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须懂的简单常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 如何看宝宝的验血化验单

一、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细菌特点:

1:细菌是由真正的细胞构成的。

2: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3:体积在0.2~100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

病毒特点

1: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个分子构成的,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

2: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的细胞)。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

3: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按照通俗的解释就是:病毒就是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比细胞小得多。另外病毒因为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所以不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繁殖,只有进入到别的动物的细胞,寄生其中才能法制。病毒很多由简单的蛋白质构成。

正因为病毒小,是寄存在细胞中,所以很难被杀死,现代人类还没有很好的治疗病毒的方法。所以病毒也是人类的克星。一般采取干扰素,干扰病毒的复制,或者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壳。

而对于细菌,人类已经找到了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抗生素。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霉素。现在叫阿莫西林。

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人得了这些病难于医治的原因了。例如非典中的象皇冠的冠形状病毒,就是很吓人的。

而细菌就很多了,人体内凡是和空气接触的地方都存在细菌。一般是腔肠的地方。细菌存在有益人体的,也存在有害的,所以不能一概否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防止杀死对人体有意的,也是怕有害的产生抗体。尤其对于肠道,要维持细菌群体的平衡。

二、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

从网上找到不少区别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发烧等症状的,列个表比较容易看:

三、如何看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2、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3、血小板计数(PLT)

我们都知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我们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宝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各年龄段宝宝血液细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

四、CRP检查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 6-12小时后血清中CRP浓度开始增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CRP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CRP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当微生物培养较慢时,CRP的检测可快速帮助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时CRP可明显增高,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病毒性感染或支原体肺炎时,CRP的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一般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最高水平的CRP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500mg/L,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CRP还可以用来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CRP降低或消失;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作为一种炎症筛选指标,CRP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的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CRP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 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结核和菌苗接种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

(注意文中所指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针对成人的,婴儿指标是8,即对婴儿来说,CRP〉8就说明有炎症)

有关于白细胞和感染的问题

希望有助于各位和西医打交道的时候心里有底一些,我尽量用简单的话说得深入一点! 首先是感染问题,大家都知道细菌,病毒会侵犯人体,会引起感染,但是临床实际上感染的范围要更广,我们指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氏体、真菌等等,大家可能认为常见的是细菌,病毒等,其实其他的也和平时大家遇到的感染很有关系,比如支原体、衣原体引起中耳炎、肺炎儿科也常见(社区获得性肺炎又称非典型肺炎,呵呵,会不会吓着大家,现在的非典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有尿路感染,螺旋体的梅毒,真菌引起的鹅口疮(真菌和霉菌概念略有不同)等等,所以现在我们讲的抗生素--大家认为的抗细菌药物--在医学上学名应该叫抗微生物制剂,即包含以上所有微生物的药物(细菌药,病毒药,真菌药等等)

再来就是白细胞的问题,这个问题会更专业一点,希望不会把大家看晕!

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手段,因为比较方便、便宜、快速、简单,它能够反映很多问题,这里主要谈白细胞和感染的问题!

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大家化验过的血单子上写着白细胞多少,后面常有正常值,我们讲各年龄段正常值是不同的,新生儿可能会到20×10的9次方(以后10的9次方简略),小婴儿可以到12以上,一般一周岁以内正常值上限可以在10-12左右(各标准值略有不同),白细胞上升,一般讲指有细菌感染(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有很多例外情况的,下面会讲到。

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是有很多其他细胞组成的,各位只需要知道2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也只要关心他们在白细胞总数中占的比例即可。

儿童的中性和淋巴(以后以N和L代替)各年龄段正常值也有不同的,我们称之为两个交叉期。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比例在4~6天和4~6岁出现交叉,也就是出生4-6天内,血常规的N和L比例接近成人,大概是6:4(中性占白细胞总数的60%,淋巴占40%),4-6岁后又和成人一样,而中间的时间N和L比例是相反的(N40%左右,L60%左右)。所以大家化验血常规,即使正常也会看到上升下降的箭头,因为血常规机器上的标准值一般都是成人的标准或大儿童的标准(不排除个别先进的机器)。(注:6:4是只考虑2类细胞,7:3也可。都是大约数值 )

中性细胞比例上升一般讲是细菌感染引起(注意是比例),如果白细胞数大致正常,而中性数明显偏高,加上临床感染症状,可以考虑为细菌感染。比如:2岁宝宝,白细胞9.0,N78%。L22%,可考虑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上升一般可以理解为病毒感染。(注意我们的大前提是讲感染。)

其他微生物可能相对更复杂,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这里就不讲了。

白细胞上升是否一定是细菌感染,正常是否就没有细菌感染呢?这里就复杂了!呵呵

1.血常规的检验受干扰很大,比如大量呕吐,腹泻后,即使没有细菌感染,也会白细胞大量上升,这是因为水分丢失后,血液浓缩的问题,可以参考中性比例来看是否有细菌感染(所以要看比例)-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则需要仔细分析血常规。还有就是验血常规时,如果血流出不畅,用手挤压而流出血去检验,相对各数值会升高(和血液浓缩有类似)。所

