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报告

国富论读书报告

王玉蕾

39113115

篇一:我们总是低下头匆匆前行,但总要有人仰望天空

伟大的书和通俗读物的区别在于:1.写书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还是改善别人的生活;2.写的是自己的思想还是单纯的把别人的东西想当然的拿来成为自己的结晶;3.意义仅仅是积极涌入了当时社会的流行思潮还是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年龄任何教育背景的人都能从中汲取不同的养分;4.这点是最严苛的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除去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作者是不是具有完整并且值得人仰望的价值观并把它编织成一本书的灵魂。

近期拜读了无数人推崇为经济学“圣经”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营销者可能只是把这句话印在书的背面以此来宣扬它的权威性并有一点“跟着本书的真理之光即可走向财富天堂”的意味。在我看来,圣经之所以是“圣经”,无疑是因为它符合了伟大的书一切条件,而《国富论》是“圣经”,也是如此,并不是说读懂它的人就会平步青云,发家致富。而是它作为一笔永存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人仰视,引人思考。

不管是经济学还是文学,历史学还是化学,都是璀璨的令人咂舌的人类文明,它们中的大部分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或生活似乎毫无用处,也确实没必要但凡读过的书和句子都强加一个“用途多多”或所谓“读了和没读就是不一样”的实际意义。人活着总是要读书的,不为虚荣不为前途,就是为了不白活一回,看看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读书也是应该有所选择的,读喜欢的书,也要读虽然不太感兴趣但是有机会一读的伟大的书。尤其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激烈碰撞重组渐渐成形的青年时代,读书的时候了解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在作者的价值观启示之下思索自己,思索生活,思索现在不思考以后就没有机会思考的东西。

一周有七天,不管是星期几,总有人排成行的拼事业,拼感情,拼面子,拼人生。身边的人大都看着远方,可总得有人看看天上。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看看超越自己不知道多少段位的那些思想,而后,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和人生,走出一个不再活在自己的小世界的不那么狭隘的真心想要并且取之有道的远方。

篇二:国王、农夫和蛇

1.劳动不分贵贱——国王和农夫的故事

有一天国王和农夫在路上相遇,国王说:“看啊,这是我的奴仆”,农夫笑了,答道:“不,我是你的衣食父母。”

可是他们说的都不对。

农夫之所以种植五谷,是因为他如果不通过这熟识的劳动提供粮食给国王,就不能换回国王提供的他所需要的物品,国王和农夫都没比对方金贵多少。也就是说,所有人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只有各取所需,才能共同生存。这样看来,商业社会,早就从某原始人用自己的骨针换得另一个原始人的生鱼就开始形成了。

那么人都是彼此利用的自私动物了?只能说,“彼此利用”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所谓彼此利用,往小了说,是每个人都得有自知之明并且习得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是生存之本,也是尊严之源。往大了说,就是既然知道是彼此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就该尊重,学会平视。国王不该歧视农夫,农夫也不要总觉得自己低贱于国王,他们只是在各自的业务上发挥各自的资质才能,所谓“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有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心痛的是,还是有“优等生18刀”的裁决迟迟未定的可笑事件。试想如果原告被告身份调换,案子判的应该就更快更狠了。按理说,按照分工原理,“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按照劳动经验分人高低贵贱的话,“18刀”就必死无疑了。不禁想到这样一个可笑的公式:

100条矿工的命=1吨煤=5000万人民币=煤老板一套度假洋房=每年几十天的避暑=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100条矿工的命=煤老板挥金如土的享乐

这个公式还可以无限延长下去——100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几千双熄灭了光亮的眼睛,多少失去父亲的人生,只为了暴发户恬不知耻的好心情。生命不是商

品,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它的使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如果我的命被你埋在矿井,那么你的命也该告慰我的亡灵。

说了这么多,只是觉得,因为劳动,我们走向繁荣,因为繁荣,我们走向虚荣,因为虚荣,我们走向贪婪,因为贪婪,我们践踏了多少默默劳动的生命。

以前按劳动多少情操高低来评判人,现在按成绩、按和上级的关系、按钱权名利来评判人,有人说,社会进步了,我说,我们怎么了。

2.理想主义者会被社会生吞活剥——农夫和蛇的故事

农夫和蛇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详了,最早是用来比喻本性难改,小人应防,但是像农夫那种和蛇的本性完全脱节的特质其实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在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孤立的理解着这个世界(我在这个文章里写的一些东西也是一样的),觉得自己不需要任何改变,从不相信怀才不遇,不是没有才能,也不是没有机遇,但就像农夫一样,农夫以为自己爱蛇,蛇就会反过来感激自己,理想主义者以为自己爱生活,爱自己,社会就会反过来亲吻他们的才华,给他们一个合适的位置和种种待遇。

