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总结

绪论

1 完整的勘探开发过程:1,区域普查阶段 2,圈闭预探阶段 3,油气藏评价阶段 4,产能建设阶段 5,油气生产阶段。

2 油气藏评价阶段地质研究的主要任务:描述油气藏的形态和规模,揭示油气藏内部结构和油气分布状况,指导勘探部署,提高勘探程度,以尽可能少的探井控制盒探明更多的油气地质储量,并为开发可行性评价提供地质依据。

3 油气生产阶段地质研究的主要任务:为下一步的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

4 油藏地质研究分为两方面:1,油气藏静态地质研究 2 油气藏动态地质研究

第一章 钻井地质

1钻井地质工作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钻井前,确定钻井井位,开展钻井地质设计

2 钻井中,进行地质录井,取全,区准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资料数据,为油气层评价和油藏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3钻井后,进行完井地质总结,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整理资料,绘制完井地质总结报告。

2 钻井地质设计的任务:

1,井位设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钻井的目的和任务。 2,明确钻井施工的质量要求。

3,明确取全,取准第一性地质资料的要求

3 陆上钻井:可分为探井,开发井,特殊用途井。

预探井: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分类:1新油气田预探井2 新油气藏预探井

评价井:以计算探明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开发井:1 一般开发井 2 特殊开发井,其名称由 油气田 ,区块和井序代号,编排。

4 直井:井身近似铅直地井

定向井: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 井深剖面:所钻井眼到达目标点的井眼路径或轨迹。

5 井深:

测量深度:从井口沿井轨迹至井底或者某一测点的井眼实际长度。常称为井斜 垂直深度:从井口到井筒中某一点的垂直深度。

海拔深度:从海平面至井筒中某一点的垂直深度。

补心高度:方补心顶面至地面的高度。

6 井斜角:测点处的井眼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

井斜角变化率:单位井段井斜角的变化值。表示井斜角随井深变化的快慢程度。 7 方位角: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井斜方位角变化率:单位井段井斜方位角的变化值。

8 全变化角(狗腿角):某井段相邻两侧点的切线在空间上的夹角。

全角变化率:两点间井眼深度变化的快慢。

9 套管程序:为了保障安全钻井,有效分隔产层和其他地层等采取的一系列下套管措施。

表层套管,技术套管,生产套管,尾管

表层套管:封隔上部疏松易漏地层。

技术套管:分隔难以控制的复杂地层,保证钻井工作的顺利进行。 生产套管:用于把生产层和其他地层封隔开。

10 录井方法:1地质原理2物理学原理 3地球化学原理

11 岩心:用一种取心工具将井下岩石取上来。

岩心分析:1 识别古生物,确定地层时代

2 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的关系

3 掌握生油特征,地化指标。

4了解构造和断层。

5 判断沉积环境。

12 岩心整理:岩心出筒,岩心丈量,岩心编号。

岩心出筒:保证岩心次序,排列不乱,并尽可能保证岩心的完整和原有特征。 岩心描述:1 含油气性的描述 2 岩心油气观察(含气实验,含水观察,滴水实验,荧光实验)

13 含油级别:1 孔隙性含油 2 缝洞性含油

14 井深校正:岩心录井是以钻具长度来计算井深,而测井曲线是以电缆的长度计算井深。

以测井井深为准,确定剖面上提或下放数值,校正取心井段。 15 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16 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确定方法:1理论计算法 2 实物测定法 3特殊岩性法

17 钻井液:钻井过程中以其多种功能满足钻井工作需要的各种循环流体的总称。 作用:传递水动力,冷却润滑钻头钻具,携带和悬浮岩屑,稳定井壁和平衡地层压力。

18 钻井液的滤失造壁性:钻井液滤失量的大小和所形成泥饼的质量。 静虑失的虑失量小于动虑失,泥饼则比动虑失厚。

19 钻时,每钻井1m的岩层所需的时间。是钻速的倒数。

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1 岩石性质 2 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 3 钻井措施与方式 4 钻井液性能与排量 5 人为因素

