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网站 www.

2011-03-30 16:18:00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己于20xx年3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xx年3月30日施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

三日

法释〔2011〕5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 (20xx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5次会

议通过)

为了规范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辖。

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条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第四条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应当在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应当编立“调确字”案号,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受理并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或者不属于接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的;

(二)确认身份关系的;

(三)确认收养关系的;

(四)确认婚姻关系的。

第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司法确认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前,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撤回司法确认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第六条 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指定一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通知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场,当面询问当事人。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如实陈述申请确认的调解协议的有关情况,保证提交的证明材料真实、合法。人民法院在审查中,认为当事人的陈述或者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不完备或者有

疑义的,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陈述或者补充证明材料。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未按时补充或者拒不接受询问的,可以按撤回司法确认申请处理。

第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二)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

(四)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

(五)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的;

(六)其他不能进行司法确认的情形。

第八条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作出确认决定书;决定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应当作出不予确认决定书。

第九条 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确认决定后,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条 案外人认为经人民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确认决定。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办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

件,不收取费用。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可以将调解协议不予确认的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通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和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

第十三条 经人民法院建立的调解员名册中的调解员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参照本规定办理。人民法院立案后委托他人调解达成的协议的司法确认,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4〕12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篇:浅谈完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

征文投稿

浅谈完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

人民调解协议,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下,当事人自愿达成的解决民事纠纷的协议。最高人民法院十分重视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把“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作为新时期民事审判工作的原则。人民调解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因其具有调解方式灵活,充分意思自治,简便快捷经济等特点,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是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公民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纠纷日益复杂,相关法律制度的相对滞后,人民调解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调解协议的效力缺陷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能动司法” 的基础上,以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相对接为目的着力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和完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必要性。

历年来,民事诉讼和人民调解在解决民事纠纷的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前者程序严格、法律效力强硬,但是周期长、成本高;后者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更贴近群众,但是也存在程序不严格、缺乏可强制执行力等弊端,二者功能相协、利弊互补。一 1

征文投稿

个理性、成熟的社会不仅要为其成员提供解决纠纷的多种途径而且要求各途径相互补充、有效衔接,达到多元化、成熟化的程度。只有将人民调解协议效力欠缺的问题在法治框架内给予制度上的解决,其才能与公力救济相辅相成, 实现缓解、控制纠纷的目的。人民调解协议的诉前司法确认程序,是行使司法权的过程,其所得出的结果理所当然地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其不仅成本低廉、周期较短、操作简易,还能使人民调解协议效力欠缺的弊端得到良好解决,有利于司法程序与人民调解的有力对接,对于构筑科学、合理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1、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提高了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

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主要的是调解行为缺乏“刚性”,所达成的“协议”对当事人缺乏法律约束力,当事人想履行就履行,不想履行就不履行,直接影响到人民调解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的建立,使传统被称为“东方一枝花”的调解制度与现代司法制度有机衔接,有效解决了人民调解协议缺少权威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的问题,提高了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使得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员的调解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和发挥。

2、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诉讼 2

征文投稿

难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乡土特色浓厚的人情社会,大多数人遇到矛盾纠纷不愿走诉讼之路,尤其是广大农民参与诉讼的意愿和能力较差,在我国“信访不信法”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尊重社会公德、尊重公序良俗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诉讼程序中对这一原则的适用,由于其法定性、规范性等特征的限制,往往不如在人民调解中适用得淋漓尽致,人民调解更能在“法度之外、情理之中”解决纠纷方面发挥作用,而该司法确认机制又赋予其确定力、执行力,实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必将有力推动非诉调解组织扩大调解范围,拓展调解领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同时,该确认机制不受诉讼程序的限制,只是审查达成的协议是否为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是否违反法律规定、是否损害国家和集体及第三人的利益,一般均能在一、两天之内办结,减少了当事人诉累,降低了诉讼成本,同时也减轻了法院压力,可谓是一举而多得。

3、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司法确认机制的主要服务群体是基层群众,所确认的又是一般的民商事案件,无论是所服务的群众对象还是所确认的案件都在各自领域内占比较大,这样它就可以使大量民间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实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息事宁人的司法目标;同时从源头上切断因随意反悔或随意违约引发的重复上访、信访、诉 3

