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11月15日在兰州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兰州市市长 袁占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建议。

一、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五年,是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市影响力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国办支持甘肃发展《若干意见》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和“再造兰州”战略,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力量破解发展难题,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部实现翻番增长。预计今年生产总值将达到1360亿元,是20xx年的2.1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达950亿元,是3.1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638亿元,是2.2倍。地区性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可达350亿元和150亿元,分别是

3.3倍和3.6倍。建成了兰州石化大乙烯、榆中钢厂、西固热电联产等大型产业支撑项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达460亿元,是2.17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194亿元增加到544亿元,是2.8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0%提高到4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二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突破。针对发展空间受限难题,立足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启动兰州新区建设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城市规划区面积由1649平方公里扩大到5810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由221平方公里扩大到688平方公里。针对产业支撑不足难题,积极研究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确定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

产业,编制了全市园区和产业布局规划,制定了“研政产”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环境污染难题,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制定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指数下降17%,饮用水及黄河兰州段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兰州被列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针对交通拥堵难题,大力推进“畅交通”工程,坚持远近结合、建管并重、标本兼治,做到集中整治、强化管理和完善路网相结合,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三是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在全力支持中央和省属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五年累计投入600多亿元,实施了雁滩南河道、南北滨河路延伸、南山路、黄河大桥、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等重大项目。推动小街巷、城中村、棚户区、国有企业危旧房和城市出入口“五大改造”,整治小街巷700多条,完成61个城中村“无形改造”,建成村民安置房10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和国有企业危旧房450万平方米。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市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21%,主城区绿地率达到26.7%。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化率由59%提高到76%。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200公里,解决54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多座,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28万人。

四是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实施国有企业改革“393”攻坚,完成239户市属企业改制,8.3万多名职工置换国企身份,209户企业实现资产重组。农村土地流转、水管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主体任务。实施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1068项减少到328项。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成功发行城投企业债券15亿元,整合组建了国资投资集团。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98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3.6亿美元。兰州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业型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五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55%。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教育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兰州”建设深入推进,建成了国学馆、秦腔博物馆、非遗陈列馆等一批特色文化设施。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解决。“五城联创”取得积极成效,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双拥”工作深入开展,驻兰部队积极援建地方重点项目建设,为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圆满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城市。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审计、统计、工商、质监、人口和计划生育、外事侨务、信访、防震减灾、残疾人救助、档案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是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90元和5229元,分别是20xx年的1.7倍和1.8倍。五年累计用于民生的专项支出348

亿元,年均增长19%。为民兴办实事89件,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5.6万人,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32万人次。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各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1.2平方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稳定,保证了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

七是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4753件。完善了政府决策程序和议事制度,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8部、政府规章50件。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规范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行为、办公秩序、协调机制和内部监督程序,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加强政务公开和督查工作,推进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向社会公开承诺,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启动“数字兰州”建设,强化网络问政和网上办公,形成了政府与市民良性沟通的机制。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认真工作、简单生活的良好氛围。

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按照市委“再造兰州”战略和率先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把精力和财力向拓空间、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等重点工作倾斜,全力以赴抓发展,统筹兼顾破难题,千方百计保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地区性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17%和18%,引进到位资金增长7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14%以上,其中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引进到位资金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全力推进“三区”发展,“3+8”板块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一是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全面展开。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生态等专项规划。开工建设10条核心区主干道路和兰秦快速通道,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面启动。舟曲灾后安置、行政服务中心、“千塘百湖”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引进了中国铁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三一重工、信源软件信息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生态建设同步实施,完成造林绿化1.6万亩,建成公共绿地120公顷。全年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实现生产总值60亿元。二是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加快实施。高新区围绕建设一流科技新城、打造创新发展高地,优化“一区多园”规划布局,雁滩园区总部经济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七里河园区引进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项目,榆中园区基本完成规划编制工作。预计可实现生产总值190亿元。经济区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设立安宁、西固、红古三个二级园区,签约引进奔驰产品支持中心、汇拓国际大酒店、兰海物流园等重大项目,中石油西部管道局总部、建材家居博览城等项目加快建设。预计可实现生产总值82亿元。三是县区产业园区竞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关九州开发区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引进光电与光伏产业园、沙地绿产研发基地等项目。西固物流新城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编制完成发展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连海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清真

