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构造地质学)

综合地质报告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

第三章????????????????????构造

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

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第五章???????????????????结束语附图Ⅰ????????????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Ⅱ?????????????????联合剖面图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第一章 引言

本次实习报告是涉及矿物、三大类岩石以及构造的综合作业,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建立对地质工作的初步认识。

该报告包括金山镇地质图一张,构造纲要图一张,联合剖面图一张(包含五个剖面图)。该报告是建立在对三张图综合分析比较而来,,是对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的综合描述。

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面积大约为206平方千米,岩层年代大致从中泥盆统(D2)到上白垩统(K2),且呈北高南低趋势,主要山峰有奇峰、雨峰,诸岭等。最高峰为诸岭(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图区北东角上有岩浆和晚期岩脉侵入,北西角沉积一套近水平白垩统砂岩,另外在东南区发育一条南西方向的河流。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划分

该区域内存在时代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的地层。缺失时代为早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其中,中泥盆统砂岩作为背斜的核部出露,上泥盆统页岩作为背斜的两翼出露,产状均为40度。

二、石炭纪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在南东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地层产状为40度。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

三、二叠纪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二叠统灰岩。在图区内有广泛分布。其中下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1及向斜f12的核部产出,上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3的核部产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层较平缓,产状为5度至8度。上二叠统灰岩与上覆的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三叠纪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和上三叠统灰岩。主要在向斜f8处出露。上三叠统灰岩作为核部,中三叠统泥灰岩作为两翼,产状为80度和45度。

五、侏罗纪地层:缺失。

六、白垩纪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灰岩和上白垩统灰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北部地区。岩层倾角为8度。与上三叠统灰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第三章

构造

第一节

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

该构造层内构造现象发育较为齐全。主要有褶皱、断层、岩体侵入等(详见附图Ⅰ)。

一、褶皱:

f1向斜: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长约6000米,宽约1500米。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平面呈长椭圆形。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60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为直立向斜。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2背斜:分布于图区的西北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长约5500米,宽约700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南东翼被断层F1错断,岩层倒转,倾角为80度。北西翼倾角为60度。为紧闭的倒转背斜。转折端圆滑。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后。

f3向斜: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2500米,宽约1000米。核部为上二叠统灰岩,两翼为上、中、下石炭统灰岩。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为直立向斜。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4背斜:位于奇峰、雨峰地区,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7600米,宽约1200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45度,南东翼岩层倒转,倾角为75度,为倒转背斜。南东翼被断层F2切割,核部北东向及南西向被两平移断层F3、F4错断。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形成于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5背斜:分布于诸岭地区,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8000米。宽约900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及下二叠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40度,南东翼岩层倒转,倾角为55到80度,为倒转背斜。南东翼有断层F5通过,并发育有构造窗,构造窗出露上二叠统灰岩及中三叠统泥灰岩。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形成于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6向斜:分布于图区南西向上,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两翼为上二叠统泥灰岩。北部被断层F5错断,两翼产状为75度。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

f7背斜:分布于图区的南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3000米,宽约1500米。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两翼为上二叠统灰岩。

f8向斜:分布于图区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上三叠统灰岩,长约3600米,宽约700米,平面呈长椭圆状。两翼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及上二叠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80度,南西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发育有飞来峰,飞来峰出露上二叠统灰岩和中三叠统泥灰岩。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9背斜:分布于图区中部偏东,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两翼为上二叠统灰岩。南部发育至河流而止。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10向斜:分布于图区东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上三叠统灰岩,两翼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11背斜:分布于图区的东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中泥盆统砂岩。两翼为上泥盆统页岩,下、中、上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10至40度,南东翼倾角为40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为直立背斜。被一系列正断层错断,形成地垒、地堑。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后。

f12向斜:分布于图区东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平面上呈椭圆状。两翼为上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47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轴面近直立。

二、断层:

