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

一、书名: 科学革命的结构

二、著者: [美]托马斯.库恩 著/ 金吾伦 胡新和 译

三、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xx年版

四、页数:200

五、內容概要

全书共有十三章,按照写作顺序可以分成四部分:常规科学、规范、科学革命、进步。

常规科学是在已有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这样的成就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如果没有这种公认的信念,那就必须通过个人或历史的偶然事件从外界提供这种信念。常规科学目的在于保持范式的权威性、说服力,并针对规范的遗留问题进行扫尾,它关注三个焦点1、关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2、验证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科学的广度和精度。虽然常规科学的目的不尽然在于探寻新事物,但却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反常从而引起新事物的产生。

范式并不等同于规则,规则要求的是标准化和完整的诠释,而范式可以看做是共同特征的内在联系,更具优先地位。范式的优越性或许在于即使没有统一的意见时,范式的作用仍然存在,范式在不同科学领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通用性。(P49)范式由理论和实验结合产生的,范式越为广泛,它越能对于反常现象提供灵敏的指示。范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反常现象的出现,而范式变化的结果则是产生新的范式或者是对原有范式的修改。

科学革命与政治革命具有某些相似性。社会危机导致政治阵营的分裂,其间运用不同评价方案的政治力量无法解决框架内的分歧,只能选择武力或者其他方案。而科学革命也是如此,当代表不同范式的科学家没法协调彼此的“不可通约性”时,他们也会运用超出常规科学的评估手段来竞争。因此,科学革命是指发展中非累积性事件,其中旧范式全部或部分被一个崭新的范式取代。常规研究时期和革命时期的科学家存在一定差别,常规时期科学家往往意愿找到用原有范式就能解决的问题,或者仅仅停留在完善范式的步骤之上。而革命时期的科学家却是利用危机从而打破旧范式的束缚。

人们往往很难区分或者察觉科学革命和知识增加的区别。教科书是常规科学延续的工具,但它实则总是阻隔人们感知科学革命的发生。如果科学真的如教科书描绘的一样是直线积累式发展的,就掩盖了诸如从伽利略到牛顿力学之间的具有革命性的插曲事件的作用了。

新旧范式之间存在着竞争,范式的改变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但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科学家看待世界的角度与前人不同才导致了人们视角的转变。促使科学家弃旧迎新的原因或许就在于新范式所带来的美感,新范式的最终胜利有赖于一小部分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认可之。但范式的转换

1/4

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因为新旧范式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所以难分优劣。不过从整体上看,科学似乎有类似于生物进化论这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趋势。

六、读后心得

科学发展并不是像历史的车轮一样,按时间顺序通过知识的层层堆加、积累而来。常规科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当科学家在断解谜的过程中无法解答一个重要谜题时,危机就诞生了。恰恰是某些危机现象的产生迫使科学共同体进行反思,从而进入了一个非常规研究的阶段,而这一系列新的使常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科学革命”。

1、 问题

(1)按常规科学中的范式所进行的研究是否会出现危机?

在常规科学期间,必然有它的规范,常规科学与规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但是在常规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但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里称为“逆事例”。这时,原有的规范可能会不断得以完善,但这些逆事例还是拒绝适应规范。反常的出现会愈发严重,最后对危机的反应就是科学革命。

(2)解决危机的手段是什么?

科学革命其实有两种意思,在这里被当做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规范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规范所代替。科学革命不是从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中引伸出来的,它是解决危机的一种非常规的手段。通过科学革命,不仅是一种新规范的确立,也是一种新世界观的形成。不同的规范下,人类的世界观不同,这就导致了前后两种规范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科学革命是无形的,。科学家和医匠两者都从权威的来源获得了他们对创造行科学活动的许多印象,部分出于重要的功能方面的理由,故意隐蔽科学革命的存在和意义。只有当那个权威的本质已被认识和分析时,人们才能做出充分有效的历史事例。

作者通过分析得出危机效应的两条共同点,一切危机都是从一种规范变模糊开始的,接着就使正常研究的规则松弛了。同时一切危机都随着规范的新的候补者出现。以及随后为接受它斗争而告终。也就是说,危机意识导致新的规范代替旧的规范。而这个新旧过渡的过程就是科学革命。

(3)科学革命的结构式什么?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革命解决了危机,确立了新的世界观,我们是不是就进步了呢?为什么进步几乎是专门留给我们叫做科学这种活动的一种特权享有的东西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最普通的回答在本书中已经完全否定,通过艰苦的搜索,库恩发现:由于革命而进步!任何一门科学在形成公认的范式前,处于相互竞争的前范式阶段,一旦形成范式则进入常规发展时期,这时,科学共同体的工作就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解疑”,随着科学的发展,会出现用原有范式解释不了的各种反常现象,乃至引起危机,通过竞争,新范式推翻旧范式,新的科学共同体取代旧的共同体,这就是科学革命。

2/4

2、 思路

库恩反驳了科学史上大量的进步事件是由于科学家累积式地追求真理的结果这一观点,而是将科学进步归于科学革命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变革。库恩在本书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了论述,他首先区分了“常规科学” 和“科学革命”两个不同时期,他认为科学发展是二者交替、渐变和激变相结合的过程。接着他对常规时期范式的失效或者“解谜”过程的失败进行了举例描绘,从理论和事例上给出了论证和说明,而且这些例子都是一些科学发展史上很出名的事件,很具有说服力,并阐释了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进一步说明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解决危机,并认为科学革命的进行便意味着进步。

3、逻辑结构

(1)基本结构:提出论点—说明原因

事实: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所取得了里程碑意义的突出成就。 原因:科学的由于以上科学家打破了旧范式的束缚,以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来寻求新的理论解决问题和危机。

