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行业研究报告

一、茶业的定义与分类

1、茶叶的定义

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397种,主产长江以南各地。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单叶、革质、无托叶;花常两性、稀单性、单生或数朵聚生,腋生或顶生;萼片5-7,覆瓦状排列;花瓣通常5,稀4至多数,覆瓦状排列;雄蕊极多数,稀少数,分离或多少合生;子房上位,稀下位,2-10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颗;果为一蒴果,或不开裂而核果状。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

2、茶叶的分类

中国作为发现茶的起源地,茶的种类和数量数不胜数。为了区分中国的各种茶叶,我国制定了茶叶分类的标准,我国的茶叶分类方发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采摘的季节分

按采摘的季节分,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其中春茶指的是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的温度适中,雨量充足,所以春茶都富含维生素,且香气宜人,比如安溪铁观音和六安瓜片。以此类推,夏茶是指5月初到7月初采制的茶叶;秋叶是指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冬茶是指10月下旬开始采制的茶叶。

2)   按成品的聚散状态分

按成品的聚散形态分类,则可以分为散茶、砖茶以及末茶。通常市场上以散茶以及砖茶居多。

3)   按茶叶的形状分

按茶叶的形态分,可以分为扁形茶、针形茶、片形茶、圆形茶以及舌雀茶等。

4)   按茶树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分

按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分类,则可以分为高山茶、平地茶等,比如著名的雪顶乌龙就是高山茶的一种。

5)   按茶叶在加工中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为标准分

按茶叶在加工中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为标准分,则可以分为绿茶、黄茶、白茶、红茶、乌龙茶和黑茶。这个划分标准是我们最熟知,也是最广为使用的。

二、我国茶叶产地的分布区域

我国地大物博,中国茶区分布辽阔,现有茶园面积约110万公顷,全国共约21个省市生产茶叶。综上所述,我国的茶叶种植地可分为4大茶区:

江南茶区

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江南茶区为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是中国全国茶叶产量的三分之二。并且我国的一些名茶都产自江南茶区,比如说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以及庐山云雾等。

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以及海南等地。华南茶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9℃~22℃,年降雨量为中国茶区之最,所以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华南茶区的茶树品种也极其丰富,主要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以及六堡茶等,此地产茶的茶汤浓度都较大。

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包括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等地。其中云南高原更是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因为云南的土地以及天气状况都较为适合茶树的生长。西南茶区茶树品种丰富,主要生产红茶、绿茶、普洱茶等。

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江北茶区的平均气温约在15℃~16℃,年降水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常使茶树受旱,因而产自江北茶区的茶叶质量不如产自其他茶区的茶叶。

三、我国茶叶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茶业的经营者当中,草根茶商占据着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在目前茶叶界里可以理解为:茶农强,茶商弱。草根茶商是中国茶业的绝对主体,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已然七零八落,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风云。中国茶叶种植面积第一,茶业产值却屈居第三。传统经营模式在市场化面前暗然失色,家庭小作坊在规模化生产线面前苟延残喘,中国茶业的变革迫在眉捷。茶叶是一种大自然赠与的饮料,由每年的大气候、每时的天气、各地不同的土壤、制茶工艺等影响,有着千差万别,所以才有它的差异性,才有在喝不同茶品时的口感体会。在厂家强到只提供茶品,商家弱到无法将直接面对茶友时所知道的市场需求提供给厂家的情况下,厂家与市场需求渐行渐远,产生的两极化,也是目前茶业市场出现的一种业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茶业领域的竞争不再是国人之间的竞争;中国矿业收购武夷星、蓝天集团进入毛尖茶领域等,预示着茶叶市场的不再是低端的竞争。不论从市场层面考虑,还是从自身经营状况出发,个体化的草根茶商都将被市场、被历史淘汰。正视市场化发展的趋势,草根茶商们才能在日益变化的局势中掌握主动,赢得商机。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园面积为世界第一,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历年来,我国茶产品出口也呈现了大幅增长势头,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茶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之首,可以预测,茶将成为21世纪世界“第一大饮料” 20##年全球茶叶产量达到421.71万吨,中国茶叶产量位居第一位,为162万吨。 20##年,我国茶园总面积达到2112.5千公顷,较20##年增长7.2%;茶叶总产量达到162万吨,较20##年增长9.9%。茶叶农业总产值接近729亿元,较20##年增加121亿元,增幅超过20%。在出口方面,20##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达到32.26万吨,同比增长6.6%,出口额9.65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出口量和出口额双双再创历史新高。如今茶叶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茶叶的产销量也跟着上去了,茶叶的品质大幅度提升了,茶叶的商品化程度更是今非昔比。茶叶从一种粗陋的农副产品变成了精美的商品,变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甚至是文化消费品。