20 钻时曲线:以纵坐标代表井深,横坐标代表钻时。

应用:1 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2 用于碳酸盐层时,可以判断缝洞发育井段。

21 完井:一口井按地质设计的要求钻达目的层和设计井深以后,直到交井之前的一系列工作。

22 完井地质总结:在钻井,完井工程作业完成之后,利用各种资料,编制完井地质总结报告及相关图件,综合判断地质情况。

第二章 油气水层的测井解释与测井评价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评价油气层的基本途径:1 分析产层Sw,Swi的关系 2计算相对渗透率和产水率。

分析方法:交会法,重叠法。

水淹层的分类:1 按驱动水特征分类 2油层水淹程度

评价水淹程度:1 驱油效率划分;<35弱水淹,35--55 中水淹,》55强水淹

2 产水率划分,《20 油层,10--40,弱水淹,40-60中水淹,60-80,较强,80-90 强,》90特强水淹。

第三章 油层对比

1:确定不同地区或者不同井之间地层单元的对应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对应关系,即等时地层关系。

2.地层对比包括:1,世界地层对比2, 大区域地层对比3 区域对比 4 油层对比。

3.地层对比的意义:确定不同井之间的等时地层关系,建立等时地层格架,为油藏地质分析,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4.地层对比单元:按照油层分布的特点及其岩性物性的变化将含油层段细分为更小的等时地层单元。

5.主要目的:1 在油气藏评价阶段,为建立精细的油藏地层格架,为油田开发方案设计服务。

2 在注水开发阶段,为 提高注水开发效果,稳定地层压力,提高油田产能提供依据。

3 在注水开发的中后期,为深入研究小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等提供依据。

6 油层对比单元的分级:1 单油层 2砂层组 3油层组 4含油层系

7 标志层:地层剖面上特征明显,分布广泛,具有等时性的岩层或岩性界面。 8 洪泛面:是一个将较新地层与较老地层分开的面,跨过这个面水深突然增加。 9 洪泛面在测井曲线的特征:在自然伽马曲线上有明显的尖峰的特点。低阻值,低电位,高声波时差。

图3-12 ,3-13,

10 沉积旋回:在纵向剖面上一套岩层按一定生成顺序有规律地交替重复。 11 沉积旋回的分级:图3-25.

12 岩性特性:是指岩石颜色,成分,结构等基本岩石学特征,其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

13 分级控制是指在地层对比过程中遵循油层对比单元从大到小顺序进行逐级对比的思路。

14 地层叠置样式包括超覆式,加积式,前积式等 图3-35。

15 等高程对比:的原理,河道内的完整沉积序列厚度反映古河流的满岸深度,其顶界反映满岸泛滥时的泛溢面。

第四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

1井下断层的识别:1 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2 同层顶面海拔高程相差异常 3 油水界面及石油性质的差异 4 井间动态监测响应特征 5 在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的特征。

2 图4-5,图4-6,图4-7,图4-8 ,图4-9 表4-1,表4-2.

3 倒转背斜:地层层序是由新到老,再由老到新。

逆断层:有新到老,在有新到老。

4正断层缺失,逆断层重复。

5 端点是断层与井轨迹的交点。正断层断点就是井下缺失层段的点。图4-14,逆

断层端点为地层重复层段的起始点。

6 断点组合:将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多井各个断点联系起来,确定整条断层的分布。 7 断点组合的一般原则:1各井钻遇的同一条断层的断点,其断层性质应该一致。 2 厚度变化很小。

3 各井钻遇的断层层位应大致一体或有规律地变化。 8 断层的双重作用;1 能阻挡油气运移,形成油气藏,它是油气藏的天然边界。 2 能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或注水开发时的水窜道路。 9 断层的封闭与否,取决于断层面的封闭性,断层带内填充物的致密性以及断层两盘岩层的连通性。

10 构造剖面图:是沿构造某一方面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分为横剖,和纵剖。 11剖面位置的选择:1 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或平行于地层走向。

2 剖面线应尽量穿过更多的井,以便提高剖面的可靠程度。 3剖面线应尽量均匀分布于油田构造上。

12 井位投影:井投影到剖面上。

13井斜投影:将斜井的井身沿地层走向投影到剖面上去。主要方法是:计算法和作图法。

第五章 油气储层

1 非均质性: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 2 隔层:分隔垂向上不同砂体的非渗透层。

