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导当堂训练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实际上,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实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

通过学习洋思中学经验,我从中得到启示,找到了教学的问题所在。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基础上,学生上课绝大多数情况下被动学习,真正属于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很少,学生不会学习,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鉴于此,我认识到不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就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于是本学期我决定改革,全面在教学中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益,特制订此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主要表现在:可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并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及时的检测,能发现上课当中的不足作到及时查漏补缺。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她们学会主动学习,并努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寻找适合初中教学策略。

3.通过研究,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4.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基础教育的任务和义务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进程和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先学后教,以学导教,以学促教。

对象:初一学生

进程:20xx年5月1日---12月31日

2011.5—6月调查准备阶段

了解和熟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范围,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制订调动学生参与现代理论课堂教学活动方案,特别是方法的实施。

2011.9—12月实施推进阶段

1.实施研究方案

2. 对课题方案的各种方式方法全面实施,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方案

3.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基本达到对该课堂教学模式熟练驾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视学生情况而定,灵活掌握先学后教过程时间,坚持以学生以学为主的原则,不可偏废“当堂训练”环节。

5.期中考试后,开出一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精品课。

2011.12月总结结题阶段

对课题研究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部门对课题成果进行结果鉴定。

1. 总结得失,创设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2. 上交“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总结

3. 细化各阶段的课堂改革成果,归类分析,整理材料

4. 上交结题报告

方法:调查研究法 观察法 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的基本过程

初一新生,刚入学还没有懂得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一切可以从头教起,于是在教学中我开始就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我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与教学整体相适应的,不是孤立出现的。教学目标的选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统一,更要充分考虑学情。备课时尽量把教材钻研得透彻些,而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小、过细。一节课,我们应该围绕教学大纲,单元教学重点,本课应该落实的教学目的、要求出发选准“突破口”列出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就是教学目标的细化。

【先学阶段】:

所谓先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课本进行自学。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学生必须认真自学,掌握基本的知识,并找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普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这样才能为后教提供真实的素材。否则教学效果就不会好。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先学”这一环节呢?

1、学前的准备:

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用什么方法自学,通过自学应达到什么要求等。

2、生自学,教师作过细调查: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除了注意端正学生的态度外,更要认真巡视,进行过细检查,参与学生讨论等,找出学生自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后教阶段】

所谓后教,就是在学生先学后教之后,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教学,这一环节是学生最终能否学会本节课的知识,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方面要弄清楚教什么,另一方面弄清楚怎样教。

1、教什么?教学生自学后还不会的地方,绝不能否定学生自学的成果,从零开始,照本宣科。教师通过指明学生回答思考题,根据“先学”后暴露的问题进行教学,凡是学生自学已经解决的,已经会了的坚决不教。

2、怎样教?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尽量的引导会讲的学生讲。先指明学生回答,若答对,教师做适当肯定,表扬,不必重复答案,若学生回答不全面或有错误,就指明其他学生帮助补充,更正,若其他学生难以完成则教师先点拨,提示。这个时候教师切不可简单的批评,应尽量鼓励学生用于发言,大胆争论,可引导学生同桌或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同时引进竞争机制,给敢于发表见解的同学适当加分,对答到一点内容的同学加较大的分,对答的比较完整的同学加重分。一节课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累计加分,得分最多的小组给予适当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的,一定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提高竞争能力,陶冶了情操。

后教阶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高潮部分,这一阶段运做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一节课的成败。后教的过程既是全面检查自学效果的过程,更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不教,而是要更好的教,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一关键就在于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质疑、释疑、巩固阶段】

质疑、释疑

这一阶段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思想认识要更新。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教师的教。现在,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更应注意学生学得如何,要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教师想到的,也不一定是教师能够准确讲清楚的。我们绝不能认为这是我们做教师的耻辱,而是要认识到这恰好是我们教学的成果之一。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我们不是给现成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动脑,让学生讲出为什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巩固阶段】

