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校本教研行动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校本教研行动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自提出来,在中国已开展的如火如荼。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的变革,还涉及到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它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这些理念主要包括教育目标观,教师角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等。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数学课程的参与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提供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瓶颈”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通过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被许多学校采用。新课程实施这些年来证明,新课程实施需要教研工作者的积极呼应,需要有效的教研机制的建立。

校本教研是伴随新课改而被教育界重视起来的一种新的教研制度。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校本教研从逻辑起点到达成目标必须体现“以校为本”的鲜明特色。

那么,高中数学的校本教研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找到突破口?这就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对校本教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校本教研是随 着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所带来的大量的问题而出现的一种研究方法。《中国教育报》 曾刊文指出: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

1

参与的研究活动。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必要性、可能性,建立的途径,校本教研的意义与价值、基本形式和在开展校本教研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阐释上。

我国的“校本”是相对于国家、地方而言的,是向国家和地方尤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自主权,力图使学校有更大更广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因此与西方“校本”所指向的范围不同,内容也就不同。校本研究的主体应该是学校中的教师。校本研究应该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包括明确的目的、规范的过程和适当的方法。校本研究的课题应该主要来自于学校实际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般地说是直接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相关的。那些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出来的与自身学校实际关系不大的问题不能称之为校本研究课题,那些专业研究工作者为了验证自己假设而提出的研究问题也不能称之为校本研究。校本研究的结果应直接用于学校实践的改进。校本研究的出发点是学校实践中的困境与问题,落脚点更应直接体现为学校面貌的改变,这是校本研究题中应有之意。

(二)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外对此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国外在英文资料中,“School-based Educational Research”则是指“基于学校的教育研究”,范围扩大到以学校为研究对象的所有问题,就研究内容上看不仅包括学校教学问题还包括很多教育社会问题(如学生健康问题、学生价值观问题、学校暴力问题、教育平等问题等);就研究主体上看很大一部分是由科研机构或大学的教育专家发起的,当研究的对象涉及到中小学校时才需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校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完全称为“校本”。只有那些以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活动,才能体现学校的主动性,虽然在研究过程中离不开外部支持,但应当始终保证学校本体优先的重点。比较中西之间 “校本”并不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所针对的对象不同。

美国的“校本”是相对于“学区”而言的,是向学区要自主权,力图摆脱学区过多的限制,这是由其地方分权管理体制所决定的。美国教师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教育“临床专家”。所谓“临床专家”,是以学校和现场为基地,通过“临床实践”与“现场实践”的训练,掌握教育理论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分析、诊断、假设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学者”、“革新者”、“交往者”、“决策者”。

2

日本教育理论界认为:“研修”就是“研究”与“修养”的意思,一方面,教师为了更好地担负自己的教育职责,需要不断加深对青少年的了解,深入研究教育内容,探讨教育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促进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因而完善教师的自我人格,提高自身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政府机关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这些措施归纳起来有四点: (1)改革师范教育,加强教育科学及研究学分的比例,提高教师学历。(2)鼓励教师研修。(3)实行优秀教师休假制度。休假期间,优秀教师可集中精力研修或著书。(4)为教师提供进行科研的场所。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及全国。许多中小学教师是这些研究团体的骨干。国立教育研究中心是中央举办的,还聘请中小学教师参加所里研究。

英国的“校本”更多的是相对于“校董会”而言的,是学校向校董会要自主权,力图在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争得学校校长和教师更大的自主权。 英国“以行促思”教师校本培训计划不仅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注重教师专业研究的发展。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一个研究者。 “以学校为基地”的办学模式,虽然从管理的角度看更加复杂化了,但从办学效益上看更趋于科学合理,更符合教师职前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的规律,有利于养成教师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本领的好方式。随着“以学校为基地”改革的出现,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关系发生的变化在英国称为“伙伴关系”,这完全是从培养教师的需要出发的,目的明确,方向正确。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政策依据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明确提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的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的主要力量,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是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确保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校本教研是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为依据,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

3

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教研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二)理论依据

