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和肯德基的调查报告

对麦当劳和肯德基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为了调查麦当劳与肯德基俩大连锁快餐企业的市场情况,使对所学的

学科有个更深的了解,我们小组于周末下午走访了麦当劳和肯德基两

家国外快餐店。

调查目的:了解并对比麦当劳与肯德基的经营理念、产品形象、店铺环境等,通

过对比,分析这两所连锁企业的特色及其各自的优势。

调查方法:观测法

调查地点:于20xx年10月16日中午时分在福星商场麦当劳、东方广场肯德基进行

实地调查。

调查过程:首先对小组人员进行明确分工,组员分别到麦当劳、肯得基进行实地

调查、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调查项目:地理位置、店内环境、产品形象、服务态度、卫生情况。

调查人员:许咏仪、何佩欣、萧敏婷

总体分析

——地理位置 两店都处于繁华路段、交通十字路口和就近都有大型购物商场。麦当劳处在福星商场一楼,附近有较多服装类购物商场和分布广泛的小饰品购物店,这一带是年轻人的积聚地,多喜欢选择这样的约会地。肯德基地处东方广场,这里车流密集,有较大型的公交站,附近多销售中、高档商品,人们消费能力较雄厚。

——店内环境

麦当劳室内装潢色彩比较可爱,给人的感觉很温暖,随意,肯德基则趋向高雅大方;店内所拥有的座位数不相上下;两店都以玻璃为材料装饰店面,这样可提高清洁度和雅致度,同时起到了广告宣传,吸引顾客的作用。

——产品形象

1

在产品形象方面,麦当劳与肯得基都属于西式快餐,同样以销售汉堡包、可乐、薯条为主,并附有早餐、甜品及其它各类配餐。

产品种类方面,麦当劳的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汉堡包,且汉堡包的口味较为单一,配餐类的品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甜品方面,如雪糕、派,此外,在饮料方面,麦当劳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麦当劳提供的饮品类均为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价格较肯得基便宜。对于肯得基,它在产品种类方面做得比麦当劳出色,肯得基针对中国市场推出多种具有中国特色风味的产品,而且产品种类繁多,为顾客提供了多种选择。

——服务态度

两店服务态度良好。

——卫生情况

两店地面较干净,没有积水,餐桌卫生处理及时。

调研结论

对于两家连锁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它们在开设分店时不会盲目地扩张自己的规模,都是根据一定的调查、分析,再去进行选址,而且在同一地区每家门店的产品价格、种类、质量都能保持一致,令顾客去到任何一家分店都能享受同样的产品服务。两家企业在市场发展中都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去改进,力求满足顾客需求。两家企业都先后推出外卖服务以及24小时营业,产品本土化,迎合当地消费者口味且又能保持自身原有特色。总的来说,两家企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都不能离开对市场的了解。

结尾

这次调查中,让我们大致了解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市场情况。过程中我们有遇到了一些困难,譬如在麦当劳进行拍摄时被店内营业人员阻止,要求删除照片,为我们取材带来了一定难度,经过调解,最后事件还是得到了解决。

2

 

第二篇:肯德基与麦当劳的中国市场落差调查报告

肯德基与麦当劳的中国市场落差调查报告

从全球范围看,麦当劳和肯德基尚不属于一个重量级:麦当劳目前在世界12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30000家店,全球营业额约406.3亿美元,而肯德基在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连锁店数仅为11000多家。据美国食品业界研究机构Technomic对20xx年全美快餐销售额和餐厅数量的统计显示,麦当劳以全美13609家餐厅,销售额超过221亿美元的业绩排名榜首;而肯德基则以全美5524家餐厅,销售额49.36亿美元排名第七。

然而,作为全球快餐第一品牌的绝对老大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整体发展现状,却一反常态、不容乐观,远远落后于位处全球范围的第二品牌与美国本土市场第七肯德基,两者之间的业绩相去甚远,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其营业总收入、连锁店的总数量与扩张速度乃至平均到每家单店的营业力与收益率,在中国市场,麦当劳均大大逊色于老对手肯德基,两者在中国市场的争锋结果,也已形成了不容争辩的悬殊落差。

这种落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重要的比较信息:

一、连锁餐厅的扩张速度与发展数量

麦当劳:

19xx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随后19xx年4月在北京的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当日的消费人次过万。截至到20xx年第一季度餐厅总数已达460多家。在进入中国市场的14年间,截至20xx年底,连锁店的总数约为600家。但其发展速度开始迅猛,后期较为缓慢。在2002-2004的最近三年间,年均新增加店铺数仅为47.5家,年增长率仅为25%左右,低于开始的38%的年增长率。

