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武威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20##年度报告

二〇##年二月

目       录

一、政府支持坚强有力  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1

1.统筹规划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

2.政策支持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2

3.整合资源  提升学院综合办学能力 2

4.长远规划  确保学院持续发展 2

5.基础建设  保障学院快速发展 3

二、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成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 3

2.不断完善“一体三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4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1.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5

2.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5

3.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要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5

4.以精品课程为依托,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6

5.实施名师工程,结构基本合理的教师梯队初步形成 6

6.突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 6

7.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6

8.考试(核)改革效果明显 7

9.构建了“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和反馈机制 7

10.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7

11.教研科研工作成效明显 8

12.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8

13.积极营造有利于对外交流、优势互补的开放办学环境,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9

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9

1.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 9

2.课程建设与改革稳步推进 11

3.加强“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2

4.深化产学融合,实验实训条件得到改善 14

5.教材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15

五、正确对待现有问题  明确未来发展思路 15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2.未来发展的思路 16


武威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20##年度报告

——坚持内涵发展道路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年是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学院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年)》,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以科学制定“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和大力开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照“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学院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的转变;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战略,依据“巩固成果、培育优势、创建特色、建设精品、实现学院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教学工作思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政府支持坚强有力  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1.统筹规划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武威市委市政府已将武威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列入武威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政策支持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市财政每年列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学院基本建设;20##年资金已到位,20##年计划拨款1000万元。

二是市编委正在研究为学院核编905名,其中向省编办申请给学

院增编410名。

    三是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和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学院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

3.整合资源  提升学院综合办学能力

20##年4月,市委、市政府将有着42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专武威市卫生学校整建制并入武威职业学院,标志着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向跨越式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利于提升学院的综合办学能力,增加学院学科门类,形成特色,为学院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4.长远规划  确保学院持续发展

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按照1186亩的占地面积,对学院校园整体规划进行了设计。由市委书记火荣贵主持,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省内外专家评审专家、市上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武威职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对《武威职业学院校园整体规划》进行了两次评审,根据两次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修订完善最终完成了《武威职业学院校园整体规划》。

5.基础建设  保障学院快速发展

一是已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威市20##年第六、第七批次城市建设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复同意(甘政国土发[2011]143号、甘政国土发[2011]144号),武威市政府征用土地886亩,以成本价划拨武威职业学院使用,学院占地面积将从300亩达到1186亩。

二是已完成了55亩校园建设用地征用任务;办理了200亩校园一期建设用地的各种手续,为学院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在建2幢学生公寓楼、1幢综合教学楼、1幢实验实训楼。四个实训车间正在设计实施中。

二、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成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

一是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和“岗位需要即人才”的高职教育成才观。面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面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特点、面对社会需要和百姓的选择,我们特别强调因材施教,使每个人成才既是我们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们要培养“厚德长技,和谐发展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讲诚信、肯负责、有爱心的品质,成为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二是牢固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衡量,主要看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对行业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对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高职专业对岗位要求的对应程度。

三是牢固树立“精、特、强”的高职教育发展观。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特色是立足之本,我们努力形成自身特色。把“精、特、强”做为学院发展的目标,并努力实践。

2.不断完善“一体三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依据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二个基础),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岗位流程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三个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行动能力(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与和谐发展的要求,探索提炼了“一体三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校企联合,精髓是实践教学,实质是就业导向。

“一体三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办学经验和职业岗位经验的总结。“一体”,就是培养“厚德长技、和谐发展”的人,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这是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目标。“三通”,就是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通,培养过程与岗位流程相融通,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相融通,这是实现“一体”的具体途径。