(1)学习型组织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eterm.Senge首倡的学习型组织(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理论,作为一种全新概念与重大趋势在西方管理界引起强烈反响并被付诸实施。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团结、协调、和协,强调“团队学习”;其核心是在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的新形式;其精神是学习、思考、创新,即全员学习、系统思考、管理创新。学习型组织理论所强调的“自学习机制”,给我们高中数学校本教研实践研究课题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2)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与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它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明确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是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给我们高中数学校本教研实践研究课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3)教师职业社会化理论。国外已有实施研究表明:教师任教数月后,其态度与任教学校同事的相似性便已大于其受教学校的相似性;任教学校显然是比受教学校更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师职业社会化机构,任教学校的校长、同事及学生都是教师职业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群体的职业亚文化与教师的职业社会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

4

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任教学校才是教师社会化的真正摇篮。教师职业社会化理论示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空间在于任教学校。而这也正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校本教研的主旨即在强调教师任教学校的基地作用和主导作用,把任教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园。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高中数学校本教研组织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真实有效,扎实创新;使我校数学教师能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使学校领导变过去权威型、任务型、鉴定型、检查型的角色为“研究者”,“指导者”,“实践者”和“促进者”,与一线教师形成一种平等共建的关系。学校管理层将以“研究”的成果提高“指导”的水平,以“促改”的策略提高“管理”的成效,使教研工作“研之有效、行之高效”, 深入推进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体目标为:明确“校本教研”的目标体系,建立“校本教研”管理制度,设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学习课程,确定“校本教研”的管理模式、管理策略,开展“校本教研”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

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

(2)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学研究,检测与本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政策与措施

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方式。

(3)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针对教学案例的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教学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2、研究的技术路线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数学组逐步形成了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校本教研运行模式。模式的思想基础是“人本、组本、校本”理念,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把教研组的发展作为基础,把学校的发展作为目标;模式的运作线索为“问题-设计-反思”,体现

5

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思路;模式的行动方式表现为“以教研组课题研究为主线、以备课组课例分析和教师课题反思为实践依托”的“一体两翼”的教研实践,在教研行为上则实施对校本教研三大实践因素的本土优化;多渠道专业引领、活动化同伴互助和建构式个体反思。

五、高中数学校本教研实践研究过程

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全面展开,问题也逐渐显现。教师普遍反映教学负担过重,课时很紧张,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教学仅停留在如何把课上好,由于内容增加,学生负担也加重。教师的观念还有许多不适应新课程的地方,对不熟悉的教学内容存有“恐惧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从如何开展高中数学校本教研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研究。基本思路为:明确“校本教研”的目标体系;建立“校本教研”管理制度;设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校本教研”培训模式;确定“高中数学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开展“校本教研”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一) 明确“校本教研”的目标体系

高中数学校本教研必须突出以高中数学教师为本,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本。因此,必须构建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考虑教师的情感及发展需求、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并依教师的发展而完善的教研目标体系。正如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一样,在校本教研中,我们更要关注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校本教研的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必须明确“校本教研”的目标体系,体现出“校本教研”的层次性、连续性、多样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校本教研”的目标体系要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完善,使目标体系具有导向、激励、凝聚作用。

(二) 制定“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高中数学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机制,离不开制度保障。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困惑、新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就必须构建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在学习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中研究,以最有效的途径开展校本教研。因此,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确定“校本教研”的实施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起步,为了更好的开展高中数学校本教研,我们确定了

6

校本教研的实施原则。

⑴师德与能力兼顾原则。

确立师德修养放在首位,走出培养教师成果主要是看成绩的误区。“校本教研”仍旧需要把培养教师的品格作为首要任务。其次师德教育必须与教师专业能力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⑵理论和实践结合原则。

“校本教研”必须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如何把教育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是“校本教研”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校本教研”应以培养“反思型实践者”为主要目标,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⑶过程与目标并重原则。

“校本教研”应该定位为一种行为管理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校本教研”的目标和主体过程都是促进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进步、成长、提升能力,从而达到每位教师的专业化升级。所以“校本教研”应该把握过程与目标并重的原则。

⑷专业知识与系统知识互补原则。

通常意义上教学研究主要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教什么”等特定学科知识),有关研究表明,它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关系”。系统性知识(“如何教”的理论知识)是广大教师普遍缺乏的,也应是“校本校本教研”所强调的。

