一10%,

                          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

       5         中抗(MR)(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0%—30%,

                              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7         感病(S)(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

                           占叶面积30%—70%)

        8        高感( HS)(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病斑占叶面积≥70 叶片枯死)

8.6褐斑病(Yhvsodermau rnaydis Miyahe)抗性

    田间人l: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20株.可设重复;50份材料设1份感病对照材料:黄早四(高感);鉴定小区周围种植当地感病品种。玉米生长至8叶期进行人工接种。将从上一年感病品种上采集的病叶粉碎后配制接种液。然后注人王米喇叭口中或喷雾接种植株叶片。接种选择在傍晚或阴天,田间应有较高的湿度,以确保接种成功。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人抽雄期进行调查。调查时目测侮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按以下标准记载并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5%)

        3        抗病(R)(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5%一10%)

        5        中抗(MR)(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0%—30%)

        7        感病(S)(叶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而积30%—70%)

        9        高感(HS)(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病斑占叶面积≥70%,叶片枯死)

8.7锈病((oru rust)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侮份材料不少于20株,可设重复;50份材料设1组已知抗病、高感对照材料,南方锈病为:齐319(高抗).黄早四(;高感),普通锈病为:CA339(高抗),黄早四(高感);鉴定小区周围种植当地感病品种。玉米生长至6—8叶期进行人工接种。将上年从发病植株叶片上采集并保存的病原菌夏孢子在20—25℃下放入在下部加有水的容器内回湿处理2—4 h,然后配制接种悬浮液,喷雾接种植株叶片。接种选择在傍晚或阴天。田间应有较高的湿度,以确保接种成功。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人抽雄期前进行调查。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按以一下标准记载并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有无孢子堆的过敏性反应)

        3      抗病(R)(叶片上有少量孢子堆,占叶面积<25%)

        5      中抗(MR)(叶片上有中量孢子堆,占叶面积25%一50%)

        7      感病(S)(叶片上有大量孢子堆,占叶面积50%—75%)

        9      高感( HS)(叶片上有大量孢子堆,占叶面积≥75%,叶片枯死)

8. 8丝黑穗病(Head smut)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井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100株,可设重复;50份材料设1组抗、感病对照材料:MO17(高抗)或齐319(高抗)、黄早四(高感);鉴定小区周围种植当地感病品种。接种在播种时同步进行。鉴定材料播种前,将保存的丝黑穗病病穗外部包膜破碎,收集病穗中的丝黑穗病菌冬孢子。将冬孢子团充分捻碎,用50目细箩过筛.使病原菌成为均一的菌粉。每100g菌粉拌l0okg过筛的细土,病菌与土壤充分拌匀,配制成0.1%菌土用于接种。播种时,将配制好的0. 1%菌土以每穴100g用量覆盖玉米种子。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人乳熟后期进行调查。每份鉴定材料至少选取100株,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按以下标准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币复鉴定。

        1       高抗(HR)(发病株率<1.0%)

        3       抗病(R)(发病株率1.0%一5.0%)

        5       中抗(MR)(发病株率5. 0%一10. 0%)

        7       感病(S)(发病株率10. 0%一40. 0%)

        9       高感(HS)(发病株率>40. 0%)

8. 9瘤黑粉病(C}'omrrcon smut)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25株,可设重复;玉米生长至10叶期进行人工接种。将上年从发病植株上采集并保存的黑粉病瘤体外部包膜破碎,收集病菌冬孢子。将冬孢子团充分捻碎,用50目细箩过筛,然后配制接种液。注射接种于植株大喇叭口内:接种选择在傍晚或阴天,田间应有较高的湿度,以确保接种成功。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入灌浆期进行调查。每份鉴定材料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按以下标准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发病株率<l. 0%)

        3        抗病(R)(发病株率1. 0%—5. 0%)

        5        中抗(MR)(发病株率5. 0%一10. 0%)

        7        感病(S)(发病株率10.0%一40.0%)

        9        高感(HS)(发病株率>40. 0%)

8.10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25株,可设重复;50份材料设1组感病对照材料:478(高感),掖107(高感),黄早四(高感);玉米生长至8叶期进行人工接种。分离保存的病菌在麦粒培养基上扩繁。接种时将带菌麦粒定位接种于玉米植株基部第三叶鞘内侧。每鞘1粒。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人蜡熟期进行调查。每份鉴定材料逐株调查,按以下标准记载各单株的病级。调查后计算各鉴定材料的病情指数,确定抗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病级       病情

        0)        全株无症状

        l)        果穗下第四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2)         果穗下第二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3)         果穗下第二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4)          果穗下第一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5)          果穗及其以上叶鞘发病

    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DI---一病情指数

             Si ---一病害级别

        ni--一相应病害级别的株数

            i  一一病情分级的各个级别

            N-一一调查总株数

    根据病情指数将抗性分级:

