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前四章内容归纳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有关园林最早记载,始见于殷、周之际的 “囿”和《诗经》所咏的“园”,都在三千年前。那时园囿是栽种果蔬、捕猎禽兽有关生活的生产单位。

中国园林之皇家园林

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征的园林是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的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帝王御苑, 始自秦、汉“上林”。 “苑”即早期所称的“囿”。

中国园林之私家园林

西汉梁孝王刘武(公元前160左右)以及茂陵(今陕西兴平县)巨富袁广汉、知识分子董仲舒都有私园。西晋石崇(公元300左右)在河阳(今河南孟县)的金谷园,这些园林全在北方。再过半世纪,苏州顾辟疆园是江南首次闻名的私园。

历史名园:金谷园、辋川别业 、沧浪亭

中国园林之寺观园

东汉时在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第一佛寺。

佛寺的建设兴旺于魏晋南北朝。因为当时的社会战火不断,民众生活痛苦不堪,生命无常,因此,佛教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道教思想中取法自然、延年益寿、飞身成仙等也赢得众多追随者。 名著与名家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

计成 《园冶》

李渔 《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

文震亨 《长物志》

沈复(三白)《浮生六记》

张南垣、戈裕良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第二节 中国园林生成期(先秦、秦汉)

第三节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

第四节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

第五节 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 )

第六节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

本章重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造园实例。

本章难点: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主要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按照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的不同方式,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则主要有三个类型: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

按照地区加以分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扬州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

私家园林:属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别业、山庄等,大抵可归入此类。

皇家园林: 属皇帝和皇室所有,古籍里称为苑、宫苑、苑囿、御苑。

①大内御苑 皇城或宫城之内相当于私家园林的宅园,个别在皇城以外都城以内。 ②行宫御苑 都城附近、远郊。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

③离宫御苑 都城附近、远郊。长期居住、处理朝政。

寺、观园林是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与私家园林几乎没有区别。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至西汉(前11世纪—220年)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公元960—1736年)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一19xx年)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涵蕴

意境说诞生于唐代,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和庄子美学。

象(审美形象)——意象(形象和情趣的结合)——境(象外之象,最早出于王昌龄《诗格》,他还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分指自然山水、人生经历、内心意识的境界。)

意境说的意境是意(艺术家的情思)与境(审美客体,包括物境、情境、意境)的契合。(情景交融 )

第二节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秦汉 )(前11世纪—220年)

化景物为情思、化实景而为虚境才能达到情景交融。造园艺术常用写意、比拟、联想等手法,使意境更加深邃。而山水花木的写意,往往是通过题额写意表现出来的。

一、概说

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的主要构筑物是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为了满足狩猎和通神的功能而出现的囿和台,其本身已包含着风景式园林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囿、台

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的场所。即把一块较大的地域范围起来蓄养禽兽,主要供帝王狩猎,也兼作宫廷膳食和祭品的供应。

《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台” 即用土堆筑而成的高台。

《吕氏春秋》高诱注:“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台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则起源于周代《易经》。《易传·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时” 。孔子主张“尊天命”,“畏天命”,提倡“天命论”。认为天命不可抗拒,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老庄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孟子则总其成,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他认为德寓于心,一切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都是天道法则的外化。因此,人应该尊重天成的大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

态度,从而奠定“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秦汉时,以《易经》为标志的早期阴阳理论与当时的五行学派相结合,天人合一又衍变为“天人感应”的说法,认为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能够预示人事的变异,反过来人事的变异也可以影响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关系,这就形成汉代讖纬学说盛行的思想基础。

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木,当然要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从而明确了园林的自然风景式的发展方向。魏晋南北朝以后,更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而把人的审美感情熔铸于大自然的山水景观之中,这就突出了园林的人文因素,形成了中国风景式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与自然美相融糅”的基本特点,贯穿于此后园林发展的始终。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论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和体现。

“君子比德”的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以香草喻美人等均属此类思想的范畴,它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就是说,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他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又加以发挥,更以善作为美的前提条件,美善合一的功利、伦理的观点是十分清楚的。