(2)论证结构:论点-理由-论据—回应

论点:科学发展不是累积式的,而是由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结合所致。 理由:常规科学中会出现危机,通过科学革命解决问题,新的科学共同体取代旧的共同体,从而进入新的常规科学研究。

论据: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的裂变过程,新范式推翻旧范式,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回应:科学发展不应该过分强调革命,并且质量变有时是没有明确界限的。

4、主要观点:

常规科学的发展会面临某些在现有范式下无法解决的危机,“范式”可以作为常规科学在一段时间的标志,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在一段时间里所共有的东西,更多地是共同的信念。一方面科学家会观望徘徊,另一方面会有少数科学家建立起新的视角,不同的规范下,人类的世界观不同,这就导致了前后两种规范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但这个过程远不是一个积累过程,即远不是一个可以经由对旧范式的修改或扩展所能达到的程度。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科学革命不是从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中引伸出来的,它是解决危机的一种非常规的手段。通过科学革命,不仅是一种新规范的确立,也是一种新世界观的形成。新旧科学范式之间没有共通性可言,因此科学不可能是一种积累式的进步,也正是因为存在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科学革命才有意义。所以常规科学经过科学革命的过渡,从一个范式转变到另一个范式,但新旧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或许这就是“科学革命”的力量。由于不同的范式间存在不可通约性,相互竞争的范式采用不同的逻辑规则、经验事实、价值标准,范式内的合理性在范式之间失效。库恩认为“政治发展和科学发展中的革命在其发生方面的相似显然已毋庸置疑。

3/4

5、思考疑问

(1)科学革命中新范式推翻旧范式都是进步的吗?(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

(2)如果局部的科学革命不能称之为总体的范式的革命的话,那么,总体的科学革命是否会存在呢?是否可以认为如果仅有局部范式革命发生,那么科学在整体层面仍然是积累似发展呢?

(3)库恩是否夸大了“不可通约性”的因素而否定了连续性?是否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才能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

七、评语

本书是库恩的一篇论文,语言并非特别优美,然而该书在思想上却对科技哲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 算得上是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

一。其影响不仅仅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 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对于从事科学史研究的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往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提出的观点是科学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任何理论一经提出,最终必然被证伪,这种观点较以往所提的科学发展模式来说有很大进步,然而,理论的提出必然被证伪,这过于绝对化,这使得这一理论必然被后人所推翻“证伪”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还是一本很好的书,对研究科学发展的,对科学哲学很有帮助。

八、附注

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xx年7月18日-19xx年6月17日),美国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xx年)是其最有名的著作,现已被列为科技哲学专业必读书之一。

4/4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课程阅读参考书目

《自然辩证法》课程阅读参考书目

1,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兰纪正等译,陕西科技出版社19xx年出版 2,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叶式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3, 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王克迪译,武汉出版社出版

5, 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李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6, 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xx年出版 8,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xx年出版

9,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xx年出版 10,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郝建纲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 11, 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暴永宁译,科学出版社出版20xx年出版 12, 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周肇威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xx年出版 13, 伽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记》,吴伯泽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 14, 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商务印书馆19xx年出版

15, 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郭维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xx年出版 16, 霍金《时间简史》,许明贤等译,湖南科技20xx年出版

17, 温伯格《宇宙最初三分钟》,张承泉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xx年出版 18, 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xx年出版

19, 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李大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xx年出版 20,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吉林人民出版

21, 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李绍明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xx年出版 22, 布尔斯廷《发现者》,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出版

23, 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4, 沃森《双螺旋——发现DNA的故事》,刘望夷等译,科学出版社19xx年出版 25,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26, 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xx年出版

27, 薛定格《生命是什么》,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出版

28, 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出版 29,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xx年出版

30, 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张丽萍等译,华夏出版社出版

31, 库恩《哥白尼革命》,吴国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

32, 布伦诺斯基《科学进化史》,李斯译,海南出版社20xx年出版

33, 赖欣巴赫《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xx年出版

34, 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等译,三联书店19xx年出版 35,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出版

36,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出版 37,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 38, 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出版 39, 波兰尼《个人知识》,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xx年出版 40,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

41, 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42,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43,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

44, 波普尔:《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45, 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三联书店19xx年版。

46, 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47, 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48, 汉森:《发现的模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xx年版。

49, 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三联书店19xx年版。

50, 洪谦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xx年版;

51, 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52,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

53, 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54,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55, 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56,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57, 赖钦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xx年版。

58, 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华夏出版社19xx年版。

59, 劳丹:《科学与价值》,福建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60, 本格《科学的唯物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61, 内格尔:《科学的结构》,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版

62, 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63, 维纳:《人有人的用处》,商务印书馆,19xx年版;

64, 夏皮尔:《理由与求知》,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65, 沃特金斯:《科学与怀疑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xx年版。

66, 舒炜光 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67, 江天骥:《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8, 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xx年版

69,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

70, 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1,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2, 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知识出版社,1983.

73, 赵万里:《科学的社会建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74, M.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聚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

75, 肖峰:《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人民出版社,2002.

76, 安维复:《技术创新的社会建构》,文汇出版社,2003.

77, 殷登祥、[英]R.威廉姆斯、[英]沈小白主编:《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前沿—

—技术的社会形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8, 查尔斯?辛格、E?J?霍姆亚德、A·R·霍尔、特雷弗·I·威廉斯主编:《技术史》(第

三、四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79, [美]乔治·巴拉萨:《技术发展简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0, 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大象出版社,2002.

相关推荐