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6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600字

记得上大学时“国学”兴盛,有一次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万历十五年》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借万历十五年这发生的看似琐碎的事情作为线索展开叙述,全面展示了明代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个人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中国几乎停滞不前,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游牧民族的节奏,明王朝已走到沉没的边缘,落日余辉,败落已经是无可逆转的事了。

作者选择的人物很具代表性,他们看起来都认识到了帝国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出现的问题,也曾满腔热情试图扭转帝国的命运。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传统,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全书第一章从皇帝自小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和聪颖好学写起,他却最终清算了自己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不过是一切祖训和旧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能决定国家的方向。第二章,继任首辅申时行努力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劝和,小心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这种过于保守的施政策略使国家发展陷于停滞。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互不相让,在认识到无法实现个人意志后,对朝廷官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义,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第四章进一步借内外政的大事表明了皇帝不能以个人意志做出决定而实际决定于群臣,活着的皇帝个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没什么区别。第五章清官海瑞希望恢复洪武皇帝时的制度和风气,然而这样做无疑与社会时代相悖离,虽然道德值得敬佩但无法真正施行。第六章

从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角度叙述了明朝武官处于被文官压制的境地,而无法有所作为。第六章社会名人李贽的思想与社会的冲突,其实是儒家内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学与传统朱熹理学的对立,然而李贽的思想虽然批判时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故而本质上无法改变社会反而显得自相矛盾。

作者认为,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作者在书中末段指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作者一语点出明朝晚期的症结所在,这正是大明王朝乃至所有的封建王朝晚期需要改革的地方。制度已然极为落后,财政与官僚组织松散,导致国家实力空虚,而微薄的薪水又导致文官阳为道德,阴为私利,实际主导国家的文官集团都处在此种阴阳冲突之中不能自拔,任何企图的改变都遭到了强烈的攻击和反对。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官戚继光、思想家李贽从个人的角度面对混乱的现状希望有所突破和改变,或者凭借道德的力量恢复平衡,但种种努力在对抗现实的庞大群体时都显得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既然无法改变制度,就无法避免的遭到来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击,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无法推行,小心谨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国家此时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只是时间而已。

读完全书,有种深深的压抑感,我唯一得到的结论是:精神解放重于一切,革新才能引导潮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今天,国家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政治改革、医疗教育、廉政建设等等,有人得过且过,有人按部就班,有人在扯淡,正如xx总理说“改革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十八大号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求真务实,勤俭节约,不说空话,励志创新,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下,重塑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又不是西方简单照搬,而是一个自信自强开放创新的新文化。这文化,产生于对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中,产生于对民生问题的不断解决中,或许,这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努力方向。

 

第二篇:万历十五年的“落没”

万历十五年的“落没”

摘要:1587年,为万历皇帝当政的第十五个年头。而《无关紧要的1587年》确实是一个中国与西欧转折点。从万历皇帝到大臣,从县令到百姓,似乎各个领域对这个只剩空壳的国家不给予希望。而1588年是西班牙舰队出征的年代,也是万历皇帝甚至于清朝悲剧的一年。所以说1587年可以称之为暴风雨的前兆,黎明前的黑暗,越加猛烈与黑暗。而这却是迎来了清朝的衰败,为此我们来讨论下这个“落没”而又无生机的万历十五年。

一、 简介

公元1587年,在中国卫明万历十五年,全年四海升平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但对于偌大的国家而言,这点小灾难确实不会影响国家。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被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作者简介:黄仁宇,美籍华人,20xx年去世,享年82岁,他早期从军报国,经历复杂,人到中年以后,入籍美国,把兴趣投入了历史研究中。并重新进修弃戎从文他是史学界的异类,在业内饱受争议,但他精研明史并提出了“大历史观”的角度审视历史,在中外史学界影响深远。)

二、 评论

本书的角色与特点

张居正:权倾朝野,当晚历史小皇帝就一直听之于他,而他获得的荣耀却被人打击。在他任命其间,他将一系列力量尽揽于手,除掉“不听话”的大臣,然后张居正死了却引起了大臣的群起攻之,似乎大臣们爆发了。不过在此,我赞同张居正,且不论他的好与坏。在张居正为大学时期间。王朝的稳定,文官奉行原则。当时的王朝已不久已,而如此一人,揽起了重任,死后,随之王朝的动荡,难道王朝的稳定不是他的功劳吗?

