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心理分析调查报告

《化学“学困生”成因的心理分析》

调查报告

20xx年9月高二化学组 组长:马丽

调查群体:高二1、3班学生

青少年时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同伴群体中度过的。由于同伴群体是他们以自己的标准、爱好和经验所形成的,因而具有特殊的关系,构成了“同伴文化”。 同伴团体中的心理与意识、行为或表现反映着同伴团体的心理特征、社会价值观、习惯、兴趣和追求 。由于同伴文化是团体中所有成员的共性的体现,这就迫使他们的一切行为与同伴们的行为保持一致性,产生从众现象。否则,就会遭到同伴们的谴责,甚至被逐出他们的小群体,产生“众叛亲离”的感觉,并承受巨大的思想压力,这种压力使青少年学生在行为上趋于从众。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困生们很少跟班级中的优秀学生接触,大多都是跟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在一起。他们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同伴群体”。无论在课间活动还是在双休日自由时间他们都是在一起,而且很团结。他们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经商家庭,有的是双职工家庭、有的是留守家庭……相对都是缺乏“爱”的一类学生。

这部分同学大多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人生的方向。

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原因之一。分析如下:

一、社会:是学困生的发生区

成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把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逐步内化成为个人特质,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学校、家庭其实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不良影响,对青少年往往更有诱惑力。 1、社会风气不正。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2、社会教化不力。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3、社会导向的失误。经商热、赚钱风、“脑体倒挂”、“读书无用论”蔓延,腐蚀青少年。

4、社会信息污染。人类信息量的激增,难免鱼龙混杂,香花与毒草并存。 此外,不良社会舆论、失调的社会责任意识等因素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是学困生的变化区

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是学困生形成的又一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孩子的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既是人成长发育的温床,又是塑造情感、意志,形成品德和个性的场所。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定势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温床,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往往会使青少年学生形成顽固的不良品德的习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伤,从而会加剧他们各方面的不良。因家庭原因造成学生后进的大致有几种情况:

1、家族不睦,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婚;

2、父母长期因病无力照顾孩子或早亡;

3、父母远隔两地工作或双职工工作太忙,对孩子无力照顾或放任不管;

4、老人或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一味袒护孩子的过失,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5、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采取棍棒教育;

6、对孩子的要求有片面性,或者只关心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品德表现;或者只要求不做错事,而不是鼓励积极进步;

7、家庭缺陷。心灵造成创伤,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导致越轨行为产生。

8、父母自身形象不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不良品德和行为产生合理感。

四、学校:是学困生的萌芽区

学困生之所以是学困生,首先是在学校中表现出来的。应该指出,在学困生形成的诸多因素中,其中关键因素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促进大多数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学困生。而且,只要应试教育不改,学困生甚至会越来越多。所以,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话两个意思,我们的教育,使几乎所有人都面临失败,失败是最后的结果;另一个意思是,学校教育的失败。爱因斯坦曾指出:“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传统和教育的传递者的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赞赏学校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学校教育客观上也造就了许多学困生?

正像马卡莲柯所说:“我深信,男女孩子们所以成为违法或者?不正常的人?,都是由于受了?违法的?和?不正常?教育的缘故。正常的教育、积极的教育和具有一定目的的教育,能很快地使学生集体变成完全正常的集体。任何天生的犯过失的人,任何天生不良性格,是绝对没有的。”学校教育有功,也有过。这些我们必须进行检讨。

1、教育思想失误。长期的应试教育,结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失败的总是大多数。这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对学习彻底丧失了信心,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以及社会的舆论中成了学困生。学困生为数不少。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

2、教育政策失误。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激烈的竞争,使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学生负担特别沉重,大量的学生不堪重负,逃避教育。此外,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无法针对性因材施教,教师也疲于应付,学困生只好被打入另册。

3、教育内容的失误。教材量大、要求偏高、课时偏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理解上出现困难。只好生吞活剥,前面理解不透,后面自然就跟不上趟。

4、教育方法失误。枯燥的说教,空洞的指责,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的玷污,都使学校教育的信度下降。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含义和心理状况,并对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初步确定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相关对策.并对相关转化对策进行细致的分析,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从教师及学生两个角度,结合有关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平时的调查和体会,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因此,可以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转化