明胶、油页岩炼油、特种石墨、高炉碳砖项目加快推进。连海经济开发区永登园区重点实施了腾达铁合金余热发电、大唐连城电厂节能技改等项目。榆中和平工业园区突出新材料产业发展,金川镍氢电池等项目加快建设。皋兰三川口工业集中区引进兰鑫钢铁高速线材、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等项目。

(二)加快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健全完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加强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的统筹协调,初步建立了“一个行业、一批主体企业、一批重点项目、一个科研机构、一个融资平台”的产业发展推进体系。二是产业招商全面展开。紧紧围绕多元支柱产业发展方向,细化40个方向64条产业链,凝炼500多个项目,完善了多元支柱产业招商项目库。强化产业工作组招商、以商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在北京、陕西、浙江、上海、湖南等地举办了大型招商推介活动,签约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全年引进到位资金可达405亿元。兰洽会签约项目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分别达到42%和35%,是历届最高的一年。三是对接央企步伐加快。与中国铝业、国电集团、航天科技、中核集团等18家央企签约项目47个,其中14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90亿元。佛慈制药首发上市获得证监会批准。完善“出城入园”政策,积极支持中央和省属在兰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拓展,一批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加快实施。四是项目攻坚力度加大。全面推行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模式”,集中开展“项目推进攻坚月”和“下基层、抓落实、破难题、促发展”活动,100项市列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可完成投资330亿元。五是争取项目成效明显。91个项目列入国家规划,总投资1900亿元。争取中央和省上各类资金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全面完成前期工作,具备开工建设条件,西客站、南绕城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

(三)高起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功能形象大幅提升。一是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完成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研究,编制了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展了城市地标景观、南北交通、停车场站、地下空间利用等专项规划修编工作。伏龙坪、白道坪和马滩地区整体开发积极推进。二是城市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完成七里河黄河大桥和中山铁桥维修改造,开工建设元通、金雁、深安黄河大桥。南山路绿色市场以东路段实现通车,北环路、西行线加快建设。针对城区道路破损严重、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集中力量改造提升南北滨河路和老城区道路26条,完成路面热再生改造等244万平方米,整修人行道55公里,铺装道板砖28万平方米, 配套建设电力、通信、供热、供气、排水管网96公里,整治小街巷292条,改造公共绿地80公顷,较大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三是城市文化景观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白塔山、五泉山公园一期改造,免费向市民开放。建成兰州报业大厦、“八办”纪念馆新馆和彩陶馆。开工建设华夏人文始祖园、陇上名人园、城市雕塑群等主题公园。科技馆、体育中心、金城关创意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积极推进。四是“畅交通”工程加快实施。制定了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规划。启动交通控制、交通诱导、视频监控、非现场执法、快速公交线路控制等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施了广场东口、雁滩什字、平沙落雁等交叉路口和重点路段的优化改造。建成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10座、市区停车泊位2755个。五是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完成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雁儿湾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西固、盐场两座污水处理厂即将试运行。实施了市区81条洪道清淤疏浚。开工