君子比德”的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以香草喻美人等均属此类思想的范畴,它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就是说,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他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又加以发挥,更以善作为美的前提条件,美善合一的功利、伦理的观点是十分清楚的。

二、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中首先出现的一个类型是皇家园林,而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征的皇家园林则是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的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皇家园林(殷、周)

殷纣王在位时间相当于公元前11世纪,纣王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庞大的离宫别馆,鹿台和沙丘苑台是其中主要的两处。鹿台在今河南汤阴,沙丘苑台在今河北邢台。

殷灭于周。周建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的西南),配合分封建制,周王朝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营建城邑的活动,并为此而订立一套严格的城邑规划建设制度,即所谓“营国制度”。从而形成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奠定了中国古代的都城以“前朝后寝”为主体的规划体系的基础。与这次城市建设高潮的同时,开始了皇家园林的兴建,这就是著名的灵台、灵囿、灵沼。(参《诗经·大雅·灵台》)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是现知最早的宫殿,以廊庑围成院落,前沿建宽大院门,轴线后端为殿堂。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闭的后室。以后,院落组合和前堂后室(对于宫殿又可称为前朝后寝)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布局方式。

左祖右社,就是说,皇城的左边是太庙,也就是帝王们祭祀祖先之处;皇城的右边是社稷坛,也即帝王们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

皇家园林(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各地的诸侯国都在都邑附近建造园林,规模都不小,而且大多数均以台作为中心,尚保留着筑台以通神明的做法,但游览的功能已经扩大了,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即吴王夫差修建的姑苏台。从《述异记》的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

乃成??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盛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嬉” 。看来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比较完备的园林了,她的遗址在今苏州郊外的灵岩山。

皇家园林(秦)

囿+宫室建筑——建筑宫苑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封建大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兴建离宫别馆。在秦代短短的12年中所建置的离宫大约有五、六百处之多,仅在都城咸阳附近就有200余处。

上林苑 、兰池宫: 挖池筑岛,模拟仙山

阿房宫:按天上星座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这就是“天人感应”思想在帝都规划中的具体体现。

皇家园林(西汉)

西汉(武帝)时,小农地主经济空前发展,中央集权的大统一局面空前巩固,先秦儒学与五行、谶纬之说相融合而成的汉代儒学,居于思想界的正统地位,但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仍然流行,从而形成儒、道互补的情况。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相对平衡维系着封建大帝国的强盛和稳定。泱泱大国的气派,儒道互补的意识形态影响及于文化艺术的诸方面,产生了瑰丽的汉赋,羽化登仙的神话,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绘画,神与人结合的雕刻等等。园林方面当然也受到这种影响,再加上当时的繁荣经济,强大国力以及汉武帝本人的好大喜功,皇家造园活动遂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

西汉皇家园林实例

《西京杂记》(汉· 刘歆; 晋·葛洪 )、《三辅黄图》、《历代宅京记》(清· 顾炎武)记述其 祥。

在众多宫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

东汉末至曹魏期间出现的《三辅黄图》原书早已散佚不存,一般认为,今所见传本应是在唐代中期前后所编定。所谓“三辅”是指汉代在都城长安附近的京畿地区所设立的三个郡级政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显而易见,《三辅黄图》一书,主要是通记汉代都城和畿辅地区的地理状况,并不仅仅局限在长安城内。不过,有关长安城的内容,确实在其中占居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书中记述的长安城以外三辅地区的内容,都是宫观苑囿,可以视作长安城的附属建筑,所以,过去便一向将其视作一种记述城市状况的文献。

何清谷(秦汉史专家)以为“黄图”就是帝都图。《艺文类聚》六三南朝江总《云堂图》:“览黄图之栋宇,规紫宸于太清。”“黄图”在此指帝都,这可能是汉朝以来习用的称谓。“黄”,本谓土地之色。《易·坤》:“天玄而地黄。”古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居中,故以黄色为中央正色,而中央为帝都所在。《三辅黄图》即三辅地区的帝都图。

上林苑 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占地之广可谓空前绝后,其苑墙长达130~160公里。但西汉末年,上林苑作为皇家园林已是名存实亡 。