⑸分层管理与重点突出兼顾原则。

青年教师是一复杂群体,内部各成员不可能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而必须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使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取得最佳发展成果。同时校本培训中必须树立重点观念,内容上、阶段上、学科上、经费上都要敢于拉出差距,使学校在动态中平衡发展。

六、结论与反思

1、高中数学校本教研是学校的教研,教研必须成为学校的真正需求,必须能促进教师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要切实地执行“自下而上”的教研方针,把校本教研根植于解决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之上,同时也需要有完善的教研制度和真正能促进

7

教师发展的教研活动,而不至于校本教研形式化,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2、对传统的高中数学校本教研应是“扬弃”的态度,不应彻底的否定。传统的高中数学校本教研中形式化等做法要舍弃,但过去长期的教研实践,每个学校积累的一些适合自己学校师生的教研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必要进行发扬光大。

3、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对一个学校来说要求还比较高。建立研究共同体主要的困难时校际合作和专业引领的渠道不够畅通,这还不是学校本身能够简单地解决。学校教师较少有机会与大学专业研究者之间就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共同研究,无法得到较多的专业研究人员理论支持和更高层面的专业引领,没有建立起校外力量参与的支撑校本研究持续运转的稳定共同体。

4、校本教研就像一本好书,细细品味,仔细琢磨,你就会发现里面内涵丰富,越研究觉得它越有研究的价值。然而,由于时间关系及课题的容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面面俱到,象“高中数学校本教研的课例研究”、“高中数学校本教研的教学资源最优化研究”等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当然,我们也不会囿于这一个课题,我们教研组还会继续研究下去,为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发展寻找更好的方向。

8

 

第二篇:基于高中数学课例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基于高中数学课例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高中数学是高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开展以高中数学课例为对象的校本教研,要以学校作为教学研究基地,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下面谈谈以本校高中数学课例进行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的构想。

一、指导思想

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进一步转变高中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依靠科研解决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科研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目标

1、以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开展教学研究,构建高中数学课例校本教研的操作方案。

2、建立以教师的自我反思为基础,以校内外的同伴互助为途径,以专家、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为突破口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3、促进学校研究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 1

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角色转变,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确立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的观念,形成行动跟进、全程反思、务实、求真、高效的学校科研工作作风。教师不仅是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评价者。教师是研究的主体,要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三、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高中数学课例校本教研以解决学校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学校存在的问题提炼后就是校本课题。

2、全员参与的原则。高中数学教师是课例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对学校发展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基于数学课例的校本教研要以校为本,以师为本,参与面广。

3、实践性原则。高中数学课例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育教学回归,因此要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从课改实践中构建现代化的教研模式。

4、共同发展原则。高中数学课例校本教研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2

四、操作

1、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采用以下方式实施课例校本教研:

(1)一人同课多轮;

(2)多人同课异构,即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3)同课同构,即同一个教研组内的不同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设备、相同或相似的课件、甚至是相同的板书进行执教。听课者对不同老师在相同教学环节下的不同的引导语言、启发方式、激励手段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记录,课后根据记录进行审视和比较分析,总结出最佳的课堂教学调控机制,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新的班级或新学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使用;

(4)跟踪听课。

2、提出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按照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及跟踪听课会得到很多有价值的鲜活课例,根据教育教学理论 3

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真研究这些课例,可以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实现优化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主要讲概念,张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一系列等差数列,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再通过正反例子强调定义中的关键词“从第二项起”以及“同一个常数”,然后归纳出定义;李老师教这一内容时,利用奥运会的年份、电信公司的话费标准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情境中出现的等差数列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举正反例子,然后在师生点评中突出定义中的关键词“从第二项起”和“同一个常数”。

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态度积极,效果都较好。虽然教同一内容,但后一种的处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以及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更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以上是众多课例之中的两个例子。根据众多有价值的鲜活课例,根据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研究、骨干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教师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主题发言加以全面贯彻落实。

3、操作方式:问题?计划?行动?反思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 4

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年级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学或学习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归类,以类型分组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一是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二是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是提供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和互联网上学习的条件;四是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