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143614921.doc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化验单包括如下化验项目,每一个血常规化验项目都会反应身体某一或多个机能的健康状况。对于肾病患者而言,学会自己查看血常规化验单,对于自己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都会起到积极的监测作用。

血常规中最主要、较常用的有4项,即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及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在血红蛋白的协助下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中,因此红细胞数量的增减与血红蛋白的增减往往相一致。肺气肿、一氧化碳中毒以及肺原性心脏病等病,都会引起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等则是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时,提示可能有哪类疾病。 白细胞的多少则反映了身体抵御、杀灭致病微生物能力的强弱。白细胞的减少,通常源于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伤寒等疾病,营养不良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造成白细胞减少。而白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各种化脓性球菌或杆菌的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和白血病等。

正常状态下,白细胞可分为5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其组成有一定比例,有时白细胞计数正常,但比例发生变化,也可能预兆某些疾病。比如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是传染病或化脓性疾病的征兆。

血小板若低于正常值,必须加以重视,因为它可能提示很多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障碍等;若高于正常值,则可能预示了化脓性感染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应该注意的是,有时指标与正常值稍有偏离属于正常现象,比如白细胞易受

143614921.doc

情绪、环境的影响;剧烈运动、饱餐,或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血小板升高。 只要复查后指标恢复正常即可,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有问题必须复查,医生会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结合其他指标重新分析和诊断,若复查结果依然有问题就必须接受治疗。

一、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化

(1) 初生儿较成年为高;老年人比青壮年者稍低。

(2) 超力型人的红细胞数较正力型和无力型者高,两种体质极端的红细胞之差可达20%。

(3) 妊娠时期血浆量增多而多有稀血症。此外,居住高山因缺氧可引起生理性红细胞增多。

2. 病理变化

(1) 增高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及休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慢性获得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肺气肿、严重的支气管性哮喘、矽肺、纤维性肺结核等);异常血红素(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其他:肿瘤(肾脏肿瘤、肾上腺瘤、肾母细胞瘤、脑瘤、肝癌、子宫纤维肉瘤、前列腺癌、胃癌、肺癌、嗜铬细胞瘤);肾脏病(肾盂积水、多囊肾、肾动脉狭窄);

143614921.doc

皮质醇增多症及脾结核等。

(2) 减低见于

①大细胞型贫血: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增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或降低。如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之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疾患所致的贫血及内分泌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的贫血等。

②正常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MCV、MCH及 MCHC均正常。如急性失血后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骨髓病所致之贫血。

③单纯小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 MCV和 MCH均减少,但MCHC正常。如慢性感染、慢性肾疾患等。

④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MCV、MCH及MCHC均降低、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维生素B缺乏所致之贫血。

二、血红蛋白(Hb)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大致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各种影响红细胞计数的因素也同时影响血红蛋白,但被影响的程度在比例上不一定相称。如在小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常较红细胞数严重;在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程度常较血红蛋白严重。

注凡在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数值,

143614921.doc

称为贫血。综合国内调查资料,中国人正常与贫血的分界标准为:男性,红细胞少于400万,血红蛋白低于12g;女性,红细胞少于350万,血红蛋白低于10.5g,即称贫血。

三、白细胞(WBC)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剧烈的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都使白细胞增加。

(2)新生儿的白细胞数较成人高,3日后降到每微升10,000左右。

(3)在妊娠期中,白细胞常轻度增多,分娩时增多可能更显著。

(4)慢性特发性白细胞增多症,其白细胞总数可持续在10,000~20,000/μl,但无其他异常发现。

(5)高温作业、饮酒及饭后亦可能有轻度增加。

2.病理变化

增高见于

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脓肿、脑膜炎、大叶性肺炎、兰尾炎、扁桃体炎、脓胸、败血症等)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感染(如猩红热、霍乱、白喉等)。此外,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手术后、急性失血后、某些药物中毒和烧伤等亦常增高。其中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有时可达几十万;骨髓纤维化大多在10,000~20,000;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大多在12,000~30,000。由于感染等所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有时

143614921.doc

亦可高达数万。

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如伤寒、付伤寒、布氏菌病等);病毒(如流感、麻疹、风疹、登革热等)及各种重度感染(如粟粒性肺结核病、严重败血症等)。