内容包括: 1.山水:昆明池、影娥池、琳池、太液池

2.植物、动物:

3.苑:“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 。

4.宫:即宫殿建筑群

5.台

6.观:观、馆是汉代对体量比较大的非宫殿建筑的通称。

7.生产基地:苑内设作坊多处,设果园、蔬圃、养鱼场、牲畜圈、马厩,供应宫廷需要。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了早期园林的全部功能——狩猎、通神、求仙、生产、游憩、居住、娱乐,此外还兼有军事训练基地的功能。也是一个范围极其广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各种建筑物和建筑群疏朗地散布其间,全然不同于秦代宫苑之建筑密集,复

道相连的情况。

未央宫 :位于长安城的西南角上,是长安最早建成的宫殿之一,也是大朝和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其性质相当于后来的宫城。未央宫有内垣和外垣两重宫墙。

建章宫:是上林苑内主要的十二宫之一,其前宫后苑具有明确中轴线的严整布局,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他的苑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从此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甘泉宫:扩建秦之林光宫而来,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等多种的功能,可算是历史上第一座宫、苑结合的离宫御苑。

皇家园林(东汉)

东汉迁都东京洛阳 。宫廷建筑所占比例较西汉长安低而且集中于城中央,城市布局趋于严谨。

总的看来,东汉的皇家园林数量不如西汉多,规模也远较西汉为小,但园林的游览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因而比较注意造景的效果。

三、私家园林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记私家园林的较少,足见这个园林类型并非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 西汉文帝第四子,梁孝王刘武非常喜好园林,在他的封地内广筑园苑。其中有园林名叫兔园,亦称梁园。

汉代的地主经济发展,大地主、大商人成了地方上的富豪,民间营造园林已不限于贵族、官僚,富豪有造园的,而且规模也很大。《西京杂记》记述了汉武帝时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家园林的情况 。

梁园:据《西京杂记》记载,这座人工山水园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园内筑山不仅用土,还以石堆叠为岩、岫等的形象,可能是历史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土、石并用的假山。 袁广汉园:“于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诲鹤孕雏产鷇,延漫林池;奇树异草,糜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

小 结

先秦、秦、两汉的园林从产生而逐渐成长,在时间上持续了将近一千二百年。尽管造园活动的规模很大,但园林的演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但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之间似乎并无密切的有机关系。因此,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第三节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一、总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以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逐渐散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所以说,这个时期乃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

始有皇家园林、文士园林之分。

山水诗大量涌现于文坛;独立的山水画开始出现 ——自然美——山水园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玄"字的本义是一种深赤而近黑的颜色,所以许慎《说文》引意解为:玄,幽远也。"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玄之门",言道幽深微妙。"玄学"之称的由来,正是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玄言诗导出了山水诗。

总论(2)

中国园林的风格是在六朝时期确定的。

隐士标榜、追求的所谓田园生活:1、歌颂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鄙视追名逐利。2、歌颂简朴素约的读书生活,鄙视锦衣玉食。3、歌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鄙视随人俯仰。 士往往既是地主又是官僚。士这个阶层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又有一种社会功能:他们是社会道德理想的体现者。因此,士必须标榜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是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 “师法自然”,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摹仿自然的景观,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士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也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和他们的情感与憧憬。

魏晋风流

士大夫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士”。号称“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是名士的代表人物。名士们以纵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其行动则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崇尚隐逸和寄情山水,也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 (参:《世说新语》)

遁世而沉醉于自然之中,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清淡隐逸的生活。

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修禊——曲水流觞

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的放诞生活和风气。在中国小说中自成一体,后代仿作很多。书中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也有不少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的记述。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意味隽永。

二、私家园林(1)

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既然成为社会的风尚,那些身居庙堂的官僚,当然也就不会满足于一时游山玩水,更何况还需要付出长途跋涉艰辛劳动。如何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山水风景?要满足这个愿望,除了在城市近郊开辟可当日往返的风景游览区之外,最理想的办法莫如营造“第二自然”——园林。于是,门阀、世族的官僚、文人纷纷造园。有权有势的庄园主也竞相效尤,私家园林便应运而兴盛起来,出现了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的情况。