但是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忽略别人的价值,不会利用它们,也无法让自己的才能为人所用。一个在自身领域取得一些成就的人,必然懂得他人需要什么,同时为自己经营道路。当然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受环境所限,无法发挥,那就换个环境,实在换不了就“在其位谋其政”,与生俱来的才华,不是人人都有。大部分的才能需要自己习得。前文提到,劳动是个公平的裁判。才华不是不劳无获,才华也是百分之八九十的劳动。

社会不需要的,是自封的行为艺术家,社会不需要的,是自认为是受害者的怨妇,社会需要你懂得它的需要,它也会满足你对一席之地的需要。

理想主义者会被社会生吞活剥,写下这段话,是为了在以后的道路上时时提醒自己。不做自闭症,不做受害者,不做行为艺术,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了解它缺失的,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提供,这样才会从隔岸观火的文艺派,变成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实干派。

篇三:散之用心,取之用脑

1. 散之用心——金钱和幸福观

简奥斯丁说过,“金钱是幸福的源泉。”这句话任谁也不会反对,如果没有金钱,我连饭都吃不上,更不用说在这里写《国富论》的感想了。可是金钱到底是什么?交换的媒介,人为规定的货币或货币符号,它能来干什么?除了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它几乎都可以做到。人们需要钱,满足自己的购买欲和支配欲。所谓的阶级贫富之分,也就是支配权和购买权的大小之分。由此金钱成为很多人衡量幸福的标准。把拥有的大到房屋汽车小到水果蔬菜,一律贴上价格标签,认为30万的车就是比20万的车更让自己幸福,5万的手机连用都不会用就带出去跟同事显摆自己换了新家什,却不想,价格不能代表商品的本身价值,商品的价值始终并且唯一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劳动到底还是个抽象个概念,没有多少人会在拿起一件毛衣的时候想到它的收获棉麻、纺织、针线、染色、样式设计裁剪、规模生产、运输、经销商代售等一系列的复杂工艺,单纯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我们只需根据自己对这件商品的需求程度来估量自己是否愿意为此支付其名义价格。亚当斯密还提到,有时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没有何等正常的比例。这就让我想到北京的房价和我家乡大庆的房价。记得去过几户所谓三环之内的住家,外表破旧不堪,内部少光窄狭,大小不过50坪,价钱超过200万。200万在我的家乡,却可以买一套200来坪的楼中楼,宽敞明亮,繁华地段,交通发达。有人说了,“北京和大庆能一样吗?这是首都,大庆是啥。”我想想觉得也挺对的,我觉得北京的房子不值钱,有的是人削尖了脑袋买。北京繁华,工资高,国际视野,工作有前途,以后自己的下一代也可以是北京人了。要我看,有200万我可以带爸妈绕地球转三圈外带收养一个非洲小孩儿了。为什么我还要挤在50坪的二手房子里吃着泡面给老了的父母打电话说自己的工作又被人抢走了呢。

非典、甲流甚至核辐射的时候,醋脱销了,因为喝了它全家都安心;船要沉了的时候,一叠美金也换不回一个逃生艇的位置,因为在死亡面前,钱一文不值。

而金钱本身确实也是一文不值。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幸福系于金钱,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幸福。对我们而言,真正有价值的,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不管是物质层面上的还是精神层面上的,也不管它们含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选择想待的城市,选择在行的工作,选择靠得住的朋友,选择真心相爱的恋人,选择一个向阳的家,选择真心想要的一切。不和别人比人生,只为自己真快乐。

我想这样一来,钱就花在了值得花的地方,自己也得到了真心需要的东西,“金钱是幸福的源泉”,再回头读这句话,也似乎读懂了它的真正含义。

2. 取之用脑——每个人都有生财之道

之一:节俭和奢侈,欲望的节制和屈从

世上有着勤勤恳恳的穷人,也有着骄奢淫逸的富人。关于二者劳动贵贱的无差别等价值判定问题就不再多说了。有一句话是:“在其位谋其政。”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穷人有穷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自由”,我现在的钱就是这些。多也好,少也罢,最重要的是,各自都该懂得如何理财。(对国家而言也是一样的)