(2)脾功能亢进:见于肝硬化、班替氏综合征等。

(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可减到只剩数百/μl) 非白血病性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4)化学因素:可致白细胞减少的有抗癌药物(氮芥、环磷酰胺、长春花碱及长春新碱等)、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氨替比林、保太松、复方阿斯匹林及水扬酸钠等)、抗甲状腺药(两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甲亢平等)、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磺胺类(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长效磺胺、磺胺异恶唑等)、抗生素(氯霉素、合霉素、新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抗疟药(奎宁、扑疟奎宁、伯氨奎宁等)、抗痨药(异烟肼、异烟宗、对氨基水扬酸、氨硫脲等)、抗组织胺药(苯海拉明、苯沙明等)、抗糖尿病药(D860、P607等)、抗高血压药(氯噻嗪氢氯噻嗪、甲基多巴、利血平、氯丙嗪等)、利尿药(汞利尿剂、利尿酸、乙酰唑胺等)、其它(苯、金盐、铋、有机砷、山道年、二硝基酚、DDT 、青霉胺等)。

(5)物理因素 (X线、放射性物质)。

注:白细胞计数,对病情动态观察具有一定的意义。鉴于白细胞的正常数值幅度较大,因此,临床在分析结果时,须与分类和原来的白细胞基数结合起来,否则易造成延误诊断。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143614921.doc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小儿淋巴细胞较高,嗜中性粒细胞相对较少,至10岁左右即与成人接近。 临床意义

1. 嗜中性粒细胞

增高见于

各种化脓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症等);白喉、烧伤后、大手术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失血、溶血、组织坏死亦可明显增高。

减少见于

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付伤寒、结核病等)。病毒感染(如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时,有时可几乎不见。一般认为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1550以下,即可视为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2.嗜酸性粒细胞

增高见于

(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

(2)寄生虫病:钩虫,蛔虫、丝虫、绦虫、血吸虫病、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虫、旋毛虫、包囊虫等,凡侵犯组织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较明显。

143614921.doc

(3)某些药物的应用: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先锋霉素、PAS、苯妥英钠、肝精等。

(4)皮肤疾病:天疱疮、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颜面向芽肿等。

(5)肺侵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如过敏性肺炎、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过敏性呼吸道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6)感染:感染的恢复期及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及多形性红斑的急性期。

(7)血液病: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等。

(8)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癌和有坏死灶之肿瘤。

(9)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占50%以上,且增多为终生存在。

(10)内分泌疾病;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

(11)其他:骨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照射、免疫缺陷病(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急性一过性失蛋白性胃肠病,局限性回肠炎,肉样瘤,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肾脏疾病,腹膜透析,出血性肺肾综合症,嗜酸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病等。

嗜酸性细胞减少可见于:应用皮质激素,严重疾病如伤寒、心肌梗阻、各种损伤通过应激使垂体释放ACTH增多等。嗜酸性粒细胞,昼夜生理变异较大,据研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因时间不同而异,晚间,比上午8时高30%中午比上午8时少20%,因此,临床上以上午8时采血最合适,做为基础水平。

3.嗜碱性粒细胞

在某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抗血清治疗、脾切除术后及何杰金氏病中偶可见增高。

143614921.doc

减少无意义。

4.淋巴细胞

增高见于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传染病恢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巨球蛋白血症等。一般地说啥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案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反之,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案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减少。

5.单核细胞

增高见于

(1)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伤寒、结核。原虫病(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2)许多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此外,二岁以内的儿童可以稍高。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正常参数值

50~400/μl

临床意义

嗜酸性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见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性细胞减少可见于:应用皮质激素,严重疾病如伤寒、心肌梗阻、各种损伤通过应激使垂体释放ACTH增多等。嗜酸性粒细胞,昼夜生理变异较大,据研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因时间不同而异,晚间,比上午8时高30%中午比

143614921.doc

上午8时少20%,因此,临床上以上午8时采血最合适,做为基础水平。

六、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临床意义

ESR的变化主要同血浆中球蛋白,如α2和γ球蛋白,尤其是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多少有关,如果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多于正常,血沉就增快,所以变化无特异性。但对任何一种血沉增速的疾病,在病程内定期观察血沉的动态变化,可以帮助推断病变的发展情况。

增高见于:

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后3个月到产后1个月,小儿和50岁以上的老人。 病理性:

(1)各种急性的全身和局部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疟疾、风温热和肺炎。

(2)结缔组织性疾患,如多发性肌炎。

(3)在产重贫血、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甲亢、肾炎以及铅、砷、酒精中毒时亦常增高。

减低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心脏代偿功能障碍等。

 

第二篇:怎样看血常规化验单

怎样看血常规化验单

PS:很多人都不明白,我自己也不是很明白,希望以下内容能让大家明白点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 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 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 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 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血常规化验单如何看(二)

白细胞分类(DC)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 单核细胞(M):3%~8%。

淋巴细胞(L):20%~40%。

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某些血液病及放疗、化疗后,增多常见于感染炎症及组织损伤。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应用某些激素;增多常见于某些血液病和某些变态反应病,如药物过敏、荨麻疹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某些类型白血玻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接触了放射物或应用了激素;增多则常见于某些传染病和白血玻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和血液玻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100~300×109/L(或10万~30万/mm3)。减少常见于:脾功能亢进、接触放射物、白血并再障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药物过敏。增多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手术或急性失血的应激反应

#######%%%%*****@@@@%%%%%%%%%%%%%%%

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下面介绍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

(一)转氨酶

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

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AST>ALT。

(二)血清腺苷脱氨酶(AD)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是嘌呤核苷酸循环中一种重要的酶,在核酸代谢中有重要意义。

1.正常值。正常人的AD活性为5.3-20.1国际单位/升,平均值为14.6国际单位/升。

2.临床意义。①判断急性肝炎恢复情况。急性肝炎病人AD与ALT一样,常早期升高,但幅度不及ALT。ALT恢复正常而AD持续升高的病人常易复发或易迁延为慢性肝炎。故测定AD较ALT能正确反映急性肝为病人的恢复情况。②协助诊断慢性肝病。AD活性在慢性肝病中普遍升高。③鉴别黄疸。AD在阻塞性黄疸病人很少升高,即使升高也属轻度;而在肝细胞性黄疸时普遍升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一般LDH总活性为100-300单位,平均为185±10.9单位。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血清LDH活性增高。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病人,LDH活性常显著增高。其临床意义与ALT、AST一致。肝炎恢复期,LDH为最早恢复正常的血清酶。如LDH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常提示有某种并发症的存在。肝硬化病人若病程中LDH活性增强,应怀疑并发肝癌。

测定血清LDH总活性对肝病诊断缺乏特异性,而LDH同工酶则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LDH1在心肌细胞分布最多,LDH5在肝细胞含量最多。因此,对肝病病人测定LDH同工酶比测定LDH总活性有更大的临床意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

其他肝功能指标正常而仅LDH5升高,提示部分病人LDH5测定比其他肝功能试验敏感,且随着病情加重,LDH5也随之增高。

(四)血清胆碱酯酶(CHE)

用比色法测定其正常值为30-80单位/毫升。肝病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力降低,主要是由于肝细胞损害后此酶合成减少,是反映肝脏贮备功能较敏感的指标。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CHE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若CEH活性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轻型慢性肝炎病人此酶活性变化不大。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此酶与急性肝炎病人相似。肝硬化病人若处于代偿期,血清CHE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血清CHE活力明显下降。重型肝炎病人血清CHE明显下降,其降低程度与血清白蛋白大致相似,且多呈持续性降低;梗阻性黄疸病人,血清CHE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降低。

(五)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LP)

是一组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的酶类,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胆管上皮细胞含量最多。其正常值依测定方法不同而各异。临床意义如下:

1.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一般阻塞性黄疸AKP升高较肝细胞性黄疸为高。

2.协助诊断肝内浸润性或占位性病变。在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病人,AKP常常升高。而在无黄疸病人,如发现AKP异常升高,需高度警惕肝内占位性病变;也可能为无黄疸型胆系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及胆道不全梗阻。

3.协助判断肝病病人预后。在严重肝病病人,胆红素逐渐升高,而AKP不断下降,提示肝细胞损害严重。

(六)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正常人血清中γ-GT主要来自于肝脏,正常值0-40单位/升(重氮试剂法)、0-50单位/升(对硝基苯胺法)。临床意义如下:

