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了马克思的手稿,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资本论第三卷》。再后来,考茨基整理出版了马克思计划中的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史的《资本论》第四卷,但考茨基把它独立于资本论,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通常说的《资本论》指的是前三卷。在本文中,笔者只浅谈一下第一卷的读书报告。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商品和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共分为五章,分别为:商品、交换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笔者以为,《资本论第一卷》最伟大的贡献是它研究并指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阶级对无产阶级,也就是劳动者的剥削而来的。这一点的提出,让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现实暴露出来,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并由此找出了经济危机之所以会爆发的原因,得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不是资本主义,而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所谓“资本论”,它研究的对象就是“资本”,就是“资本主义”。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

1

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此外,《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马克思说:“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但是,《资本论》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特别提出,对德国来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贵族还占统治地位,在经济上还存在农奴制。因此,在德国,不仅存在着“现代的灾难”,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还存在“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受“活人”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剥削。“死人抓住活人”,即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尽管德国和英国相比有这样的差异,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和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变革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到欧洲大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但是,这种革命是用暴动的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程度和力量壮大等情况来决定。

总的来说,《资本论》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提及的理论,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成立的。马克思预言的社会主义真的是最高级的人类社会形态吗?社会主义真的会到来吗?时间,会告诉世人答案。既然一百多年来都没有人可以推翻马克思的预言,为什么我们不大胆地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勇敢的往前走呢?我相信社会主义会来到这里,来到中国的!

2

 

第二篇: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及意义

1001010005 戚萌

摘要

商品拜物教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使商品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予了劳动产品以正确科学的解释,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商品拜物教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概念分析

马克思是这样论述商品拜物教的:“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1 所谓拜物教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 1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89

至于商品拜物教,则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支配着人。于是,人们视物如同具有超能力一般。

商品被生产出来,能不能卖得出去,能不能带来财富,这些都是与商品能不能顺利进行交换息息相关的。在人们还不能解释出商品交换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性关系的时候,商品之间的关系就被神秘化了,生产者的生财或破财都是商品本身的神秘力量所致。商品带上一种拜物教的性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一概念究其来源,我想与“异化”这一概念是分不开的。由于异化,劳动者的劳动不归自己所有,其生产出的产品亦不归自己所有,相反,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却奴役着劳动者,劳动成为了一种丝毫看不到回报的苦役,劳动者厌恶劳动,却不能不为别人而参加劳动,消耗时间。自己却只能陷入无止境的贫穷之中。

二、商品拜物教性质提出的历史意义

提出商品拜物教这一经济关系,是马克思作出的伟大的贡献之

一。列宁指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因此,只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并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第四节的论述中举出了中世纪的例子,家庭生产的例子,和自由人联合体的例子,都是想要说明,在商品社2 /view/40479.htm

会的生产的商品与这些生产的物品没有什么两样。生产的物品无非都是为了要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没有任何的神圣性可言。

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而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他告诉人们,物对于人的有用性,是与物的价值无关的。你所使用的物品,对于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而当物要产生价值时,必是在进行交换。交换过后你也无法再使用该物。那些你既不使用,又不用来交换的物,对你来说则没有丝毫的意义。

戒除了拜物教的去神秘化的商品为解释货币和资本的去神秘化确立了一个铺垫。货币并不是一种可以崇拜的偶像,不是一种天然就能够用来换取任何我们所需要的其他商品的东西。他不过就是商品之一种,只不过固定下来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作为了交换的媒介。当交换不存在时,他体现不出任何价值。若当连商品也不存在时,他的功能也无处发挥。

因此,马克思论述商品拜物教的最终目的依然是批判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这些资产阶级所鼓吹的意识形态。人性的自私自利在这样一种风气下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社会道德沦丧,行政权利、司法权力甚至立法权利也向公民伸出了邪恶之手。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一切目标就是追求商品、货币和资本,人成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错误思想。