肯德基:

肯德基于19xx年11月12日在中国北京前门开设第一家快餐店,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内地的西式快餐连锁集团。历经6年的摸索,至19xx年全国餐厅总数为10家。

19xx年6月25日,肯德基中国第100家店在北京安贞桥成立,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20xx年每月9家连锁店开张的速度到20xx年每月25家连锁店开张,速度越来越快. 截止20xx年12月14日,随着海南三亚肯德基餐厅的开业,肯德基在中国已达到了1200家。至此,肯德基在中国的开店数达到了老对手麦当劳的两倍。

从北京前门第一家店开始,到三亚的1200家店,肯德基用了17年时间;在1997-20xx年的黄金发展期,肯德基从216家速增至1200家,年均新增店140家以上,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0%。

对比结果:

除去肯德基较麦当劳早进入中国市场3年的因素之外,两者在共同发展的14年间,无论是餐厅扩张速度与最终发展数量,麦当劳一直落后于肯德基。20xx年,双方的差距一下子扩大到149家,而在2002~2004的短短三年间,肯德基餐厅的发展速度与数量均是麦当劳的两倍以上。

据媒体报道,麦当劳计划在20xx年共开出100家餐厅,到20xx年6月,在中国内地开出10家左右特许加盟连锁店,到20xx年,要使内地麦当劳餐厅数量达到1000家,其中特许加盟店将占20%。同时,中国百胜餐饮集团总裁苏敬轼公开表示,肯德基在20xx年将保持高速开店策略,并把网络伸展至四线城市,仅20xx年便新开300间餐厅,其中特许加盟不超过5%.

二、连锁餐厅的投资收益与发展质量

麦当劳: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xx年资料统计,截止到 2002 年,麦当劳在中国店铺数 543 个,销售规模为 32 亿元人民币。据此粗算,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单店年均营业收入则约为600万/年。

肯德基:

同样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xx年的资料统计,截止到2002 年,百胜(其中90%以上来自肯德基)在中国的店铺总数为902家,销售规模为73亿元人民币。依此类推:肯德基在中国市场的单店年均营业收入则约为800万/年。

对比结果:

依照双方在20xx年的经营业绩,可以说,麦当劳在单店竞争力上大大逊色于对手肯德基,两者在单店的年均营业收入上的差距在25%以上,差强人意的单店竞争力使麦当劳相当数量的网点处于低盈利甚至不盈反亏的状态,乃至近年来常有关闭店铺的新闻曝光(如成都双楠店与广州东峻广场店),而肯德基则少有耳闻。

纵观这些落差,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的产生,为此,我们就两者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做一个比较认识:

1.战略为纲,纲举目张

肯德基:

1、 先知先觉,起点本土

早在19xx年,时任肯德基总经理的迈耶,就对世界人口第一、蕴含着无限潜力的中国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了开发中国的念头。在充分吸取1970、19xx年香港发展失败的经验教训后,它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古老新大陆的发展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就是熟悉和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就此高明地先选择了新加坡作为进军中国前的试点(新加坡说普通话,生活习惯与大陆最为接近,而香港说粤语,地方特点较浓)。

19xx年的4月,迈耶即采取了果断的行动,改组肯德基东南亚地区办公室。同时,为了确保进入中国市场的自主性,战略性回购了在新加坡的全部特许经销权(当时新加坡的肯德基是授权别人经营的),提前为在中国市场的自主发展扫清了权属障碍。

同年的9月下旬,任命王大东出任肯德基东南亚地区副总经理,承担起拓展中国市场的重任。王大东出生于中国,典型的中国文化成长背景;在美国求学,受过严谨的专业化训练。曾经是肯德基公司多年的中层管理人员,熟悉并理解这个企业的特有文化,特别是有过在中国开办餐饮业的成功经验,这种跨文化的经历对肯德基的中国拓展至关重要。

王大东的加盟为肯德基在中国发展注入了本土化的血液,这对于一家不熟悉中国文化特点的跨国公司的初期本土生根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通过在新加坡的练兵,肯德基对跨文化管理、尤其是对东方人的管理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积累了熟悉中国特点的运营人才,然后才保障了进入中国大陆之后能够迅速地融合并做到游刃有余。

经过长达1年多的考察论证,王大东在给总部的一封信中这样表达对于中国市场的理解“我完全确信肯德基比任何其他美国快餐连锁店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尽管麦当劳正在试图与中国建立关系,但在牛肉供应成为可能之前的路还很长。而家禽饲养是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中一个优先发展的领域,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我们有优势打开中国的大门。”这一天很快变成了现实, 1987的11月12日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设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肯德基餐厅,正式启动了中国区战略的步伐。