1.判断血清中升高的AKP来自于肝脏还是骨骼,骨患有骼疾病时γ-GT正常。

2.急性肝炎病人的γ-GT恢复较ALT为迟;如它持续升高,提示为慢性肝病。

3.若慢性肝炎病人的γ-GT长期升高,提示肝细胞有坏死。

4.有阻塞性黄疸时,γ-GT常明显增高,尤以恶性梗阻性明显。γ-GT有4种同工酶,有肝实质病变时γ-GT1升高,患原发性肝癌则γ-GT2增高。

(七)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以肝、胰、胆、肾、小肠及子宫肌层含量较丰富。正常人LAP活性为15-50国际单位/毫升。临床意义如下:有阻塞性黄疸以及肝实质细胞受损害者,LAP均升高。与AKP意义相同,主要用于判断胆管阻塞和肝内占位性病变,但在患有骨骼疾病时AKP升高而LAP不增高。

(八)血清5'核苷酸酶(5'N)

是一种特殊的磷酸酯水解酶,仅作用于5'磷酸单核苷酸,正常人血清5'N活性为2-15国际单位/升。肝胆疾病病人的血清5'N活性升高,但骨骼疾病病人不升高,故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比ALP高。正常妊娠者的5'N活性亦升高,对此应加以鉴别

@@@@@@@@@@@@@@!!!!!!!!!&&&&&&&&&*****

观察肾功能状况主要看哪几个指标?

反映肾功能的主要检查指标有以下几种:①内生肌酐清除率;②血尿素氮;③血肌酐;④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⑤尿比重;⑥尿渗透压;⑦尿酚红排泄试验等。其中以前3种最为重要。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血肌酐的指标主要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慢性肾衰的贫血是由肾实质损伤所导致的,其程度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相平行。而尿比重、尿酚红排泄试验、尿渗透压是检查肾小管功能的主要指标,直接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

平常人们最关注的肾功能检查,泛指血尿素氮及肌酐浓度的测定值。

(1)血尿素氮(BUN):过去多采用血浆非蛋白氮(NPN)测定,NPN是指血浆蛋白以外的所有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氮、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谷胱甘肽、铵等,其中,一些物质与肾功能无关或受肾外因素影响大,故目前已很少应用。BUN占NPN中的绝大多数,为50%以上,肾功能不全时其较迅速地明显增加,虽然也受一些肾外因素影响(如蛋白摄入量、胃肠道出血、高分解代谢、肝脏代谢能力以及尿量的多少等),但方法简便,临床仍在广泛应用。BUN的正常值为2.9~

7.5mmol/L(8~21mg/dl),NPN的正常值为14.3~25mmol/L(20~35mg/dl) 。BUN和NPN的高低取决于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与肾脏的排泄功能,当血中这两种物质

分别超过7.5mmol/L和25mmol/L时,提示肾小球滤过率(GFR)已至少降到60%以下。

(2)血清肌酐(Scr):其生成、代谢与排出受肾外影响因素很少,是较为理想的指标。红细胞中也含有肌酐。其正常值:苦味酸法为44~133μmol/L(0.8~

1.5mg/dl);酶法男性为53 ~106μmol/L(0.6~1.2mg/dl),女性为44~97μmol/L(0.5~1.1mg/dl)。

在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水平增高。血中肌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量很少,所以,血肌酐浓度与肾小球滤过功能呈反比关系。血肌酐的倒数值或对数值与GFR有线性相关。定时检查Scr,以其倒数值或对数值作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可描出肾功能变化的斜率,可供判断病情进展状况与预后,观察药物疗效或制订治疗计划如安排造瘘透析时间等。实验证明,当GFR降低至35%左右时,虽NPN仍有低于25mmol/L者,而Scr则已全部超过正常范围。

血中NPN、BUN、Scr等含氮物质超过正常范围者,称为“氮质血症”。不论何种慢性、急性肾脏病,当其出现氮质血症时,有效肾单位往往已有60%~70%受损害,因此,对BUN、Scr测定为正常者,并不能除外肾功能不全。然而,这两项检查对于尿毒症的诊断、判断预后,却有重要意义,因为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此外,肾前或肾后各种原因引起的少尿或无尿时,BUn、Scr亦可潴留而升高。各种因素所致人体蛋白分解代谢过多,也可引起氮质血症。