当堂巩固所学知识显得尤其必要。抓好这一环节,可以为下面的当堂训练打好基础。

【堂训练阶段】

“当堂训练”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笔答、自背、互背、,抽背、板演等方式完成。

在“当堂训练这一环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a、保证学生练的内容和质量,是训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搞死记硬抄。

b、保证练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

c、保证练的形式是学生完全独立、快节奏的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只注意纠正错误。

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及紧张、快节奏学习的习惯等。

【预习新课内容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新授课预习任务。没有这个环节,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有了这个环节,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学生怎样学习,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以便对学生做具体的指导。同时,又能从学生质疑中得到启发,从而验证教学设计的正误,即使加以调整。这一环节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力保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a、指导预习

这一环节主要是明确预习的内容、方法、要求,其做法与前面的“指导自学”相类似。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b、学生预习新课内容后,教师行间巡视,进行督促检查。

总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教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始终处于紧张兴奋状态,学习能力增强了,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及不良习惯都得到了纠正,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通过半学期的教学尝试,我感觉到这个教学方法很不错,学生阅读教材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教会学生学习至关重要。

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会自由的成长起来,我深信这一点,以后的教学中我仍然会坚持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并不断完善。

 

第二篇: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2

当堂达标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西塘小学 张振兴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当堂达标的课题研究中,学困生的转化一直是个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是当堂达标课题研究的延续和深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课堂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预期。但总有一部分学困生,未能完成任务,最后造成成绩下滑,甚至辍学。

学困生成绩差,心理存在问题,造成班级整体成绩下滑,班级纪律不好,班级不良之风盛行。对课题研究造成一定影响。所以解决好学困生有利于我们当堂达标教学的顺利开展。

新课程强调,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

当前的现状, 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惊醒我们务必解决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大面积转化学困生。

2、了解学困生心理、行为特点并制定转化策略。

3、使学困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4、我校形成完整的学困生转化机制。

二、概念定义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不能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智力因素除外)。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时间

1、研究对象:我校三年级——六年级8个班级中学困生。

2、研究时间:20xx年3月至20xx年3月

四、课题研究措施及成果

(一)确定研究对象

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全校约有40人左右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倾向,占校总人数的9%。

通过调查、观察、谈话等几个步骤的准备, 这40名“学困生”对象,他们的情况不大稳定,有时表现出对学习很感兴趣,有时又不大愿意学习,情绪波动较大。进一步展开调查、统计、观察、访谈,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及时矫正。

(二)、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确定学困生的类型。

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的等等。

1、社会原因

读书无用论的兹生漫延,使许多人认为读书无用。

另外,“打工热”的兴起也使一些人认为“与其花钱读书,不如打工赚钱”。有些打工者确实赚了点钱,使一些人更加确信这一点,所以这种“去打工”的思想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占据了相当的地位,而且这种思想逐渐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也开始不想读书了。

另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网吧、游戏厅、成为学困生经常逗留的场所,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

2、家庭原因

(1)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当家长的心愿。然而,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及特点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

家长只有在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下,提出适当的要求,才会使孩子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甜头。如果期望过高,只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了厌学的严重后果。如厌学学生刘路的家长便属于此类情况。

(2)“留守学生”缺乏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由于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成为“留守学生”,在我校的40名学困生中有90%的为“留守学生”。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学习听之任之,孩子长时间的看电视、打电脑也从不过问。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年事已高,没有能力和条件对学困生进行管理和监督,客观上放纵了学困生。

3、学校方面

学校当前的考核、评价制度制约着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

4、学生方面

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引起学习障碍,主要有三种类型:

(1)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

(2)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

(3)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当然,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原因并不单纯是某一方面,往往是多方面并存、相互影响的。

(三)课题研究矫正措施

1、建立学困生档案

我们学校教师对每个学困生生建立成长档案,其中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特点、行为特点、成绩表现以及家庭档案。摸清每个学困生。

教师通过“自我档案”动态评价学困生,发现闪光点,激励学生。

2、定期召开家长会。

我们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分期分批按类型,针对学生家长教育孩子出现的误区,从理论解决家长在家教中出现的问题,更新家教观念;请教子有方的学生家长介绍家教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学有榜样,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发现家教中的新问题,探讨新对策,从理论上,思想