不管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是穷是富,都该重节俭,少奢侈。亚当斯密如是说,“节俭是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不是勤劳。” 有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自然是不会给现有经济状况带来任何改善的。一个人之所以要学会节俭,并且精于节俭,是因为社会的“平等”永远只是一个理想状态,由是穷人便怀抱着自强而得翻身的朴素愿望将有限的投入收获成最大的产出。而奢侈,对一个再富有的人而言,都是可以将他洗劫一空的强盗,它也为欲望所驱使,就像苹果之于夏娃,苹果四代之于我们。有些人被欲望奴役,去践踏他人机关算尽向上攀爬为了一朝

的一呼百应纸醉金迷。在他纸醉金迷的时候,由无数辛勤劳动换来并且完全可以再生产更多有益的社会必需品的资本就这样付之一炬。就是如此奢侈的欲望,没有节制的贪婪,成为那个100条矿工的命换来一套5000万度假别墅的公式的始作俑者。

个人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国家简政,受益的是人民,国家盲目投机,受难的还是人民。然而人民需自强,命运在上帝的手中握着,可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身体力行去节俭,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粮食、油、环境资源等等,否则垂垂 暮年,还会被子孙质问一句:“早知道现在是这样的境遇,当年的你们又在哪里?”每个人都有欲望过的更好更富有。但是要有节制。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抢别人的东西,不要不需要的东西,不践踏好生待在世上的一切东西。夏娃把 苹果吃了,那我们就从苹果四代的橱窗前走开。一个人节制了,两个人节制了, 大家就基本都节制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自己把自己管好,总有一天,社会就会好。常怀感恩,学会满足,拥抱信念。就像亚当斯密说的一样。“人间虽有疾病,有庸医,但人身上似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可以突破一切难关,恢复原来的健康。”

3. 收入和责任永远成正比

一个人的收入有多高,他的购买力和支配力就有多大。换句话说,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会随收入的升高而升高。“名人效应”就是对此一个恰切的诠释。

不幸的是,只有少数人能有这样的觉悟,在满足了自身物质精神需要之后,拿出一部分不疼不痒的收入,利用自己在社会中的声音,去改变一些事情。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行,都足以改变一些人的一生。原来,我总是觉得,富人有富人的无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是白手起家,苦心经营,和普通劳动者有什么差别?可有一天我看到电视上关于一个捡瓶子捐钱给希望小学的大叔的报道,我忽然觉得是我以前太狭隘了,我对富人的宽容也反衬出这个社会上一些高收入者的狭隘。

善行是什么,不是为了给子孙积德为自己增寿,也不是为了让自己树立形象,

让以后的事业也随之顺风顺水,善行也不是为了挂在办公室里一面锦旗,更不是为了在饭局上自夸的谈资。善行是你本来想买一听可乐边走边喝,看到一个奶奶在收瓶子就在她旁边把可乐喝完再把瓶子给她,善行是你花父母的钱的时候一个月捐给乞讨的人10块,上班之后一个月捐红十字会100块,涨工资了再捐福利院200块。

善行是你用自己的纸巾把弄脏的饭店地板擦干净,是你看到水果店阿姨的小孩想吃糖葫芦就给他买一串。善行是人人都做得到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是不为自己做的,是发自内心去做的。

所以我鄙夷那些自私自利的人,那些一毛不拔的守财奴,那些市侩精明的小市民,那些只为自己活的舒坦而无视他人死活的人。

有一首歌叫“当世界停止转动的时候你在哪儿”,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问问自己对这个世界做了什么,当世界出现灾难,人们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又在做什么?是坐在自家的沙发上吹着风扇吃西瓜看着电视唏嘘不已,还是关上电视走出家门真正去做一些事情。

世界需要我们,需要富人捐钱,歌者颂歌,画家作画,文人挥墨,壮者出力,老者支招,耕者卖力收割,勇者无畏拼搏。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世界,可还是有人,在问为什么。

之二:老生常谈——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要环视整个鸡棚

资本有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之分,聪明人手中总会攥着一半左右的流动资本,因为不同于固定资本的是,流动资本的收益弹性很大,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流动资本可以快速的生财,也有可能一分不剩。

