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地地质灾害的调研报告

XX村YY处地质灾害防治及措施

的调研报告

XX村村官:***

为了进一步了解XX村YY处组地质灾害防治情况,我开展了调查研究,我通过收集资料、询问村委会成员对该地质灾害的相关情况的介绍,并对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YY处组位于上江乡XX村,共居民53户235人,全村共耕地677亩。

自20xx年9月以来,因连续降雨,造成XX村YY处组后山山体出现断裂,裂纹分布比较广,到20xx年10月中旬,危害进一步扩大,裂缝突然增大,有些裂缝中出现渗水现象,并且出现道路坍塌的情况,落差有2米左右。20xx年3月22日晚,由于连续几天的降雨导致士旺河电站压力管道的1个主墩基础出现裂缝,部分压力管道与支墩分裂、移位。问题出现后,我村及时将情况上报给上江乡党委政府,乡党委政府对该问题非常重视,并于20xx年3月23日上午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查看,同时,县发改委、质监局领导、县水电局专家也赶赴现场进行调研、查看。20xx年7月,专家到达现场进行勘察,目前尚未得出定性结论。

二、 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1、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认真搞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搞好地质灾害的排查、巡查工作,并根据排查情况及时编制防灾预案,明确责任,落实好各项防灾措施,并根据实地考察,划分出危险区、危险地段、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从20xx年7月1日开始,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了村民做标记监测山体变形情况,在强降雨期间要进行24小时连续的监测和巡查。有任何异常立即向村两委汇报。并安排6名YY处组村民在灾情即将发生时,专门负责疏散和撤离群众。另外,XX村委会均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落实了宣传、监测、预警、撤离路线、抢险救灾等各项措施,并把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落实到组。为了提高和增强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时能及时、有效地实施救助,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XX村委会还制定了《XX村YY处组地质灾害紧急撤离方案》和《XX村YY处组汛期预防地质灾害值班人员名单》。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 制定预警方法、紧急撤离路线及撤离群众安臵点 为防患于未然,我村制定了预警方法和紧急撤离路线,并召集群众开会告知预警方法和撤离路线,并在YY处组组织了一支发生紧急情况时带领村民撤离的队伍,重点帮助老、弱、病、残。在紧急情况下,确保迅速组织危险区内的

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有序安全撤离。特别强调在撤离时要以人为本。

将YY处粮场、中村组篮球场和村委会定为撤离群众临时安臵点,如果灾情发生,可将撤离的群众临时安臵下来。

3、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学习宣传力度,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

该地质灾害危害性极大,一些裂纹中的渗水情况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YY处组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村民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我村利用到小组开会、办事的机会积极向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加强了群众对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意识。

4、 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每年4月到11月是我村降雨量较大的几个月,也是YY处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时期。我村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建立组织保障制度。我村专门成立了汛期YY处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挥YY处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为YY处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制定汛期值班制度。公布汛期值班电话,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汛期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责任到人,值班到位。三是实行检查巡查制度。我村从7月1日开始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了村民做标记监测山体变形情况,有任何异常立即向村两委汇报。同时把防灾明白卡发放到每一户村民手中,

一旦出现险情,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把每一位村民撤离到安全地带。

5、 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在YY处组后山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相应的治理工作,包括修建总长65米的两堵挡墙、260米的截排水沟、200米的土沟以及三个用于引走渗水的蓄水池。

三、 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地质灾害隐患点比较多,并且四处都是陡坡,交通不便,在选择撤离路线时难以把握。

2、 地质灾害隐患危及人员多,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

3、 一些群众防灾害意识浅薄,自救能力不强,导致如果出现灾害营救难度加大。

四、 结合本村实际,针对YY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

1、 规范人类活动,控制人为诱发因素

人为滥砍滥伐、毁林开荒是造成YY处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YY处后山山坡原本就非常陡峭,该组村民在后山毁林开荒种植药材导致后山土壤的覆盖物遭到严重破坏,使土壤的渗透率提高,从而降低了山坡的稳定性。因此要加大对YY处后山的整治力度,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禁止继续毁林开荒,鼓励群众植树造林。

2、 采取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要认真贯彻执行排查、巡查工作,突出防御重点进行重点监控,继续进行治理。继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增强群众战胜地质灾害的信心,进一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3、 在难以治理的情况下,建议采取搬迁治理

此次地质灾害灾点多、分布广。整片山体裂纹非常多,并且渗水的裂纹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情况。如果发生突发情况,将威胁着YY处组53户甚至是沿士旺河而居的火山组、中村组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不易治理的情况下,建议采取搬迁避让。