 

四、国内茶叶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茶叶行业目前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可以说,国内的茶产业是“有名茶,无名牌”。面对这种情况,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基本达成共识,即推行品牌化才是茶企和行业的出路,并且行业先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五、国内茶企品牌发展模式探索

茶叶行业的领先企业分别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摸索适合自己的营销模式,采用规范化的管理、现代的推广方式,打破行业困局,逐步树立起企业品牌,如果按照这些企业采取的产品和渠道类型划分,可以将行业内的品牌茶企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自建连锁零售终端,经营多品种茶叶,打造零售企业终端品牌。

这类企业主要是茶叶连锁零售企业,如吴裕泰、天福茗茶、张一元、元长厚等。基本模式是先建立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品牌零售终端,然后沿产业链向上延伸,在各主要产茶区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在自有连锁终端销售自产或收购的各种知名品类茶叶,统一冠以零售终端品牌。面对消费者塑造零售终端的品牌形象。

2、通过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销售,经营企业品牌,以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这类企业通常是原有的茶叶种植、加工企业,如八马、竹叶青、安息铁观音集团等,多数为名优茶产茶区领导企业,有雄厚的产地资源和生产加工能力,以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终端等方式塑造企业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形象和地位。

3、仿照立顿模式,产品向快速消费品转型,通过现代超市卖场终端销售。

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较强,开始逐步尝试从销售传统茶叶向创新型茶叶产品转变,使茶产品具有快消品性质,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流通速度,扩大消费人群和饮用方式。如云南龙润普洱茶集团较早时间就开始发展袋泡茶,通过超市面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销售,以创新便捷的产品形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六、国内茶叶产业链消费渠道与消费形式

我国茶业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最近很多茶商,都在考虑企业向上游,或者向下游延伸,打通产业链。做生产的想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来支持自己今后的企业规模扩大要求;做销售的想建立自己的基地,来保证自己的货源稳定、质量可靠的要求。从提升企业对渠道掌控,或者对货源掌控能力建设来说,这种想法都没有错。企业打破行业分工,同时介入产业链上下游多个环节,形成一定内部供需关系,将生产、营销或其他活动置于同一所有权控制之下,通过行政的内部化手段来抵御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这种垂直一体化战略可能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比如保证稳定的货源供应和合理的价格。因此,向上下游延伸,实施垂直一体化能避免价格被上下游所控制。另外,以垂直一体化介入上下游,有可能提高本行业的进入门槛,参与上下游活动也可能获得某些额外的竞争力,比如商业信息上的优势。

  虽然向上下游延伸可能为企业带来优势,但也存在相当风险。垂直一体化经营会导致企业专业化不足并分散核心能力,同时还增加了企业内部协同和联动的风险。在目前大多数茶叶企业实力比较弱小,还没有建立起运营团队,企业经营主要依靠企业的老板自己的个人能力来运作情况下,显然“固本”更为重要。在山东有一家以铁观音销售为主的企业跟我谈他的想法,想回安溪建茶叶基地和加工厂。这么一来,他的经营活动就会发生很大改变,以前是一个中心,在济南做好销售就可以。但如果在安溪建基地,自己加工茶叶,就变成两个中心,甚至三个中心,要兼顾茶叶的茶园、茶厂和销售。如果没有一个合适团队帮助管理茶叶生产或者销售,那么他的精力至少一半要投到茶叶生产上,甚至还要更多的时间。对于目前企业还主要依靠他个人关系来进行销售情况下,如果建了茶叶基地和加工厂,他就不像过去那样有足够的时间来维护他身边现有客户,茶叶销售势必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地位。生产型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有不少企业的产品在区域内名气不小,但是跨出本区域,问题就来了。有一家在信阳生产红茶的企业,在当地发展不错,想要到北京开设专卖店,我首先就问他现在生产红茶与北京市场销售主要红茶相比较优势在哪里?是价格优势,还是品质特点优势?一分析发现目前他们生产成本比贵州、广西、福建等其它产地的红茶的成本高出不少,而且在品质上由于信阳红茶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市场公认的品质风格,也不具备优势。再问在北京开设经销店的资源情况,目前他的资金实力、人才储备、市场资源都不足以支持他在北京开展业务,经这么分析,他目前已经放弃了到北京去开专卖店想法,专心做好的红茶生产,巩固当地市场。