二、私家园林(2)

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已经很多了,其中有建在城市里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与庄园相结合的别墅园。由于园主人的身份、素养、趣味不同,官僚、贵戚的园林在内容和格调上与文人、名士的并不完全一样。而南方和北方的园林,也多少反映出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私家园林之城市私园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可举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河间王舍宅为寺的河间寺、大官僚张伦的宅园。

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也像北方一样,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享

受,也为了争奇斗富,很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刻意追求一种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南齐文惠太子 (建康) “玄圃” ;梁武帝之弟、 湘东王萧绎( 江陵)“湘东苑 ”。 私家园林之郊野别墅园

无论南方或北方,庄园经济都占着主导地位。门阀士族用拥有大量庄园,许多官僚、名士、文人同时也是大庄园主。因此,城市以外的别墅园一般都与庄园相邻而成为园林化的庄园或庄园别墅。少数毗邻于庄园而独立建置。他们在利用自然山水方面较之城市型私园有着更多德方便条件,园林的成景也相应地表现为与后者有所不同的某些特色。

石崇的金谷园

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是当时北方著名的庄园别墅。石崇辞官后,卜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即金谷园。石崇经营金谷园的目的,是为了退休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兼作服食咏吟的场所。这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山水园。

石崇:《归思引》、《金谷诗》

《金谷怀古》唐·杜牧

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同。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魂断玉楼空。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尤似坠楼人。

江南文人名士的别墅园林

东晋以后,江南一带由于北方汉族的大量迁入而人文荟萃。文化的发展必然要高于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北朝,加之当地山水风景的钟灵毓秀,风景园林的造诣也有北朝所不及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别墅园林,尤其是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园林。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园林并不太讲究官僚、贵戚宅园所追求的那中馆阁华丽的富贵气,为了更多地体现超然尘外的隐逸情调而着重突出“带长阜、倚茂林”的自然天成之美,更多的情况则是如何选择山水风景地段,略加改造,“卜宅相地”而经营之。东晋门阀谢灵运的庄园别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参:谢灵运 《山居赋》)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的成就

以居处园林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赐予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何必丝玉竹,山水有清音”

园林规模由汉代的宏大,到朴素雅致、妙造自然的“小园”,北朝文人庾信还专门写了一篇《小园赋》。

造园的创作方法从单纯写实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私家园林率先迈出了转折时期的第一步。

三、皇家园林 (1)

皇家园林的情况与私家园林有所不同。后者异军突起,直接受到时代思潮的哺育、启导而茁壮成长。前者仍然沿袭上代传统,虽然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的功能已经消失或仅具象征意义,景观的规划设计已较为细致精练,但毕竟不能摆脱封建礼制和皇家气派的制约,作为艺术创作就不如是私家园林活跃,直到南北朝后期似乎才接受私家园林的某些影响,在造园艺术方面得以升华到更高的阶段。

皇家园林 (2)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的建置,其中建都比较集中的城市有关皇家园林的文献记载也比较多。

北方为邺城、洛阳,南方为建康。

邺城皇家园林(1)

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旧都。御苑铜雀园,园内除宫殿建筑外,在靠西城墙处筑高台三: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分别储存冰、盐、粮食。另有鱼池养鱼,武库贮藏军械。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性质的皇家园林。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邺城皇家园林(2)

邺城皇家园林的繁荣局面始于十六国的后赵。后赵石虎(公元335——349)在位于曹魏旧城之南另筑新城,并在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情况向役使劳动人民修建御苑,其中最著名的是华林园。

北齐高纬于武平四年(573年)扩建华林,改名仙都苑,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了。 洛阳皇家园林(1)

洛阳是东汉旧都,原有宫苑于汉末悉遭董卓焚毁。曹魏自邺城迁都洛阳后,宫殿、园林大抵扔在东汉旧基址上加以重建、该建和扩建。芳林园就是其中之一。后因避齐王曹芳之讳改名华林园。

