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说课稿

说课题目:《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及分析

吉化一中高一语文组 庞博

一 分析本课教材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第四单元自主赏析中的一篇古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鸿门宴》以及翻译过这篇文章,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读课文、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项羽的人物形象

(2)探讨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

四.教法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五.教具准备:课件 投影仪

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

刚才一曲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仿佛让我们又再次回到了那么金戈铁马的年代,也似乎让我们看到一幕生死离别的悲剧。歌中所唱的项羽似乎与我们在《鸿门宴》中所看到的项羽不太一样。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司马迁的《项羽之死》。

二.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 过程

全文共叙述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1)垓下之围

比较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项羽的《垓下歌》是英雄在穷途末路下的一种悲叹。刘邦的《大风歌》体现的是他在统一天下平定叛乱后的张狂。两者比较不难发现,曾经的西楚霸王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但此时通过他的歌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身高八尺的英雄好汉心中的悲凉。

比较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与项羽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有何不同?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从《长恨歌》不难看出唐玄宗因为美色误国,虽然不至于把全部的过错归咎到杨贵妃一个人身上,但是她也确实有一点责任的。但是虞姬在项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牺牲小我让项羽了无牵挂,从这点上看,一个弱女子面对自己的爱情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啊!

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美又得让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

衬托作用,为写出项羽的铁骨柔情。在垓下之围的文段里刻画出这样的一个女子形象,更见项羽的多愁善感。

《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明确:

“莫敢”表现了众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

(2)东城快战:

第二段中,“愿为诸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里,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好在哪里?

明确:

项羽说快战,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像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结束,为了畅快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全住一世的英雄之名。而“决战”表达不了这样的意思。

项羽对自己的评价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刘邦对他的评价是: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明确:

刘邦这样评价对手,显然是说他不能知人善任,结合《鸿门宴》中的情节分析,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

司马迁对他的评价: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确:

司马迁把项羽当作是悲剧英雄来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对其失败表示惋惜,怒其不争。

(3)乌江自刎:

明确: 拒渡:知耻重义 赠马:心地仁善 赐头:视死如归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她对项羽的态度是:赞扬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他对项羽的态度是:惋惜

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

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他对项羽的态度是:贬

讨论:如何看待项羽这个人物?

四 总结:

项羽在人性上的缺点决定了他注定要失败的,在《鸿门宴》中我们似乎就已经看到了故事的结局。但是在项羽的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激情澎湃,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这就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 项羽在乌江边上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是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丽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在一生中波澜壮阔的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所以,项羽是一个真英雄。

 

第二篇:《项羽之死》说课稿

《项羽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项羽之死》(板书)。下面我将从文本解读、学情分析、教学构想、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项羽之死》《项羽之死》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第三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过大孤山小孤山》、《庖丁解牛》、《项羽之死》和《阿房宫赋》,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注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握人物形象的特性、理解塑艺术形象塑造的手段;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实词、句式。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学生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并不陌生,应该容易进入角色。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②理解文章内容,联系所学同类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4、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项羽的资料,准备课堂发言“我所知道的项羽”。

②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说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校提倡的高效教学和分层教学为准绳,注重导学案的运用,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导为主。

(二)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市级重点中学 文科B层班,成绩在全年级水平较低,基础较薄弱,具体到班级内部学生语文水平和自学能力较弱,但他们上课时语文兴趣还是有的,但参与意识不够强。

(三)教学方法

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教师设问、逐段研读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再教这篇课文,结合近年来我校倡导的分层教学和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主要采用教师设问,积极引导,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本课教学,在教与学时间的分配上注重老师少讲解学生多反思,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获得能力。

(四)学法指导 学法:采用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方法,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提高对文 1

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由简到难一步步引导学生,对人物分析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班性讨论,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它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巨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 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板书课题)

(二)知识检测

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质疑问难。

2)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在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来描写项羽?

垓下之围

项羽之死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四)文本赏读: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往往缺少抓手,这是老师要善于设置情境,教给学生方法。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

第一段主要情节:垓下被围 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五个动词是:

【以下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分析学生分析(预先设计)】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第三段: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 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第四段:主要情节写自刎乌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

2

四、作业:

1、完成《三维设计》中有关本课文言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3、积累归纳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

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

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 对比

第二课时

课文的解读

一、 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他的事例给我们什么样的警示(肯定的否

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评议 :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逞匹夫之勇。

4)要善于用人,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能轻易放弃奋斗。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

看看这些诗 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

可卷土重

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

追穷寇,

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二、拓展迁移:

学生平时写作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作文时不会运用事例。针对这一情

况,我设置了这一拓展延伸。目的是指导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怎样用好典

型事例。

1、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

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

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明确:

1)要有理有据;

3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2、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投影)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示例: 1)(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

毫无意义。 (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

(点 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

(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

尊严

(现实)因此,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2)(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 课后习题 第二、三题。

2、 预习《阿房宫赋》

三、总结:铁骨柔肠的项羽死了,骁勇善战的项羽死了,义薄云天的项羽死了,

他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乌江为之呜咽,苍穹为之黯然。他的

死是高贵的,他的死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与审美价值。这是英雄最完美的

落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4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