茶叶企业如果要向上下游延伸,实施一体化经营,就必须掌控稀缺的资源。如果不具备对稀缺资源掌控能力,茶叶企业实行“全产业链”经营,需要考虑号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管理水平与生产链的相匹配。随着茶叶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会提高企业管理的难度,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产业链条扩大一是会增加了对员工的监管难度;二是会增加企业内部协调难度;三是会增加企业决策难度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很可能会因为一体化经营而下降。

  二是对企业资本实力提出更高要求。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涉及的领域不断延伸,都需要雄厚的资本做为支持,要求企业有相当的融资能力作保障。一旦资金出现短缺,会影响产业链的正常运行甚至使其断裂。

  三是处理好主营业务与配套业务的关系。茶叶产业涉及的链条很长,包括茶园栽培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储存、茶叶销售等,很多企业在经营中对主营业务定位不清,或者把握不好,就变成了“小而全”的全能型企业。虽然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这是正常的做法,但是这种纵向一体化显然缺乏效率。

  以上这些因素,使企业在面对不同外部条件时,必须有选择地实施或放弃“全产业链”战略。“全产业链”并非全能,它要求价值链各个环节均衡发展,否则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全产业链”拉长的不仅仅是产品线,还有更复杂的产业线,其经营系统风险必然较大。

 

茶叶销售渠道:

1、集市贸易:较原始,多在茶叶原产地,生产者将自己的茶叶送到集市上摆摊销售,新产品单一,多为散装、初制茶。价格低廉,季节性强。也有贩运到外地集上的。

2、批发市场:一是茶叶企业众多、经营规模小、企业实力有限,不可能组织自己的销售网络;二是茶产品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市场上交易的商户,产区市场以生产者为主,销区市场以中间商居多。

3、交易会:有展览会、博览会、展示会、订货会。以交流信息、展示产品、客户订货、结识朋友、宣传企业为主要目的。

4、茶馆销售:泡茶又卖茶。茶馆天地小,茶叶市场大。茶馆是销售茶叶的好地方。

5、商场专柜:方便顾客选购。

6、专卖店:有各种小包装茶、品牌茶、礼品茶、散装茶。有的以散茶为主。现在有两个趋势,一是由多品牌向独创品牌转变;二是由单一向连锁、加盟和产加销一体化转变。

7、超市货架:目前,许多进入超市的茶叶品牌,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缺乏认知,很多品牌从超市中淘汰出来。

8、网上交易:产品必须标准化、质量稳定、信誉良好、交货及时、结算有效。B2B:阿里巴巴诚信通,慧聪,一大把等。B2C:淘宝商城、拍拍等。C2C:淘宝网、当当网,团购网等。

9、团购(企业、党政军、事业单位周年庆典、福利、劳保等用茶)。

茶叶的消费形式:

1、家庭消费:(主流消费)经济收入高的和文化人,消费较高的名优茶,消费量也大;一般的居民以大众优质茶为主,以散装茶为主。目前,包装茶、袋泡茶、茶饮料开始进入家庭。

2、团体消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团体消费。工作会、招待会、茶话会、联欢会、新闻发布会以及各种其它的人员来往用茶。

3、劳保消费:是从事日常工作时的饮茶消费。茶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劳保消费的市场潜力很大。

4、礼品消费:礼品茶的需求日益扩大,市场红火,茶礼品包装不断翻新。名优茶、茶具成为礼品消费的一个热点。不过,现在人们送礼非常讲究包装,茶少包装大,只要包装好就行。