芳林园在洛阳城内的北面,乃东汉之旧苑。魏明帝大治洛阳宫室时加以扩建,由皇帝亲自率领百官参加“劳动”,可见这是当时最重要的一所皇家园林。

洛阳皇家园林(2)

北魏自平成迁都洛阳之后统一了北方。北魏的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体型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以此来突出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象征。大内御苑毗邻于宫城之北,既便于帝王游赏,也具有军事防卫上“退足为守”的用意。这个城市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建康皇家园林(1)

为东晋和南朝历朝建都之地。东京时已开辟城北附廊近郊的天然湖泊——玄武湖作为御苑区,到南齐时形成干道—衙署—宫城—御苑的中轴线规划序列。南朝皇家园林多半集中在湖山相接的玄武湖北、东、南三面。当年玄武湖比现在要大得多,曾作为训练水军的地方,湖中布列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西面直接连通长江。建康的皇帝皇家园林历代均有新建,扩建和添改的,到梁武帝时臻于极盛的局面,经侯景之乱而破坏殆尽,陈代建国后才又重新加以整建。

建康皇家园林(2)

南方汉族政权偏安江左,皇家园林的规模都不太大,但设计规划上比较精致,内容也十分豪华,这在后来的文人笔下乃是“六朝金粉”的主要表现。隋文帝灭陈,“金陵王气黯然收”,南朝宫苑遂被彻底破坏了。

建康的皇家诸园中,比较著名的是“华林园”和“乐游园”。

华林园(东晋)

华林园作为大内御园,位于宫城北面玄武湖的南安,包括鸡笼山的大部分,始建于三国时的东吴,历经东晋、宋、齐、梁、陈的不断经营,是南方的一座主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早在东吴时期,即已引玄武湖之水入园汇为大池。东晋时园林已初具规模,故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区别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主要不同的地方:第一是规模比较大,建筑类型多,形象华丽。第二是造景仍然保留着神仙境界的摹拟和各种象征寓意。第三是多用雕刻物(石雕、木雕、金属铸造等)作为园林的小品点缀,或者结合机枢而创为各种特殊的水水。第四是山水气度开阔,但缺乏曲折幽致,植物配置多选用珍贵品种,山石多选用稀有石材,因而形成迥然不同

于私家园林的皇家气派。这种皇家气派由于注重历史的承传,势必赋于造园艺术一定程度的保守性,甚至园名以及主要殿宇、假山、水池的名称也是互相抄来抄去,对待时代美学思想思潮远不如私家园林之敏感。然而,潮流的趋势毕竟不可抗拒,后期的皇家园林也逐渐受到私家园林的影响,而局部地运用某些写意的手法。从此以后,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吸取新鲜的养分,就成了中国园林史上一直贯穿的事实。

四、寺观园林(1)

佛教早在东汉时已从印度传入中国。汉明帝(58—75年)曾派人到印度求法,指定洛阳白马寺庋藏佛经。“寺”本来是政府机构的名称,从此以后佛教建筑便统称为寺。

东汉佛教并未受到社会上的重视,仅把它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的局面是各种宗教易于盛行的温床。思想的解放也为外来的及本土成长的宗教学说提供了传播的条件。外来的佛教为了能够立足于中国,使其教义和哲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融会一些儒家和老庄的思想,以佛理而入玄言,于是知识分子也盛谈佛理。作为一种宗教,他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深重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此不仅受到人民的信仰,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遂广泛地流行起来。 寺观园林(2)

道教开始形成于东汉,其渊源为古代的巫术、神仙、阴阳五行之说,奉老子为教主。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东汉末,五斗米道与后起的太平道流行于民间,一时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经过东晋葛洪加以理论上的整理,北魏冠谦之制定乐章诵戒,南朝陆修静制订斋醮仪范,宗教形式更为完备。道教讲求养生之道、长寿不死、羽化登仙,正符合于统治阶级企图永享奢靡生活、留恋人间富贵的愿望。因而不仅在民间流行,同时也经过统治阶级的改造、利用而兴盛起来。

寺观园林(3)