建设两座城市垃圾处理场。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2800蒸吨,实现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供热5000万平方米。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坚持“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的理念,编制完成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基本实现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全覆盖。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制定了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及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土地管理和利用、金融保障、户籍管理、公共财政等政策措施。完成新农村示范点新建和续建项目23个。二是支农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继续向“三农”倾斜,全市农林水利支出14亿元,增长18.5%。加强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政策支持,完成播种面积50多万亩。加大农业项目扶持力度,明确产业链重点发展支撑项目,凝炼农产品招商项目25个,总投资14.6亿元。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特色农产品生产提档扩面,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高原夏菜产量突破200万吨,外销量达到105万吨。强化特色农产品包装推介和品牌创建,举办了高原夏菜产销对接会及“农业嘉年华”活动。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三电、西电等4座泵站更新改造,新建水塘调蓄工程150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1项,受益农民10万人。建设农村公路650公里。建成农村沼气服务网点90个,新增沼气用户1300户。新建农村新住宅1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5000户。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土地流转平台,流转土地21.46万亩。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省上验收。

(五)突出培育城市主题文化,成功举办一系列重大节会赛事。一是创造性打造节会赛事平台。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积极经营城市,首次成功举办了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兰州段比赛、中国MBA黄河漂流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首届中国车联网大会等大型节会赛事。二是区域性重大节会取得新成效。兰洽会办会水平明显提高,举办了系列主题论坛和专业展会,集中宣传推介了多元支柱产业及招商项目。首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成功举办,编排演出了文化旅游剧目《炫彩之旅》,增强了兰州旅游的吸引力。三是各种特色节会精彩纷呈。先后举办了春节文化庙会、合唱节、黄河风情文化周及动漫艺术节等系列节会活动。各县区文化旅游节会层次得到提高。这些节会赛事特别是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场面规模之大、群众参与度之广、宣传报道力度之强、社会好评度之高,在兰州历史上前所未有,集中弘扬了黄河文化和城市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兰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了全市人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了率先跨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快了“让兰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兰州”的步伐,对于宣传城市形象、优化投资环境、增添发展活力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一是为民兴办的实事进展良好。今年是为民兴办实事投资额度较大、涉及项目较多的一年,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可达114亿元,年初确定的十个方面26件实事到年底将全面完成,部分可超额完成。二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0%,

农村低保标准由850元提高到1200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新增参保人数12.9万人。为低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3000多万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5557套,配租廉租房5000套,配售经济适用房3000套。新建商品房价格得到有效调控。三是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完成40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1所城乡幼儿园加快建设,“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开工建设省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三县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全部实现标准化。四是民生服务得到加强。继续推动解决房产证历史遗留问题,累计为近2万户城市居民登记发证。新建10个城区肉菜市场、100个农村便利超市。改造建设公厕150座,全市城市公厕实行免费开放。针对物价走势,积极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主要蔬菜品种进行重点监管,有效平抑了物价上涨势头。

(七)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全市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探索推广社会管理新机制。“民情流水线”得到中央和社会各界肯定,“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三维数字社区”在全市52个街道社区建成应用。构建省市联动信访工作机制,化积案、破难题,解决了一批复杂疑难的信访案件。二是“数字兰州”建设加快推进。建成政府门户网站群和全市政务内外网,以及协同办公、视频会议、智能会议、政务督查等系统,实现了政府重要会议无纸化、网络化召开。启动“市民卡”工程。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启动建设,城关区“133”数字化工程投入运行。兰州被列为国家“两化融合”试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试点城市和全国“无线城市”先行试点市。三是行政效能建设深入推进。在完善纵向流程的基础上,推进横向流程再造,实行了重点审批事项“网上收件、限时办结、上下互联、在线监督”。健全网络问政机制办法,办理人民网、政府网留言5000多条。通过市民见面会、现场办公、新闻发布会、手机短信等方式,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提高了政府工作的公信力。四是城市安全管理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改进。煤矿、交通、消防等领域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安全生产主要指标稳步下降。省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心启动运行。建成10个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街道、10条示范街、100家放心消费企业和门店。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五年,我们开创了全市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奠定了中心带动、率先跨越的坚实基础。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辛勤耕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兰州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新闻媒体和广大网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发展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市情的认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深切体会到:兰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必须立足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同步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和完善城市功能;必须看到发展的后发优势,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挖掘潜在优势,积极转化相对劣势,发展

