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化工131 学号:1305200124 姓名:王丹

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失业问题

摘要: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探究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都有重要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我国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对近年来我国产生的知识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善措施。

关键词:失业原因 经济学角度 措施

当今世界,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失业问题,但中国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而且还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和国际市场的萎缩,中国一些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收缩重组和破产倒闭将不可避免,这将会向社会释放大量的失业人员。据数据统计,20xx年至20xx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6%、4%、4.3%、4.2%、4.2%、4.11%,20xx年9月末为4.10%,预计全年将保持这一态势。

从失业的积极影响来看,它体现了市场经济中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失业劳动力满足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换;有利于劳动力人口的迁移流动,从而完善动态、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失业危机引发的竞争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从另一方面来讲,失业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给失业者以及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体能的压力,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和威胁社会稳定1.产出损失。失业意味着能够而且愿意工作的人被逐出生产领域,转向分配领域,这部分劳动力资源没有被用以进行国民生产,但却仍然要消费国民财富。2.人力资本流失和劳动力资源浪费。3.加剧贫困。4.导致分配不公。5.降低社会福利。

失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我们所要做的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我国的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范围内。

我们应当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现国有企业大面积的扭亏增盈。在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应当强化政府的 1

作用。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付、减少税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如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等。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 “ 劳动密集型 ” 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对下岗和失业劳动者进行劳动关系的清偿。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总之,失业实际上是在岗位竞争过程中公开存在的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导致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为的是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但并不是说要完全消除失业现象,因为失业问题是不可消除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这些影响失业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合理的措施来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降低其对我国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国家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迈向20xx年的中国[M],中国计划经济出版社,20xx年

李爱亚.知识失业的经济学透视—兼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孙天立.市场经济下对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思考[J].集

孙天立.市场经济下对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思考[J]. 集团经济研究,2007,9:35-36

余少谦编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年2月出版,P138—P157。

2

 

第二篇:管理经济学论文——扈楠

四川大学专业硕士学位(ME)堂下考试答

(学年第 一 学期)

管理经济学论文扈楠

管理经济学论文扈楠

低碳经济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的选择

扈楠

摘要: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能源的过度使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推行势在必行,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企业,应率先进入低碳产业,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行为目标是所有行为的起点和导向,决定着其行为模式,对其整个经济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关注国有企业主体行为的目标选择,做到观念和行动同步。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有企业;企业行为目标;价值可持续增长

1 引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能源的过度使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由此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 21 世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 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式,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

2 低碳经济模式下国有企业的定位

从企业来讲,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发展低碳产业的实施主体。企业应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自觉行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当前,我们对如何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情况还不清楚,因此必须在深入研究基础上,选准方向和重点,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和出台有力度的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有企业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在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在关键领域和主要行业拥有控制力,对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不仅是微观经济的主体,还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因此,国有企业理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走在经济发展的前沿。

对一些事关低碳产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国有大型企业率或国有控股公司应率先进入低碳产业,考虑先期投入,经过孵化并具备产业化条件后,再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或转让给民间企业。要用高科技改造传统制造业,培育低碳产业的龙头企业,应该在现有的支柱传统产业中选择一两个在技术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产业率先发展,使传统制造业向新型制造业转变。用高科技改造某些传统产业,使其转化为低碳产业,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途径。

3 低碳经济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分析

(1)机遇和挑战并存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的经济支柱不少属于高能耗产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这“三低”技术,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简单加工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来说,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压力将会更大。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在对进口的高碳产品设置种种障碍,如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

巨大的市场机遇将推动我国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跳跃性发展。向低碳方向发展,国家和政府必将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的投资。据了解,科技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已经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开发,进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一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正在得到推广和应用,新的更有效的低碳技术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研发出来并产业化应用。通过这些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将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发展低碳经济也是一种倒逼机制,逼那些没品牌、没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生产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低碳产业兴起的时机,加大科研投入,开展低碳设计,

开发低碳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只要善于把握,低碳经济将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降低成本,制造“弯道超车”机会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从短期看就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是长远并不一定如此。首先,如果不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损失将比发展低碳经济投入的成本更大。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爵士的报告认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5%—20%,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为严重。但如果现在就去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所需成本仅为全球每年GDP的1%。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预测,中国若在20xx年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长,那么20xx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计将达2840亿美元,20xx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计将高达5080亿美元。第二,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必然要付出成本。根据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约75%的减排能通过非技术措施,或现有成熟技术措施实现,约25%的减排潜力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为零,甚至为负。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在企业中推行节能评估、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流程与设备等等,同样的产出,但原材料、能源消耗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污染排放物减少了,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此外,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减排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成本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减排技术所产生的效果也将优于发达国家。可以说,低碳经济为我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4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的选择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作为影响较大的微观经济主体——国有企业,其行为目标既应与宏观经济目标协调一致,还应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长期价值导向,即经济主体行为目标的选择应既是自利的,又是利他的。基于此,我国国有企业这一类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应界定为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1)国有企业的价值可持续增长目标与行为经济学的经济主体双重动机论相契合

亚当·斯密试图通过《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来分别探讨人类本性的两个本方面——自利与利他,并希望以此为依托构建一个能够解释人类诸行为的统一理论。然而,后世的经济学家却逐渐丢弃了《道德情操论》的理论内涵,致使