1     引言

为贯彻新课标“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当关注每个学生个体,承认和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加大对学困生的转化力度,从基础、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分析学困生的生成原因,并从思想亲和、分层教学、教师教法改进和课外活动“做中学”等角度分别给出学困生转化相应的策略,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数学带来的成功喜悦,增强每位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决心,并以此改变农村初中英语质量一直较差的局面,从而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当关注每个学生个体,承认和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加大对学困生的转化力度,从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因素方面想办法给学困生以更多的帮助,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数学带来的成功喜悦,增强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决心,并以此改变农村初中数学质量一直较差的局面,从而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学困生的基本含义

学困生是教师教学中应该这种关注的对象.教育研究中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是,对“学困生”这个关键概念界定方面,似乎没有做太大的努力.当前较有代表性的对学困生的常规概念,归纳的说,通常把其看作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且有着不良的学习因素,如学习兴趣较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能力较弱等,导致学习中出现障碍和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概念的介定应该是具有一定得合理性.“学困生”与“后进生”、“差生”等概念有所不同,其基本范围应限定在课程学习的角度.实际上,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这些学困生在其他方面,应有其自身良好的发展,也往往成为教师转化学困生的切入点.因此,为避免混同,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困生”概念,使教师对学困生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去得更大的进步.

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

学困生,泛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我国曾被称为差生,前苏联称其为学习不良的学生,而美国称其为学习无能者.关于这个定义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十分统一的概念,西方国家把它视为生理,病理现象,我国和前苏联视其为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

对于学习困难生的界定,大致有三条鉴别标准:第一,智商的下限定在90—95.第二,以代表性较好的样本的学科统测成绩平均分为参照相标准,低于平均分25个百分等级,为划分学习困难生的标准.第三,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有表现异常的行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较低,虽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难于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理不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公式只能照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听课时缺乏主动思考,往往只是注意结论,遇到困难消极等待;自学时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题时不按一定的步骤和法则,思路不清.我们称之为数学学困生.

3  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现有10教学班,在校学生600多人.从近几年的中考成绩看,每年数学学科学困生的比例都在25%左右,差不多进50人的班级就有15名左右的学困生.若不高度重视这些学生的转化,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初二年级就可能流失,如何使这些学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使他们的学业取得进步,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一直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初中四个班数学成绩较差的60多名学生的观察、询问、调查,发现造成他们目前数学成绩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家庭的因素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相应不高,每天处了上班外还要种田,挣钱心理特重.因而就造成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关心不到位,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孩子在学校出事,请家长也不去学校.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重视,上进心下降,慢慢就沦为学困生.

3.2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城乡结合部的各初中,外部环境相应比农村要复杂,饭店、娱乐场所、网吧等对孩子吸引力极强,而初中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弱,禁受不住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诱惑,注意力从学习上转移,一部分学生从贪玩、缺课,慢慢就会造成成绩下降而沦为学困生.

3.3     小学阶段的基础差

  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从小学直接升入初中,其中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初中教师没有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致使他们的成绩没能提高,思维没能得到发展.

3.4     学生自身因素

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够好好地去学习,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没有及时弄清楚,完成作业生搬硬套,依赖性强,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听课不够认真,课后也不及时复习巩固,成绩也自然每况愈下了.

3.5     教师的因素

一些教师上课时统一要求,超过了部分学生的承受能力,使一些中等学生沦为学困生,将精力集中在“尖子生”身上,对学困生的转化缺乏措施,不闻不问,致使学困生不能提高.

4    对初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困生的现状,我校数学组初中全体教师对初中各班成绩后12名(4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得知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问题1:缺乏上进心,学习目的不明确.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一项或几项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影响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务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这部分学生多数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耐错能力差,过度的学习焦虑,作业依靠抄袭,以应付老师检查,从没想高提到自己.从调查中,对学习不感性趣,不想学习的计79人,占总数的60%.

问题2: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屏气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他们对教师缺乏信心,或对老师怀有一种敬而远之,爱有怕之的心理.他们一般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小心翼翼,怕被别人瞧不起.由于他们心态脆弱、敏感、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甚至易与老师对抗,对自己学好数学缺少信心,从调查中看,认为自己基础差,成绩不上升的有106人,约占总数的80%.因此,可以说,这是他们的普遍的心态.

问题3:认知水平低,理解思维能力差.

部分学困生反映较慢,口头表达能力差,对问题的理解往往长时间琢磨不透,计算能力差,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有限.造成这一现象有两方面的因素,一部分是因智力方面存在障碍的,但为数不多,只有7人,占总数的5%.另一部分是因训练少,脑力劳动缺乏锻炼,占总数的37%.