3 夹层:分散在单砂体之间及内部的,横向不稳定的相对低渗透层或非渗透层。 4 储层质量:储层储集和渗滤流体的能力,包括空隙结构和岩石物性。 5 非均质性的分类:1 层间 2 平面 3 层内 4 微观非均质性

6 储层的复杂程度:用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来表达。

7 砂岩密度:垂向剖面上的剖面总厚度于地层总厚度之比。

8 砂体钻遇率,是指研究区内钻遇指定砂体的井数占总井数的百分率。 9 砂体的连同形式:1 砂体间的侧向或垂向接触联通,2靠断层连通。 10 砂体配位数:一个砂体接触连通的砂体数。

11 连通程度:砂体与砂体连通部分的面积占砂体总面积的百分数。

12 连通系数:砂体层数与砂体总层数之比。

13 夹层频率:单位厚度岩层中夹层的层数。

14 夹层密度:砂体中夹层总厚度与统计的砂体。

15 微相:在沉积亚相内具有独特的岩性,岩石结构和构造,厚度,韵律性等沉积及一定的平面分布配置的最小单元。

16 沉积微相相分析:包括 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

17相标志包括:1岩石颜色2岩石类型3碎屑颗粒结构4沉积构造5沉积韵律6 单砂体厚度。

18 结构成熟度: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19钟形曲线:反映正旋回,正韵律。

漏斗形:反映反旋回,反韵律。

箱形:反映均值韵律。

齿形曲线:反映沉积过程中能量的快速变化。

20 红模式:倾向大体一致,倾角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蓝模式:倾向大体一致,倾角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倾向基本相同或变化缓

慢。

绿模式:倾向大体一致,倾角随深度的变化而不变的一组矢量。

白模式:倾角变化幅度大,或者矢量很少,可信度差。

21 沉积微相的综合性:1 综合各种信息,建立相模式

2 在微相模式知道下,综合研究各种资料。

22 空隙结构:岩石内的空隙和吼道类型,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23 吼道:连通两个孔隙的狭窄通道。

24分选性:反映孔喉大小偏离某一标准值的程度,偏离越小,分布越均一。图5-36,37

25最小非饱和体积百分数:当注入水银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没有被水银侵入的吼道体积百分数。

26退汞效率:从岩样中退出的水银体积占降压前注入水银总体积的百分数。 27储层物性:有效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

28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1 沉积作用 2 成岩作用 3 构造作用

29 正韵律。从下到上变细,

30 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统计的若干数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分散程度。 《0.5 非均质性弱 0.5-0.7 中 ,》0.7 强

第六章 油气流体与油气层

1 含油气范围:是指油气层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分布范围。

2 油气水界面:垂向上的油气边界。

3 油水边界:油水界面与油层构造顶底面的交线。

4含油气边界类型:油水边界,岩性边界,断层边界。

5 确定油水边界的方法

1 利用试油及测井

2 利用压力梯度

3 利用原始地层压力和地层流体密度

6 有效厚度:油气层中具有产工业性价值油气能力的储层厚度。

7 有效厚度的条件:1 油气层具有可动油气

2 在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达到工业油气标准并可供开采。 8 油气储层计算的基点,油气井的工业油气流标准。

9 四性:岩性,电性,物性(孔隙度,渗透性),含油气性。

10 物性下限的确定方法:,测试法,钻井液侵入法,经验统计法,含油产状法。 11 每米采油指数:某油藏在单位厚度一个压差下每天所折算的油气产量。 12 有效厚度的物性标准只能划分取心井段的有效厚度。

13 有效厚度的划分方法:首先,在单井中确定有效储层和干层,然后,针对有效储层确定油气层和水层,并进一步针对确定油气层顶底界限并量取厚度,最后,在油气层内划分并扣除夹层,并从油气层厚度中扣除夹层的厚度,即为油层有效厚度。

14起算厚度:用以计算油气储量的最小厚度。

15 起扣厚度:扣除夹层的起码厚度。

第八章 油气储量计算

1 可采量;油气的原始量中预计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2 剩余可采储量:油气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积累采出量之差。