申时行:认为一切关键全体文官与皇帝间的合作。互相信赖,互相帮助,精诚合作,而这也是他的贡献所在。当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有矛盾时,全靠他从中调解。这样一个“和事老”在朝中也是不可或缺吧。而其他人给与他的批评也着实不少,原因为中间人确实难当。他主张道德是管理国家的根基,而至今的实践证明,之中道德不重法律确实存在漏洞。谈到他的人品,待人厚道,总是补救那些“危险”的事。不过我认为他是一个守旧的人,墨守成规,不懂变通。总之这样一个“申阁老”是当时时代的促成品,也是时代的悲剧。

海瑞:一个道德高尚的执行者,总是以非常高的道德来要求自己和别人。但是那个时代却迎来现实的嘲讽。文官集团的打击,各个地方县官的“欺压”,然而

在百姓眼中他却是一个好官。所以它既被人尊重,又被人遗弃。他为文官树立了榜样,但当时的朝廷却不曾按他的要求或是道德来要求自己。他出生于一个穷苦家庭,他的生活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为大众牺牲自我。可在当时社会有何有呢?无情的社会吞噬了他。他的行为不会成为公用的行为准则。而他的一切来自于他母亲的教诲。总而言之,一个社会的好人,而这个好人客观的说是当时社会不值得同情的,他的死文官只会高兴。

戚继光: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一代名将,作为武将不单单是一夫之勇。当倭寇来犯,它显示出它的大将才能,它的深谋远虑,精通各种战术,实为精明,精细,豪爽,能干的人。而张居正的下台,文官们的打压。这个武将也从此退出舞台,这是矛盾的人物。(张居正与戚继光要好)

李贽:1602年,李贽用剃刀自杀,两天后他结束自己的矛盾思想。他的思想鞭辟入里。他批判有支持,总爱与人争论。它的一些自由改革思想被地方官员和士绅不容忍,最终李贽入狱。一句“七十老翁何所求”走下了自己的人生。

万历皇帝(活着的祖宗):早年登基并希望成为好皇帝,但成长之后发现事事不能尽人意,他发现帝国的虚幻与官员的伪善。无论如何,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皇帝,国家依然如此。当他与心爱的郑氏生下儿子想立为皇太子而文官的较真不支持,使他失去信心心如刀割。张居正的“欺骗”,文官集团对他的压力,导致他不愿再成为傀儡的心越发强大。一个力不从心的好皇帝最终臣服于文官集团。那次久旱无雨,他的虔诚求雨是他为民的信心,可是文官的所作所为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入低谷,这就是一个无为的皇帝。

文官集团:一个集团却是这个朝廷衰败的原因。从正德皇帝到万历皇帝。文冠集团一直希望皇帝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尤其是正德皇帝不听从他们,也许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万历皇帝他们要坚决压制。而这也是整个朝代衰败的原因。

三、 思考与推荐

1, 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在我看来这就像是一个团队,万历皇帝是队长,文官

是组织中的小团体。而这个队长只是各个队员们推举的,唯一的目的,希望这个队长能迁就于他们。而且治安他们的意愿做事,而这样一个团体何尝不是失败的团体呢?虽然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待这个朝代又何曾不是这个团队出的错呢,团队与小团体的矛盾会会使团队走向灭亡。 2, 实话说在我刚读完《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只读懂了一点。就是这个朝廷

带着一股让人一看就会倒下的国家。朝廷上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战争,而这个死气沉沉的朝廷上行下效,皇帝宇文管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这个毫无生机的朝廷。读完之后,心里似乎被作者说服了。本文七个章节,七个人物,似乎是无关的人。在查资料之后才真正看懂。七个不同阶级的人,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缩影。而这样给人的震撼更强了。

3, 在每章节之后,总是有么多的参考文献,我不愿意也不想查看。但是很快的

过去了,当我读完之后不是翻翻,看到作者的参考文献真的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做学问。当今中国的论文数量是世界第一,可是质量呢》不言而喻。美国麻省理工要求学生三个月出一篇论文,而中国学生能一个月出三篇论文,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看到海瑞的一生,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现在,不管他获得什么样的

个评价。在我给他的议论中,我带着怜悯,因为我和他有着共性就是不善于变通,不知道在这个社会上怎么样的活着。总是以以前的标准 和自己的道德观要求自己又强加于别人。这和海瑞也是非常相似。不过我比他好点的地方在于我不处于当时的年代。当我最近看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我懂了,过往的就让它过去。当你的奶酪变了地方,你要记得及时寻找,而不是在原地等待或是抱怨或是要求让他人和你一样等待。

推荐:孟森 《明代史》

黎东方 《细说明朝》

斯宾塞·约翰逊 《谁动了我的奶酪》

参考资料:《万历十五年》(简介部分摘抄)

《万历十五年》有感,中学图书文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