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必须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激发内在活力,借助多重外力,以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推动发展;必须善于经营城市,注重打造品牌赛事和特色节会,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力,提高城市带动力;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倍加珍惜群众的意见,始终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必须把行政效能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和约束力。

五年发展的实践,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兰州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拓展城市空间的方向已经明确,但周期较长,任务繁重,形成新的城市结构布局还需要持续努力;统筹城乡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对传统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多元支柱产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城市面貌有了明显变化,但基础设施功能薄弱,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筹融资渠道逐步拓宽,但建设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市场化融资的规模还不大;社会管理得到加强,但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差距;行政效能有了一定提高,但部分干部观念缺乏创新,作风不够扎实,不能适应率先跨越发展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正视不足,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努力把兰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再造兰州”战略,实现率先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市情,顺应全市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奋力推进兰州率先跨越发展”为主题,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这对于动员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开创兰州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政府工作将围绕率先跨越发展的总要求,立足提升城市影响力、发挥中心带动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深入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加快推进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开发建设,加快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以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经济结构、强化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三个高于”、“七个翻番”。“三个高于”,即全市生产总值增速明显高于过去五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七个翻番”,

即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性财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引进国内外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xx年基础上翻一番,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二)城市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幅提升。实施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坚持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推动城市结构大调整,城市功能大优化,城市环境大改善,全市城镇化率、城市规划道路建成率、绿化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80%、30%和75%。老城重在改造提升,全面抓好道路、轨道交通、黄河桥梁、公用设施、文体场馆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快小街巷、城中村、棚户区、国有企业危旧房、城乡结合部改造,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新区重在开发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产业带动,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与老城区的快速交通全面贯通,成为创新创业的现代新城。

(三)改革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发展的生机活力。特别是抓住制约率先跨越发展的瓶颈,进一步通过改革破解难题,依靠创新增添优势,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施多元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兰州新区等平台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大向西开放力度,加快兰白经济区建设,提高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把兰州建成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引进到位资金达到1000亿元以上。

(四)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把文化建设摆在强市富民的全局位置,一手抓文化惠民,一手抓创意创作,综合发挥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具有兰州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建设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西部文化名城。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促进公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明显提高。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追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各项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创业带动和扩大就业,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每年为群众兴办实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深入推进“数字兰州”建设,加快信息化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全面应用,着力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和畅通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和交通安全管理,以平安和谐的城市环境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惠及民生。

三、20xx年的政府工作

20xx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兰州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以“三区”建设为支撑点,以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为切入点,以破解发展难题为着力点,以提升城市影响力为突破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点,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新突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地区性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在国家和省上控制范围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一)夯实兰州新区发展基础,增强“三区”承载能力。把兰州新区建设和高新区、经济区增容扩区作为率先跨越发展的平台支撑,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项目引进和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以兰州新区为核心的“3+8”板块经济体系。

着力增强兰州新区产业集聚功能。健全完善路网框架体系,启动建设迎宾大道、北快速路等15条道路,“四纵四横”主干线全面竣工,兰秦快速通道水秦段通车。建成第二给水厂主体、1号热源厂和330千伏变电站,加快第一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建设。配套实施学校、医院、文体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以经济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完成造林绿化3.5万亩。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力度,中国铁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三一重工、大成绿色镀膜等2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

加快高新区新一轮发展。优化提升雁滩产业孵化核心区,新建一批科技研发和企业孵化项目。增强七里河园区整体功能,启动星火机床、四方压力容器、嘉恒节能建材等重点产业项目。抓好榆中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确保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

推进经济区西进扩区。健全完善二级园区配套设施。加快实施安宁园区荒山整理开发,综合开发土地1万亩,启动建设沙九产业园。强化西固园区统一规划和基础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现代物流、新材料、精细化工项目。突出红古园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兰海物流园、防火保温材料基地等项目建设。确保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