征文投稿

讼现象的发生,使基层矛盾后遗症大大减少,防止小纠纷酿成大案件,避免当事人上访缠诉,真正有效地解决矛盾纠纷,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4、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为构建协调运转的大调解格局设计了蓝图。

人民法院的诉讼调解、司法行政部门的行政调解和各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三大调解只有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司法确认机制通过具有创新意义的“确认”,在非诉调解组织与司法活动之间建立了一个纽带,搭起了一座桥梁,解决了非诉调解与诉讼调解脱节的问题,实现了非诉调解与司法活动之间的衔接与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种调解资源的优势,促进了全社会宽渠道、广范围、深层次、多途径解决矛盾纠纷,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设计了蓝图。

5、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解决了人民法院部分“执行难”的问题。

经过诉前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书,因为其基础是双方协商而达成的结果,这样当事人无论是心理还是行动都容易配合,从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执行过程中调解协议所确定的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就容易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解决了人民法院“执行难”的问题而且大大增加了司法调解的公信力便捷了矛盾纠纷当事人,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与核心要点相互统一的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实现。

4

征文投稿

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原则

(一)合理合法原则

一是民间调解组织受理和调解的矛盾纠纷的范围要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构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如治安案件、刑事犯罪案件、法院审结的民事案件、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调解。但治安案件、刑事犯罪引起的人身伤害、损坏财产的赔偿;人民法院、公安机关虽已受理,但认为更适合人民调解解决,移交或者建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民间组织调解的,民间调解组织可以受理。

二是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要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任何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相背的调解协议都是无效的。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违背社会公德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要求重新调解,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也可以予以纠正。

(二)自愿平等原则

平等自愿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调解机构的选择必须是基于当事人自愿,如果当事人不愿意接受某个组织和个人的调解,或者有一方当事人不愿意接受调解,均不能强行调解。二是是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出自当事人自愿,人民调节委员会不得把调解意见强加于当事人。确保调解的自愿原则。还要注意,调解是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的纠纷解决过程,过分强调调解率,可 5

征文投稿

能违背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还可能妨碍实现当事人应当实现的利益。

(三)意思自治原则

人民调解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民间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有权径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得因未经调解而限制其诉讼权利。在调解民间纠纷过程中,当事人可以中断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纠纷,当事人仍然有权利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纠纷及其协议予以裁判。

(四)适当干预原则

虽然人民调解协议的达成是在当事人自由选择调解组织或个人的情况下,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并充分尊重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达成,但是这并不排除调解人员对于纠纷当事人的错误言行予以必要的批评教育,也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可以违背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随心所欲地订立调解协议。若人民法院经审查,当事人所申请确认的非诉调解协议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基本的社会公共道德及公序良俗,法院有权对该申请不予确认。司法确认中还要坚持审查调解的公正原则。所谓公正,就是“每个人得到他应当得到的”。调解应当有利于贯彻公正原则,而不是总让双方妥协,让权利打折。如果过分强调调解,就容易出现这种问题,从而损害当事人权益。

三、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一般操作程序

6

征文投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一般应适用简易程序。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调解协议被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变更、撤销,或者被确认无效的,可用适当的方式告知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一般操作程序是:

1、当事人提出确认申请: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由双方当事人提出申请,或由一方提出申请另一方同意。

(2)申请可以书面形式提出,也可以口头形式提出。口头提出的,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

(3)申请可由当事人自己提出,也可委托他人提出。委托他人提出的,受托人必须持有委托人(申请人)委托的书面委托书。

(4)当事人提出申请时必须附经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书。协议书上必须有各方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的签名,调解组织调解的还需盖有调解组织的印章。还必须附申请人的送达地址、收件人、电话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2、人民法院受理:人民法院审查当事人提交的前述材料齐全的,应予受理,并当即向双方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当事人收到通知书后应预交申请费。不予预交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按 7

征文投稿

自动撤回申请对待,并将情况告知另一方当事人和记入笔录。

3、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受理后,原则上由一名审判员审查,必要时也可以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 审查人员遇有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情形的,参照民事诉讼法有关回避的规定执行。审查以书面形式进行,必要时可以询问当事人。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1)当事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代理人参加调解的,代理人是否有代理权;