上,方式方法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3、学困生心理问题矫正

心理问题是学困生学困的根本原因,所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彻底转化学困生。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给学困生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并制定转化策略。

(1 )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

1、自暴自弃、空虚浮躁。

由于学困生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差,所以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冷落,于是会产生焦虑、紧张、颓废的情绪。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心理压力更大。主要表现为逃学打架、为所欲为、极度空虚、烦躁不安、自暴自弃,对学业、对人生毫无信心。

2、自我封闭,缺乏交流。

学困生学习上有了困难,做了错事,不愿让老师知道,对老师避而远之,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敢向同学请教问题,或推托、或搪塞、或撒谎,心理矛盾重重。主要表现为上课不举手不发言,平时不与同学交流合作,自我封闭,独来独往,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3、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这部分学困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可救药,比他人矮一截,所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内心充满沮丧,缺乏进取心和上进心。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成绩、班级活动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态度冷漠,反应迟钝,甚至盲目乐观、不思进取。

4、不务正业,旁逸斜出。由于经常挨批评,学困生便错误地认为家长教育是多事,老师教育是故意找麻烦,同学们的帮助是打击报复,于是从心底产生对立情绪。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低头纳闷,下课生龙活虎,文化课死气沉沉,体育美课异常活跃,注重个人打扮,重视社交活动,讲义气,爱出风头,爱打架,充分显示了学困生不务正业的本领。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小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既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也有不少消极的心理活动。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消极心理更多一些,对自己往往缺少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他们中有的调皮、贪玩,自制、自控能力差,上课坐不住;有的身体瘦弱、缺课较多,学习跟不上;有的学习方法不当,还有的智商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以致于产生了心理障碍。

2、性格因素。

一般来讲,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因此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

3、家长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影响;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会使学生养成消极的心理;如果家庭不健康或气氛不和谐,孩子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心理也会发生偏差。

4、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主要是分析网吧、游戏厅方面的原因。

( 三)、对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对策

1、从激发动机入手,认识自我,让学困生想学。

2、科学的家庭教育。

3、倾注一片爱心。

4、从培养兴趣着力,教给方法,让学困生会学。

5、展示个性、体验成功——以体验活动来代替说教式的心理辅导:

学生的表现欲是他们天生的灵气,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信;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立;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强,以此推进素质教育;以此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特别是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校园里随时随处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个性展示台,学困生可以通过展示台捕捉自己的"闪光点",发掘自己的潜力,促进自我觉醒、自我辅导、自我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赏识自己。

4 让学困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困生的转化,从现象表现上来说是学困生真正参与到课题教学中来,我们课题组就如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消极表现

1. 任务应付型。

2. 茫然无措型。

3. 袖手旁观型。

4. 浅尝辄止型。

5. 机械模仿型。

二、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策略

1. 明确责任。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2. 课前导学,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方案一、网上或电话个别指导。

方案二、教师上门指导。

方案三、“学习提示锦囊”导学。

3. 课堂个别“导学”,帮助学困生拓展自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首先要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

其次,因人而异,掌握时机,给予学困生巧妙的引导帮助。

三是它不占用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保障师生的休息与活动时间。

四是它让教师走下了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角色转换,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 应用赏识教育 激发“留守”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在我们学校很多学困生都是留守儿童,对他们的转化更加重要,在课题深入的探究中,我们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赏识的眼光注视每一位学困生,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他们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其次,赏识学困生,就要给每位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真诚的赏识,而没有了厉声的训斥,从而使课堂气氛显

得异常温馨而活跃,促使他们从心地里爱上学习。“赏识教育”要关照每一个学生,对学困生更要真诚,以心换心,与他们交朋友。当你熟悉了学生的一切时,你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困生多一些赏识的眼光,启发、引导他们生思考、解答较为基础的知识,让他们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枣”的成功感。