强化县区产业园区发展基础。加快城关九州开发区食品工业园、生物医药园和现代都市加工园建设。抓好西固物流新城配套设施项目,争取开工建设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连海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主干路网,推进塌陷区治理、天然气输配等项目。加快连海经济开发区永登园区窑街煤电铁合金、原煤洗煤等项目建设。增强榆中和平工业园区新材料产业聚集效应,推进新材料研发基地建设。完成皋兰三川口工业集中区道路和给排水主网建设。加强七里河、安宁园区与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对接,形成共建共享推进机制。

狠抓企业出城入园。开展企业“出城入园攻坚年”活动,将工业企业出城入园作为城市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重大举措来抓,采用“指挥部模式”强力推进。以兰石集团、兰

通机械、兰州电机、兰驼集团搬迁改造为重点,推动中央和省属26户企业向兰州新区拓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按照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园区搬迁改造。

(二)完善多元支柱产业架构体系,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落地为重点,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形成产业工作组与县区和园区互动机制,全面开展产业招商,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条。全方位加大石化产业科技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石化延伸加工产业。突出精细化工材料产业链建设,加快实施碳五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兰州石化柴油加氢及配套工程。启动蓝星公司甲醇生产装置及聚甲醛项目建设。

促进有色冶金产业整合发展。支持中铝连城分公司38万吨铝锭、兰鑫钢铁高速线材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实施中铝兰州分公司28万吨电解铝项目。建成酒钢榆中钢厂二期工程。建设连海新材料循环经济园,着力壮大连海有色冶金产业集群。

培植装备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大力实施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工程,建成联合重工、高温高压合金阀门、中国北车工矿机械及配套车辆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快510所航天产业园、长信公司电力设备和铁路运输设备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甘肃建工隧道盾构机生产项目。

加快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实施50个循环经济项目,培育25户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开工建设百能汇通储能电池、广东水电兰州太阳能产业示范园等项目,加快兰州热电“上大压小”改扩建、大唐窑街煤矿废弃物发电等项目实施进度。抓好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开展“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启动浅层地热开发利用。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产业规划的实施。加快生物医药基地建设,实施新兰药集团、中牧悬浮培养技术引进等重点项目。以佛慈制药上市为契机,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打造一流现代中药企业。加快实施重离子应用肿瘤医院项目。建成蓝星公司新增1500吨特种纤维生产线。建设兰州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打造《读者》动漫和数字出版基地。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融资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重点,积极培育商务聚集区,加快鸿运金茂、红楼时代广场、国际商贸中心、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开工建设徐家湾民俗风情园。统筹规划物流产业发展布局,实施农副产品、家居建材、钢材、汽车四大物流批发市场项目,力争城区大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批发市场外迁取得较大突破。完善便民市场服务体系,改造提升200个标准化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一批标准化肉菜市场和便利超市。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档次和水平。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旅游市场,积极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加快金城关创意文化产业园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发展。提升旅

游演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办好《炫彩之旅》等精品演出和民俗表演。旅游总人数超过17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122亿元。

(三)加快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品位。坚持以城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为重点,集中力量推进续建项目和民生工程,构建功能更完善、布局更优化、运转更有序的城市新格局。

强化规划先导作用。争取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完善城市各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化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做好城市色彩整治工作。加快城市坪台地区规划建设。编制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示范区规划,拓展和优化用地空间。

全力抓好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设计,统筹开展沿线配套工程规划。加强与国家部委沟通衔接,建立项目跟踪报批机制,开工建设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积极支持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铁路编组站、西客站、中川城际铁路、南绕城高速、中川机场改扩建等区域性重大项目建设。

集中推进城市路桥续建项目。加快南山路建设步伐,实施民大地道、西柳沟立交等控制性工程,南出口以东竣工通车,南出口以西全线贯通。建成北环路罗锅沟大桥和九州隧道工程,部分路段实现通车。完成西行线延伸改造,推进兰州至永靖快速通道建设。建成元通、金雁黄河大桥,完成深安黄河大桥主体建设,开展雁青、固安、金安三座黄河大桥前期工作。