F1逆冲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图内全长约1300米。断层倾向北西,倾角20到30度。上盘为f2背斜,并将其南东翼错断,地层以石炭纪的灰岩为主,发生倒转,倾角为80度。下盘为f3向斜,并将其北西翼错断,地层以石炭纪的灰岩为主,倾角为70度。上盘相对上升,断距约为700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纵向断层。断层年代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2逆冲断层:位于奇峰、雨峰南东向,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图内全长约1800米。倾向北西,倾角20到30度。上盘为f4奇峰——雨峰背斜,地层以石炭纪的灰岩为主,发生倒转,倾角为75度。下盘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倾角30度。上盘相对上升,断距约为800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纵向断层。断层中部被两条平移断层F3和F4错断。断层形成年代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F3平移断层:位于奇峰南东向上,走向北西——南东向,图内全长约1600米。为右行平移断层。错断F2逆冲断层,错断距离约350米。形成年代约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2逆冲断层形成之后。

F4平移断层:位于雨峰南西向上,走向北西——南东向,与F3平移断层平行,图内全长约2100米。为左行平移断层。错断F2逆冲断层,错断距离约为350米。形成年代约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2逆冲断层形成之后。

F5逆冲断层:位于诸岭南东向上,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图内全长约为2000米。倾向北西,倾角20到25度。上盘为f5背斜,岩层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上、下二叠统灰岩及中、上石炭统灰岩,岩层发生倒转,倾角为80度。下盘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倾角为80度。断层的北东向上的下盘侵入有花岗岩体,并被后期侵入的斑岩岩脉切割。上盘相对上升,断距约为1600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纵向断层。发育构造窗及飞来峰,构造窗和飞来峰由上二叠统灰岩和中三叠统泥灰岩组成。形成年代为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之间。

F6平移断层:位于金山镇南西向上,走向北西——南东向。图内全长约为1000米。为右行平移断层。错断下二叠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的界线。错断距离约100米。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后。

F7平移断层:位于王家庄西向上,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图内全长约为800米。为左行平移断层。错断下二叠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的界线。错断距离约200米。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后。

F8——F12正断层组合:位于图区东南角,金山镇及河北村南东向上。走向为北西——南东向。上盘相对下降,错断f11背斜,形成地堑、地垒。形成于晚石炭世之后。

三、岩浆岩:

分布在图区东北角,陵庄附近,有两期岩体侵入。出露面积约5平方千米,花岗岩岩盘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5逆冲断层形成之后。斑岩岩脉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花岗岩岩盘形成之后。

第二节

白垩纪构造层

位于图区的北部,形成一套时代为白垩纪的砂岩岩层,近水平,倾角为5到9度。出露面积约为13平方千米,将早期形成的构造现象覆盖。上白垩统超覆于下白垩统之上。

第四章

地质发展史

在地质历史时期内,金山镇地区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以致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现象。

泥盆纪时期,该区主要接受河流的沉积,沉积物为河流相的砂岩。自早泥盆世开始地壳开始下降,沉积环境由河流转为海洋,沉积物由砂岩转为页岩。早泥盆世以后,该区环境均为海洋,接受长期的海相沉积。在石炭纪到二叠纪沉积了大量的灰岩地层。此时,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早二叠世以后,地壳开始抬升,海底的沉积物露出地表,接受风化和剥蚀。致使该地区缺少早三叠世的地层。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地壳再次下降,陆地变为海洋,再次接受海相沉积。

晚三叠世以后,地壳再一次抬升,该地区再次接受风化和剥蚀,缺少侏罗纪的地层。 白垩纪开始地壳趋于稳定,河流开始发育,主要沉积环境由海洋转化为河流。直到现在地壳处于长时期的稳定状态。

第五章 结束语

经过本次综合地质报告,我收获很大。不仅对书本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使我加强了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能力,培养了我的地质思维。我很明显的感觉到在分析地质现象及其表现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我画剖面图的能力。我深刻的体会到地质工作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这对我以后的学习甚至工作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以及本次综合地质报告中,我首先要感谢王根厚老师和胡玲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使我对地质学建立起初步的认识,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感谢谢赵磊同学在画剖面时对我的指导。鉴于感觉到在实践能力上的不足,我建议适当增加实习课。

(另1) 构造发展简史

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著,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

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越来越大,在上二叠纪可能就行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大的逆断层和东南部一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生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老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

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

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一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因为如此,白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老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垩系地层和其它老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

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日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入。下白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入体,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

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另2)地质构造演化史

该地区从中泥盆纪开始,经受了多期构造地质作用,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并且遭受了水平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