(2)调解协议是否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调解协议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否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4)调解协议内容是否属于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

(5)调解协议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针对以上五方面问题进行审查后,一般进行如下处理: 第一,对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和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调解协议,应当认定为有效。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调解协议有效的,应当按照调解协议的内容,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经审理准予变更调解协议的,应当按照变更后的内容,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第二,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8

征文投稿

或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人民调解协议,应当认定为无效。当事人一方请求履行调解协议,经审理确认调解协议无效或应当撤销的,应告知其变更诉讼请求以原纠纷进行诉讼,经告知不变更的,人民法院应驳回其申请请求。

第三,对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调解协议,受损害方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的,应当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调解协议,或者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有责任对自己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调解协议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调解协议被判决确认撤销或者无效后,原告同时要求对原纠纷一并处理的,应当按照原纠纷的性质和事实依法处理;被告要求对原纠纷一并处理的,应当告知其另行起诉。

第四,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人可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人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调阅调解组织查存的关键性证据,向调解人员调查了解调解时的情况,但不得对当事人间的纠纷再行主持调解。如原调解协议个别语言不规范,人民法院可以在征询当事人同意后,在不改变协议原意的情况下对原协议进行规范,规范后交当事人签字认可,人民法院即按此协议予以确认。

审查工作应在受理后的第二天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完 9

征文投稿

毕后,审查人员要写出书面审查报告。

4、作出确认与否的决定:

(1)经审查,调解协议合法有效,或属可变更、可撤销但当事人明确表示放弃变更、撤销权的,人民法院应予确认;调解协议无效,或部分有效、部分无效,或属可变更、可撤销的,当事人提出变更、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2)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对其纠纷主持调解,人民法院告知其撤回确认申请后以原纠纷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3)决定确认的,人民法院制作“XX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协议确认书”,用送达回证送达双方当事人及有关调解组织,送达时一方拒收的,视为不同意确认,按自动撤回申请对待,并告知另一方当事人和记入笔录;决定不予确认的,人民法院要制作“XX人民法院不予确认通知书”,说明不予确认的理由,送达双方当事人及有关调解组织。

(4)当事人撤回确认申请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并记入笔录。

(5)人民法院不予确认或当事人撤回申请或按自动撤回申请对待的,若当事人以原纠纷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受理。

5、人民法院予以确认的具体案件类型:

确认案件的类型主要包括发生在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且属于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民商事纠纷案件。主要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债务、分家析产、赡养、抚育、 10

征文投稿

抚养、继承、相邻关系、婚约财产、宅基地、财产权属、合伙、农业承包合同、劳务合同、借款合同、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承揽合同、租赁合同、借用合同、赠与合同等纠纷。

6、人民法院不予确认的情形: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2)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3)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

(4)涉及是否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

(5)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和执行的;

(6)调解组织、调解员强迫调解或者有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的;

(7)其他情形不应当确认的。

五、非诉调解协议司法效力确认机制的救济程序

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后,当事人提出申诉或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经审查,原确认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应采用决定书撤销原确认书。确认书被撤销后,当事人以原纠纷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受理。

六、结语

纠纷解决及其机制的形成,永远是一个实践先行的动态发展过程。当前司法系统在主张“能动司法”的基础上,强调以调解手段解决纠纷,着重加强调解机制建设,包括推动建立“大调解” 11

征文投稿

的纠纷解决机制,即实现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并用和联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目前在积极立法、寻求制度突破的同时,仍应该充分鼓励各种积极的实践和尝试,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问题上,最大的障碍首先是来自各个权力机关和部门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之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各权力机关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协调,形成民间调解、行政纠纷解决和司法诉讼之间的合理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功能互补、程序衔接、彼此支持的有机体系。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对一般群众而言是新生事物,要加强司法确认程序的宣传工作,让大家了解申请司法确认案件范围、程序、法律效果,认识到司法确认机制能实现司法调解、调解组织、当事人“三赢”。司法调解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人大、政府及政协的监督、指导和支持,要结合具体情况,加强与辖区司法所、民调组织等其他纠纷解决机构联系,共同推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拟稿人:周隆钊、曾瑜)

古蔺县水口司法所 二0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