2、 追求卓越,先发制人

肯德基自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时任百事餐饮集团亚洲地区副总裁、现任百胜餐饮集团达中国区总裁的苏敬轼先生,就为肯德基在中国设立了远景目标:把中国肯德基(KFC)品牌做成中国餐饮业的第一品牌,甚至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餐饮品牌。

3、 系统整合,加速扩张

经过6年的摸索,在成功开办了10家中国餐厅,掌握了丰富的本土运作经验的基础上,肯德基在中国开始发力。自19xx年开始,肯德基凭借先发优势,建立了相应快速的决策反

应组织机制(率先将大中国区总部搬迁至香港,后迁至上海),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开始了稳健的“加速扩张”战略;

在连锁经营模式上,实施“直营连锁”与“特许连锁”两条腿齐头并进的提速战略(即早在19xx年即开始实施了“零起点加盟”的特许经营,自20xx年底,1200家餐厅中有5%既60家以上的特许加盟店)。

战略性地引进必胜客、塔可钟等集团内的多个餐饮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在供应、营销、财务、人才等要素上实施战略协同,通过多品牌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肯德基的竞争优势。

麦当劳:

1、 后知后觉,后发制人:在肯德基进入中国三年后的19xx年,麦当劳开始了其逐鹿中国的旅程。之后,麦当劳干劲十足,意欲后发制人实施赶超战略,1992~2002的十年间,平均每年的开店数为38.3家,并在北京市场后来居上,开店数量领先于肯德基。

2、 发展滞后,后劲不足:但在2002~20xx年的关键三年间,与肯德基的大踏步前进比较,麦当劳的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三年间的年均增加店铺仅60~70家,而同期肯德基的新增店铺则超过400家。

3、 单兵作战,决策迟缓:在经过12年的发展之后,麦当劳才开始了“直营连锁”与“特许连锁”的双向发展,也迟至20xx年初才考虑将总部由香港迁往上海。决策反应速度的缓慢也制约了其扩张速度,更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选址圈地的决策速度,以至于在对同一个目标店铺选址的决策过程中,往往为肯德基捷足先登。

小结:

从全球范围看,麦当劳与肯德基不属于同一重量级的对手,无论是发展历史还是整体规模与实力,乃至品牌资产,肯德基均落后于麦当劳。但为何中国市场两者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肯德基在中国的飞跃首先应该归结于决策层对中国市场特殊性的理解和重视,尤其是对跨文化管理的融合之道更是深领其中真谛,选择合适的将才才能避免失误。其次,我们应该归结于肯德基在中国市场所实施的差异化的三大竞争战略(“瞄准高增长市场、先发制人、加速扩张”)、战略性连锁经营的多品牌整合协同和灵活的两种连锁模式(“直营连锁”与“特许连锁”),这种体系的保证为获取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

对于麦当劳,通过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曲线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麦当劳在中国市场发展战略具有“滞后迟钝”与“游历摇摆”的两大特征,并长期一味坚持“直营连锁”策略,从麦当劳的全球市场定位来看,中国市场更是成了其支持在其他市场发展的“造血机”的功能,尤其。

长期组织决策机制上的遥远与迟缓,在对于战略性的关键选址决策上,麦当劳往往偏执于“价格合适”的稳健保守原则,在诸多城市的战略性店铺设立上为肯德基抢得先机,也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可以说,正是由于两者对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导致了在战略决策几个主要因素的分野,由此决定了两者在中国市场连锁店的扩张速度与发展数量。

2、资金为势 体系支持

麦当劳身为美式快餐象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反美”、“反快餐”潮流的责难中心。不断爆发的环境危机严重影响了其整体经营绩效,导致了其资金链上的窘困(20xx年麦当劳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季度性亏损,关闭了719家餐厅,并撤出中东和拉丁美洲3个国家的业务,公司还抛售了它在海外四个国家的房地产),也波及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发展战略的步伐。而肯德基虽也同处类似的经营环境,但由于全球地位与品牌力的相对弱势,大树底下好乘凉,所受牵连远远小于麦当劳。