佛、道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宗教建筑的世俗化意味着寺、观无非是住宅的放大和宫殿的缩小。

城市的寺观不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佛寺园林最为详尽。书中所举六十六所佛寺,大部分都提到园林。从中可以看出洛阳寺院之擅长山池花木,并不亚于私家园林。

《洛阳伽蓝记》

伽蓝——梵语僧加蓝摩的略称,意译“众园”或“僧院”。佛教寺院的通称。

《洛阳伽蓝记》,共五卷,南北朝后魏杨衒之撰。杨衒之,南北朝后魏散文家。北平人,曾为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太守。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衒之为期城太守时,欣慕佛法,尝问法于达磨祖师。以撰写《洛阳伽蓝记》而留名于世。

东林禅寺

东晋佛教高僧慧远,于晋孝武帝的太元九年(384年)来到庐山,流连于此地的山清水秀,遂在江州刺史的帮助下建寺营居,就是这就是庐山的第一座佛寺——东林禅寺。

慧远在庐山一住三十年,聚徒讲学,成为东南佛教的宗师。慧远还组织一个社团名叫“白莲社”,参加的有佛教徒、玄学家、儒生共123人。他们除了讲论佛学,探讨玄理之外,也在慧远的影响下品玩山水风景,自己营建园林别墅。著名画家宗炳即是莲社成员之一。莲社成员以他们很高的文学修养、艺术趣味和鉴赏自然美的能力,对于当时南方私家园林艺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所经营的园林,也可视为后世文人园林的滥觞。 白莲社:也称莲社。慧远与慧永等十八人结社于庐山东林寺,同修净土之法,因号“白莲社”。当时陈郡谢灵运恃才傲物,少所推重,一见远公,肃然心服,为鑿东西二池种白莲,求入净社,远以灵运心杂不许。

大明寺 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大明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塔高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并称;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鸡鸣寺 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西连鼓楼岗,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山青水秀,风景绮丽。鸡鸣寺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小 结 (1)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 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 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概括、提练、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

小 结 (2)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两种明显的倾向: 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 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先声。 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领域,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 皇家,寺观三种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

小 结 (3)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关系。园林的规划由前此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已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所以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四个特点之中的两个——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已经初步形成了,作为园林体系亦已略具雏型。它是秦汉园林发展的转折升华,也是后此的全面兴盛的伏脉,中国的风景式园林正是沿着这个脉络进入下一阶段的隋、唐全盛时期。

第四节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一、总论

隋、唐推行均田制,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地主小农经济。在政治结构中削弱门阀士族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强化官僚机构的严密统治。意识形态上儒、道。释共尊而以儒家为主,儒学重新获得正统地位。广大知识分子改变避世退隐、消极无为的态度,积极追求功名、干预世事,成为国家大一统局面的主要组织力量。秦、汉开创的封建大帝国到这时候得以进一步巩固,对待外来文化的宽容襟怀使得传统的封闭型的封建文化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积极融汇、收纳外来因素,从而促成了本身的长足进步和繁荣。

一、总论(2)

艺术方面,诸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呈现为群星灿烂、盛极一时的局面。 绘画的领域已大为开拓,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均成独立的画科。始有工笔、写意之分。

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准则: “外师造化,内法心源”。

山水诗、山水游记已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 。

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完全成熟 ,能够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 。

二、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在两京——长安、洛阳的城内、附廓、近郊和远郊,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

著名皇家园林:西苑、兴庆宫 、华清宫 、曲江池 、九成宫 、大明宫 。

西苑 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以人工开凿的水域北海为中心,沿袭一池三山的模式。

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构成园中有园形式,是一种创新。为清代圆明园的滥觞 。

开拓水上游览的内容。

艺术创作与土木工程技术皆有建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兴庆宫 兴庆宫是唐玄宗时的大内宫殿。整个宫区一反常规,没有明显的中心轴线,而是以龙池(兴庆池)为中心,因地制宜,自由布局。

今在其遗址建有兴庆宫公园 。

以牡丹花之盛而名重京华。

著名景点:沉香亭

清平调(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沉香 瑞香科常绿乔木,学名Aquilaria agallacha 亦称伽南香。产于印度、泰国至越南。心材为著名熏香料,中医用其树脂入药。海南有土沉香