D—泥盆纪:中泥盆世时期该地区位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沉积,沉积了砂岩、砾岩;之后地壳下降,地面下降到了海平面以下,并且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沉积了页岩、泥岩。

C—石炭纪:晚泥盆世晚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区已经抬升到地表,并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先沉积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早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下降,并且接受滨—浅海沉积,于晚石炭世时期沉积了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

P—白垩纪:晚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继续下降,并且开始接受浅海沉积,于早二叠世沉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灰岩、泥岩;早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抬升,但并未完全抬升出地表,在中二叠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并且沉积了一套中二

叠统砂岩;中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又下降,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于晚二叠世开始接受浅海沉积,形成了上二叠统灰岩、页岩。

T—三叠纪:早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化剥蚀,因此缺失了早三叠世T1的地层;早三叠世晚期,地壳重新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于中三叠世开始接受浅海沉积,并且形成了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

T3—J3: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并且于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时期,该地区经受了巨大的构造运动,整个地区受到了北西—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形成了该地区一系列的断层和褶皱构造,同时在该时期,在该地区的西部和东北部发生了岩浆岩体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和斑岩。

K—白垩纪:在经历了大的地区构造运动之后,于早白垩世早期,该地区地壳下降,图区内的西北角和北部开始接受湖相沉积,形成了下白垩统砂岩、砾岩;晚白垩世早期,该地区地壳下降,湖相沉积的面积迅速增大,于晚白垩世沉积形成了大面积的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并且超覆于早形成的地层之上。

经过一系列的沉积作用与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该地区现如今复杂的地形地貌。

 

第二篇: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报告之金山镇地区综合报告[1]

第一章:引言

本次构造地质综合作业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造地质综合作业包括几方面的内容:构造地质纲要图的制作;构造地质综合剖面图的制作及编写专题读书报告。以此培养学生读图、做图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专题论文的编写,让学生对地质构造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加深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和研究。

本次构造地质综合作业主要任务是:一份金山镇构造地质纲要图,一份金山镇综合剖面图(5个剖面)和一份金山镇专题读书报告。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区的岩层年代及岩性由老至新为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下石炭统砂岩、沙砾岩,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中二叠统砂岩,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中三叠统灰岩、泥灰岩,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古近系砾岩、砂岩。由于上三叠统、下三叠统、侏罗纪的地层的缺失,因而在金山镇地区形成了角度不整合面和平行不整合面。

金山镇地区的整体地势为东高西低,最高点高程为渚岭的1800m 左右。而且,在部分地区有花岗岩体和斑岩岩体的侵入。

1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

金山镇地区底层主要是从中泥盆统至古近纪地层,在下二叠统与中三叠统地层中间缺少了上三叠统,从而形成了平行不整合,构成亚构造层;在中三叠统与下白垩统地层间缺少了下三叠统、侏罗纪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从而构成了构造层。此外,在该地区的北东地区有花岗岩体的侵入,在北东及西部地区有斑岩体的侵入。

第一节 :地层简要叙述

1、泥盆纪地层:泥盆纪地层主要是中泥盆和下泥盆纪地层,主要分布在金山镇地区的南东部,是该地区出露最早地层。岩性为页岩、泥岩、砂岩及砾岩,与上覆地层石炭纪地层为整合关系。

2、石炭纪地层:该岩层在该地区分布很广泛,主要在西部和南东角。岩性主要是:粉砂岩、页岩、砂岩及砂砾岩。与上覆地层及下伏地层均为整合关系。

3、二叠纪地层:该地层分布也很广,几乎在整个金山镇地区的各个区域都有出露。岩性主要为:灰岩、泥岩、砂岩及页岩。由于缺失上三叠纪地层,且与中三叠地层为平行关系,因而二叠纪地层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关系,与下伏地层为整合关系。

4、三叠纪地层:该地层只有中三叠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而且出露部分的范围较小。岩性为泥灰岩和砾岩。由于与上白垩纪地层间缺失了下三叠纪及侏罗纪地岑,且地层不平行,因而与上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5、白垩纪地层:该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北部地区。岩性主要是:砂岩、砾岩、粉砂岩及页岩。与上覆地层的关系为整合关系,与下伏地层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