5、餐(宾)馆消费:一种是收费的,一种是不收费的。但从总的来看,茶消费的普及还不广,餐馆里的茶叶质量偏低,服务员泡茶的技艺不倒位。

6、休闲消费:茶楼、茶馆、茶座、茶坊、茶庄等休闲场所的茶叶消费。茶馆这块市场将不断扩大,含有很大的商机。

7、旅游消费:泡茶、卖茶和茶饮料的消费。现在中国名茶中间效益较好的西湖龙井、普洱茶、黄山毛峰、碧螺春都是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开发的典范。(原产地效应)

8、公益消费:在宗教寺院、车站码头、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无偿提供的茶水消费。

9、工业消费:饮料工业如,茶汁、奶茶、冰茶、冰棍、雪糕、鲜酒;食品工业,茶糖、饼干、糕点、食品保鲜剂;医药工业,抗癌、降血脂、抗菌消炎、减肥美容、抗辐射。

 

七、茶叶行业国内市场竞争分析

1、现有企业间竞争情况

目前,中国的茶业企业几乎都是由中、小企业以及个体茶农、茶商组成的,规模很大的企业并不多见。但是鉴于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及茶业行业的开发潜力,这些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异常激烈。在中国,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方式无外乎几种。

第一种是在扩张方式上下功夫,比如是直营扩张还是加盟连锁。直营店的优势在于直面顾客,比较容易展示良好的形象,能够有效地显示公司的实力,并且能够直接控制,比较容易操作管理。但是相对而言,直营店的的投资需要比较大,投资风险较高。而加盟连锁能很快地回笼资金,并且很快地扩张,但是容易发生利益归属问题,一不小心也会破坏自己的品牌形象。在中国,福建日春是直营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但是理想茶行通过加盟的扩张方式却也是发展得顺风顺水。这两个企业说明加盟或者直营都不会直接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关键的是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扩张方式并且进行有效地经营管理,这样才能顺利地扩张企业的规模。

第二种就更为表面一点,很多茶业公司会选择在包装盒上面攀比并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竞争力。没错,注重包装盒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包装对于任何产品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大一部分企业都本末倒置地将包装看做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茶企固然离不开茶叶包装盒的设计,只是这个设计工作不是在保障茶叶内在质品的前提下就去完成的工作。所以很明显,将重点放在外包装上也不会直接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

第三种企业会对自身营销方式、产品质量、企业文化或者品牌塑造等方面进行提升改进。这类企业的做法才是最正确的,当一个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或者是产品质量热别有保证,或者是营销方式比较先进,或者是企业文化比较独特、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不管是哪个方面的进步都可以形成企业自身的优势,这些方面的改进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潜在进入者情况

中国茶文化产业是一个尚待进一步开发的产业,并且很明显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这潜力的巨大程度使得很多人都对这块领域虎视眈眈,其中不乏其他与茶业行业完全不相关的人士。

那关于目前我国茶业的的潜在进入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我国国内已经发展有一定规模的与茶叶行业无关的大企业;另一类是我国国内的刚开始起步发展的一些专业于茶叶行业的小企业。但是不论是两种企业,他们会进入茶叶行业都说明茶叶文化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真的是越来越重要了。

另外一方面,潜在进入者一旦进入市场,在位的企业如何才能抵制住这些新进入者的冲击呢?那在几年前,立顿公司已经把中国总部设在安徽合肥,开始贴牌生产绿茶。这是一项很明智的举措,立顿公司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茶文化需求并且也看到中国茶叶市场的巨大潜力,因而打破了单一品牌的状态,积极扩展中国袋泡茶市场。这就要求现有从事茶叶行业的企业需要保持住自己的独特优势,这样在面对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的时候,在位企业才能有自己显著的竞争优势。一旦潜在进入者真的进入到市场中来,那么企业可以选择进行价格战以实现驱逐潜在进入者。但是价格战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一旦在位企业稍微地判断不正确,就会造成持久的价格战,或者使企业从此就处于负盈利。而且从另一方面,这样也会造成市场的垄断,对于茶叶行业的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所以,企业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持续改善自己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实质性的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垄断市场”。