 

第二篇:六盘水市采煤引发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采煤引发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调研报告

联合调研组

〔内容摘要〕我市煤炭资源丰富,为六盘水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也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对策研究,对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防治 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是全国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之一,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从上世纪xx年代开始大规模进行煤炭资源开发以来,对六盘水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面积地质灾害和环境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原因,地质灾害和环境影响的点多面广,补偿和治理机制不够健全,问题依然存在,矛盾仍然突出。

一、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状况

(一)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危害

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危害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地质灾害,主要指因开发引发的地下地质变化造成的地表塌陷、垮塌、开裂及水源流失,耕地、山林、房屋毁损和人畜等生命财产危害;一个是环境影响,主要指因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危害;一个是社会矛盾,主要指由上述两种情况引发,并在开发治理、征占补偿处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由于我市煤炭开发较早,开发量较大,造成的危害点多面广,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比较突出。

据今年地质灾害隐患点详查结果显示,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明显大于《规划》调查数。截止8月,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1263处,受威胁57018户234102人。因自然因素诱发地质灾害879处,人为工程活动诱发384处。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365处。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影响造成大量信访案件在信访工作中历来占有重大比例,是我市信访案件三大主流之一。

20xx-20xx年全市矿群矛盾信访案件发生率(见下表)

(二)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我市地质灾害自xx年代以来有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且今后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仍将持续。19xx年贯彻《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以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20xx年以来,全市共有1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和避让,投入治理、搬迁资金37684.3万元,其中采煤诱发68起得到治理,投入资金20xx7万元。受益群众2万人,成功预报9起,避免1417人伤亡。争取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资金15亿元,使数万人和大量财产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

主要采取几项措施加大对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的规划工作,

做到科学规划、严密监测,最大限度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二是通过多次整治私挖滥采和整合煤炭企业,扩大了企业的规模,提高了企业的装备和管理水平,为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原则,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水平。除了以上措施外,重点是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

1、建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出台了《六盘水市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本级财政每年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入库数提取10%,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入库数提取10%,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入库数提取5%,加上上级地质灾害治理补助资金,建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

2、启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截止20xx年x月,全市累计缴存保证金117343.65万元,使用17342万元,对1500户受威胁群众进行了搬迁安置。

3、从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中提取地质灾害防治资金。20xx-20xx年,全市累计收取煤炭价格调节基金 139107.4万元。其中,上缴省39645.6 万元,市留26430.4万元,县区留73031.4 万元。提取5%用于建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

4、实施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累计投入资金约15.18亿,其中中央、省、市、县、企业、住户分别占31%、3%、3%、12%、24%、27%,实施了三大国有重点煤矿综合治理项目,使33832人和大量财产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其中盘江矿务局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新建干沟桥中心、断江花苑、盘江花苑、柏果花苑、火铺花苑等居住小区,安置受灾搬迁、动迁居民4911户;水城矿务局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新建大湾、老鹰山、汪家寨、大河花苑、明景小区,安置受灾搬迁、动迁居民4775户;六枝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新建六枝东城花苑小区等安置工程,安置受灾搬迁、动迁居民1530户。

5、地方煤矿开展地质灾害防治。20xx年以来,地方煤炭企业累计出资1.5亿元,累计搬迁1.1万户4万多人。

二、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来源缺口大。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原则,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绝大部分由企业承担,主要经费有四块: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业建设期间引发地质灾害列入预算的部分(由于企业生产期间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无法列入预算,可以使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临时性投入(如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资金)。近几年来,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大,主要得益于国有企业采煤沉陷区治理经费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虽已建立,但提取情况不清,使用账目不明,数额很小;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比例不大;企业建设期间引发的地质灾害边建设边治理,故未列入隐患点治理范围。如果按照以往的资金来源渠道测算,未来xx年预计可以筹集到煤炭价格调节基金25亿元(省7.1亿元,市4.8亿元,县13.1亿元),5%用于建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总量不足1.3亿元;预计可以筹集到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大约

20亿元,可用于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在2亿元左右,其他资金不超过2亿元。总之,与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资金来源总量在45亿元左右,可以用于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不超过5亿元,资金缺口在5亿元以上。

(二)治理措施有待完善,“三多三少”现象明显。一是搬迁安置多、生态修复少。虽然地方也采取了一些生态修复措施,但多是种草植树等简单修复手段,成本大且难持续。二是地上治理多、地下治理少。根据地质沉陷特点,地质沉陷区的治本之策应是“边开采、边治理”,采取技术手段对地下采空区进行回填。但由于成本过高,多数地方较重视采空塌陷土地治理而忽视采空区治理,致使煤矿采空区潜在危害增大。三是保证金征收多、实际使用少。由于只规定征收办法,没有出台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和使用办法,特别是保证金不能统筹使用,致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要么闲置,要么使用效果不佳。我市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数额仅为收取数额的14.7%。