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步伐。整治改造西固东西路、盐场路、火车站南路、瓜州路、龚家湾路等老城区主次干道。启动实施小西湖大桥等拥堵路段和重要交通节点改造。实施九州大道北延段等11条道路配套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城中村改造,开工建设村民安置房100万平方米,建成100万平方米。

深入推进“畅交通”工程。完善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系统,优化交通智能管理和路网结构,扩大中心城区单向交通范围。建成安宁至七里河快速公交线路,规划建设8个公交场站和26个港湾式停靠站。强化规划衔接,集中解决城区“断头路”问题。积极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打造立体交通体系。抓好天然气加气站点建设,缓解加气难问题。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探索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体制。依法整治违法建设,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建成10条综合整治示范街。统筹规划生活、医疗和建筑垃圾处理场站建设,加大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严厉查处违法收集处置餐厨垃圾的行为。规范城市建设施工管理,降低对市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塑造城市优美人居环境。高标准编制实施黄河风情线提升规划。加快建设陇上名人园、体育中心和马拉松公园。完成黄河楼、兰山书院、城市规划馆、音乐厅等项目规划选址,

力争开工建设。强化城市出入口综合整治,实施大规格苗木进城。抓好五泉山、白塔山古建筑群维修及历史文化恢复保护工程。启动黄河兰州段万亩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地质遗迹公园。推进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抓好重点企业减排设施管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检测治理。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抓改革促创新,兴产业促增收,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小城镇和新农村试点示范工程。推行农村联片综合整治,改善村镇和乡村道路环境。加快中小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引洮受益区工程。实施阿干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大对红古区和三县县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种植业提升工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5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6500亩。扩大冷凉型蔬菜基地建设,高原夏菜种植规模达到80万亩,总产量超过200万吨。继续推进“十场百户”工程,加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建成一批特色养殖示范点。扩大百合、玫瑰种植规模,发展脱水蔬菜和尾菜加工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升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和“农市对接”,建设社区农产品直销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力培育农业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优势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深化农村扶贫开发。实施产业扶贫综合措施,完成10个整村推进项目,抓好3个整乡推进试点。探索帮扶结对互利共赢模式,增强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开展农业信息化服务和技能培训,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次以上。

深入推进农村经营管理改革。全面落实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扶持大户规模流转,完成土地流转25万亩。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实施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五)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创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推动社会管理服务规范化和数字化,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数字兰州”建设。积极推广“三维数字社区”,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和“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健全完善“数字城管”,完成市级平台与县区网络对接。共建“无线城市”和“光网城市”,推进“市民卡”工程,扩大信息化便民服务领域。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及数据中心,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与共享。争取“西北云计算中心”落地建设。

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国家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大就业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重视做好老龄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基础平台建设,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做好残疾人救助保障工作,培训残疾人1000名,扶持1000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帮助10000名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条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严格落实房价调控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积极申报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1亿元以上。加快甘肃科技馆建设。全面启动实施16项国家和地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实行校际、城乡、区域一体化互动办学,巩固提高“两基”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社区全科医生培养和配备工作。建成城市文化体验馆,筹建兰州博物院。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落实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全面开展“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强化重大疑难案件信访包案责任制,建设群众来访接待大厅。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启动食品药品检验所和检测技术评审中心建设。加强双拥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为民兴办十个方面28件实事。就业保障方面,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培训各类劳动力3.5万人,安置困难群众就业6000人。住房保障方面,新建和交付使用保障性住房各1万套;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5000户。菜篮子工程方面,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新建改建城区肉菜市场和便民菜店120个;新建改造100个农村便利超市。畅交通方面,完成城区100条小街巷整治;新建改造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40座;新建城区停车泊位2000个;建成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系统。公共设施方面,新建50个城区主题公园、游园和小广场;新建改造公厕130个;实施6万亩绿化生态工程。教育助学方面,新建和投入使用50所城乡幼儿园;新建4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为1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标准化灶具。医疗卫生方面,实施市县乡村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千人培训工程;建成10个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100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示范企业和门店。文化建设方面,建成华夏人文始祖园、黄河桥梁博物馆,改造提升兰州碑林、市博物馆;扶持基层文化社团50个;建成200个城乡全民健身场地。城乡统筹方面,新建1万户100万平方米农村安全康居住宅;解决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和重点养护农村公路1200公里。社会管理服务方面,整合建立市民公共服务中心;完成100万张“市民卡”发放工作;全市“虚拟养老院”服务人数达到18万人以上;新建40个乡镇街道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