但马克思并没有片面地单纯批判商品、价值、货币、资本的存在,

他肯定了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看到了它们所产生的极端消极的影响。

三、认识商品拜物教性质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长久以来处于农业社会,中国人的劳动大多都是私人劳动,生产多是用来满足私人的需求而并非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人民所缴纳的赋税徭役都类似于马克思所讲述的欧洲昏暗的中世纪,尽管农奴严格地按照时间计量,尽管教徒缴纳什一税获取祝福,“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

3间即劳动产品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当然任何国

家的封建时期也并非没有贸易,市场的贸易局限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之内。

在新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也否定商品拜物教会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更把异化概念当作社会主义的理论异端来加以批判。但是,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只要是商品生产,总逃不过一个对量的追求,对各种指标的膜拜。

而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也融入了现代商品经济大市场的建设当中。同时我国的经济又有其特殊之处,例如: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中,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难免经受多元化的冲击。4 3

4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94 参见《从异化到商品拜物教——重读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xx年第6期。

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特别是在中国人的心中。于是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够有可能无限地追求物质享受。然而,如今,三十年对于两千年来说,几乎是突如其来的物欲世界对这样的中国人已经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诱惑。这或许也是中国目前腐败问题难以遏制,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市场,欺诈行为比比皆是,人们之间无法几乎完全无法相互信任的一个原因。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受商品拜物教影响的表现。

马克思将哲学拉回到了我们身边,使哲学成为了一种我们可以利用来深刻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寻求改善的一个进路。马克思对拜物教的阐释告诫人们要对商品保持一种清晰和理性的认识。虽然马克思强调思考角度的唯物性,现实性,但并没有停留在现实的物的层面上,他去探讨的是物的背后的东西。他将物对人的真正价值从物本身中抽离出来,并将物在交换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抽象到最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此,物本身完全失去了其神秘的色彩。

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虽然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但我们要正确把握其本质。要像马克思一样,看到事物背后的东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其基本原理在这样的现状下,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正确认识商品的本质对于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时刻保持清醒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突出的问题,宗教观念的确实,各种物欲与各种价值观的冲击,道德走向沦丧。 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够有可能无限地追求物质享受。老百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即可

物欲确实是一个促使人的道德走向沦丧的力量。我不能说它是唯一的力量,但至少这可以解释一些问题。

(四)本人对马克思认识商品拜物教的研究思路的反思 马克思将哲学拉回到了我们身边,使哲学成为了一种我们可以利用来深刻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寻求改善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进路。但同时,马克思对拜物教的阐释告诫人们要对商品保持一种清晰和理性的认识。虽然马克思强调思考角度的唯物性,现实性,但并没有停留在现实的物的层面上,他去探讨的是物的背后的东西。

(思维习惯上的不同,导致的难以理解)

(拜物教这个概念的启示)

(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私人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只有才物与物的交换中才能显现出来。

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实际上只是发生在交换已经十分广泛和十分重要的时候,

在中世纪,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而不是象在商品生产基础上那样,劳动的共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5

举中世纪的例子,家庭生产的例子,和自由人联合体的例子,都是想要说明,在商品社会的生产的商品与这些生产的物品没有什么两样。生产的物品无非都是为了要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没有任何的神圣性可言。

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5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94

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这也就是要告诉人们,物对于人的有用性,是与物的价值无关的。你所适用的物品,对于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而当物要产生价值时,必是在进行交换。然而交换过后你却无法再适用物。那么那些你既不使用,又不用来交换的物,对你来说没有丝毫的意义。

“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很明显,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这种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这种神秘价值也不是来源于加之规定的内容”。“(这种谜一样的性质,)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称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在一个幻境中,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当这些比例由于习惯而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定性时,它们就好像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

“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只是通过劳动产品通过作为价值量发生作用才确定下来。” “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

“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

“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的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这个秘密的发现,消除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纯粹是偶然决定的这种假象,但是绝没有消除这种决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

“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和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揭示出来。”

“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相反物的价值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6

6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1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