(三)治理模式的临时性、应急性特点明显,缺乏长效机制。由于资金管理不规范,防治经费缺乏稳定来源,防治措施明显滞后,只能在发生严重灾害、老百姓上访后采取一些应急式安抚、协调措施,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显得被动,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

(四)搬迁安置不易落实,“两难一低”问题突出。一是责任明确难。第一,由于产生地质灾害原因复杂,形成时间长,有的煤矿业主已经变更多次,责任业主难以明确。第二,市内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仅有2家,而鉴定工作是技术工作,一般需要3-6个月,同时,我市需要鉴定的灾害点多面广,鉴定工作不能满足需求。第三,一些受灾群众对鉴定机构不信任,对鉴定结果不认可。第四,一些鉴定结果模糊,仍然难以明确责任。二是搬迁安置选址难。受我市地形地貌和资源分布广、开采面大的影响,集中搬迁难以找到满足生产生活条件的搬迁点。三是补偿标准低。由于搬迁治理执行文件的时间不一,执行老标准的住户反映标准过低;由于物价上涨过快,执行新标准的住户也反映标准过低;部分农村住户往往和城区补偿攀比,认为补偿标准低。

(五)资金整合难度大。在处理矿区矛盾的过程中,地质灾害、环境影响和处置不当等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远非单独解决地质灾害就能化解矛盾,因此,整合各项资金很有必要。但首先是各类资金除了数量不足外,用途比例不清,负责的部门不同,在项目类别、时限、质量要求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很难整合使用。

三、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贵州省六盘水市20xx—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正在报批,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一是要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一步核实,按照详查情况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由于我市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所占比重大,在规划中要单列相关数据和突出相关内容;三是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特别是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应作相应调整。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也应突出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的内容。

(二)用好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一是通过测算,明确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用于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的比例;同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保证金的使用率。二是明确市、县两

级价格调节基金用于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的比例;同时,积极向省争取省级价格调节基金更多用于我市。三是积极争取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资金。四是新建煤矿严格坚持先搬迁后建设、边建设边治理,做到建设资金与治理资金同步纳入预算,生产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主要由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中列支。五是通过加大环境修复治理,大力推行煤炭采空区回填技术,提高保证金的使用比例,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六是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做到财政年度投入数额明确,专项资金足额提取,专项资金的使用帐目清楚,使用项目款项清楚。

(三)开辟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投入新渠道。在使用好现有矿区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同时,资金缺口仍然很大,需要开辟新的渠道。鉴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属于国家出台的文件要求,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安排使用,企业造成的影响大小不一,一些企业的保证金用不了,一些企业的保证金不够用,而保证金又无法统筹使用;因此,有必要开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统筹费,用于解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包括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不足等问题。可采取两个方案:方案一,在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价格调节基金等经费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矿山地质灾害统筹防治。方案二,从企业煤炭销售量中按吨煤提取一定的资金构成,由市、县政府统筹使用。根据全市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口测算,要达到有效治理目标,应当在吨煤销售量中提取不低于10元的统筹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统筹费主要用于矿山地质灾害的统筹防治。

(四)有效解决“三难”问题。一是加强对矿权转让的监管。将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内容纳入矿权转让的协议内容,防治煤矿炒买炒卖,避免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主体缺位,对历史遗留的矿井、采空区造成的危害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统筹费和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列支解决。二是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技术鉴定部门的监管,提高技术鉴定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社会信誉。对鉴定结果模糊,责任主体难以明确的问题,应坚持让利于群众的原则,由企业承担主要责任。三是根据危害情况,坚持集中搬迁点与就近搬迁相结合,以就近搬迁为主;搬迁避让与就地修复相结合,以就地修复为主,减少搬迁点搬迁费用高、选址不易的困难,避免一搬了之。要解决搬迁难的问题,还是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生产方式,让搬迁农户稳得住、能发展。

(五)探索综合防治新举措。认真总结和推广汪家寨搬迁小区那罗新村的治理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和推广多个项目组合、多块资金捆绑、多种效益显现的综合防治措施,将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矿区环境恢复治理、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矿区新农村建设、和谐矿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使用好各项资金,化解和处理好各种矛盾,使搬迁农户搬得走、稳得住、能发展,做到措施好、资金足、方法当,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执笔:市委政研室 赵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