单一的直营连锁模式,更加加重了麦当劳对自有资金的依赖。而肯德基通过战略性地先行发展加盟连锁的方式,截至20xx年底,业已发展了60家以上的加盟店,按照每家加盟店800万人民币的加盟费用计算,肯德基至少在中国市场,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了多达4.8亿以上的滚动发展资金,而麦当劳在此方面的建树甚微。我们透过对麦当劳与肯德基在中国市场连锁餐厅的投资收益与发展质量的比较,也不难发现,在这个收益与质量核心考评指标上,麦当劳也落后于肯德基。在笔者看来,其中关键原因来自与以下几个基本的营销要素:

1、人群定位差异

两者虽在目标人群的选择上,均为城市家庭,但在构成家庭的三大群体(即孩子、年轻父母、年轻男女)上却有所偏倚:麦当劳在20xx年变脸之前,一直坚持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然后才是兼顾父母与年轻男女;而肯德基则是以年轻男女为中心,然后兼顾孩子与年轻父母。两者似乎虽仅存毫厘之差,但这毫厘之差却决定了两者的经营重心,影响了两者在餐厅的装修与布局、产品与选址等诸多环节上的细微差别。

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洋快餐的消费,16~25岁的年轻人无论是在消费人群比重还是消费金额比重上,均在60%以上。而占30~40%的儿童与家长市场,消费权则基本由已成人的家长决定。可以说,洋快餐的消费决策者基本为成人,绝非儿童,尤其是在“快餐健康危机”频频的今天。

2、产品定位差异

早先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产品定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麦当劳以汉堡为主打产品,较为适合欧美人。而肯德基以鸡肉类的产品为主,与麦当劳相比更适合于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口味,因此更容易为中国消费者接受。近年来麦当劳虽也强力推出与肯德基类似的“麦辣鸡”、“鸡腿汉堡”,然而肯德基六十年烹鸡经验无法在短期复制,其“烹鸡专家”的形象更是无从模仿。比口味比感觉的餐饮市场,产品的细微差异就很大程度上使麦当劳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

在产品的本土化上,肯德基更是不遗余力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肯德基就决意要为中国人打造一个合乎中国人需求的品牌。

为确保该思路和工作方向的执行,20xx年肯德基诚挚邀请了40余位国家级食品营养专家,成立了“中国肯德基食品健康咨询委员会”,他们在开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产品以及产品多样化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而麦当劳,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产品本土化的组织保障,虽也在产品的本土化上不断推陈出新,但无论是数量与速度都始终落后于肯德基。更为可怕的是,麦当劳的产品事故频繁,如20xx年西安的爆炸惊魂、20xx年武汉的毒油事件 、20xx年广州的消毒水事件,业已成为了麦当劳挥之不去的长痛,严重影响了麦当劳的可感知的产品质量。

3、成本价格上之据高起伏

众所周知,作为快餐,稳定的产品价格一直其经营持续稳健的象征之一。肯德基与麦当劳两者在同类产品的定价上,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基本持平的。但时至20xx年6月,麦当劳开始挥起了价格利器,首先是迫于全球业绩与成本控制的压力,实施全面的逆势涨价;而在距离整体产品涨价8个多月后(既20xx年3月),麦当劳将近十种主打产品全部砍到五元之内,最高降幅达50%,造成不少地区一时抢购脱销的窘困,而这一切均是在降低了产品容量乃至品质的基础上实施的。而肯德基却少有如此价格反复,一直坚持走“合适的价格与合格的产品”路线。

据悉,麦当劳产品的成本控制也一直居高不下。在产品的采购供应上,麦当劳倾向其美国国内企业为中国提供货源,而肯德基则更钟情于在中国本土发展供货商。加上其与必胜客等品牌的供应链协同共享效应,肯德基在产品成本的控制上也是略胜一筹。

4、 选址策略上之执行高下

实事求是地说,麦当劳与肯德基在选址策略上,各有各的圣经。无论是其选址的严谨流程与考量标准,均难辨其高下。麦当劳中国华东地区总裁曾这样宣称,“麦当劳连锁店之所以开一家红火一家,究其原因,第一是地点;第二是地点;第三还是地点。”但在实际执行

过程中,其高下却可见一斑:肯德基的选址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而麦当劳却常有难言之隐的闭店事件

小结:

客观而言,在内在管理机制上,麦当劳与肯德基难分其高低,但在市场定位、产品、价格与渠道等基本营销策略与执行上的细微之别,却深刻地影响了双方连锁餐厅的投资收益与经营质量,进而整体上影响了连锁店的扩张速度与数量。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在研究肯德基与麦当劳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两家彼此都视对方为最重要、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但也都在中国市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没有陷入同质化进而互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中去,却各以各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竞争的结果是实现了双赢。这也许更值得我们中国本土企业思考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