经济学家只从自利动机的角度来构建其理论,描述真实世界的运作过程,其所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片面的立场只能对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进行解释和预测,无法做到对现实世界的完整理解,这种片面的立场使得传统经典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适用范围和解释力大受局限。传统经济主体行为目标的界定,也恰恰反映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自利假说。行为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显示偏好的假定基础之上,亦即个体具有单一的自利动机,而显示偏好是这种动机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只需观察个体显示出的选择行为,无需对行为背后的内生动机和心理过程做考虑。但实际情形是,选择行为有可能是由不同的行为动机所导致的,而个体的行为动机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显示偏好无法完全反映个体行为的本质。自利与利他作为人类本性的两个基本方面,应当共同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因为行为个体的本性是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的一种组合形式,无论是纯粹的自利还是纯粹的利他均是该组合形式中的极端特例。行为经济学重设了微观经济主体具有自利与利他的双重行为动机,它预设每个个体都是兼具自利与利他动机的混合体或矛盾体,亦即认为自利与利他均属于“实然”问题,而不是像传统理论那样将利他视为“应然”问题。

(2)国有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目标与体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的“赤道原则”的基本精神相契合

20xx年6月,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10家国际领先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即参照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制定的、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 “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审慎考虑环境和社会风险,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和谐统一,推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从早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赤道原则”虽然仅局限于商业银行领域主体行为目标的重塑,但它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对整个低碳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目标具有辐射和传递作用,充分反映了低碳经济对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目标重塑的基本诉求和主导方向。

(3)国有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目标与其可持续发展、价值增长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三者相辅相成

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其实质就是要求国有企业以承担社会责任人的身份出现,首先带头建立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思想,兼顾与其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远期利益,以追求国有企业长效发展和总价值的不断增值。在自利与利他的双重动机下,真正做到自身良性、自我增强的循环,乃至最终形成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全社会价值最大化。在传统行为目标下,微观经济主体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考虑的成本也只是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成本。正是这种传统的、以短期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成本观和效益观导致了资源环境问题。而在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下,国有企业成本和效益的范畴则是与其经济活动有关的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效益。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增长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三种理念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国有经济主体价值能够实现长效增长的前提。从长期来看,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价值的长效增长。哈特和米尔斯泰因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价值框架”显示了可持续理念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联系,这一框架模型对于分析低碳经济下经济主体价值增长的脉络具有重要作用,它为国有经济主体提供了一种方法,让其看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而不只是附加目标,开展价值创造的长久效益。其次,价值可持续增长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升华的体现。尤尔根·多姆在《无形资产和价值创造》一书中指出: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40%的企业其市场价值超出其账面价值;到90年代末,这一比例增至80%。这意味着只有20%的企业价值是用财会系统反映的。”因此,就国有企业而言,其价值的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品牌和声誉,然而,影响品牌和声誉的,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外部利益相关者群体,一个从非政府组织到消费者,再到各级政府的群体,既有表达能力,也有势力。在这些群体关注低碳发展、关注环境和气候问题的条件下,其结果是,品牌正急着去拥抱可持续环境发展的各种概念和努力,数量前所未有。可见,当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微观经济主体认识到现实世界中新的力量时,就能自发地从相关者利益出发,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长期、可持续的价值,而低碳经济时代恰恰存在这样的新力量。另一方面,也只有当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并不断增长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才是公平的和有效率的,才能达到“广义的帕累托最优”。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指

出: “如果股东、顾客和员工的需要没有得到均衡的满足,价值创造也就无法持续。”因此,价值的可持续增长目标正体现了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导向。

(4)碳金融的实施为国有企业选择新的行为目标提供可能

当前,气候变化和生态问题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但在碳金融发展并实施以前,由于没有商品化的碳,没有相应的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的买卖等一系列碳金融活动,加之自然资源定价困难,污染程度补偿量度难以确定,国有经济主体的外溢成本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选择价值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在这个问题上市场失灵,只能由政府干预提出可持续发展,由于国有企业行为目标选择改变的自发意向不明显,也因此造成了当前全球关注的生态问题。目前,随着碳金融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和丰富,经济主体的外溢成本可以通过碳金融政策、手段的实施得以量化和内部化,在这一背景下,对于国有企业自发选择价值的可持续增长这一新的科学的行为目标将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5 结论

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在关键领域和主要行业拥有控制力,对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不仅是微观经济的主体,还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国际上低碳经济呼吁之声浩大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应利用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实施低碳战略,对其他经济主体起到示范、表率作用。

在国有企业传统的多元最大化目标成为支配竞争行为的情形下,市场的竞争结果必然受到这个目标和行为的影响,并服从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其次,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应与其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肩负的特殊社会责任相匹配,因此,国有企业行为目标重塑是低碳经济模式的必然要求。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作为影响较大的微观经济主体——国有企业,其行为目标既应与宏观经济目标协调一致,还应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长期价值导向。基于此,我国国有企业这一类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应界定为价值的可持续增长。这一目标与行为经济学的经济主体双重动机论相契合,与体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的“赤道原则”的基本精神相契合,与其可持续发展、价值增长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三者相辅相成,并且碳金融的实施为国有企业选择新的行为目标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张超武,邓晓峰.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2]杨进,姚亚萍. 低碳经济范式下企业行为模式的博弈分析.人力资源管理,2011,09.

[3]刘兆征. 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 科学社会主义, 2010,04.

[4]黄向阳. 财务管理目标重塑. 会计之友,2010,13.

[5] 高志华.低碳经济概述[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2).

[6] 杜明军.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约束的企业战略选择[J].企业活力,2010(1).

[7] 熊焰.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竞争力[J].中国中小企业,2010(3).

[8]贺京同,那艺. 经济主体“双重动机论”及其经济学意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讨论.光明日报,2009,05.

[9] 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经济,2009,71.

[10]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

[11] 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02.

[12] 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07.

[13] 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14]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15] 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1.

[16] 王玲.“低碳经济”为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经济日报,2008,7,2.

[17]H. Daum Juergen, Intangible Assets and Value Creation, New York, Wiley, 20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