          1        高抗(HR)(病情指数<20)

          3        抗病(R)(病情指数20一40)

          5        中抗(MR)(病情指数40一60)

          7        感病(S)(病情指数60一80)

          9        高感(HS)(病情指数≥80)

8.11茎腐病(Stalk rot)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30株,可设重复;50份材料设1组抗、感病对照材料:沈135(抗)、齐31(感);玉米生长至13叶期至抽雄初期进行人工接种。接种采用理根法。接种时将玉米根系一侧土壤扒开,将用玉米粒扩繁的腐霉菌培养物或麦粒扩繁的镰刀菌培养物20 — 30g接种在露出的根系处。接种后覆土并进行田间浇灌,保证病原菌侵染需要的土壤湿度条件。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人乳熟后期进行调查。逐株调查每份鉴定材料的发病状况。调查重点部位为茎基部节位,茎节明显变褐或用手指捏近地表茎节感到变软的植株,即为发病株。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按以下标准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币复鉴定。

        1          高抗(HR)(发病株率<5.0%)

        3          抗病(R)(发病株率5. 0%一10. 0%)

        5          中抗(MR)(发病株率10. 0%一30. 0%)

        7          感病(S)(发病株率30. 0%一40. 0%)

        9          高感(HS)(发病株率≥40. 0%)

8.12穗腐病(Ear and kernel rot )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50株,可设重复;穗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时期为果穗吐丝后14至21天(花丝萎蔫)。接种采用双牙签法。接种时选择适宜果穗,在果穗中一部先用大号注射针头穿洞,深度达果穗穗轴部,然后将经在病菌菌落中培养数目的2根带菌牙签并排插入洞中直达穗轴。接种后可对果穗进行标记。每份鉴定材料接种50个果穗。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成熟后进行调查。每份鉴定材料选取50个接种果穗,按品种收获并携带回实验室/风干室。剥去苞叶,逐个调查记载果穗发病级别,计算平均发病级别并评价抗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单穗病级划分:

        病级      病情

        1)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0—1%

        3)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2%—10%

        5)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11%—25%

        7)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26%—50%

        9)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51%—100%

    根据单穗病级将抗性分级:

        1         高抗(HR)(果穗平均发病级别<1.5)

        3         抗病(R)(果穗平均发病级别1.5一3. 5 )

        5         中抗(MR)(果穗平均发病级别3. 5—5. 5)

        7         感病( S)(果穗平均发病级别5.5一7.5)

        9         高感(HS)(果穗平均发病级别≥7.5)

8.13疯顶病(Cra z y to p)抗性

    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方法:选取病害严重发生地块进行自然发病条件下的抗性鉴定。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播后在出苗阶段进行田间漫灌并造成积水;此后进行常规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25株,可设重复。

    调查一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进入乳熟期进行调查。每份鉴定材料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按以下标准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发病株率<1.0%)

        3         抗病(R)(发病株率1.0%一5.0%)

        5         中抗(MR)(发病株率5. 0%一10. 0%)

        7         感病( S)(发病株率10.0%一40.0%)

        9         高感(HS)(发病株率≥40. 0%)

8.14粗缩病(Maize rough dz}ar f virus,MRDV )抗性

    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方法:选取病害常年严重发生地块进行自然发病条件下的抗性鉴定。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25株,可设重复。

    调查一记载及分级标准:在玉米抽雄期进行调查。每份鉴定材料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按以下标准进行抗性分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发病株率<3. 0%)

        3        抗病(R)(发病株率3. 0%一10. 0%)

        5        中抗(MR)(发病株率10. 0%一20. 0%)

        7        感病(S)(发病株率20. 0%—40. 0%)

        9        高感(HS)(发病株率≥40. 0%)

8.15矮花叶病(Maize dwarf r mosaic virus,MDMV>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于了管理。每份材料不少于30株,可设重复;50份材料设1组已知抗、感病对照材料,Pa405(高抗)或黄早四(高抗)、Mo17(高感)或掖107(高感)。玉米生长至4—5叶期进行人工接种。采用摩擦接种法。从接种已鉴定病毒的保毒玉米幼苗上采集病叶。将病叶剪碎并置于无菌研钵中,同时加人病叶量2倍的pH为7.0的磷酸缓冲液,在低温条件下研磨,配制接种悬浮液。接种前在被接种植株叶片上喷适量的600目金刚砂,然后用棉棒沾取少量接种悬浮液,在叶面轻度摩擦造成微伤。每株接种2片叶。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

      苗期抗病性:苗期调查在接种10—15d时进行,调查全部接种植株,依据叶片是否出现花叶症状确定发病植株,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按以下标准评价抗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1     高抗(HR)(苗期发病株率<5. 0%)

          3     抗病(R)(苗期发病株率5.0%一15. 0%)

          5     中抗(MR)(苗期发病株率 15. 0%一30. 0%)