李龟年

著名乐工,善歌,亦善吹奏乐器。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杜甫也流落到江南,在一次宴会上听到了李龟年的演唱,就写了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曲江池

是一处公共游览地;兼有皇家御苑的功能。唐人诗文多有吟咏。在唐代,曲江风景的各个组成部分(景点)如曲江池、芙蓉园、杏园和乐游原便已和大慈恩寺、塔联结一气,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即曲江风景区。 上巳节、重阳节最热闹。 “曲江流饮”为“长安八景” 之一。

长安八景: 咸阳古渡 雁塔晨钟 华岳仙掌 太白积雪 曲江流饮 草堂烟雾 骊山晚照 灞上飞柳

九成宫 位于宝鸡市麟游县 。王勃写有《九成宫表与颂》。 唐代名画家李思训曾作《唐九成宫纨扇图》,生动形象地直接描绘了九成宫的景象。 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篆额并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九成宫醴泉铭》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被誉为楷书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宰相魏征,文中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寻找水源的故事。

三、私家园林

唐代私家园林较之魏晋南北朝更兴盛,普及面更广,艺术水平大为提高。原因主要有:

(1)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2)经营园林是为了退隐林下而独善其身。

(3)科举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较多,园林受到文人趣味、爱好的影响更为深刻。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

私家园林实例

城市私园(宅园,“山池院”):长安(多为皇亲及大官僚所建)、洛阳(如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参《池上篇》)。

郊野别墅园:辋川别业(王维) 、平泉庄 (李德裕)、浣花溪草堂(杜甫) 、庐山草堂(白居易) 。

洛阳八景 龙门山色 马寺钟声 金谷春晴 洛浦秋风 天津晓月 铜驼暮雨 平泉朝游 邙山晚眺

《辋川集》

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

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四、寺观园林

佛教和道教至唐代达到了普遍兴盛的局面,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殿堂、寝膳、客房、园林);

天下名山僧占多,以寺观为主体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到唐代基本已陆续建成;

佛教和道教的教义都包含尊重大自然的思想,其建筑也就力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 著名寺院:慈恩寺 、石塔寺、普救寺

慈恩寺 慈恩寺内大雁塔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 。

唐代名僧玄奘,是这里的第一任主持方丈。

另:小雁塔在西安城南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

雁塔题名

唐神龙年以后,新进士及第,天子赐宴,于曲江聚会宴饮,慈恩塔下题名,相沿成俗。这就是人们说的“曲江宴饮”和“雁塔题名”。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 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

大雁塔(楼阁式砖塔 )

大雁塔之名的由来,据《大唐西域记》所载:有一寺院,寺僧信奉小乘佛教。有一天,有一僧人见空中群雁飞翔,开玩笑说:今日众僧午饭还没有食,菩萨应该知道来的正是时候。话音未绝,只见一雁退飞到此僧面前,折翅投身自殒。此僧将此情景说与众僧,无不悲感交集,均说这是佛陀设法随机诱导,令我等弃小从大,改信大乘,我等当以教奉。众僧遂埋雁建塔,取名雁塔。大雁塔之名想必取源於此。

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

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 。

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郭威领兵征讨,久攻不克。郭威找院僧询问对策。僧人说,只要发善心,城池即可攻下。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表示决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军队果然攻下州城,并遵守誓言,没有杀戳一人。从此,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

石塔寺

本晋代遗刹,唐乾元中(758-760年)始更名“木兰院”,开成三年(838年),得古佛舍利于木兰院,建石塔藏之,易名石塔寺。

链接——王播“饭后钟”的故事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

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小 结 (1)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 ;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因画成景、以诗入园的做法在唐代已见端倪; 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宗教建没与风景建筑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

小 结 (2)

隋唐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闳放风度,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虽然第四个特点——意境的涵蕴——尚处在朦胧的状态,但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并且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影响及于亚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地域。当时的朝鲜。 日本全面吸收盛唐文化,其中也包括园林在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