这其实牵扯到了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传统派将大量的流动资产闲置,不去做有效投资,也不去购置为新的固定资产,并认为这样是会过日子的表现。但是生活品质一点都没提高不说,勤俭节约下来的流动资产反倒给日子带来了不小的负累。先锋派认为,流动资产大可不必有,有房子住,有衣穿,有饭吃,小病看的起,没孩子,父母也有退休金,爱买什么透支也得买,领工资再补,直到没有

工资的那一天说不准也没补完。但是人总要有那么一点未雨绸缪的风险意识。小 时候大家都想当明星大腕科学家,后来没几个人当上。不生病的时候也没几个人为以后万一得癌症了去准备钱。但是真有癌症的时候也就只有那几个深谋远虑的 人活的机会更大了。

在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分配上,不能目光短浅,也不要想的过于长远。这和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是一样的。要在满足当前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为不伤害未来的生活需要做准备。这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要义所在。而说到环视整个鸡棚,其实就是说不要照本宣科,要因地制宜。了解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动向、产业结构等等,尤其是如我们一般多少受过经济学给养的青年人,投资之前更应该仔细考虑它的前景风险利润和有效期限,从某种意义上 讲,世界上没有穷人,只有不会赚钱的人。劳动不分贵贱,可是分巧与拙。巧者懂得以有限的劳动换取较多的资源进而把那些资源有效转化成更多资源,从支配权和购买权的角度来看,他的收入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拙者以日复一日的辛苦劳动换来不增不减的资源,又把这些一成不变的资源再投进日复一日的劳动。结果还是还能趟过那条河,翻过那座山,看到更大的世界。

这不禁让我想到如今一些技术下乡等慰问性的扶贫措施,起到的只是隔靴搔痒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谁都能倒背如流,可是真正让贫苦的人受到相关的理财教育却没几个人重视。

总之,路还是要自己走的,财富也是需要自己动脑去积累的。不偷不抢不贪心,人人都可以通过有效理财走出一条更好的路。

篇四:教育的矛盾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永远不能告诉一个国王他有能力去做什么,你只能不断的建议他去做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国王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就会失去控制,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而这个道理用在每个人的身上也是一样的,若一个君主治理国家,他必然不

会希望所有的臣民都精明如己,因为当一个人完全知悉了自己的力量,就会不听管制,随性而为。因此产生的一系列混乱是君主或领导者最不愿见到的情景。我猜想,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可能有过这样的矛盾,一面是国家治理者对秩序的紧抓,一面是社会中下级层人民的真实诉求。他无法同时把两个立场挑明,只能折中为一个“半愚民”的政策建议,而这种“半愚民”的政策,直到今天,仍为不在少数的国家所运用,以求秩序之稳定,人民之满足。无知者无所畏惧,他们的心中没有规则的概念,最有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而当人有了知识,就有了恐惧。以太平天国为典型反例,他们关于一飞冲天建立自己的理想国的妄想就是建立在无知无畏的基础上的,最后的落花流水也不足为奇。如亚当斯密所说,文明社会下级人民的无知和愚钝确实需要国家用加强教育的手段来消除.他还强调了,有教育有知识的人,常比无知而愚笨者,更有理解,更守秩序。他们各个人都觉得自己更受人尊敬,更有资格得到法律上居上位者的尊敬,从而他们就更加尊敬那些居上位者,对于党争及煽动的利己的不平鸣,他们更能探究其原委,更能看透其底细。“在自由国家中,政府的安全,大大的依存于人民对政府的行动所抱的好意判断。人民不轻率的,随意的判断政府之行动,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从这段话就可以明显看出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接受初等教育之后人民对国家甚至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等级观念产生极强的顺从,是一个喜闻乐见的社会理想状态。可是再进一步的教育就有可能产生“本末倒置”的结构断层现象。耕者欲经商,织者欲从政,然而商人不会轻易转行,政客更不想告老还乡,人民的诉求越来越高,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越来越强,国家就会越来越不好控制。所以亚当斯密只是着重讲了对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我国对基础教育也很重视,初高中就次之,也不禁让人产生“半愚民”的感想。但是换位思考之后,又似乎觉得这个政策确实是无可奈何但是效果显著的。

当然,个人的发展不只靠国家,关键还是自身的愿望是否强烈。如果想做一件事,想成为更优秀的人,就尽管去闯荡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可国家这个整体,还是需要人民各安其位,各知其命,各务其事,各谋其政,这样一来国家才会更加富强,反过来,又会为每个个体提供更优的发展环境,更好的生活水平。大概