八、茶叶行业国际市场竞争分析

    不利因素分析

1、生产要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但这些优势近年逐渐减弱。一方面,虽然中国有大规模的茶叶种植面积,但是茶林的水土流失问题导致国内大多地区的茶叶单产不高。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人口使得中国茶叶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近年国内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以及人民币的升值,这一成本优势正在悄然衰减。此外,中国茶农文化水平低,卫生安全意识薄弱, 对于先进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缺乏应用,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状况时有发生,中国茶叶出口遭拒的事件频频出现。

2、需求要素

就国内需求而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居民对茶叶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档次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国际市场需求方面,当前国际市场上主要以红茶销售为主, 绿茶只占国际市场的10%左右。由于国内气候、土壤、种植加工的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红茶种植和出口上不占优势,中国茶叶出口以绿茶为主,主要出口到摩洛哥、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近年这些国家农药残留标准的提高对中国绿茶出口带来较大冲击。

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因素

茶叶的产业链条涵盖生产资料生产企业、茶农和茶场、茶叶加工企业、批发商和零售商等环节。目前国内茶叶生产和经营较为分散, 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的各环节间缺乏必要协调与合作。作为茶叶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茶叶加工企业不仅仅需要通过茶叶加工包装来提升产品附加值,而且还应承担指导茶农产茶的任务。然而,当前大多企业并未对茶农进行化肥、技术和茶园生产管理方面的指导。同时,国内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化肥、农药和生物制品行业没有为茶叶种植提供有力的专业化支持,通常不同类型的茶园需要使用不同的专用肥,而茶农为提高产量经常滥用各种违禁农药,这不但影响中国茶叶加工和出口,更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链竞争力的提高。

4、企业战略及组织因素

中国茶叶生产销售企业, 以个体和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落后,品牌战略意识薄弱。茶叶经营龙头企业缺乏,茶叶出口多以散装原料茶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知名品牌缺乏。茶叶企业在出口竞争中主要依赖其低价优竞争势,而非品牌竞争优势,竞争策略只限于低层次水平降价。

5、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品牌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因历史诸多因素和传统消费习惯,我国出口茶叶多为原料性贴牌中低档产品,竞争方式也多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大茶类中均有地区性品牌茶企脱颖而出,呈现企业品牌文化、规模化提速态势,但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出口行业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和小农经营与现代茶企的差距,难以凭借自有品牌占领全国市场。中国茶行业中的确缺少品牌影响力强的企业,主要有两大制约因素:其一,茶叶种植对地理条件要求较高,产量及产能的限制对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有一定制约作用,此外,消费的区域性显著也是茶商实现全国生产经营的阻碍因素;其二,行业标准的缺失致使行业内产品“鱼龙混珠”,劣质产品的恶性竞争对名优品牌的产生构成重大威胁。

6、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企业因自身实力所限,对研发重视不够,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因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周期长,宣传促销资金量大,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及时生产适销不同偏好的时尚创新饮品。

7、市场宣传促销手段贫乏

世界上80%消费者饮红茶,对我国各类茶叶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更无了解,只是我国特种茶类在国际市场尚未形成消费热。

8、销售不稳定因素增加

一是我国茶叶生产成本大幅度提升,出口价格幅度增高,欠发达国家市场消费能力有限;二是我国茶产品质量标准管理相对不足,市场风险大;三是欧盟、日本农残检测指标多、变化快,其他国家若参照,我国茶叶出口形势堪忧。

9、市场有待拓展

我国茶叶出口达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的出口对象国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尤以西北非国家传统市场为主。美俄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欧盟、日本因农药残留检测,出口数量逐年减少。

10、附加值有待提高

出口产品多为原料性和大宗散装茶,贴牌加工居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企业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更多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

11、不断上升的成本与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

人民币不断升值,新发展茶园陆续投产,采摘面积扩大、产能过剩等压力将逐步凸显;手采人工不足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及其他相关成本的不断上升,生产成本将进一步提高。