          7     感病( S)(苗期发病株率30. 0%一50. 0%)

          9     高感(HS)(苗期发病株率≥50. 0%)

      成株期抗病性:成株期抗性鉴定的调查在玉米进人抽雄期进行。每份鉴定材料调查30株,逐株调查发病症状,记载病情级别。调查后计算病情指数,依据病情指数划分抗性。表现抗病的材料,次年以同样方法进行重复鉴定。

        病级     病情

          0)     全株无症状

          1)   上部1 —2叶片出现轻微花叶症状

          2)   上部3—4叶片出现轻微花叶症状

          3)     穗位以上叶片出现典型花叶症状,植株略矮,果穗略小

          4)     全株叶片出现典型花叶症状,植株矮化,果穗小

          5)     全株花叶症状显著,病株严重矮化,果穗不结实

    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DI---一病情指数

             Si ---一病害级别

        ni--一相应病害级别的株数

            i  一一病情分级的各个级别

            N-一一调查总株数

根据病情指数将抗性分级:

        1      高抗(HR)(成株期病情指数<10. 0)

        3      抗病(R)(成株期病情指数10. 0一25. 0)

        5      中抗(MR)(成株期病情指数25.0—40.0)

        7      感病(S)(成株期病情指数40.0一60.0)

        9      高感(HS)(成株期病情指数≥60. 0)

8.16玉米螟(Corn borer )抗性

    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按当地生产密度要求的株、行距播种并进行每份材料不少于40株,可设重复;30份材料设1组已知感虫对照材料:自330(感)或中单2号(感);在玉米植株发育至6—8叶期(心叶中期)时进行人工接虫。接虫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将产在蜡纸上的玉米螟卵块依卵粒密集程度剪成每块含约30-40粒卵的小片。当卵发育至黑头卵阶段,在每株玉米心叶中接载有即将孵化黑头卵的蜡纸片2块,约60粒卵。若接虫后遇中雨以上的天气,应再接虫1次。接虫前进行田间灌溉,保证植株不萎蔫和田间有一定的湿度。接虫后若遇干旱,应及时进行灌溉。

    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接虫2—3周后逐株调查中上部叶片被玉米螟取食的状况。每份鉴定材料选取30—35株,逐株按以下描述记载玉米螟食叶级别,然后计算各鉴定材料的平均食叶级别,根据食叶级别的平均值,划分各鉴定材料的虫害级别,评价抗虫性。

    食叶级别症状描述

        1      仅个别叶片上有1一2个孔径≤1 mm虫孔

        2      仅个别叶片上有3—6个孔径≤1 mm虫孔

        3      少数叶片有7个以上孔径≤1 mm虫孔

        4      个别叶片上有1—2个孔径≤2mm虫孔

        5      少数叶片上有3一6个孔径≤2mm虫孔

        6      部分叶片上有7个以上孔径≤2mm虫孔

        7      少数叶片上有1一2个孔径大于2mm的虫孔

        8      部分叶片上有3一6个孔径大于2mm的虫孔

        9      大部叶片上有7个以上孔径大于2mm的虫孔

    抗性依据食叶级别平均值划分:

        1       高抗(HR)(1.0—2.9)

        3       抗虫(R)(3. 0—4. 9)

        5       中抗(MR) (5.0—6.9)

        7       感虫(S) (7.0一8. 9)

        9       高感(HS)(9.0)

9其他生物学特性

9.1育性

    分为正常可育和不育两种类型。不育又分为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

        1      可育

        2      不育(花药为乳白或白色,半透明,无花粉粒或花粉没有生活能

                     力,花药不开裂、不散粉或无雌穗、无花丝)

 9.2雄性不育类型

    雄性不育资源控制不育的类型,有细胞核不育、细胞质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

    雄性不育种质控制雄性不育的类型。

        1      细胞核不育(不育性状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的)

        2      细胞质不育(不育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

        3      核质互作不育(不育性状是由细胞核基因与细胞质基因相互作用

                           起作用的)

9.3不育细胞质类群

    依据细胞质雄性不育种质对不同的自交系的恢复性反应,而将雄性不育的细

胞质进行的分类。

        1      T组(育性不能被恢313和白凤1恢复但能保持的类行)

        2      C组(育性不能被恢313恢复但能保持,而能被白风1恢复的类型)

        3      S组(育性能被恢313恢复的类型)

9.4核型

    采用细胞学遗传学方法对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和结构进行鉴定。以核

型公式表示,如,2n=2x=20=18m+2Sm。

9. 5  DNA指纹图谱

    对进行过指纹图谱分析或重要性状分子标记的玉米种质,记录指纹图谱或分

子标记的方法,并注明所用引物、特征带的分子大小或序列以及标记的性状和连

锁距离等。

9.6用途

    根据主要用途分为:

        1食用

        2饲用

        3工业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