以“一体三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各专业以职业能力岗位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和生产过程,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了“课内验证实验、校内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两进两出、分段递进”、“校农联合,一体三通”、“情境模拟,工学耦合”、“校企联合,能力递进”、“订单式”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更加科学合理,实施更加规范可行,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优势与竞争力的特色专业,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务处制定下发了《武威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20##年共遴选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五个特色专业开展建设,20##年,学前教育专业被确定为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武威职业学院关于制定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相关精神,机电一体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旅游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等五个重点专业(群)在09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要求,制定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从20##级新生开始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3.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要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旅游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等五个重点专业(群)依据《武威职业学院关于制定2011版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完成了《机械图样的识读与测绘》等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4.以精品课程为依托,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学院始终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在重点专业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大学英语、综合英语、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路、基础会计、电子商务基础、机械基础、素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电工技能与训练等18门院级精品课。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省级精品课程,20##年,《电工技能与训练》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

5.实施名师工程,结构基本合理的教师梯队初步形成

截止20##年底,我院共有校级教学名师12人,专业带头人21人,骨干教师47人,教学能手14人,教学新秀7人。使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目标,既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又充分发挥了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

6.突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强调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大多数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占到了总学时数的50%以上,最高达到70%以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7.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实验课开展导学式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以及相关的“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师生互动,因材施教,因课施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8.考试(核)改革效果明显

一是考试内容上,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二是考核方法上,突出多样性、针对性、适用性。以考核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重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允许采用开卷、小论文、大作业、调查报告、口试、实际操作等多样化的考试方法;三是加强考试管理,保证考试内容和命题适应培养职业技能这条主线。重点抓好考试工作各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推进考风建设;四是建立健全考试反馈机制,强化考试的结果分析、评价和考试的总结工作,将考试情况反馈到教学中,督促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9.构建了“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和反馈机制

构建了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室、教务处、各系(部)和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和反馈机制,形成了学期初、中、末三阶段常态化教学检查制度和专题教学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坚持课程质量评价制度与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相结合,建立了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形成了多管齐下的评价机制。按照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多方位开展质量监控,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10.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不断完善学院、系(部)二级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适合我院教学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教学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学院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听证会,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制订整改措施,使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运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双证书获取率逐年提高,学院师生多次获得各项比赛的奖励。

11.教研科研工作成效明显

学院十分重视教研科研工作。教师出版专著、教材56部,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创建省级特色专业一个,省级精品课程一门。师生科技文化作品在全国、全省比赛中屡创佳绩。自主研发的ZY—20##—04电子电工电力拖动直流电机实验设备和ZY-JD-2009家用电器实验设备,先后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科研成果暨新产品鉴定,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武威市科技进步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国家专利。

12.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院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必修课程。每年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鼓励、指导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20##年11月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与上海“晋拓”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东贝集团芜湖欧宝机电责任公司、苏州爱普生有限公司、伟创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英格玛人力资源公司、中国节能投资集团甘肃武威太阳能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电投晨旭凉州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武威分公司、武威金苹果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顺王府餐饮管理公司、武威市人民医院、武威市中医院、解放军第十医院、凉州区医院、武威肿瘤医院、凉州区中医院、凉州区第三医院、武威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20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86%以上。

13.积极营造有利于对外交流、优势互补的开放办学环境,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平台、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工作。与国家示范院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淄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兰州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8所高校联合举办成人教育,促进了优势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兰州交通大学签订了新能源专业建设帮扶协议。建院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9000多名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以电大为主的成人远程教育为全市各行各业培养了16000多名实用和急需人才;为全市劳动力输转和岗前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57000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按照《武威职业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培育特色专业,促进学院专业建设科学发展。

一是明确了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巩固已有专业优势,突出重点专业建设,培育特色品牌专业,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优势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品牌特色专业协调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体系。

二是以就业为导向,适时增设新专业,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在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灵活适时的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在动态中构建专业体系。20##年,学院结合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积极申报了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应用、设施农业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农村电气化技术五个新专业,随着原威武卫生学校的整建制并入,追加申报了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信息管理五个相关医学类专业,从20##年起开始招生。20##年又成功申报了光伏材料技术及应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建筑工程管理、汽车电子技术和口腔医学技术五个专业,20##年开始招生。截止20##年底,学院已开设高职专科专业41个,实际招生专业38个,暂停招生专业3个,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重点专业建设初见成效。为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确保重点专业建设,20##年教务处制定下发了《武威职业学院专业负责人职责和考核实施办法》,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确定的五个重点专业群和20##年学院确定的7个重点专业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明确专业负责人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考核办法及其待遇。并在资金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到20##年底,学院已建成18个校级重点专业。