优势因素分析

1、产业结构健全,发展事态良好

新型茶军异军突起。据估计,20##年,我国茶叶产量175万吨,位居首位,出口31万吨,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成为带动全球茶叶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均比十年前增长120%,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贵州、云南、福建、湖北、四川、浙江等省的新特色茶产区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产业模式日趋合理。以茶农为主体的生产组织形式已逐渐转向“企业+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的多种经济合作形式,实施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操作的规范化运作模式。

  3、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名优茶得到快速发展,乌龙茶、普洱茶、保健茶和功能性茶等产品稳步增长。产品结构朝着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及产业外延、产品创新的方向发展。

  4、生产水平快速提升。茶产业在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许多茶厂不断扩大规模、优化加工设备,高山优质茶园发展迅速。

  5、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优存劣汰,在智能化、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竞争实力不断增强。茶产业生生不息,充满活力。

  6、创新升级能力增强。通过不断改进茶叶加工工艺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新项目新合作逐年增加。出口总量增加,市场有待扩大出口显著增加。2002至20##年,我国茶叶出口从23万吨增长到31.4万吨,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二,出口规模得到持续增长;出口金额从3.4亿美元增至10.4亿美元。因生产成本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出口金额增幅较大,屡创历史新高,对维护我国茶产业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品种不断增多。我国出口茶叶70%是绿茶,其中尤以珠茶、眉茶等中低档茶为主;乌龙茶主要销往日本;普洱茶主要出口周边国家地区;红茶出口呈恢复性增长。

7、资源比较丰富,竞争优势明显

资源丰富。我国茶业具有明显的资源生态优势,有红茶、绿茶、清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其茶区分布之广、茶种类之多,是世界之最。

8、产品独特。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乌龙茶、普洱茶生产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国和出口国。

9、市场巨大。我国是世界上茶消费最多的国家,每年达130万吨,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而且具有巨大的潜力空间。

10、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15所茶叶研究所,15所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每年可培养众多本硕博毕业生。文化厚重。我国有几千年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和上千年的茶叶出口史,形成了悠久灿烂底蕴深厚的茶饮、茶艺、茶道文化。

九、茶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

1、着力打造区域优势品牌

  我国茶类产品区域版块优势明显,区域茶原料优势由各企业打造成区域品牌产品,进而转变成为产业优势,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在政府支持下,整合资源,抱团形成合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2、以科研创新推动产品转型升级

  以六大茶类的传统加工工艺为基础,通过茶类交叉特征的研究,进行工艺创新优化组合,创制具有色、像、味、形品质特征的新产品,将民族化或区域化的茶产品拓展为全球化的饮品。把传统茶叶延伸到天然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天然化妆品、天然日化用品等健康产业领域,引领国际茶叶新兴消费趋势,满足各层次消费者需求。

  3、挖掘市场潜力,扩大消费群体

  南方以绿茶、乌龙茶、普洱茶消费为主,北方以砖茶、花茶为主,绿茶为辅。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渴求,名优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将呈稳定增长态势,更多地研究生产特色茶、礼品茶、保健茶、品牌包装茶等多样化茶产品,并快速发展为时尚饮品。单位福利茶。集团专供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网络销售和茶叶配送是今后市场发展方向,是为特殊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延伸。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培育和关注农村消费集群是不可忽视的市场趋势。

  4、打造国际品牌,拓展国际市场

  帮助企业建立和形成产、销、学、研互动机制,重点研究世界主要红茶市场的消费口味和习惯,着力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加快产品自主创新、发展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通过提高质量打造优质品牌,并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市场。强化茶叶“品牌”意识,走“品牌”战略,培养中国全球茶品牌,有针对性地拓展不同国家市场需求的各茶类品牌。

  5、科技与文化融合引领消费风尚

  科技在于提升品质、创造新品、诠释功能;文化在与传播消费理念、拓展消费领域、提升产品价值。科技内涵的丰富与文化外延的拓展结合,以“健康”为驱动茶叶消费的主导引子,将为茶叶国际消费区域和消费群体注入科学动力,推动更多消费者因健康而饮茶,饮茶成消费时尚。提高茶文化软实力,将有效促进我国茶叶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总之,随着企业经营实力的不断壮大和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茶产品结构将随市场需求不断得以调整。只有将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协调服务和企业自身的自律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才能生产出更多是适销对路、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才能推动茶产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