这教育的矛盾不小也不简单,可是总体的趋势是向前的,一切就该在原有的轨迹上平稳的向远方行进,一次转一个微小的角度,最终转向另一条理想轨道。

篇五:殖民主义 卷土重来

历史就像古树的年轮,是无数个同心圆。由内而外一环套一环,时间越久,圆画的越大,但还是会在某个时刻回到原点。

曾经,新航路的开辟,为野心勃勃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欧洲人开辟了崭新的大陆,他们将当地的动植物和矿藏以掠夺性的方式采掘,把当地变为本国国际贸易的原材料产地和初级加工地,出于这样的利益,当然也是出于随之而来的独占一方的优越感和大国威严的增光添彩,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殖民的浩荡行列,不可否认,这种殖民对殖民当地和国内新贵族的壮大发展都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有些殖民地甚至繁荣于母国,但是这样的利益面前,必然有人变本加厉的贪婪,而贪婪一旦无法遏制,产生了排他性和恶性竞争,就会产生压迫、动荡、镇压和衰亡。然而殖民时代曾经的异色繁盛,永远是人类文明上闪烁着黑色光泽的辉煌。

不禁想到,历史发展到今天,离新航路开辟几百年之远,殖民主义以一种文明的伪装再度袭来,或已然植根,这种文明的伪装在我看来是文化、高端科技等不同于货物贸易,但有可能凌驾于货物贸易之上的信息化软渗透。其实大多数人,尤其是在多元化都市生活过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每天接收的信息太多,多到甚至没有咀嚼就吞进去,结果其实只是把信息在眼前过了一遍,久了,就会产生和洗脑没有差别的效果。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青年人,有些人连基本的价值观都缺乏,更何况是核心的文化信仰了。因此电视电脑电影电视剧网络名流崇拜代替了书本,代替了与人正常的沟通交流,代替了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的过程。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就是在这样薄弱的文化氛围和自我价值缺失的环境下,才被欧美甚至日韩文化趁虚而入,这即是我担心的新殖民主义的卷土重来。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代,殖民主义可以缔造黄金贸易时期,在今天,新殖民主义同样也可以为他国甚至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且不说跨国公司花开遍地以及国内种种宽容的优惠政策,只说个人用的生活必需品除少数国家严格控制的(如石油),几乎就都是外国货了。越来越多的外企进驻,又带来了新一轮的文化冲击,企业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相信每一个职场的人都深有体会,想吃这碗饭,就要买这本账,于是所谓的精英层在看着美剧和日韩剧长大之后又被二度洗脑,传统的东西几乎荡然无存。

这种新殖民主义的潜在威胁是巨大的,本国高新科技一遇强敌便无心进取,苹果出了iphone,联想出乐phone,苹果出了ipad,联想马上又推出乐pad。联想算是我国龙头品牌了,龙头品牌都这样山寨,小品牌就更无所顾忌了。市场太过开放,对外政策太过宽容,对本国的产品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无疑是一个破坏性的打击。再说网络时代人民的判断力薄弱到近乎为0,几乎把看到的一切信息不假思索奉为真理。通过网络宣传效应,可以产生比电视和平面广告更为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这巨大的商机背后,是无数受过教育的青年判断力和价值观沦丧的可悲。

有人觉得无所谓,我来讲一个身边的事。一个北大的同学一天发了一篇文章,说在外教课上外教问全班50来个同学:“你们都喜欢听什么歌”?大家七嘴八舌说的都是外国的歌,外教很疑惑,“难道就没有人喜欢中国的歌吗?”大家互相看了看,一片沉默。真丢人啊,如果我是那个外教,我不会觉得洋洋得意,反而会对一个民族的未来感到惋惜。

无论如何,都要记住,如今是国际化的社会,未来会更加国际化,可是不管怎样国际化,中国人就该知道中国人该知道的东西,做中国人该做的中国人。

后记

我从来都没有写过这么长的读书报告,但是一字一字写下来,发现写读书报告的意义不在于上交一次作业,而是整个思考的过程。整理了一遍思绪,发现了新的可以完善以前的一些想法的东西。现在的我觉得自己能写的都写在了这篇文章里,灵感已经完全枯竭,体力已经彻底不支,但其实我一直知道,只要继续读

书,继续思考,就永远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文章,活不够的人生。

人生很长,用我所想,去衡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