问题4:缺乏系统性,知识结构不合理.

从教学过程中知道,学困生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能形成完整系统,时断时续,一般知识点甚至少一片空白,缺漏多.也有的同学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象上,,没有实质性的深入,这一方面几乎所有学困生都存在,约占学困生的95% .

问题5: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

部分学困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上忽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注意公式、定理及结论,解题时生搬硬套,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一知半解,课后也不去问老师.学习的效率太低,抓不住重点,学习成绩总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调查中认为自己学法不好的约占47%.

5  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5.1  让学困生抬起头来

学困生往往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卑感强,自尊心不强,常常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低头做人.如何让他们抬起头来?我认为:首先要优化学生的心态,从树学生的自信心.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看得起他们.通过事实,使学生找回自信,教育学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大数学家华罗庚小学时学习不很用功,贪玩,成绩一般,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后来经过他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拼搏,撞开了 数学王国的大门,去得了辉煌的成果.当他们学习受挫折,考试成绩不佳时,切记进行不当的批评和指责,忧伤自尊心的话绝不讲,多用关心的姿态和蔼的语气,帮助他们总结失败的原因,消除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一旦发现他们有微小的进步要及时把握时机当场表扬.并且鼓励这些学生到黑板上演算,并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5.2  让学困生动起来

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典型表现是兴趣索然,沉默寡言,不举手回答问题,我们应努力改变他们这种被忽视、被冷落的状况 .如在有预习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提问学困生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在教学中,可创造这种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从而获得学习成果的情绪体现.如在批改作业时附加一些被鼓励性评语,并尽量采用面批面改的方式,如发现学生的作业有好的解法,巧的算理,应在相应的题旁注上“解法精彩”、“思路新颖”之类词句.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可适当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单元测验,分A、B、C三个层次要求,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滋味,从中感到战胜困难的意义和乐趣.学困生也一样,同样存在闪光点,教育者应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其再现.其次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重点难点内容尽量讲的慢些或浅些,使学生能回答老师提问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在班集体中感到成功的快乐,有优秀生介绍学习方法,要求学困生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的缺陷,提出改正的措施,已成功促兴趣,以兴趣促成功,使他们进入一个认真——成功——更认真的良性循环中.

5.3  让学困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激发学困生兴趣的的情感因素,因此首先要建立师生感情.从心理学上得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老师的感情密切相关,学生认为你对他好,他就会认真听课,这一点学困生尤为敏感.因此我们要摆正师生关系,自己置于学困生中,跟他们谈生活谈学习谈家庭,使他们意识到老师是我的朋友、兄长,你的课他爱听,你的劝告他记住.以老师无私的爱来爱护关心学生.爱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而且学困生更需要.因为这些人在生活中常受到他人歧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对此我们只能倾注慈母般的爱,才能使他们那棵枯萎的受伤的心复苏.

5.4  让知识在学困生的生活中运用起来

很多学困生都认为知识无用,学好学坏无所谓,为此,我们可以带他们走出教室,深入社会,体验知识的作用和力量.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内容之后,我带他们到野外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河面的宽度,丈量土地,绘制平面图等.同时利用书本上的利润、利润率等名词的讲解,深入市场调查,解答市场经济问题,如:销售利润问题,存贷款利息问题,物价涨价问题,让利销售问题,商品定价问题,盈利亏本问题,缴纳税款问题,最优方案问题等.将实际数字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合作,学会发现,学会竞争,真正意识到学好数学是将来走向社会及生活和工作的必备素养,是将来解决问题的必备方法和策略.

5.5  实施跟踪教学,让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逐步好起来.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困生的整体水平,我们还设计了学困生考试(考查)情况跟踪表.针对学困生每次考试中出现的错误,知识点的遗漏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及时补缺楼、修正,促其形成知识体系,经过不断的努力,他们学习数学的氛围进一步浓厚,渐渐的变苦学为乐学,成绩都有了可喜的进步.

结束语

我们认为对学困生的数学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工程.教师不可操之过急,我对他们的目标是:不要求全部转化为优等生,但要求他们的数学素质能有所提高.在这一要求下,屡次测验我班数学及格率都能达70%以上.学习风气浓,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也改变了有些老师认为学困生不可教的观点.在工作中,笔者认为教师应研究他们,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学困生的数学成绩、数学素质一定能得以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落到实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