3 单井可采储量: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单井可才出的可采储量。

4 地质储量:在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油气藏的资料估算求得的已发现油气藏中的原始储量的油气总量。

5 地质储量划分:1 预测地质储量 2 控制地质储量 3 探明地质储量 6 储量计算单元:储量计算时作为基本计算单元的横向范围和纵向范围。 7 容积发计算储量的实质:确定油气在储层空隙中所占据的体积。P322 8 地质储量的丰度:储量丰度等于地质储量除以区块面积。

9 物质平衡法:是物质守恒定律在油气田开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0 未饱和油藏:原始饱和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的油藏。P341

第九章 油气藏开发的地质主控因素

1油气藏按所产流体分为,天然气藏,凝析气藏,挥发性油藏,常规油藏,高凝油藏,稠油油藏。

2 油气藏的开发地质特征:油气藏所具有的那些控制和影响油气开发过程,从而也影响所采取的开发措施的所有地质特征。

3 地饱压差:油层原始压力与饱和压力的差值。差值越少,油藏开发对压力越敏感。

4 按不渗透岩层的分布及储层规模,将油气藏分为,块状,层状和透镜状。 5 按断层条件将油气藏分为:非断块,大断块,小断块。

6块状油藏特征,存在底水,因而底水能量大小及底水锥进的控制就成为块状油藏开发决策的关键。

7 层状油藏特征,不渗透的岩层而没有底水,油藏含油高度大于储层厚度。 8 注水开发方式(油田注水方式):注水井在油藏中所处的部位,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

9 注水开发方式分为:1边外注水 2边缘注水 3 边内注水(行列,规则面积,不规则点状)

10 边外注水:在外含油边界以外注水

11 边缘注水:在含油上或油水过度带上

12 边内注水:在含油边界以内注水

13 断层的两种作用:1 封闭性断层的封堵作用 2 开启性断层的通道作用。 14 控制注水开发的地质因素:1 构造特征 2储层特征 3 流体特征

15 聚合物驱采油是通过注入低浓度大段塞聚合物水溶液,改善流度比,抑制水驱油的粘性指进和舌进的继续发展,扩大波及系数。

16 聚合物驱油的原理: 1改善流度比 2 调整吸水剖面

第十章 注水开发动态地质分析

1 P387

2 韵律:正,反,多段复合,均质

3 对层间油水运动起主要作用的是,层间储层物性和压力状态的差异。

4 剩余油:油田开发过程中尚未采出而滞留在地下油藏中的原油。按存在方式可分为1不可动的残余油2 可动剩余油。

5 剩余地质储量,油藏投入开发油藏中尚未采出的油气地质储量。

6 剩余油饱和度:油藏产量递减期内任何时候的含油饱和度。

7 导致油藏非均质的两大因素: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质性。

8 储层性质的动态变化:1 岩性参数的变化 2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

3 油层孔隙结构参数的变化 4 油层润湿性的变化 5 大孔道现象

9 储层敏感性:油气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发生变化的性质。

10水敏性矿物:蒙脱石,伊蒙和绿蒙混层。

11岩石临界速度:流速增大到一定时,导致岩石渗透率的大幅度降低。

12开发层系:一些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为具有一定储量和生产能力,上下又被不渗透层分隔,而适宜于一套井网开发的油层。

13开发层系的调整方法:1 在开发层系的内部更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个开发层系 2 在相邻层系把开发得较差的单层组合在一起。

14井网密度:在规定的开发条件下,达到储量损失最小,开发速度合理,稳产期较长,经济上允许的采收率最高时的井网密度。

补充

地租油藏特征:

1储层岩性细,颗粒比表面大,吸水能力强,束缚水含量高,毛细管控制的水含量高。

2 粘土含量高,以分散分布,以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为主,产生附加导电性,孔隙结构复杂,孔候细小,微孔多,排驱压力大,渗透率低。 3 润湿性具有亲水憎油特征,导致油层点祖率低。

4 毛管压力大,低阻油层,束缚水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含水饱和度大于50%的低阻油气层,能够产无水油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