四是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根据骨干校建设方案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优势与竞争力的特色专业,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务处制定下发了《武威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并配套印发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申报书》、《特色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特色专业建设年度检查表》等系统的特色专业建设管理文件。20##年共遴选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五个特色专业开展建设,20##年,学前教育专业被确定为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课程建设与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要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五个重点专业依据《武威职业学院关于制定2011版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完成了《机械图样的识读与测绘》等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二是新建“理实一体化”教室,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20##年学院加大资金投入,新建了一批“理实一体化”教室,《机械图样的识读与测绘》等6门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和岗位流程制定咨询单、信息单、计划与决策单、实施单、检查与评价单等,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引导文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是以精品课为依托,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学院始终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在重点专业中,加大精品课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大学英语、综合英语、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路、基础会计、电子商务基础、机械基础、素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电工技能与训练等18门院级精品课。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省级精品课程,20##年,《电工技能与训练》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

3.加强“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为适应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满足学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围绕职业素质、教学科研水平、专业技能、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等核心目标,进一步强化师资培训管理力度,一支“结构科学、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逐步形成。

一是多措并举,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学院始终坚持“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和方式并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

内部培养,20##年共选派60余人次参加“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课程标准开发”等培训,通过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外部引进,从行业、企业调入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座。20##年邀请了教育部职教专家姜大源教授做了《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及理论创新》报告会,600多人次参加培训;邀请了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山颖教授做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践》与《行动导向教学》报告、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朱晓慧教授做了《引导文教学法的设计与实践——电动机控制线路装配》示范课和《电工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课程设计说课,900多人次参加培训;邀请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牛云龙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鞠晓辉做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200多人次参加培训。

聘请客座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高技能的企业人员来学校兼职或兼课。先后聘请教育部高职教育知名专家姜大源教授、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山颖教授、朱晓慧教授为我院客座教授;聘请彭治云、陈荣贤、万廷文、管兴为农业经济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和兼职教师;聘请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牛云龙、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鞠晓辉为心理学兼职教师,外聘兼职教师达到102人。

二是师资队伍结构逐年改善。学院在努力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优化教师结构。一是在新教师引进时优先考虑引进高学历的教师;二是采取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三是积极争取高职名额,使有条件的教师尽快晋升高一级职称;四是鼓励教师考取专业技能证书,尽快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截止20##年底,共有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88人,讲师15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人,双师素质教师112人,外聘兼职教师102人,较好的满足了教育教学,形成了专任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实施名师工程,结构基本合理的教师梯队初步形成。截止20##年底,我院共有校级教学名师12人,专业带头人21人,骨干教师47人,教学能手14人,教学新秀7人。使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目标,既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又充分发挥了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是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修机制落实到位。学院大力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在职进修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修机制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院不但鼓励教师提升学历、职称和技能水平,而且十分注重教师岗前及在岗培训工作。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传、帮、带制度,开展青年教师入校培训工作,为新教师创造更多机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积累教学经验,快速成长。近年来,学院组织了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覆盖面遍布各个专业。举办了全校规模的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素质与师德教育培训等,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是重视教风和师德建设,学生满意度高,社会评价好。学院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师德师风建设的首位。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学院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新机制,加强教师职业修养,培养教师的职业情操,高起点、高标准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活动,激发教师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心。

4.深化产学融合,实验实训条件得到改善

校内现有电子电工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原理、PLC和变频调速技术实验室、传感器、家电维修、微机装配与维修、家电维修、数控技术中心、机械加工中心、汽车维修中心、CAD/CAM中心、烹饪实训室、基础太阳能利用实训室等实验(训)室82个;国家电工资格认证中心1个,引进了企业生产线一条。校办产业—职业学院信息技术公司成为学院重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和职业教育实训设备研制基地,公司按照学院统一安排,承担了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实习实训和实训设备研制任务。学院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市农科所、马踏飞燕国际旅行社等92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能满足各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要求。