(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全方位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营造率先跨越发展的良好环境。

健全保障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一企一策”的办法,着力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遗留问题。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走强强联合发展之路,扶持一批

企业做大做强。强化监管和运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资金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支持兰州银行申报上市。健全粮油、肉菜储备机制,增强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加强价格监管,提高预警监控水平。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改革。推进以院团为重点的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把握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积极参与面向中亚、西亚的开放开发,在向西开放中抢占先机。加强区域经济联系,推进与东中部、关中—天水、成渝、宁夏沿黄、青海、西藏等经济区的务实合作。借助新亚欧大陆桥合作发展优势,增进与陆桥城市的互联互动,大力发展陆桥通道经济。积极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出口加工区。

着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争取银行扩大授信范围,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模式。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创新项目融资方式,积极采用BT、BOT、TOT和PPP等融资手段,缓解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优化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提高政务大厅综合服务水平,为投资者、企业和市民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深入推行大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为中央和省属在兰企业搞好全方位服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注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扶持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

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突出多元支柱产业招商的重点区域,面向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发挥产业小分队、驻外机构、商会组织和企业招商的综合作用,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力争引进到位资金50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打造“环母亲河”景观体育品牌,全力办好第二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突出宣传推介和产业招商,力争兰洽会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依托“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策划办好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活动。健全县区和部门联办机制,丰富安宁桃花节、什川梨花节、永登玫瑰节、榆中冰雪节等节会内容,提升办会层次和水平。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以务实高效的工作推进兰州率先跨越发展。

(一)坚持科学谋划,以开阔的视野推进发展。注重学习新知识,开拓新境界,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战略思维,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更广范围谋划兰州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做到贯彻国家大政方针与兰州发展实践相结合,善于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用足政策、用活政策。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本领,瞄准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加强对比分析和学习借鉴,提高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尽职尽责,以创新的思维做好工作。牢固树立唯实、务实、求实的理念,满怀激情,主动作为,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遵循发展规律,讲求科学方法,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研究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大力提倡创造性工作,用创新的思维谋划工作,用创新的方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工作中比激情、看干劲,比创新、看方法,比一流、看成绩,使每一项工作都具有专业化品质和一流水准。加强对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顶层设计,善于借助外力,注重引进智慧,推进兰州的建设和发展。

(三)坚持依法行政,以完善的制度强化责任。坚决服从市委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审查和集体讨论相结合,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扎实有效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完善政府工作运行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关注网络文化,尊重网民意见,完善网络留言办理机制,加强与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更好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四)坚持务实高效,以过硬的作风推进落实。切实增强真抓实干、干则一流的使命感,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对确定的目标咬住不放,对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发扬立说立行、高效推进的工作作风,第一时间抓好工作落实,第一时间促进任务完成,第一时间追求工作成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加强对横向流程和纵向流程的再造整合,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动态督查和全过程考核,形成争先创优、精益求精、务求实效的工作氛围。

(五)坚持廉洁从政,以严格的自律树立形象。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把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作为最大的政绩,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进一步抓好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多打“预防针”,构筑“防火墙”。健全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财政收支、国有资产资源经营管理、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强化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自律,树立形象,一心一意执政为民,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努力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各位代表,兰州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一届政府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推进兰州率先跨越发展,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而努力奋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