以白细胞受干扰大。(还有仪器的问题等等)

2.检验的时机问题,有的家长说,我一开始验的血常规正常,怎么治疗了几天反而更高了。这里有几种情况。一.部分细菌感染,血常规早期未必能表现白细胞的上升,白细胞上升也需要一个过程,可能第二天开始已经在上升了,一直到第4,5天复查,还是数值很高,但已经比最高峰(比如第3天时)已经下降了,没有动态看白细胞的变化,就不准确。当然应该结合症状来分析治疗的效果,不单单是个白细胞的问题;二.激素的运用,部分医院喜欢感染早期短期运用激素,可以有效降体温,控制感染(相对而言)。但激素运用后,白细胞会一般明显上升。三.治疗没有效果,早期可能是个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而白细胞不高,但是治疗用药不能有效控制感染,使病毒感染可以合并细菌感染出现白细胞上升,或者本身的细菌感染更厉害,所以白细胞上升。所以需要专业的分析,结合临床的症状,才能更准确一些。

3.白细胞只能反映你验血的那时刻体内的感染问题。

最理想状态下,应该是(看西医),起病,化验血常规,第二天再复查,第三天,再复查,这样每天复查,甚至可以一天几次复查,和量体温一样,每天动态观察各指标的变化,这才准确。呵呵。估计没人会肯这么干。所以又有其他检查可以结合血常规。

比如c反应蛋白(CRP),有超敏Crp和普通的。超敏更准确一些。CRP比白细胞反应感染的情况更准确,受影响小,所以目前临床一般都是血常规和CRP一起验(血常规还能反应其他问题)。CRP一般是小于10mg,大于10mg可以考虑细菌感染。超敏CRP正常值是8左右。但是crp也是相对准确(不展开讲了)。

其他比如更准确的:前降钙素,细胞因子等等。细胞因子可能是我看到的最准群的了,细菌,病毒,真菌感染非常准确,价格当然不菲,门诊不可能开展。

至于培养,比如血培养,分泌物培养(痰,尿,便),脑脊液培养等等,都是来培养细菌的,一般需要3-7天,血培养长一些,但是目前的情况下,血培养不是很准确(展开讲又是很多),门诊比较少做。

(同时血常规检验还存在个仪器误差问题)

 

第二篇: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区别

1.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表面症状)

应该是大家最关心的,经过几次折腾验血查询自己找资料,终于基本可以确定,列出以下几点,对大家也许有帮助: a)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

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

b)细菌:体温忽上忽下

病毒: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 c)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

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

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色鲜

d)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宝宝有个体差异,并且表症的东西有时候个人判断也有误。

2 如何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血液化验)

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

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

(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

(b) 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 (c) 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

1

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的血象,要注意,参开前面提到的幼儿急疹症状。

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

白细胞分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化验单上血常规可以看到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比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婴儿CRP〉8,提示有炎症,如果验血结果是如(b)的,结合有发烧腹泻咳嗽呕吐等现象,在急性早期我觉得确实有必要验CRP,以排除败血症,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病症,败血症也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可能不高,但CRP会达到最大值,很恐怖的,一定要谨慎。

2

再顺便介绍下CRP,多了解下也是有益的

(网上摘录):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 6-12小时后血清中CRP浓度开始增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CRP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CRP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当微生物培养较慢时,CRP的检测可快速帮助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时CRP可明显增高,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病毒性感染或支原体肺炎时,CRP的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一般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最高水平的CRP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500mg/L,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CRP还可以用来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CRP降低或消失;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作为一种炎症筛选指标,CRP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的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CRP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

3

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 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结核和菌苗接种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

(注意文中所指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针对成人的,婴儿指标是8)

3 幼儿急疹表现及白细胞变化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人类疱疹病毒 6型导致的婴幼儿期发疹性疾病,特点是持续高热 3~5天,热退疹出。

【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200nm。其核衣壳为162个壳微粒组成的立体对称20面体,其内是由双股DNA组成的核心,核衣壳外有一层脂蛋白包膜。无症状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传员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得到抗体,出生后4个月时抗体阳性率为25%,11月为76%,5岁时90%,17岁时达98%。本病多见于6~18月小儿,3岁以后少见,春、秋雨季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

潜伏期7至14天,平均10天。临床特点是突然起病,病初即有高热,体温达39℃~40℃,持续3~5天而骤降,热退后疹出。发热期间食欲精神尚好,咽峡部充血,偶有前卤膨隆,可出现高

4

热惊厥。热退后9~12小时内出疹,皮损呈红色斑诊或斑丘疹,主要散布在躯干、颈部及上肢,皮疹间有3~5mm空隙,偶尔在皮疹周围可见晕圈。几小时内皮疹开始消退,一般在2~3天内消失,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在流行时,少数病例亦可无皮疹出现。起病第1天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占优势,第2天以后白细胞数明显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达90%。

【治疗】

无特殊治疗,高热时除际低周围环境温度外,应给予足够水分,酌情给于解热镇静剂。可服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预防】

无预防方法。预后良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