5.教材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一是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和征订制度。学院制订了教材建设和使用相关制度,确保了教材的选用既注意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又保持相对稳定性。目前,我院80%以上的教材都选用了高职高专教材,能够反映先进技术,特色鲜明。能满足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新教材占到了60%以上。

二是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学材或讲义。学院把自编特色教材作为学院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的重要一环,明确了近期要以编撰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指导书为主,其他各类教材并进的思路。目前,由学院教师自编或参编,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材56部;由学院自行编印的实训指导书14部。

三是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教务处制定下发了《武威职业学院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办法》,以专业(群)和课程搭建资源库建设平台,明确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学系部和教师的工作职责,确保资源库的建设质量;二是实施过程管理,所有教学资源实行教学系部纵向论证和学院横向论证制度,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共享性;三是充分利用CNKI数字图书馆、兰州交通大学校园网和国家、省、学院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平台,进一步充实教学资源库。通过几年的建设,以专业和课程为平台的的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已初具规模,对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日益凸显。

五、正确对待现有问题  明确未来发展思路

对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标准,当前我院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学院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观念还需不断更新。进一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并以此指导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各项教学改革。

二是专业内涵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的软硬件建设仍需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部分专业的特色和办学优势还不够明显。

三是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待加大。教学改革的广度、深度还需进一步拓展。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教师分布不均,出现结构性失衡;在省内外具有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的名师和拔尖人才缺乏,教学团队建设相对滞后;专任教师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能力比较薄弱;兼职教师的管理使用不够到位。

五是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突出的问题:校企合作工作不够深入,与互动介入,相互交融,深度合作,真正形成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还有较大差距;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还不够;学校和企业双方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缺位现象。

2.未来发展的思路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秉承“厚德长技”的办学理念,坚持“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培育办学特色,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精神要求,建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的电一体化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旅游管理、设施农业技术等四个重点专业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精神,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我们力争建成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抓住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甘肃发展等政策机遇,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专业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体现优势和特色,突出重点,强化示范为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力争建成3—5个省级特色专业,努力打造国家级特色专业;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专业建设长效机制。

二是多措并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在用好和完善引进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向政府部门争取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尽快引进一批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教师和有影响的名师,充实到重点建设专业和新办专业中来,使专业分布和结构逐步趋于平衡;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大对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扶持力度,积极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创造条件,尽快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参与技术开发与服务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校外兼职教师的使用、培训和管理,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实把教师风范评价与人事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适用效度;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大和省内外高职院校及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聘请合作院校教师、社会知名专家及企业高工高管来校授课,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全面提高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紧抓住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甘肃发展等政策机遇,围绕武威实施的城乡融合、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战略以及着力发展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加快专业调整步伐,本着“诚信、互惠、合作”的原则,加强沟通交流,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在课程开发、订单培养、专业共建、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开展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提高校企合作的成效。加大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特色专业、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根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从专业培养目标入手,分析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生完成特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四是做好对外合作交流,培育高职办学特色。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在联合培养,引进教材、课程、师资、高职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上先行先试,促进学院高职办学特色的形成,争取进一步增加合作院校和专业,拓展合作领域,在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分互认、学历对接、科学研究、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五是加强科研和培训工作,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加强与省市科研部门联系,多渠道争取科技立项,积极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力争在科研水平、科研项目、科技开发上有较大突破。进一步发挥我院培训基地优势,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与工作机制,建立适应教育培训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社区培训基地建设,拓展培训市场,为企业、行业培训,增强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辐射作用。

六是打造先进校园文化,优化学院育人环境。以办学理念为重心,狠抓凸显高职特点和我院办学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本着 “总体设计、突出特色、分层建设、全面推进”的原则,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提炼和培育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精神内涵,形成催人奋进的高职校园精神,确立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校园环境的文化性、职业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和职业色彩,提升我院育人的整体效能。

武威职业学院

二〇##年二月十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