6、古近纪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出露很少。岩性主要为砾岩和砂 2

岩。与下伏地层的关系为整合关系。是金山镇地区的最新的地层。

第二节 :岩体

金山镇地区的侵入岩体主要是花岗岩体和斑岩。

花岗岩体仅出露在金山镇地区的北东地区,规模比较大,长度在3500m以上,宽度在2000m 以上。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粗步推断,该岩体的形成应在三叠纪之后,而且产出于断层的一旁,可推断该岩体的发育可能与断层的形成有关。

此外还有斑岩的发育,斑岩岩体主要出露在西部及北东部,规模也较大,长度分别为2800m以上及4200m以上,宽度约为200,可能是以岩墙的形式产出。根据它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知,它切割的最新地层为下白垩纪,并且切割了花岗岩岩体,因为它的形成时期在下白垩纪之后,并发育晚于花岗岩体的形成。

第三节 :构造层特征

该地区的地层,第一节已简要叙述,在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方面分析,引入构造层的概念。构造层主要是根据地层之间接触关系中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来划分。亚构造层的划分界限是平行不整合关系。

在金山镇地区中,角度不整合关系主要在下白垩纪地层与中三叠纪地层之间,因而在该两套地层之间即为构造层的界限。第一个构造层:中泥盆纪至中三叠纪;第二构造层:下白垩纪之古近纪。平行不整合关系又将第一个构造层划分为两个构造亚层。并且,在两个构造层形成后,有岩体的侵入。

3

第三章:构造

该地区的构造主要有褶皱、断层及其组合形式的构造,并且主要发育在中泥盆纪至中三叠纪构造层中。逆断层由西向东编号依次为F1,F2,并且基本贯穿整个金山镇地区。正断层由北向南编号一次为 F3、F4、F5、F6、F7,主要分布在南东角,并组合构成了地堑和地垒构造。平移断层由西向东编号依次为F8、F9、F10、F11,分布在中部地区。并且在该地区发育了一系列的褶皱构造,其中有4个大型的背斜褶皱和3个小型的向斜褶皱。

第一节: 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

该构造层为金山镇最主要的构造运动分布地区,几乎所有褶皱及断层都分布在该构造层中。在该构造层中的褶皱轴迹方向基本一致,走向均为60度左右。发育的逆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约为50度,倾向为25度左右。形成时期为中三叠纪之后,在白垩纪之前。在南东地区的5个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地垒规模均在1000m 左右,形成时期在下石炭纪之后。平移断层的形成晚于逆断层的形成。

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

在该构造层中基本没有褶皱和断层的发育,只有一小部分的岩浆岩侵入体。在此后的环境中,该构造层主要是以沉积环境为主。

4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在金山镇地区,最老地层为中泥盆纪地层,在较平静的构造环境中不断沉积,在沉积到下石炭纪地层之后,由于受沿岩层方向的拉伸力的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正断层,从而形成了地堑地垒构造。此期间地层一直在接受沉积作用。直到沉积了下三叠纪地层后,地壳抬升接受剥蚀作用,直至下三叠纪地层剥蚀完后,地壳下降,继续接受沉积作用。此后中三叠纪地层沉积成岩。在中三叠纪之白垩纪期间,构造运动最剧烈,并且中间的地层均被剥蚀。首先受到挤压运用形成一系列向斜和背斜交替的大型褶皱。而且褶皱形成后,花岗岩的侵入。而且此期间发育了两个大型的走向逆断层。然后地壳再次下降,开始白垩纪地层的沉积作用,直至古近纪沉积作用的完成。

第五章:结束语

通过这次的综合地质的实习及其作业的完成,我不仅对构造地质学上的理论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懂得了理论知识在实习中如何实际应用,而且对构造地质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都为我们今后在该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对课程的安排上,希望能增加实习课的次数,感觉总是讲理论知识,总觉得听不懂,而且有些东西比较抽象,建议增加实习课。还有希望老师在讲课时能多强调一下哪些是重点,以便最后复习是能抓住重点

最后,在此感谢余老师在本学期中为我们的学习所做的工作,感谢同学们在本课程学习方面对我的帮助。

5

第六章:附件

附图一:金山镇构造地质纲要图

附图二:金山镇综合剖面图

参考文献:

1、朱志澄,宋鸿林,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0

2、王根厚,张长厚,曹秀华,构造地质学实习讲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09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