(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由于肌酐是内源性物质,如无外源性大量摄入肉食、剧烈运动或肌肉疾病,它每日的生成量为20mg/kg或1mg/min,血浆中浓度与尿中排出量都较为恒定,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临床上Ccr的正常值:男性为140±27.2ml/min,女性为112±20.3ml/min;矫正后清除率(即国内以标准体表面积加以矫正)为80~100ml/min。Ccr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每长10岁下降4ml/min。Ccr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它的降低程度基本上反映肾实质损害程度。一般认为,当降到正常值的80%时,表示肾小球滤过的功能已有减退,如降至51~70ml/min时示轻度损伤,降至31~50ml/min时示中度损伤,降至20ml/min 时即可出现尿毒症的症状

$$$$@@@@@@@@@@!!!!!!!!&&&&&&%********

怎样看一般检验报告单?

检验报告单是检查所得出的客观数据记录。检验项目很多,这里只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概略地作一介绍。定性检验,是看送检的标本中有没有“待检物”(即想要查的东西)。一般来说,有待检物存在,报告为“阳性”,反之报告“阴性”。正常时不应有的待检物出现了,称为“阳性”,即为不正常。定量检验表示检验标本中待检物含量的多少。不同地区不同方法测出的检验参考值略有差异,参考值不等于正常值,只是一个正常范围。

⑴ 三大常规 即血、尿、粪常规检查。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

5.0×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脱水所致血液浓缩或慢性组织缺氧等;其减少则常见于各种贫血;

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10×109/L,新生儿为15-

20×109/L,8个月至2岁婴儿为11-12×109/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按百分比):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白细胞,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二是淋巴细胞,正常为0.2-0.4,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075,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尿常规包括物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及显微镜检查三项。

物理学检查主要是观察颜色、透明度、测尿比重。正常尿比重波动范围大,一般在1.015-1.020之间。比重增高,见于高热、糖尿病等;比重低,见于慢性肾炎以及肾功能严重损害等。

化学检查主要看酸碱反应、蛋白定性和糖定性。正常尿呈弱酸性或碱性,无蛋白,无糖,常用阴性“─”表示。尿中有蛋白见于肾炎、心衰、发热性疾病和泌尿道感染等;有糖则是糖尿病。

微镜检查主要看有无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各种管型及结晶等。正常尿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上皮细胞及盐类结晶。如果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则有肾脏损害,如肾炎、泌尿系感染等。碱性尿常见磷酸盐结昌,服用磺胺药可见磺胺结晶。

大便常规包括肉眼检查及镜检,肉眼主要观察颜色、性状和硬度。显微镜检查主要要看有无红细胞、脓球、吞噬细胞、虫卵等。

⑵ 肾功能有关的检验

尿素氮(BUN):正常值为(3.2-7.1mmol/L)。尿素氮增高时,见于各种严重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肾功能不全,还可见于心力衰竭及休克、消化道出血后、严重烧伤等情况。在严重肝病时,尿素氮可降低。

肌酐(cr):正常全血为88.4-177umol/L,血清为53.0-141umol/L。肌酐测定对尿毒症的预后判断很有价值,肌酐越高,说明肾功能损伤越严重,预后不良。

尿酸(UA):正常男性149-416umol/L,女性89-357umol/L,尿酸增高常见于早期肾功能不全和痛风、结缔组织病等。

⑶ 血糖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一项主要指标。正常值为4.4-6.7mmol/L,高于此范围为糖尿病,低于此范围,可见于肝脏病、饥饿所致的低血糖、胰岛素分泌过多或甲状腺素不足等。

⑷ 血脂

血中脂类的总称,它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和游离脂肪酸。血脂与年龄、性别、饮食成分和生理情况有关系。诊断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都需要检查血脂。我国正常人空腹时,血脂各项的参考值波动

在:胆固醇(ch)成人2.8-6.0mmol/L;甘油三脂(TG)0.23-1.35mmol/L;磷脂(PL)1.94-3.55mmol/L;游离脂肪酸(FFA)176-586umol/L。

⑸ 微生物检查

微生物检查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等。这对于查明致病原因和选择用药十分重要。但除细菌和真菌外,直接查找方法比较复杂。细菌培养,采集血、痰、咽试子、大便、小便、创面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看有无致病菌生长,正常应为阴性或少量非致病菌;真菌检查,标本涂片或培养,检出真菌为不正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