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展开赏识教育

学习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困生智力,培养学困生的创新能力,锻炼他们的学习社交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应充分挖掘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的素材,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基础,通过音乐、表演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展开赏识教育,使学生把赏识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断树立自信心,体会成功的滋味。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通过赏识教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力求课堂气氛和谐、轻松。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习气氛轻松愉快,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思考并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我班“留守子女”代欣雨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学习习惯差、尤其学习成绩特差,成了一个地道的学习文盲、哑巴学生。针对这个学生,我从提高学习兴趣入手,想方设法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自然的氛围,用亲切、和谐的态度,带给他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最终他树立了学习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真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成功的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巩固其知识。

三、在赏识的方式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利与弊的两面性,赏识教育也是如此。在实施过程中,不弄清赏识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加区分地采取同一模式,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家庭背景、认知层次、非智力因素以及性格都会有不同,有效地实施赏识教育,教师应当用心分析学生的全面情况,建立学生身心发展档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位学生适宜于赏识为主的教育吗?是采取公开表扬式赏识还是个别谈话式赏识?赏识的程度多少为宜?即便是出现同一个问题,也应当充分考虑在这位学生身上“赏识”到何种层次产生的效果最佳。

总之,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6 对学困生的课堂提问技巧

提问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困生积极思考,达到教学目的。怎样使他们产生疑问,并进而产生认识需要呢?这就要借助于老师的提问了。从这一角度来说,提问是使学困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灵活运用提问语可以起到点石成立金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好处:

(一)增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二)开阔学困生思路 启迪学困生思维

(三)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的解决:怎样在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

(一)灵活运用提问语,力求提问效果显著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时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

2、提问的形式多样化,富有层次感

这里说的形式多样化,是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问学困生答或课本问学困生答的提问形式,采用师生间相互问答、生生间相互问答、小组与小组间擂台式抢答、前后桌之间记者采访式问答、学困生自问自答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提问。

所谓层次性,即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就是教师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的认知层次,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做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优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着”。

教师要注意问题之间的排列要有层次感。提问环环相扣,对文章的剖析层层深入,学困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知识点。

3、富有鼓励性,尊重学困生

“温情话语暖人心”, 有的学困生对问题的解答已胸有成竹,温情和善的语气,更能使他信心百倍;有的学困生对问题的思考,还是一知半解,鼓励性的话语或许能激起他灵感的火花。

4、要学会倾听

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来自倾听。学困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和交流。

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困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困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二)提问要适量、适度和适时

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提问的总量要合适。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困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同时还应考虑课堂上的大部分学困生弄清所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必要时间,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和回答的过程对学习内容增进理解。

有时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差生提出。

(三)师生平等,激发学困生提问

学困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问题的解决以及学困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应该懂得教师和学困生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提问并非就是教师的专利。我们教师要还学困生提问的权利,促使学困生履行提问的义务。我们不妨做一次学困生提问中的“学困生”。

7、学校不断完善学困生转化激励办法,加强学困生转化。

(1)每学期,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情况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不足之处,拟定学困生转化辅导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加以转化和提高。

(2)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帮扶,同时,教师要保留学生改善、提高的相关资料,如:作业、测试试卷、日记、作文等。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设立教师与家长联系卡,通过上门家访、电话沟通、书面反馈等形式及时互通学生在学校、在家庭的表现。

(4)学校每学期定期检查学困生转化提高情况,动态地评价学困生,并将学困生的期中抽测成绩与期末统考成绩进行对比,综合评价学生取得进步的情况。

(5)学期初教师向教导处提交学困生名单及学困生转化计划,学期结束提交相关辅导资料。教导处根据学校期中抽测和教育局期末统考的成绩,对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提高的情况进行认定。

五、研究成果

一年来,通过对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家长增长了见识,观念得到更新,学困生素质明显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转化效果明显。各班的学困生人数比例,转化率也由原来的9%下降为2.5%左右。

教师在进行课题实验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撰写的学困生矫治教育论文在省、市、区级报刊杂志上、竞赛中有多人发表并获奖。

此项实验才是开端,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实验力度、广度和深度,使学困生矫治实验工作获得更多的实验成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